新疆2018年中考语文真题试题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
2.试题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3.答题卷共4页,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题善上无效。
4.答题前,考生应先在答题春密封区内认真填写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地(州、市、师)、县(市、区、团场)和学校。
基础知识与运用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鄙夷(bǐ) 伫立(chù) 潜心贯注(qián)
B. 气氛(fěn) 霎时(shà) 惟妙惟肖( xiāo)
C. 屏息(bǐng) 炽痛(chì) 风雪载途(zài)
D. 默契(qiè) 殷红(yān) 随声附和(h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可以归纳整理,分别列出不同词语下的不同读音,系统性地复习。C项正确。其他各项错误的应更正为:A项中“伫”应读zhù。B项中“氛”应读fēn,“肖”应读xiào。D项中“契”应读qì。
2. 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勋章 葱茏 物竞天择
B. 托辞 慷慨 油光可签
C. 狂斓 委屈 心无旁骛
D. 诀别 伧俗 妇儒皆知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A项正确,其他各项书写错误的词语应更正为:B:油光可签——油光可鉴。C:狂斓——狂澜。D:妇儒皆知——妇孺皆知。
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所有同类题材的绘画和它比较起来,都黯然失色。
B. 外出三年的李波回到家乡,与同学好友欢聚堂,尽享天伦之乐。
C. 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用笔流畅遒劲,行文劲挺奔放,有一泻千里之势。
D. “南海军演”显示了中国捍卫疆土的强大实力,那些不自量力的挑衅行为只会自取其辱。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B项使用有误,天伦之乐:指老一辈和小一辈有血缘亲属关系的乐趣,泛指家庭的乐趣,不能形容同学情谊。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教育是否兴盛强大,是一个国家兴盛强大的标志。
B. 李明同学一年来阅读名著大约100万字左右。
C. 人民公园的木栈道满足了游人与花花草草亲密接触。
D. 通过全家人不懈努力,我们家去年的年收入有了大幅增加。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D项没有语病。其他各项语病如下:A项两面对一面,去掉“是否”。B项语意重复,去掉“大约”或“左右”。C项成分残缺,结尾加上“的需要”。
点睛:病句的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5. 在下列文段空白处填入的词语,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
王義之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的书法家,被称为书圣。他的书法从总体上说,刚健而 、朴素而 、真率而 、飘逸而 ,多种似乎矛盾的艺术特色都在这里汇合交融,达到炉大纯青、尽善尽美的境界。
①精巧 ②端庄 ③娟秀 ④含蓄
A. ①③④② B. ②①④③ C. ③①④② D. ③①②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以及对书法常识的了解。王羲之,东晋最杰出的书法家,有“书圣”的赞誉,晚年书法炉火纯青,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兰亭序》就是他晚年的得意之作。王羲之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是极具有美的观赏性的。C项正确,注意前后词语的意思相反。
6. 学校将在读书日幵展“我读中外名著”的学习活动。请你根据提示完威下列读书卡,和同学交流。
【答案】⑴奥斯特洛夫斯基或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⑵苏联或前苏联⑶保尔或保尔·柯察金⑷示例: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强奋斗的高贵品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积累能力。名著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本题考查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阅读理解。
7. 请将下列句子准确、规范、工整地写在田字格内。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答案】书写认真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汉字的书写能力。注意字在田字格的位置,结构要匀称,字迹要工整。所有的字应当恰当地书写在格子的中间,四边留有一定的空隙。笔画要清楚,要写成方块字,不要潦草,偏旁部首比例要合适。本题需要注意的字是:悲。
8. 古诗文名句默写
(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论语>十二章》)
(2)蒹葭苍苍,________ (《诗经·蒹葭》)
(3)________,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山不在高,_______ (刘禹錫《陋室銘》)
(5)会当凌绝顶,_________。( 杜甫〈望岳》)
