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黑龙江省大庆市初中升学统一考试
语 文 试 题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时间120分钟。
4.全卷共三道大题,25小题,总分120分。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24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要求规范、工整、美观。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成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y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suō)的摆舞。
【答案】揠 娑
【解析】
【详解】关于字形,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注意“揠”的间架结构。揠苗助长:意思是比喻为急于求成,反而坏了事。婆娑:盘旋舞动的样子。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龟(guī)裂 翩跹(xiān) 跌宕(dàng) 退避三舍(shě)
B. 龌龊(chuò) 渊薮(sǒu) 畸(jī)形 焚膏继晷(guǐ)
C. 睥睨(nì) 聒(guō)噪 濒(pín)危 锱(zī)铢必较
D. 驯(xùn)良 粗犷(kuàng) 苔藓(xiǎn) 探骊(lí)得珠
【答案】B
【解析】
【详解】A.龟裂(jūn), 退避三舍(shè)。
C.濒危(bīn)。
D.粗犷(guǎng)。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一个民族要想飞速发展,既不能夜郎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
B. 三个月前,我看过电影《流浪地球》,电影中场景仍历历在目。
C. 这些正值豆蔻年华的男同学,站在阳光下,浑身散发着青春的气息。
D. 在学生的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
【答案】C
【解析】
【详解】A.妄自菲薄:本意是自暴自弃,后来也引申为过分看轻自己。使用恰当。
B. 历历在目:意思是清晰地出现在眼前,一一分明。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使用恰当;
C. 豆蔻年华:指少女十三岁。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使用不恰当;
D. 绘声绘色:指以可见或可理解的形式来描绘或概括。形容叙述、描写得极其逼真。使用恰当。
【点睛】要结合积累的词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词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词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学习有三忌:一忌上课不可分心,二忌课后不能巩固,三忌不能学以致用。
B. 通过观看世界女排联赛中国女排战胜了意大利这场比赛,使我受到很大鼓舞。
C. 我们的报刊、电视、网络和宣传媒体在规范使用汉字方面更有责任做好表率。
D. 鲁滨逊是一个既聪明机智又坚强勇敢的人。
【答案】D
【解析】
【详解】A.“忌”,是不能干某事。把“不可”去掉;
B.成分残缺,缺少主语,把“通过”或“使”去掉一个;
C.把“和”改为“等”;
D.正确。
【点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
B.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和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C. 《水浒传》中英雄各有绰号,有些绰号鲜明地体现了其人的本质特点,例如黑旋风李逵、智多星吴用。
D.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我们学过的《藤野先生》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选自于这部文集。
【答案】A
【解析】
【详解】A项错误,应改为: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林家铺子》,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等。《骆驼祥子》的作者是老舍。
6.用课文原句填空。
(1)邹忌修八尺有余,________________。(《邹忌讽齐王纳谏》)
(2)半亩方塘一鉴开,________________。(朱熹《观书有感》)
(3)________________,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
(4)___________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5)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张养浩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雄伟险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借用典故来写自己离开家乡之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而形貌昳丽 (2). (2)天光云影共徘徊 (3). (3)不知天上宫阙 (4). (4)折戟沉沙铁未销 (5). (5)峰峦如聚 (6). 波涛如怒 (7). (6)怀旧空吟闻笛赋 (8). 到乡翻似烂柯人
【解析】
【详解】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能够背诵全文(诗),选择符合语境要求的句子。“昳”“徘徊”“阙”“戟”“销”“赋”“柯”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名句的默写,要想得满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7.结合上下文,在画线处补写句子,使语意连贯。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里,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是关键的一步。一般而言,城的发展往往早于市。①_______________,城墙、堡垒、护城河构成防御设施,封闭是其主要特征;市的功能主要是流通,交易场所、街道是主要设施,②_______________。从防御趋向流通,反映了由军事和政治意义的城镇向现代以经济、文化为主的城市的发展走向。
【答案】 (1). ①城的主要功能防御 (2). ②开放是其主要特征
【解析】
【详解】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结合语境内容分析,然后填空即可。①处结合“城墙、堡垒、护城河构成防御设施,封闭是其主要特征”概括,仿照 “市的功能主要是流通”句式可得出:城的主要功能防御。②处结合“市的功能主要是流通,交易场所、街道是主要设施”概括,仿照“封闭是其主要特征”句式可得出:开放是其主要特征。
8.口语交际
日前,市教育局下发了《国学经典通读读本》,要求全市中小学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现在学校举行了以“开展经典诵读,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如果你在此次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请你在班会课上发表获奖感言。要求语句通顺,至少引用一句儒家经典,不超过60字(标点符号不占字数)。
【答案】示例: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我很高兴能在这次主题的演讲比赛中获得一等奖。我这次获奖,得益于我们班一直坚持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使我在平时增加了阅读经典的兴趣和动力,使我有了更好的传统文化储备,受到传统文化美的熏陶。“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只有爱上诵读,爱上经典,才能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路上获得不断的进步!
