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 呼 和 浩 特 市 中 考 试 卷
语 文
注意事项:
1.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涂在试卷和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2. 考生必须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答题一律无效。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
答题卡一并交回。
3. 本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19分)
1.请读下面的语句,解释画线的词语,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4分)
(1)人类的作品飞上了太空,打开了一个个微观世界,于是人类沾沾自喜,以为揭开了大自然的秘密。可是,在自然看来,人类上下翻飞的这片巨大空间,不过是zhǐ ( )尺之间而已,就如同鲲鹏看待斥鴳一般,只是蓬蒿之间罢了。看待斥 鸡
(2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地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tuí ( )废,就好了。
【答案】(1)沾沾自喜:自以为很好而得意。 咫 hāo
(2)庸碌:没有志气、没有作为。 kuò 颓
【解析】本题考查汉字的字音、字形、词义。主要靠平时的积累和识记。(1)小题中的“沾沾自喜”是个成语,其中“自喜”是“自我欣赏”的意思,整个成语的意思是“形容自以为很好很得意”。“咫尺”意思是很近,“咫”注意是半包围结构;“蒿”是一种野草的名字,注意不能受声部“高”的影响,就误读做“gāo”,应该读作“hāo”。(2)小题中“庸碌”可以用组词的形式解释,“平庸、碌碌无为”,进而再通俗些,解释为“没有志气、没有作为”;“颓”的写法注意左半部分,是“秃”字的变形;“廓”读作“kuò”,不能受声旁“郭”的影响,误读做“guō”。
2.请给下面句子空缺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2分)
我常为现在我院中的那两只大呆鸟感到难过,它们似乎已经没有了日升飞出日落飞回的习惯,大白天都蹲在城里 ( A.一事无成 B.无所事事),而且也不敢 ( A. 肆无忌惮 B. 司空见惯)地大叫,老鸹不老呱了,怪可怜的。
【答案】B A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运用能力。要在理解词语意义的基础上,结合语言环境来选择词语。其中第一空备选的两个词语,“一事无成”的意思是“连一样事情也没有做成。指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形容毫无成就。”“无所事事”的意思是“形容闲着,什么事情都不干。”结合语境“它们似乎已经没有了日升飞出日落飞回的习惯”可以判断出应该填“无所事事”;第二空备选答案“肆无忌惮”的意思是“非常放肆,一点没有顾忌。”“司空见惯”的意思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语境中“不敢……大叫”应该填写“肆无忌惮”。
3.请选出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2 分)
A.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而对日落,却很少有人去流连把玩、吟咏描绘。
B.天然要比人工更美丽些;在一个动物身上,动作的自由就构成美丽的天然。
C.据统计,我国现有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左右,传统剧目数以万计。
D.随着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视,使我们都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识。选择出没有语病的一项,可以用排除法。A项中“把玩”一词使用不当,“把玩”的意思是“拿在手里玩耍”,显然,“日落”不能拿在手里;C项中“约”和“左右”重复;D项缺少主语,应该删掉“使”,“我们”做主语。
4.名著阅读。( 4 分)
(1 )“对于一切受苦而奋斗的人,他是最大而最好的朋友。”
“他分赠我们的是一股勇气,一种奋斗的欢乐。”
“他”是 ,这是作者 对“他”一生的评论和总结。
【答案】贝多芬 罗曼·罗兰
【解析】本题考查《名人传》的有关知识。从提示的材料中“受苦”“奋斗的快乐”,马上可以联想到贝多芬,这个饱受苦难却努力奋斗的音乐家,是《名人传》的人物,作者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
(2)“我正在这样做的时候,敌人就放了几千枝箭,有许多枝射中了我的手和脸。这时我不但感到箭创疼痛,工作也大大受到干扰。我最怕伤了眼睛,如果不是那时我忽然想到了应急的办法,难免弄得双目失明。”
这是小说《格列佛游记》中的一段话,请问格列佛的“应急办法”是什么?请概括作答。
【答案】他从口袋里找到一副眼镜牢牢地戴在鼻子上。
【解析】本题考查《格列佛游记》的内容。要求我们熟悉这部作品的具体情节。这是小人国的一段,文章说“怕伤了眼睛”,所以格列佛拿出眼睛戴上了。
5.默写。将相关诗文名句用正楷字写在答题卡上面的田字格中。( 7分)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周敦颐《爱莲说》)
(2) ,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 。(郦道元《三峡》)
(3)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表现诗人满怀豪情,凌云壮志的诗句是:“ , 。”
(4)在《春望》中,春天的花开鸟鸣,反而使诗人杜甫生出忧国和思亲之情,即所谓“ , ”。