(6)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歩,中无杂树,________,落英缤纷。(陶渊明(桃花源记))
(7)今年新疆的春季雨水格外殷勤,春意浓浓,俨然江南。请你写出有春天的连续两句古诗词: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 ⑵白露为霜 (3). ⑶海内存知己 (4). ⑷有仙则名 (5). ⑸一览众山小 (6). ⑹芳草鲜美 (7). ⑺示例: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8).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解析】本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本题中需要注意的易写错的字是:霜,酥。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9. 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歌采用乐府古题“行路难”,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
B. 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投著”“拔剑四顾”,透露出内心的迷惆痛苦。
C. “闲来”两句连用两个历史典故。表现诗人对乘舟垂钓悠闲生活的渴望。
D. 诗人反复感叹“行路难”,唱出了无穷忧虑、焦灼不安的心声。
10.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9. C 10. 这两句话充满对现实理想的坚定信念;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执着追求的豪迈情怀。
【解析】
10. 本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要结合字里行间和诗歌的主题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解答时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本诗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执着追求的豪迈情怀。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1.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乃入见 (_____)
(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____)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____)
(4)小信未孚,神弗福也(_____)
1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⑴公将战,曹刿请见。
⑵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答案】11. (1). ⑴于是、就 (2). ⑵通“遍”遍及、普遍 (3). ⑶虚报 (4). ⑷赐福、保佑
12. ⑴鲁庄公要迎战,曹刿请求接见。⑵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解析】选自:《左传》 作者:左丘明 年代:春秋时期
参考译文:
11.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徧:通“遍”遍及、普遍。
12.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间:参与。
点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魏文候与虞人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候,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往。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3. 对文中画线句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
B. 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
C. 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
D. 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
14. 选文中魏文候是个_______________的人。
【答案】13. B 14. 守信或诚实等。
【解析】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作者:韩非子 年代:战国
魏文侯和侍卫约定好去打猎。这天刮起了大风,大臣们劝说不要去了,魏文侯不听,说:“不可以因为风大的缘故而失掉信用。这样的事情,我是不能做的。”于是他就自己驾车出去了。
13. 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可以根据句意来划分,句意为:不可以因为风大的缘故而失掉信用。这样的事情,我是不能做的。
14.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魏文候是个诚实守信的人。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母亲之躯(节选)
王族
①正雪灾结束后,荒漠上的积雪在融化,春天终于来临。
②沙漠不比雪山寒冷,在春天里温度上升一分,积雪就会融开一尺,荒野上慢慢地便露出绿的生机。春天也是接羔的季节,让牧人们每天又惊又怕。因为母驼到了临产期,肚子会一阵一阵地疼痛,它们便不会在一个地方老实待着,而是要在旷野上颠簸奔跑,想让肚子里的胎儿遭受颠簸而快些出生。所以,塔把往往都是在较人找不到的地方独自产下幼驼。是客配的习性,主人除了寻找它们外到无选择。