【解析】
【详解】获奖感言是指在获奖后所发表的讲话。表达出获奖之后的感想以及对自己有帮助的人表示感谢。首先要有称呼。班会上的称呼是针对班主任老师和全班同学。故可用“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正文部分,要围绕“开展经典诵读,弘扬传统文化”主题,表达自己的感谢和激动之情。写出自己获奖的原因(内因和外因)。自己今后怎么做?呼吁大家今后怎么做。
二、阅读理解与分析(46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列小题。(19分)
【古诗阅读】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9. 下列对本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从传说落笔,为黄鹤楼蒙上一层神奇的色彩。
B. 前两联中的两个“空”字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角度来写,抒发了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
C. 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气晴好,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草木荒芜衰败。
D. 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历来为人传诵。
10. 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赏析尾联。
【答案】9. C 10.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也要归乡;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一“愁”字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也就是景中含情,以景衬情;又情由景生,情由心生,情景交融。
【解析】
【9题详解】
C项“草木荒芜衰败”错误,颈联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10题详解】
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注意“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时为了抒情。分析尾联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感。“情”与“景”是如何紧密结合的即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意思是“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通过描写景色“江面烟波渺渺”,写出了作者因为看不到家乡而生愁绪的画面。因景生情,情中有景,二者紧密结合。
【古文阅读】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铨①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母与铨皆弱而多病,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先府君②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先府君在客邸,督铨学甚急,稍怠,即怒而弃之,数日不及一言;吾母垂涕扑③之,令跪读至熟乃已,未尝倦也。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由是益以严。
(选自蒋世铨《忠雅堂集》)
注:①铨:作者蒋世铨的自称。②先府君:指作者已去世的父亲。③扑:打。
1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含义。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______________
(2)援疑质理 质:______________
(3)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______________
(4)吾母垂涕扑之 涕:______________
12. 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烨然若神人 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
B. 以衾拥覆 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C. 教之为吟哦声 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D. 令跪读至熟乃已 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13. 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解说错误的一项是_________(只填序号)
①加冠,意思是到了成年。古时男子18岁行加冠礼,戴上成人的帽子,表示进入成年。
②经,这里指经书。我们常说的“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14. 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中“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运用细节描写,写出了作者谨于求学、渴求知识的情状。