【答案】(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重岩叠嶂 不见曦月(3)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4)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解析】本题考查诗词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其中(1)(2)小题是直接写出诗句,只要注意平时积累和识记,填空时细心、不要写错字即可。其中(1)中的“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亵”“焉”不要写错;(2)中“重岩叠嶂”的“嶂”不能写成“障”,“不见曦月”的“曦”要写对;(3)(4)小题是理解填空,有一定的难度,要紧紧抓住题干理解。其中(3)小题是《登飞来峰》中的诗句,写出“豪情壮志”的语句,《登飞来峰》一共四句,前两句是写景,后两句才是抒发感情,无可厚非就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注意关键字的写法,如“畏”不要画蛇添足,“缘”误写成“原”;(4)小题是《春望》中的诗句,抓住“花开鸟鸣”这个词,应该填写“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注意关键字“溅”,不能误写成“渐”。
二、综合性学习(6分)
6.龙华中学语文组举办中华传统文化竞赛活动,你是参赛选手。这次活动有三道竞赛题,设置两个奖项。
第一题: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是近体诗的高峰,近体诗包括 和 。(1分)
【答案】绝句、律诗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中诗词的知识。要靠平时的识记和积累。“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中国讲究平仄、对仗和叶韵的诗体。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那么最常见的就是“绝句”和“律诗”。
第二题:认真阅读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根据要求答题。(4分)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下面四项对诗歌的评价,哪一项与诗人的想法相距甚远? ( )( 1分)
A.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蹊”是小路。
B.第二句“千朵万朵压枝低”。“千朵万朵”形容花的数量之多。“压枝低”,形象地描绘了花儿密密层层,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
C.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是说花枝上彩蝶蹁跹起舞,这才是最动人的景致。如果没有彩蝶起舞,花也就没有什么看头。
D.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表面上好像完全在描写娇莺清脆悦耳的鸣叫声,其实,这是一种衬托手法,主要是在表现黄四娘家花的美丽与魅力。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其中C项“如果没有彩蝶起舞,花也就没有什么看头”跟诗歌所要表达的意思相悖。本诗的题目是《江畔独步寻花》,描写的主体也是“花”,“花满蹊”,一个“满”字足见花之多,而“留连戏蝶时时舞”是为了衬托花之多、花之美。所以答案选择C。
(2)你认为诗中的“留连戏蝶时时舞”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能够表现出黄四娘家花怎样的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黄四娘家花的浓密、艳丽与香气扑鼻。表现诗人对花的喜爱,以及他闲散与快乐的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的赏析能力。题干的问题很明确,就是从修辞的角度来赏析。“留连”“舞”都是人的动作,用来形容蝴蝶,可见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正是因为花多、花香、花美,才引来这么多蝴蝶,这里起到了衬托的作用;字里行间里流露出作者的欣喜之情,所以体现了作者对花的喜爱和愉快的心情。
第三题:下面是拆乱了的与中华文化有关的一副对联,请你运用学过的对联知识,重组成一副完整的对联。(1分)
传统 的 精华 学习 里 经典 继承 之 中 国学
【答案】学习国学里的经典 继承传统中之精华
【解析】本题考查对联的知识。对联的基本要求是字数相对、词性相对、平仄相对。一共备选词语是10个,其中单个字是四个,“的”“之”“里”“中”,从词性上来说,前两个相对,后两个相对;动词有两个,一个“学习”,一个“传承”,按照逻辑顺序,应该先“学习”再“传承”,所以上联是“学习……”,下联是“继承……”结合剩下的四个词语,可以理解为这是一个学国学经典,传承传统精华的对联,根据先平后仄的原则,很快就能组合好对联。
三、文言文阅读(14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 7 — 11 题。( 14 分)
[一]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二]济阴之贾人①,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②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上之巨室③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 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他日,贾人浮④吕梁⑤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曰:“盍救诸⑥?”渔者曰:“是许金不酬者也。”立而观之,遂没。
【注释】 ① 贾人:商人。 ② 浮苴:水中浮草。 ③ 巨室:世家大族。 ④ 浮:泛舟。 ⑤ 吕梁:地名。 ⑥ 盍救诸:为什么不去救他呢?