③这时候麻烦就来了。托拜阔拉沙漠草场上有很多长眉驼的天敌,其中最可怕的是狼。狼生性粗野,是食肉欲望最强烈的动物。到了母驼产春羔的季节,那些饿了一个冬天的狼终日在草场上游荡,嗅到母驼生殖的气息后,便远远地窥视,等待着出击的时机。
④牧民叶赛尔曾好几次经历过这样的事。2003年春末,长眉驼群里有一峰毛色灰白,瘦骨嶙峋的母驼要分娩。阿吉坎老人认为它产下的会是两峰毛色如雪的白色幼驼,但大家不相信他的话,因为它的皮色像一团乱七八糟的、沾着灰尘的抹布。哈萨克族有一句谚语“猎人的儿子会造子弹”,说的是种族遗传的事。那峰老母驼的毛色如此不好,怎能生出两峰毛色如雪的幼驼呢?
⑤分娩的两天前,那峰母驼出走,在离家十几公里的一块大草滩抽搐着卧倒了。整整两天两夜,它在那里抽搐着嘶吼,身子下的那块草皮都被磨秃了。但任凭它如何嘶吼,草场上寂静无声,只有巨大的黑暗从四下里潜来将它遮蔽。最后,它扬起挂满污浊汗水的头,用尽全身的力气大吼一声,两块湿乎乎的血块重重地落在了地上。两个新生命诞生了。
⑥这时候,两关来转轉维精官的式慎根鑷近了。 当深身胤的用胞置着身手,从地上的由一道相大的特脑树理人大明时,联集中了官科有凶我的野性敏转地小过来一切晚住了它的臀邦,这时,官已没有力气扬起后歸。很平特撕喷它的躯体,它流着泪把两峰刚周:降生的幼胞护在了身学底下。
⑦待阿吉坎和儿子赶到时,那峰刚刚做了母亲的长眉驼,身子已被狼啃吃了一小半,而且已死去多时了。阿吉坎把母驼的身子翻转过来,奇迹发生了,两峰幼驼迎着晨曦颤颤巍巍地站起来,毛色洁白如雪。再看那峰母驼,它死去的时候脸上很平静,没有丝毫挣扎的痕迹。
⑧我感慨万分,母驼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在我心中树立了一位母亲的形象。
⑨我跟着叶赛尔来到屋子后面的驼群里,寻找那两只毛色纯白的长眉驼。在这样庞大的白色长眉驼群中,我认不出哪两头是它们的母亲用生命保护下来的长眉驼。叶赛尔走到一峰面向夕阳,看上去有些傲慢的长眉驼跟前,喉咙间发出一声低低的呼唤声,用手抚摸着它的腿,似乎要让它听从他的话。这峰长眉驼太高大了,已经习惯了享受这个地方被抚摸的慰悦感。所以,当叶赛尔抚摸着它的腿时,它微微闭上了眼睛。叶赛尔说:“它就是那两只幼驼中的一只。它也快要做母亲了,你看看它的肚子,鼓鼓的。 ”
⑩这这时,太阳就要西沉了,空气中透着些许凉气,有一道夕光射到了它的腰身上,一层纯白的、微微透明的光晕映照着它俊美的体型。它猛一甩头,就在这道夕光中弯下了修长的脖颈,用一双在浓密的睫毛下颇为含情的、琥珀似的大眼睛望着我,然后缓缓扭转脖颈,把柔软的嘴唇触到了叶赛尔的肩头,使自己变成了一座雕像。
⑾我心中泛起一阵颤抖,眼前的这一幕让我相信,在这家人和长眉驼之间,并不仅仅是如此亲密的关系,在这颇为动人的一幕背后,还有着更为感人的人与长眉驼互相依存的生命故事。也许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依存,人与长眉驼才能够很好地在这里生存下去。
⑿后来,再次见到阿吉坎时,我问:“你怎么知道那峰长眉驼产下的就一定会是毛色纯白的幼驼呢?”他微微一笑说:“这很简单,我的记忆不会骗我,那峰母驼刚生下来的时候,毛色也是这种高贵的白色。”
(选自《意林》2018年第11期有删改)
15. 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⑴请给第②段中加点字注音。颠:_______ 簸:______
⑵阅读第③段,用个四字成语形容母驼此时的处境:_________。
(3)说说第④段画线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16. 文章第⑦段刻画母驼死去时的情形,你从中能感受到母驼死前怎样的心理状态?
17. 第⑩段中对幼驼一系列的动作、神态描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8. 文章最后一段看似多余,能否删去?请说说你的理由。
19.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那些感受?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谈谈。
【答案】15. (1). ⑴diān bǒ (2). ⑵示例:危机四伏(处境危机、险象迭生、进退维谷) (3). .⑶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16. 在生命遭受威胁时,母驼用自己身体保护幼子;面对死亡是平静坦然的。为了幼子不被发现,忍痛不予挣扎。
17. 写出幼驼与夜塞尔之间和谐相处,关系密切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人与动物互相依存生命故事赞美之情。
18. 不能删去。这段有两个作用:一是照应了前文阿吉坎老人对母驼的关心关爱,了如指掌,突出了人和动物互相依存、亲密美好的生命主题。
19. 示例:母驼用自己的躯体保护了幼子的生命,这种母爱的天性令人感动;叶赛尔一家对母驼的关心与呵护令人感动;长眉驼对叶赛尔的信任、依恋,他们之间的亲密美好、互相依存让人感动。
【解析】
15. (1)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可以归纳整理,分别列出不同词语下的不同读音,系统性地复习。本题需要注意的读音是:“颠”应读diān。(2)本题考查结合句子意思填写成语,要注意平时的积累。根据意思写成语降低了题目难度,但要注意书写准确,不要出现错别字。既要根据字面意思联想出成语,还要调动知识积累选择最准确的。根据第③段内容,可以用“危机四伏”来形容母驼此时的处境。(3)本题主要是对段落作用的考查,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内容是一般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或补充,或者引起下文。句子位置不同,结构作用不同,表述语言有所不同。第④段画线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16. 本题考查对动物的心理进行分析的能力。心理描写是刻画动物的重要手段,对塑造动物形象、揭示动物内心世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动物的言行是心理活动的自然流露,所以解答此类试题,要通过动物的神态、语言、行动等进行分析,把动物的心理揭示出来。母驼为了幼子不被发现,忍痛不予挣扎。