B. 甲文中作者通过自己求学的亲身经历,勉励马生勤奋求学、谦虚求教。文章情感真挚,循循善诱。
C. 乙文通过作者的自述,再现了幼年读书时父母督促自己学习的场景,在温馨回忆的同时,也包含有对父母过于苛责的不满情绪。
D. 两篇选文都阐明“学业有成,必须勤奋”这一道理,但表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甲文侧重于学习要注重积极求索的内在动力,乙文侧重于学习需要鞭策督导等外在因素。
15.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2)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
【答案】11. (1). (1)假:借 (2). (2)质:询问 (3). (3)被:同“披”,穿着 (4). (4)涕:眼泪 12. B
13. ① 14. C
15. (1)我却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
(2)父亲如果出了错,母亲一定会认真地婉言规劝他。
【解析】
【11题详解】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假”借;“被”,通假字,通“披”,穿着;“涕”,眼泪。
12题详解】
A.“然”解释为:……的样子/正确;
B.“以”解释为:用,拿;
C.“之”解释为:代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D.“乃”解释为:才/竟然。
故选B。
【13题详解】
①“古时男子18岁行加冠礼”错误。古代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14题详解】
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选项。ABD三项正确。C项“也包含有对父母过于苛责的不满情绪。”错误。结合“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由是益以严。”分析,文段是在回忆的基础上,赞美母亲。
【15题详解】
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缊袍”,粗麻絮制作的袍子;“敝衣”,破衣;“过”,过错;“规”,规劝。
【点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参考译文:(甲)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抄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
(乙)我九岁时,母亲教我学《礼记》、《周易》、《毛诗》,都能够背诵。闲暇的时候又抄录唐宋诗人的诗,教我朗诵古诗。母亲和我两人都身体弱、多病。每当我生病,母亲就抱了我在室内来回走动,自己不睡觉;我病稍稍好一点,她就指着贴在墙上的诗歌,教我低声念诵作为游戏。父亲做错了事情,母亲一定认真地用委婉的话规劝他;遇到父亲发怒不听她的,她就屏住气不说了,等父亲消了气,又反复劝说,到父亲听了她的话才停止。父亲在外地的寓所,督促我读书时,脾气急躁,我稍有一点不认真,他就发怒,把我丢在一旁,几天不理睬我,母亲就流着眼泪打我,叫我跪在地上,把书读熟才放过我,从来不觉自己疲累。所以,我从不因为贪玩而荒废了学业,母亲对我的教育,也因此而更加严格。
阅读下列说明性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关于风筝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比如斗笠、树叶说,认为风筝的出现受到被风吹起的斗笠、树叶的启发,还有帆船、帐篷说,飞鸟说等。观点虽不统一,但风筝很早就出现在中国并无异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鸢飞。’”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已有风筝,不过为木质。
随着造纸术的发展,从唐朝开始,纸糊的风筝逐渐兴起。当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明清时期,风筝的制作技艺、装饰技艺得到空前发展。至清朝道光年间达到鼎盛。
(摘编自《早春的风筝》)
【材料二】
风筝上绘制的图案十分丰富,它们往往寄寓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蝙蝠并不美丽,但因与“遍福”谐音,中国人就常把它作为象征“福”的吉祥图案绘制在风筝上。以“福燕”为代表的传统北京沙燕风筝,整个翅膀上都画满经过美化的蝙蝠。除此以外,我们熟悉的传统吉祥图案也不少,如“龙凤呈祥”“鲤鱼跃龙门”“百鸟朝凤”等,这些风筝图案无不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摘编自网络)
【材料三】
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当时放风筝的情景。河边,有身着不同色彩衣服的几个人。其中,两个成年男子在放风筝,风筝高飞在空;一小童立在旁边抬头凝望,身后一人着深色衣服,怀抱衣着鲜艳的孩子,亦是盯着高空中的风筝;稍远处的树下,站着两个男子,同样注视着高飞在空中的风筝。
(摘编自《<清明上河图>中清明民俗》有改动)
16. 材料一和材料二主要介绍了关于风筝的哪几方面内容?
17. 材料二中画线句子运用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中国人把蝙蝠图案绘制在风筝上,寄寓了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
18. 材料三的内容印证了材料一中的哪句话?