7.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 )渡河而亡其舟
(2 )今亡亦死
(3 )予尔百金
(4 )是许金不酬者也
【答案】(1)翻、倾覆(2)逃走(3)给,给予(4)这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其中(1)(2)小题都是解释“亡”,这是一词多义的现象,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1)中“亡其舟”是说“船翻了”,所以“亡”应该解释为“翻、倾覆”;(2)小题中“今亡亦死”的意思是“现在逃跑也是死”,所以,“亡”的意思是“逃走”。(3)小题中“予”跟现代汉语的的意思接近,就是“给予”的意思。(4)小题中“是”是个古今异义词,古汉语中“是”是指示代词“这”,现代汉语“是”是个判断动词。
8. 下列各句中的“而”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例句: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
A.贾人浮吕梁而下 B.足肤皲裂而不知
C.佣者笑而应曰 D.未至,道渴而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虚词“而”的用法。其中例句中“而今予十金”的“而”表示转折关系,A项和C项中的“而”表示修饰关系,D项中“道渴而死”中的“而”表示承接关系,B项“足肤皲裂而不知”,“而”前后构成转折,所以表示转折关系,和例句相同。
9. 请参照示例,分别用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不要改变它在句中的意思),另写一个词或一句话。
【示例】有渔者以舟往救之 救死扶伤(或救护)(2分)
(1 )辍耕之垄上
(2 )舟薄于石又覆
【答案】(1)辍学 笔耕不辍 读书不辍(2)日薄西山 薄暮冥冥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和迁移能力。示例中加点词“救”是“救助”的意思,所以所找的词语“救死扶伤”“救护”都是这个意思。理解了题意之后,分析试题,其中(1)小题“辍”的意思是“停止”,可以想到“辍学”这个词,当然只要是“停止”的意思的有关“辍”的词语均可;(2)小题的“薄”的意思是“迫近”,我们自然联想到《岳阳楼记》中“薄暮冥冥”一句,意思相同,当然只要是“迫近”意义的含有“薄”的语句均可。
10.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
(2)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答案】(1)你一个打渔的,一天能有多少收入?现在一下子得到十金,还不感到满足吗?(2)有人说他们死了,有人说他们逃走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能力。翻译的总体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注意特殊句式,还要把关键词翻译出来。(1)句中“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中含有三个句式,“若,渔者也”是判断句式,“若”是第二人称代词,你,这句话要翻译成“你是打鱼的人”;“一日之获几何”疑问句,“几何”是“有多少”的意思;“犹为不足乎”是个反问句,注意“犹”翻译成“怎么,还”。(2)小题中“或”和“亡”要翻译准确,“或”是“有的人”的意思,不能翻译成“有时”;“亡”是“逃亡”的意思。
11. 读了选段[二],你有何感想?请简要写下来。(2分)
【答案】做人要“言必信,行必果”,不能像文中的商人那样出尔反尔,失去信用。(或文中商人虽言行不一,不讲信用,但不能因此就漠视生命的宝贵。)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能力。选段二是个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个商人为了活命许下重赏,结果打渔人救了他以后反倒食言;结果第二次商人遇难的时候,打渔人没有救他,这个不讲信用的人被淹死了。从商人的角度上感悟,人不能出尔反尔,一定要信守诺言;从打渔人的角度上体会,商人再不讲信用,也是一条生命,焉有见死不救的道理?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译文】
济阴有位商人,渡河的时候沉了船,危急中只好伏在河中漂着的枯草上呼救。一位渔夫驾着小舟去救他,不等船划到跟前,商人就急忙大喊:“我是济阴那个地方的大商人,你能救了我,我送给你一百两银子。”渔夫用船把他载到岸上去以后,他却只给了渔夫十两银子。渔夫问他:“我救你的时候你亲口许给我一百两银子,可是现在只给十两,这恐怕不合理吧?”商人马上变了脸说:“你是个打渔的,一天能有多少收入?现在一下子得了十两银子,还不满足吗?”渔夫很不高兴地走开了。过了些日子,这位商人坐船沿着吕梁河东下,船撞在礁石上又沉了,而那位渔夫刚好在他沉船的地方。有人见渔夫没动,便问他:“你怎么不去救救他?”渔夫轻蔑地回答说:“这是那位答应给我百两银子却又说不算的人。”于是,渔夫把船停在岸边,看着那位商人在水里挣扎了一阵就沉没于河水之中了。
四、现代文阅读(31分)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2—16 题。(14分)
三颗枸杞豆(节选)
程海
星期日到了。我在村子里玩了整整一上午,觉得腻味透了。我多么想念我的小树林啊! 多么想念我的可敬的三叔啊!
下午的小树林静悄悄的,各种花儿、草儿,连那些爱吵闹的小山雀,也仿佛午睡了,一点儿声息也没有。
他果然又在里边,斜躺在一堆野草上,显出十分衰弱的样子。
他忽然站起来,走到我的身边,大大的眼睛闪露出笑意。我跟着他走到他刚才躺过的地方,坐了下来,忽然发现脚前的泥土上画满了各种各样奇怪的画儿:一座歪歪斜斜的塔,一堆松松散散的书,一株弯弯扭扭的树。这些画儿下面画了三个圆圆的“○”,好像滚动的铁环。
“三叔,你画的是什么?”
“画的都是三叔。”
“可一点儿也不像你呀?”