点睛:揣摩记叙文人物的心理,可以从文章的情节入手,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以及神态。要将人物的心理整合到文章中去,要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行动等进行分析,把人物的心理揭示出来。
17. 本题考查对描写的赏析。记叙文描写的作用是揭示人物(动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动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本文写出幼驼与夜塞尔之间和谐相处,关系密切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人与动物互相依存生命故事赞美之情。
18. 本题考查文章结尾的作用。文章结尾往往有照应开头的作用,另外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有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本文最后一段:一是照应了前文阿吉坎老人对母驼的关心关爱,了如指掌,突出了人和动物互相依存、亲密美好的生命主题,所以不能删去。
19.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母驼用自己的躯体保护了幼子的生命,这种母爱的天性令人感动。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读书的习惯
钱歌川
①人类的知识大都是从眼睛输入的,用耳朵听来的东西,毕竟有限,所谓耳食流所得到的知识,不外乎是一些道听途说。学生治学,固然要听,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在读。英国大学里有些学生终年不去听讲,学校里也让他们如此,而且多认为他们是优秀学生,考试起来果然比每天去听讲的学生成绩还要好。因为勤读胜于勤听,名师讲授,同学共享,只有自修,才是一人独得。
②古今的大学者没有不勤读的,囊萤凿壁,比我们现在的一灯如豆,还要不方便得多,但学问就是这样得来。苏东坡说:“读破完万卷自通神”,可见学问并不难,只在多读,你如果手不释卷,必然会有成就,甚至偶然翻阅,也就开卷有益。
③可是先在很少有人手上那着书本。终日终夜,不离开牌桌的人,我曾见到过,废寝忘食,手不释卷的人,却尚未遇到。一般人买书,大都是拿来作装饰品的,永远陈列在书架上,很少拿到手中来读。这些书要他们去读,条件很多,第一得有明窗净几,其次得有清闲,再次得有心情;地方不好不能读书,时间不长不能读书,心情不定也不能读书。懒学生还有一首解嘲的打油诗: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很好眠,秋多蚊虫冬多雪,一心收拾到明年。
④阔公子有了明窗净几,又有的清闲;但还是不能读书,因为他没有那种心情;穷小子终日忙于做工糊口,也没有时间读书军人忙于打仗,商人忙于赚钱,政客忙于应酬,男子忙于做事,女子忙于说话,少年忙于寻乐,老人忙于怀旧,甚至闲人也忙于逛街,或坐茶馆,或凑热闹,似乎谁都不能读书。其实,他们并不是不能读书,而只杀不去读罢了。要读书谁都可以读,决不受任何限制,读书的条件,就在养成读书的习惯,其余皆不足道。
⑤我认为要读书决不可等待那种无尽悠闲的到来才开始,应该随时随地地利用空余的时间来读,把那种读书的习惯,织入我们的生活中去,作为我们日常工作的调剂品。那么,事也做了,书也读了,一点光阴也没有虚掷。
⑥利用余暇去读书是轻而易举的,大家之所以不这样做,仅是因为没有这种习惯而已。英国人在电车上读书的风气很盛,每天都要出外工作,起码有一个钟头在电车上,预备一本书专门在车上读,不过几天也就读完了,日积月累,一年读四五十本书,也不算稀奇。我们对于这种废时不去利用,实在未免可惜。
⑦英国人利用废时读书,不仅在有规律的电车上,既在饭馆菜馆中亦莫不为然。至于在休假日,夫妇约好同出游玩,丈夫至多取一根手杖就可以出门,太太则不免要去戴顶帽子。可是每当那丈夫在楼下等着太太戴帽子的时候,他照例翻开一本书来读,等他太太把帽子戴好姗姗地走下楼来,他手中的书,也就起码读完两章了。中国的丈夫却不晓得这样做,所以在楼下不仅独自等得心焦,而他太太一再地被他催促,也就老不耐烦,常常把一个快乐的计划,弄成不欢的结果。
⑧枕边有一本书,可以免得翻来覆去睡不着的苦,厕上有一本书,也就可以辟除恶臭,袋中有一本书,可以消除旅途的无聊。如果大家都有了这种读书的习惯,不仅国民的知识可以逐年提高,而且闲事也就不会有人管了。
(选自季羡林《百年美文》有删改)
20. 请用在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观点。
21. 文中那些不读书的人,他们为自己寻找的理由:
一是:_______ ;二是:_______ ;三是:______
22. 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简要分析其作用。
23. 第⑤段中加点词语“织入”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答案】20. 我们要利用闲暇坚持读书,养成读书的习惯。
21. (1). 一是没有明窗几净(或地方不好); (2). 二是没有时间(或时间不长); (3). 三是没有心情(或心情不定)。
22. 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通过举例、正反对比论证,突出中心论点,如:文章通过古今大学者刻苦勤读、英国人利用废时读书的事例,与那些找借口不读书的人进行对比,说明只要想读书,随时随地都可以,关键要养成读书的习惯。
23. “织入” 即融入。即把读书的习惯融入到我们生活之中,把读书变为生活的一部分。
【解析】