【答案】16. 关于风筝的起源,发展、制作工艺,风筝上图案绘制的寓意等。
17. 举例子 18. 当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解析】
【16题详解】
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根据关键句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结合材料一“关于风筝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比如斗笠、树叶说,认为风筝的出现受到被风吹起的斗笠、树叶的启发,还有帆船、帐篷说,飞鸟说等。”得出:介绍了风筝的起源;结合“随着造纸术的发展,从唐朝开始,纸糊的风筝逐渐兴起。当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明清时期,风筝的制作技艺、装饰技艺得到空前发展。”得出:介绍了风筝的发展史和风筝的制作技艺、装饰技艺;结合材料二“风筝上绘制的图案十分丰富,它们往往寄寓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得出:介绍了风筝上图案和绘制的寓意。然后综述即可。
【17题详解】
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结合“以‘福燕’为代表的传统北京沙燕风筝,整个翅膀上都画满经过美化的蝙蝠。”分析:举“福燕”为代表的传统北京沙燕风筝为例,说明了中国人就常把它作为象征“福”的吉祥图案绘制在风筝上。故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18题详解】
要求学生结合材三的内容分析。首先概括出材料三的内容是介绍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人们的在放风筝,看风筝的情景。然后仔细阅读材料一。找出相应的句子即可。印证了材料一中“到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这句话。
阅读下面议论性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母语是教育的起点
周国平
①尼采曾经指出:母语是“真正的教育由之开始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对象”,良好的训练是“一切后续教育工作”的“自然的、丰产的土壤”;教师应当使学生从少年代时代起就严肃地对待母语,“对语言感到敬畏”,最好还“对语言产生高贵的热情”。我完全赞同他的见解。
②教育是心智成长的过程,而母语环境是心智成长重要的环境之一。母语就好比文化母乳,在我们母语的滋养下学会了思考、表达和交流。虽然后续教育有不同领域和学科之分,但一切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地读、想和写,而这种正确性正是通过良好的母语训练打下基础的。认真对待语言,力求准确地使用每一个词,这不仅是为了避免他人的误解,更是对待心智生活的严肃态度。不能想象,一个对写给别人看的文字极其马虎的人,自己思考时会非常认真。相反,凡是呕心沥血于精神劳动的人,因为珍惜劳动成果,在传达时对文字往往都近乎怀有一种洁癖。
③如果说文化是一种教养,那么,母语就是教养的基本功,教养上的缺陷必定会在语言上体现出来。一个语言粗鄙的人,我们会立刻断定他没文化。一个语言华而不实的人,我们也可以立刻断定他伪文化。举止上的高贵风度来自平时一丝不苟的训练和自我训练,语言上的良好作风也是如此。不用说写公开发表的文章,哪怕是只写给某一个人看的信,只给自己看的日记,都讲究用词和语法的正确,文风的端正,不肯留下一个不修边幅的句子,如此持之以恒,良好的文字习惯就化作本能了,而这便是文字上的教养,因为教养无非是化作本能的良好习惯罢了。
④一百多年前,尼采埋怨德国青少年不是从德语经典作家而是从媒体那里学习母语,使得他们“尚未成型的心灵被印上了新闻审美趣味的野蛮标记”。如果尼采生活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真不知他会做何感想。我本人认为,网络语文的繁荣极大地拓宽了写作普及的范围和发表自由的空间,诚然是好事,但也因此更应该警惕尼采所说的“新闻审美趣味”的蔓延。网络语文往往是急就章,因此可能导致两个后果,一是内容上的浅薄,缺乏酝酿和积累,成为即兴发泄和时尚狂欢的娱乐场;二是语言上的粗率,容易滋生马虎对待母语的习气,成为错别字和语病的重灾区。
⑤所以,我提倡,各民族都拥有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这个传统存在于本民族的经典作品之中,它们理应成为母语学习的范本,而不该是网络语文。
(摘自《中国教育报》)
19. 下列对文本信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母语是教育的起点。
B. 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生动形象地论述了母语在心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C. 作者坚定否定了网络语文学习母语的做法,并指出了网络语文的缺点及危害。
D. 作者号召我们要秉承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母语学习的范本应该是民族的经典作品。
20. 如何理解第④小节画线处“应该警惕尼采所说的‘新闻审美趣味’的蔓延”?