“像,很像!”他凄然一笑,指着塔说,“我小时想做一个建筑师,但又讨厌建筑学上那些个复杂的公式,就放弃了。这一摞书。是我第二个理想。想当一名著作等身的作家。写了几篇稿子。寄出去被退回来了。我又灰心丧气。不干这伤脑筋的事儿了。这一棵树。是我第三个理想。想当一名生物学家。后来又觉得生命的起源、遗传和变异、蛋白质的人工合成等问题竟是那么复杂和渺茫,我又沮丧了。第四个理想还没有建立,命运忽然对我说:‘算了吧,你该回老家了!’”
“那些铁环是什么意思?”我悲伤地问。
“这是我一生的成绩:三个 ○ 。”
“老师一定会批评你了。”
“没有老师来批评我的。”他微微一笑,又说,“只有这些树叶、小草,还有那朵紫豆角花,好像在批评我,说我以前太粗心大意了,太不了解它们了。”
我沉默了,抬头望他,不知为什么,他眼眶里滴下几滴泪水。
这时,太阳快要西沉。透过林隙,我看见它像一个红色的车轮,就要滚进西边的山沟里去了。身边的三叔忽然喊道:“太阳!”接着,两只枯瘦的手向前伸去,仿佛要捉住它似的。
“太阳能捉住吗?”我天真地问道。
“能! 能呀! 我以前老是忘记了去捉它,让它在我头顶上溜走了几千次,上万次,我仍没有想到要捉住它!”
“太阳里有火,一定很烫手吧?”我说。
“是呵,有点烫手,,还得费点力气。但一把它捉到手,就变了,变成一个圆圆的金盘子,里面放满了五彩的宝石。太阳的光芒都是从这些五彩的宝石上放射出来的,所以才这么亮。”
他忽然俯下身,用手捏住我的脸蛋。我疼得差点儿叫起来,他一点儿没有觉察到我的痛楚,口里喃喃地说:“这也是太阳?这也是太阳!”
我一下站起来。逃跑了。
秋天又来到了山沟。小树林的叶子变得殷红殷红。好像里边藏着一个发出红光的太阳。
那位三叔像寻找太阳而不幸失败的夸父。已经躺在病床上不能起来了。临死时,好多亲友都去探望他,我的父亲和母亲也去了。我没有去,我怕再看见他那张凄楚、苍白的脸。
但他似乎没有忘记我,托父亲给我捎回一件临别的赠礼———三颗红色枸杞豆,这也许是三叔留给我的最后一个谜语。但我这回把它猜出来了。
它是生命告终的句号! 是三个遗憾的“○”!
但“○”也是一切事物的起点。
于是,我从这三个“○”出发,勤奋地去追寻一,二,三……以至更复杂、更艰深的学问。
当我成为植物学家后,爸爸以为这是他拳头惩罚的功劳。他的口头禅是:“猪羊怕杀,人怕打!”其实,他的拳头只能伤及我的皮肉,真正征服我的,是那三颗启示生命意义的枸杞豆。
12.请根据选文内容,概括“三叔”在“我”心目中的形象。(4分)
【答案】三叔是可敬的。他像寻找太阳而不幸失败的夸父一样。他用三颗枸杞豆向我启示了生命的意义。是他用自己的生命教育征服了我,使我勤奋追寻,奋发有为。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从文中结尾“真正征服我的,是那三颗启示生命意义的枸杞豆”这句画龙点睛的句子可以看出,“我”对三叔是相当敬重的。三叔一生一事无成,但是他用自己的生命激励“我”,让“我”为了梦想要勤奋努力。
13.文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表达方式是 和 。(2分)
【答案】记叙 描写
【解析】本题考查表达方式的辨别。基本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画线的句子其中“这时,太阳快要西沉”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它像一个红色的车轮,就要滚进西边的山沟里去了”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
14. 仔细阅读品味“我”与“三叔”关于“太阳”的对话,下面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理想是人生的太阳,在生命赋予人的无数次机会中,抓住它,就是抓住了一个金盘子,人生会变得光明无比。
B.抓住“太阳”,需要人对生命意义的觉悟,还需要费点力气。这是“三叔”对自己人生反省的收获。
C.“这也是太阳?这也是太阳!”是“三叔”在人生困境中矛盾心理的体现,他巴不得自己同“我”一样。所以忘情地“捏住我的脸蛋”,全然不顾“我的痛楚”。
D.“三叔”与“我”的对话,不仅有他对自己人生的懊悔遗憾,更是深深寄予着他对“我”的殷殷期盼。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也是太阳?这也是太阳!”是三叔发现“我”的脸也是圆的,而且“我”的生命刚刚开始,有着无穷的希望,就像太阳一样。三叔提醒“我”也要追求属于自己“太阳”,而且坚持下去。所以答案C不正确。
15.“但‘○’也是一切事物的起点。”作者对它在文中的结构安排别具匠心,请你说说这样安排的好处。(4分)
【答案】这是一个转折句,有强调的作用。它独立成段,承上启下,凸现了强调的意味。在结构上增强了文章的逻辑力量,突出了三叔的遗憾使“我”生命觉醒,人生奋发的中心。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结构作用的理解。“但”这个关联词提示,这个句子是个转折句,独立成段起到强调作用。同时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在内容上照应上文的“它是生命告终的句号! 是三个遗憾的‘○’!”,同时也引出下文“我”生命的觉醒,“我”从这三个“○”出发,勤奋地去追寻一,二,三……最终成为了植物学家。