20. 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中心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所以读懂一篇议论文,概括中心论点是考试常见的题型。分析中心论点,可以从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有时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我们要利用闲暇坚持读书,养成读书的习惯。
21. 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主要理由是:一是没有明窗几净。二是没有时间。三是没有心情。
22. 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和作用。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这是必须要知道并记准确的内容。其作用要根据具体的文章来作答,一般运用论证方法的语句,证明其前面的观点,要到前面的文章中去读,去寻找。文章主要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通过举例、正反对比论证,突出中心论点。
23. 本题的考点是重点词语理解。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贬义词褒用、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使不明了的明了化;将比喻、象征还原)。“织入” 即融入。即把读书的习惯融入到我们生活之中,把读书变为生活的一部分。
写作
24. 请在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总要求: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题一:请以“礼物”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有自己的体验或感受,不得抄袭; ②不少于600字;③字迹工整,不写错别字。
题二:请以“那件事,让我想起来就_____为题写一 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如“高兴”“觉得温暖”透憾”“后悔”等; ②不少于600字;③字迹工整,不写错别字。
【答案】参考例文
那件事,让我想起来就后悔
在我的记忆中,有许多闪亮的小星星,其中记忆深刻的事情,就像那一颗最耀眼的星星,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
这是发生在今年春节的一件事。
鞭炮,似乎是春节这个传统节日的孪生兄弟,对中国人来说,如果不放鞭炮,就少了年味儿。可是我还是和往年一样,不敢放鞭炮,而是站在阳台上看着别人放亮的焰火,听着别人点响的爆竹。当鞭炮声此起彼伏,焰火把漆黑的夜空照亮的时候,我的心里也有点痒痒:我要不要去试一试呢?迟疑了好久,终于,我鼓足勇气下了楼。但是,我刚一推开单元门,就有一股股浓重的火药味儿扑鼻而来,噼啪作响的鞭炮声使我不由得捂起了耳朵,我刚刚鼓起的勇气随着我的胆怯溜走了。
我站在漆黑的楼道里,心里既紧张又兴奋,我多想参加到放鞭炮的人群中去啊!这时,楼上的东东从外面跑了进来,他气喘吁吁地说:“太过瘾了!我回家再拿些鞭炮出来放。”说完,他就迫不及待地跑上楼去。我想:放鞭炮真的那么有趣?我为什么不去试试?这样想着,我又一次推开了单元门。
二姨妈帮我点燃了放鞭炮用的香,我打开一盒叫做“大风车“的烟花。说明书上说,这种烟花点燃之后,风车片会旋转并喷出五颜六色的花瓣,美极了!我把风车叶片安装在把手上,然后转了几圈把它固定住。这时,我还是有点犹豫不决。二姨妈好象看出了我紧张的心情,就说:“一耕,勇敢点,没什么可怕的。”“我还是有点怕。”我不好意思地说。“这种花威力很想,不会伤人的。”二姨妈继续鼓励我。可是,就在我鼓足勇气,小心翼翼地准备点燃烟花时,突然从不远处传出“砰”的一声脆响,吓得我扔掉手中的香就跑开了。最终,那个烟花还是二姨妈点燃的。
过了几天,春节结束了,鞭炮也禁止燃放了。唉,我真后悔没亲自放一次鞭炮。记得有一句谚语说:“爬树并不困难,困难的是你不能摆脱别人施加给你的阴影。”对我来说,这个阴影完全是我自己施加给自己的。看来,人需要战胜的,是自己内心的胆怯。
【解析】以题目一为例,本题是一篇命题作文,注意以下几点:认真审题,明确题意这是写好命题作文最关键的一步;明确中心,选好材料:在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就要认真回忆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确定好中心来选取、组织材料;列好提纲,确定详略。以“礼物”为题,注意将收礼或送礼物的过程写清楚。回顾自己的生活,想想哪次收礼或送礼物的过程有意义,最让你难忘,确定写作内容。本文适合写记叙文。
点睛:命题作文首先要审好题。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题目,都要咬文嚼字,仔细琢磨,找出题目的关键字眼在哪儿。找准它,根据它弄清题目的要求、重点和范围,确定文章的中心。确定好文章的中心之后,就需要围绕中心选取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确定中心,选好材料以后,就需要列出一个简要的提纲,确定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以题目二为例,本题是一道半命题作文。相比较命题作文的过多限制和话题作文的过于自主化,半命题作文既适当体现了命题的思想,又给考生留下了较为广阔的写作空间,有利于考生在一定限制和要求下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才能。首先要审好题目,找好关键词,揣摩出题人的心思,再根据自己的经历拟出一个好的标题,题好一半文,正文要有真情实感。以“那件事,让我想起来就_____”为题,本题需要补充一个表示感情的词语,因此文章中要有心理描写,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本文适合写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