21. 书写和键盘打字各有优势。书写,是母语教育的基础;键盘打字,是时代进步的必然。结合文本,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你对汉字书写及键盘打字的看法。
【答案】19. C 20. 因为网络语文往往:一是内容的浅薄,缺乏酝酿和积累;二是语言上的粗率,容易滋生马虎对待母语的习气,成为错别字和语病的重灾区。这样的“习惯和审美”如果成为主流,将会对母语学习产生极大的危害。
21. 书写,是母语教育的基础,不能因为键盘的使用而忽视它,应经常性的拿起手中的笔书写和表达;当然,我们也不必对键盘产生恐慌,才体现效率的时候也应能熟练的运用它。两者应该有个合理的搭配。
【解析】
【19题详解】
要求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分析选项,ABD三项正确,C项的内容与“网络语文的繁荣极大地拓宽了写作普及的范围和发表自由的空间,诚然是好事。网络语文往往是急就章,因此可能导致两个后果,一是内容上的浅薄,缺乏酝酿和积累,成为即兴发泄和时尚狂欢的娱乐场;二是语言上的粗率,容易滋生马虎对待母语的习气,成为错别字和语病的重灾区。”“我提倡,各民族都拥有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这个传统存在于本民族的经典作品之中,它们理应成为母语学习的范本,而不该是网络语文。”不相符。
【20题详解】
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分析即可。首先找到题干所在文中的位置。然后结合下文内容“网络语文往往是急就章,因此可能导致两个后果,一是内容上的浅薄,缺乏酝酿和积累,成为即兴发泄和时尚狂欢的娱乐场;二是语言上的粗率,容易滋生马虎对待母语的习气,成为错别字和语病的重灾区。”分析。
21题详解】
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二者并不矛盾。指出“书写”,是母语教育的基础和“汉字书写”的作用。键盘是起辅助作用的工具。然后联系自己的实际写出具体的看法即可。
阅读下面叙述性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好一朵木槿花
宗璞
①又是一年秋来,洁白的玉春花挟着凉意,先透出冰雪的消息。美人蕉也在这时开放了。红的黄的花,耸立在阔大的绿叶上,一点儿也不在乎秋的肃杀。接下来该是紫薇和木槿。在我家这以草为主的小园中,它们是外来户。偶然得来的枝条,偶然插入土中,它们就偶然地生长起来。紫薇似娇气些,始终未见花。木槿则已两度花发了。
②木槿以前给我的印象是平庸。文革中许多花木惨遭摧残,它却得全性命,陪伴着显赫一时的文冠果,免得那钦定植物太孤单。据说原因是它的花可食用,大概总比草根树皮好些吧。学生浴室边的路上,两行树挺立着,花开有紫、红、白等色,我从未仔细看过。
③前年秋至,我家刚从死别的悲痛缓过气来不久,又面临了少年人的生之困惑。我们不知道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事,陷入极端的惶恐中。我在坐立不安时,只好到草园踱步。那时园中荒草没膝,除了我们的基本队伍亲爱的玉簪花之外,只有两树忍冬,结了小红果子,玛瑙扣子似的,一簇簇挂着。我没有指望还能看见别的什么颜色。
④忽然在绿草间,闪出一点紫色,亮亮的,轻轻的,在眼前转了几转。我忙拔开草丛走过去,见一朵紫色的花缀在不高的绿枝上。
⑤这是木槿。木槿开花了,而且是紫色的。
⑥木槿花的三种颜色,以紫色最好。那红色极不正,好像颜料没有调好;白色的花,有老伙伴玉簪已经够了。最愿见到的是紫色的,好和早春的二月兰、初夏的藤萝相呼应,让紫色的幻想充满在小园中,让风吹走悲伤,让梦留着。
⑦惊喜之余,我小心地除去它周围的杂草,作出一个浅坑,浇上水。水很快渗下去了。一阵风过,草面漾出绿色的波浪,薄如蝉翼的娇嫩的紫色在一片绿波中歪着头,带点调皮,却丝毫不知道自己显得很奇特。
⑧去年,月圆过四五次后;几经洗劫的小园又一次遭受磨难。园旁小兴土木,盖一座大有用途的小楼。泥土、砖块、钢筋、木条全堆在园里,像是零乱地长出一座座小山,把植物全压在底下。我已习惯了这类景象,知道毁去了以后,总会有新的开始,尽管等的时间会很长。
⑨没想到秋来时,一次走在这崎岖的山路上,忽见土山一侧,透过砖块钢筋伸出几条绿枝,绿枝上,一朵紫色的花正在颤颤地开放!