16.“三颗枸杞豆”使你对自己现今的学习生活有怎样的思考和启迪?将你的真情感悟简要写下来。(2分)
【答案】示例:今天的学习生活压力多于乐趣,我常想逃避。“三颗枸杞豆”让我警醒逃避的结果就是人生“○”的记录,我要努力胜过这种逃避的心理,坚持梦想,努力奋斗,在学习上有长足的进步,收获一个美好的未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感悟和发散思维的能力。一定要注意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三颗枸杞豆”就是三叔的三个梦想,因为他的不坚持,最后一事无成。这篇文章是在告诫我们,有了梦想就要勤奋努力,不能遇到困难就放弃。还要注意和自己的学习实际相结合。语句通畅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0 题。( 8分)
丝路明珠———喀什
刘小方
①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远离海洋、地处欧亚大陆腹地的喀什,是内陆干旱和极端干旱的典型区域,热浪里孤独的行者身影、茫茫戈壁中蜿蜒远去的碛道等的确是前往喀什的常见景观;但事实上,绿意盎然的林木、波光粼粼的湖泊、水鸟栖息芦苇丛生的湿地、奔腾交错的河流同样也是喀什的风貌。
②越是靠近人烟密集的市镇,绿的面积与浓度就越大越高。喀什噶尔河自帕米尔高原而来,从西南向东穿越喀什境内,平均河宽40米,滋润和哺育了乌恰、疏勒、伽师等多个绿洲。叶尔羌河从东北的喀喇昆仑山山口而来,向西流经喀什并形成许多分支,浇灌出全疆最大的叶尔羌绿洲群。除此之外,还有提孜那甫河、克孜勒河、盖孜河、库山河、吐曼河等十余条大大小小的河流在喀什大地上纵横流淌,区域内河水年径流量相当于黄河流量的六分之一。喀什,这个丝路上曾经最重要的国际商埠,正是因为诸水的环绕,才能延续千年的文明与传奇,并将在“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中华丽转身,成为联通中亚、沟通世界的桥头堡。
③有水就有生命,冰川融雪所成之河在喀什干涸的大地上蜿蜒流淌。聪慧的先民们用淋洗土壤的方式排除戈壁盐碱地的盐碱,他们用砍土镘(维吾尔族地区用来锄地、挖土的工具)、箩筐等简陋农具,肩挑背扛地在盐碱地上开挖数百千米的排灌系统,用数年时间将盐碱地开垦成数万亩耕地,形成连片绿洲。
④100多年前,来到喀什的英国人斯坦因就曾惊叹于喀什人利用河水开垦浇灌出的大片绿洲:“因为气候干燥,所有这些沙漠田地之上的形态都呈现出一种显著的整齐性,无论在任何地带,行人到处可以看到同样的小麦、玉米和棉田,微呈台状以便灌溉,同样的园亭或者果圃,出产和欧洲相同的丰富果品,足以诱致行人。”现在,没过人头的玉米田、齐腰深的棉花地、望也望不到边的西瓜田在高山冰雪融水的滋润下更加宽广。但要知道的是,与内地河流相比,喀什的河流有枯、洪期差异较大的来水特点,每年6-9月洪水期的径流量占到年径流量的60%-80%,此时水位涨落急剧,昼夜变化明显,水势凶猛难以驾驭,经常发生冲溃堤坝、冲毁农田的洪灾。干渴缺水的同时还得防洪抗洪,听上去匪夷所思,但这正是喀什人千百年来与水共生的真实写照。
⑤就此,斯坦因认为,“在那种分外干燥的区域里,,因为气候的情形,只容许比较大的团体靠着组织极严密的灌溉制度才能生存,这种依靠秩序统治的定居民族特别适宜吸收和传达从远东以及西方来的文化力量”。原来,在这个干旱的大地角落,对水的利用不仅是城市灵动之景,还关乎生存,更关乎文明的存续。
17.喀什成为“丝路明珠”的原因是什么? ( 2分)
【答案】诸水环绕;当地百姓对水的智慧利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阅读文章的二三自然段能够找到依据。其中二自然段“正是因为诸水的环绕,才能延续千年的文明与传奇”明确交代了其中一个原因——诸水的环绕;第三段主要写了“聪慧的先民们用淋洗土壤的方式排除戈壁盐碱地的盐碱”,这也是喀什成为“丝路明珠”的原因之一。
18.②段中的加点词是喻体,它的本体是什么?这样的修辞在句中有何作用? ( 2分)
【答案】喀什,说明喀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解析】本题考查了比喻及其作用。要结合具体语句来分析本题。“喀什,……成为联通中亚、沟通世界的桥头堡。”可见是把“喀什”比作了“桥头堡”。“联通中亚、沟通世界”可见喀什地理位置的重要。
19.④段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 ,结合本段相关内容,说说它的作用。(2分)