⑩我的心也震颤起来,一种悲壮的感觉攫住了我。
⑪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
⑫我跨过障碍,走近去看这朵从重压下挣扎出来的花。仍是娇嫩的薄如蝉翼的花瓣,略有皱折,似乎在花蒂处有一根带子束住,却又舒展自得,它不觉得环境的艰难,更不觉得自己的奇特。
⑬忽然觉得这是一朵童话的花,拿着它,任何愿望都会实现,因为持有的,是面对一切困难的勇气。
⑭紫色的流光抛散开来,笼罩了凌乱的工地。那朵花冉冉升起,倚着明亮的紫霞,微笑地看着我。
⑮今年果然又有一个开始,小园经过整治后,不再以草为主,所以有了对美人蕉的新认识。那株木槿高了许多,枝繁叶茂,但是重阳已届,仍不见花。
⑯我常在它身旁徘徊,期待着震撼了我的那朵花再来。
(节选自《宗璞散文》)
22. 根据要求,在横线处填空。
(1)阅读全文,作者对木槿花态度变化的过程依次是:
轻视、________、欣赏、赞美、________。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含义。
“偶然得来的枝条,偶然插入土中,它们就偶然地生长起来。”一句中连用三个“偶然”,前两个“偶然”的含义相同是________;第三个“偶然”的含义是________。
(3)第⑦段画线句子使用了两种修辞手法是________和________。
23. 文章先说印象中的木槿是平庸的,后说木槿花是“震撼了我的那朵花”,这样安排结构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何妙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24. 本文赞美了木槿花顽强的生命力,阅读全文后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答案】22. (1). (1)惊喜 (2). 期待 (3). (2)随意的 (4). 漫不经心的 (5). 出乎意料的 (6). (3)拟人和比喻
23. 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文中先说她的不起眼,被轻视,然而在后面的经历中:荒草丛中,她依然绽放,水泥、砖块重压之下,她坚强绽放,作者的感情自然随着由轻视到惊喜,再到欣赏、赞美。这样使作者感情变化自然,突出了木槿花所蕴含的精神——不屈、抗争、顽强、乐观等等。
24. 示例:不埋怨命运的不公,用自己的行动努力拼搏;不管经历什么困难和挫折,都不要灰心丧气,要保持一颗热爱生活的乐观之心;面对孤独和寂寞时,有坚定的信念,努力为美好去打拼。
【解析】
【22题详解】
(1)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注意能够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第一空结合“惊喜之余,我小心地除去它周围的杂草,做出一个浅坑,浇上水。水很快渗下去了。”得出情感之词:惊喜;第二空结合“我常在它身旁徘徊,期待着震撼了我的那朵花再来。”得出情感之词:期待。
(2)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偶然”的意思,表示突然的,意想不到的,不是经常的。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前两个“偶然”,结合“偶然得来的枝条,偶然插入土中”得出:随意,不经心的。第三个“偶然”结合“它们就偶然地生长起来”是“没有预料到、意想不到的”的意思。
(3)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修辞方法。结合“薄如蝉翼”得出采用了比喻的修辞。结合“歪着头,带点调皮”得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