【答案】作比较,100年前喀什绿洲和现在绿洲相比,说明现在绿洲生机勃勃并且面积扩大了,喀什人对水的利用更有效了。(或作比较,内地河流与喀什河流枯、洪期来水特点相比,说明喀什的河流枯、洪期来水差异较大,洪期水势凶猛难以驾驭。)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通读第四段,“100 多年前”“现在”这两个表示时间词语,提示我们这里用到的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100多年前英国人斯坦因就曾惊叹于喀什人利用河水开垦浇灌出的大片绿洲”同样农作物在干旱的喀什同样生长,那时已经是奇迹;“现在,没过人头的玉米田、齐腰深的棉花地、望也望不到边的西瓜田在高山冰雪融水的滋润下更加宽广”,“更加宽广”说明绿洲的面积扩大,喀什人对水的利用有了更大的成效。一般作比较作用的答题格式是:……和……对比,突出了……特点。
20.把下面的语句放回到文章中,最恰当的位置是( )(2分)
烈日当空,在喀什郊外的绿洲行进,随时都能与甜美的瓜果相遇:西瓜个大味美,哈密瓜皮薄肉厚,桃子肥大多汁。干涩的环境里孕育出如此香甜的瓜果,不能不让人慨叹造物主的神奇,不能不让人感恩于这高山流水赋予的智慧与灵性。
A.①段后 B.②段后 C.③段后 D.④段后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能力。先分析这段文字的内容,主要写的是“干涩的环境里孕育出如此香甜的瓜果”,介绍的是“水”给喀什人民带来的好处,文章的第三段就是介绍水给喀什人民带来“生命”,“冰川融雪所成之河在喀什干涸的大地上蜿蜒流淌,聪慧的先民们用数年时间将盐碱地开垦成数万亩耕地,形成连片绿洲。”所以应该补充在3段后。答案选择C。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21 — 25 题。( 9 分)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 )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 ,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
21.文章第一段三次说“是事实”,用意何在?用文中的短语概括这一段论证的内容。(2分)
【答案】强调对方的论据是事实,但是这三个事实论据无法证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观点。 自欺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三个“是事实”肯定了对方的论据属实,用排比的形式起到强调作用。虽然是事实,但是不足以证明对方的观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其实也是鲁迅在驳论据。第二问用文中的短语概括内容,要结合下文回答。其中“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这句明确的回答了这个问题,“自欺力”就是答案。
22.本文在论证中心论点之外,还明示了民族自信力于当时的作用,请你在文中找到并摘抄下来。(1 分)
【答案】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
【解析】本题考查提炼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中的“明示了民族自信力于当时的作用”,联系全文去分析,“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文中的这个过渡句可以给我们提示,从中提炼出问题的答案。
23.依照文中画线句子的逻辑关系,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 2分)
A. 只要……就…… B. 只有……才……
C. 即使……也…… D. 虽然……也……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运用。要综合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正史在这里是反语)和“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之间是转折关系,所以应该选择表示转折关系的D项。
24.文中加点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 说说它的作用。( 2分)
【答案】反问,肯定“这一类的人们”人数很多。
【解析】本题考查修辞方法及其作用。“这一类的人们 ,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这个问句,答案蕴含在问句之中,所以是反问的修辞;反问是肯定表否定,否定表肯定,所以这句话是说这一类人数很多,这也是用反问句强调的内容。
25.请你选取一个体现当代中国富有自信力的事例并加以概述。(集体、个人皆可,2分。)
【答案】示例:国产大飞机C919成功研发,C919是中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大型客机,一举打破了国外公司对大飞机行业的垄断,展示和提升了我们民族在推动创新发展方面的自信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补充论据的能力。一定要根据观点寻找论据,题干中提示“富有自信力”是事例所表现的主要观点,“当代”表明了时间,不能是其他时间段,最好是新近发生的事情;“中国”这个词定了范围,不能是外国的。当然集体和个人的事例都可以。注意事例要叙述简洁,最后还要简要分析如何表现自信力的。
五、作文(50分)
26. 小作文( 10分)
春天的一个下午,毛毛雨下个不停。这时,老师推门进来了,大家不约而同地抬起了头。“某某”,老师忽然叫我的名字,我心里怦怦直跳,站了起来。
……
我回到教室,雨停了,窗外小树上的叶子泛着宁静的绿意。
要求:
(1)依照给出的情境展开联想、想象,进行合情合理的续写;
(2)文中如需出现校名、班名、人名,请用“某校”“某班”“某某”代替;
(3) 150字左右。
【真题解析】这是一道根据语境写作的续写作文,要反复阅读提示的语段。这则语段有两个特点,一是景色描写突出,“毛毛雨下个不停”,结尾处再写到景色“雨停了,窗外小树上的叶子泛着宁静的绿意”可见中间的事情应该是圆满的结局,或是难题解决了,或是心情变好了;二是开头设置了悬念,“老师忽然叫我的名字”,可见事情来得出人意料,“我”自己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那么就要靠我们发挥联想和想象,注意一定要合情合理,要符合学生的身份,如考试失老师的启发,作文竞赛获奖老师的称赞,路上帮助了别人,送来感谢信……当然写作的时候要注意细节描写,不要少于或者超出字数太多。
【范文】
我跟着老师来到办公室,看见桌面上放在我的数学试卷,才59分,我望着那鲜红的分数,不住地责怪自己。顿时,悔恨、埋怨、委屈等各种复杂的心情齐头并进,交织在我心头。老师抚摸着我的头,亲切地对我说:“别灰心,这小小的挫折算得了什么?抬起头来,不要被困难屈服,要勇往直前。你要时常对自己说‘我能行!’”顿时,我重拾信心,燃起了希望之火。我信心十足地对老师说:“老师,您放心吧,我会更加努力的。”
【名师点评】续写的这段文字符合人物的身份,考试没有考好,老师理所应当要找学生分析原因查找不足,衔接也很自然;细节描写突出,尤其是“我”的心理活动描写,生动传神,写出了“我”看见不及格试卷的百感交集的心情,老师的语言描写,使“我”找回信心。这样的构思,使文中的景色描写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27. 大作文( 40分)
题目:
(1)我心目中的内蒙古
(2)我心目中的呼和浩特
要求:
①在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用你最擅长的文体,写一篇作文(诗歌除外);
②如果写记叙文,要以真实而具体的人、事、物、景写出你心目中内蒙古或呼和浩特的特点;
③思想感情要健康向上;
④至少运用两种表达方式;
⑤至少运用下列修辞方法中的两种:比喻、拟人、排比、对偶、设问(或反问);
⑥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⑦不少于600字,字要写得规范,保持卷面整洁;
⑧不得抄袭。
【真题解析】
审题:该题为全命题作文。“我心目中的内蒙古(我心目中的呼和浩特)”结构一致,都是偏正短语,介绍“内蒙古(呼和浩特)”,这是一个典型的地域性作文。注意的是“内蒙古”范围广,而“呼和浩特”是个城市,相对范围小一些。而且是“我心目中的”,就是用“我”的眼睛所观察到的,感触到的。
构思:面对这个题目可以写成游记,介绍内蒙古(呼和浩特)特有的景致、美食,边走边介绍,按照空间的转换顺序,介绍风土人情、地质地貌,中间还可以穿插传说小故事;也可以写成记叙文,就具体的人、事来介绍内蒙古(呼和浩特)的精神风貌。如“豪爽的待客之风”,或者“游牧人家”幸福自由的生活,或者是“日新月异”的变化等,要注意写出内蒙古(呼和浩特)的特点。
写法:形式上可以有所创新,比如写成“导游词”,这样介绍内蒙古(呼和浩特)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既方便,还在形式上有所改变,给读者以耳目一新的感受。无论写出记叙文还是散文,所用到的表达方式不能是单纯的一种,要综合运用基本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写成记叙文以记叙描写为主,写出游记以说明描写为主,写出散文以描写抒情为主;为了使文章生动形象,还要注意恰当运用修辞手法,根据作文要求,至少运用下列修辞方法中的两种:比喻、拟人、排比、对偶、设问(或反问)。
【写作思路】
思路一:整体介绍内蒙古(呼和浩特)的特点,然后从自然风光、人文景观、风土人情、美食特产等方面分别介绍。
思路二:以“游牧人家”的歌声引入,记叙游牧人家一天的生活,按照时间为序,主要突出其朴实、自由、快乐、满足的特点。
思路三:由内蒙古(呼和浩特)的街头一景写起,回忆过去这里破旧的情景,再具体描写改革开放以来全面奔小康以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歌颂祖国和党。
【范文】
我心目中的呼和浩特
各位旅客大家好!
很高兴您您来到我的家乡——我心目中最美丽的明珠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蒙语,译为青色的城。据传公元1581年蒙古族土默特部的阿拉坦汗带领部众来到呼和浩特现在的这片地方,看到水草丰茂决定在此处定居,磊建的城墙全部采用呼和浩特正北方的大青山上的青石,远远望去泛有青色,因而被称作青色的城。
呼和浩特位于华北西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土默川平原,大青山南侧,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是自治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中心。是一个以蒙古族为自治民族,汉、满、回、朝鲜等36个民族共同聚居的塞外名城。 因为各种民族的聚居于发展,使得呼和浩特成为一个独特的城市,有着自己的独特的文化,有着自己别样的特色,有着自己另类的美食,更是历史与现代完全融合。
在呼和浩特,可以清晰的看到前朝留下的痕迹,清朝将军衙署,西汉古墓——昭君墓,明代建立的大昭寺,辽宋时期所建的万部华严经塔……位于中山路的伊斯兰风情街以及蒙古风情街都体现了这个现代化大都市中透露的独有的特色。
悠久的历史造就了独特的呼和浩特文化。在这里有一年一度的蒙古草原旅游节、内蒙古乌兰牧骑艺术节、昭君文化节、那达慕大会等。内蒙古草原旅游节是呼和浩特一年一度的大型旅游交易节,1991年9月举办了第一届,以后每年的8月前后都会举行。它是在那达慕大会的基础上融经贸洽谈、物资交流和竞技比赛、文娱活动于一体的民间传统节日,并在呼和浩特市内蒙古赛马场举行开幕式,邀请来自世界各国、港台及国内各界人士参加,节日隆重热烈,有摩托车队、骆驼队、马术队、武术队、安代舞、摔跤等表演节目,最引入注目的是男子“三技”比赛,即摔跤,赛马和射箭比赛。除了这些还有敖包祭祀,成吉思汗陵祭祀等蒙古传统祭祀活动。
呼和浩特汇集了内蒙古各地的土特产品。买土特产品,可到街头集市贸易场所,相信是最佳选择。那里有当地最大的农副产品市场,各色土特产品琳琅满目,价廉物美,无所不有,令人目不暇接。呼和浩特的饮食基本以北方饮食为主,饮食文化中吸收了蒙古族和回族的做法、吃法,极具代表性的是蒙餐。回民小吃在市内也很流行,伊斯兰风情街路东有一条回民小吃街,里面有烤羊肉串、烧麦、羊杂碎等等,绝对让你一饱口福,流连忘返。
呼和浩特地区的特色饮食主要有烤全羊、涮羊肉、手把羊肉、烤羊腿、炸羊尾、血肠、肉肠、羊杂碎、稍麦、焙子、莜面、马奶酒、奶茶、奶皮子、奶豆腐、奶酪、油香、馓子,牛肉干等,还有地方特色与传统风味完美结合的托县炖鱼、和林炖羊肉等也闻名于呼和浩特地区。
说了这么多,想必呼和浩特总有一点可以吸引你吧?呼和浩特的别致不是语言可以描述出来的,自己亲临去感受下呼和浩特与众不同的美。
也许你身在高楼林立的大都市、也许你处于平和宁静的小乡村,这里都是你闲暇时放松自己的最佳选择。我的家乡——青城呼和浩特。
【名师点评】
选材:选择了呼和浩特的特色写起,从呼和浩特名字的由来,写到呼和浩特的地理位置和政治作用,再到悠久的历史所遗留下的人文景观,再到文化特色——各种民间传统节日,再到琳琅满目的土特产品,最后介绍了特色美食。面面俱到,具体详尽。
立意:通过多方面的介绍,突出呼和浩特“独特的风格”——“历史悠久”“文化多样”“美食如潮”“历史与现代完全融合”,表达了“我”对家乡——呼和浩特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语言:作者在介绍呼和浩特时,妙语连珠,如数家珍。如介绍美食的时候“烤全羊、涮羊肉、手把羊肉、烤羊腿、炸羊尾、血肠、肉肠、羊杂碎、稍麦、焙子、莜面、马奶酒、奶茶、奶皮子、奶豆腐、奶酪、油香、馓子,牛肉干”,表现了美食种类之多;还恰当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如“我心目中最美丽的明珠呼和浩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有着自己的独特的文化,有着自己别样的特色,有着自己另类的美食”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另外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描写方法。
结构:本文整体采用“解说词”的形式,新颖独特;前后呼应,结构严谨。一开始介绍自己心目中美丽的家乡——呼和浩特,点题,同时与结尾遥相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