【23题详解】
要求学生掌握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首先表达对所描写的事物或人的不满之情。然后,总是在一两件小事中,突然转变了看法。但在转变过程中,情感自然,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这种手法的好处是,能够很好的表达出作者充沛的感情,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结合本文分析。首先写了对木槿花的轻视,然后惊喜、欣赏、赞美,最后期待震撼了我的那朵木槿花再来。这样写突出了不屈、抗争、顽强、乐观的精神。表达了我对木槿花的赞美之情。
【24题详解】
要求学生通读全文,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即可。结合“我家刚从死别的悲痛缓过气来不久,又面临了少年人的生之困惑。我们不知道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事,陷入极端的惶恐中。我在坐立不安时,只好到草园踱步。看到了在荒草丛中,她依然绽放,水泥、砖块重压之下的木槿花”得出:生活中不埋怨命运的不公,用自己的行动努力拼搏;结合“仍是娇嫩的薄如蝉翼的花瓣,略有皱折,似乎在花蒂处有一根带子束住,却又舒展自得,它不觉得环境的艰难,更不觉得自己的奇特。”得出:生活中不管经历什么困难和挫折,都不要灰心丧气,要保持一颗热爱生活的乐观之心;结合“忽然觉得这是一朵童话的花,拿着它,任何愿望都会实现,因为持有的,是面对一切困难的勇气。”得出:生活要有坚定的信念,努力为美好去打拼。
三、作文(50分)
25.请以“坚持下,不一样”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作、抄袭。(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人名。(4)不少于600字。
【答案】参考例文
坚持下,不一样
中考体育必须考仰卧起坐,我颓废地倒在床上,摸着肚子上的脂肪,内心很是绝望。
投降
从寒假的第一天开始,妈妈每天让我做一组仰卧起坐。很丢人的是,我拼尽了全身的力气,涨得满脸通红也只完成了7个,这和中考要求的36个比起来真是难以启齿。更糟的是,由于整天坐着,缺少运动,睡了一觉起来,竟然浑身酸痛。我心里慌乱起来,看着自己的一身懒肉,后悔以前怎么那么不留神。
可是后悔没用啊!我咬咬牙,每天继续练习,过了几天,虽然肌肉仍然酸痛,但可以做到20几个了,这样的进步让我又惊又喜。接下来两个礼拜,每天坚持,不到二十天,我竟然修成正果:能做满36个了。但,并不是每次都能确保完成。所以,妈妈的“建议”是:继续巩固。每当我做得焦头烂额、昏天黑地时,总会有个声音来引诱我:休息一下吧。于是我便“咚”地一声躺到床上,整张床都发出了“吱吱”地响声。妈妈看我又半途而废,有点恼火,她问:你真的用尽全身力气了吗?我一时语塞。确实,我并没尽我的全力,我只是一时乏懒,不想吃苦罢了。妈妈说:你这样绝对不行,不能因为做满过36个就放松自己,万一这次标准提高了呢?你好好想吧!
结果,真的像我妈妈说的那样,标准又提升了两个,满分变成了38个了!我很着急,急忙找妈妈来练习,妈妈说:用尽你所有的力气,你一定行的。
开始的命令一发出,我就像一根弹簧一样,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做起了这二十多天里反复的动作。我忘记了这是练习,也忘记了我在为考试而练习,在那一分钟里我的目的很简单,我就想试试看,我到底蕴藏着多大的力量。做到20几个时,我感到了乏力感在全身蔓延,但我咬了咬牙,一闭眼,撑了过去。“再坚持一下”我心里对自己说,“如果你连一分钟都无法忍受,那你又该怎么直面以后的困难?”
最后,我一分钟完成了40个。
胜利
躺在床上,一边呼着气一边想:其实,人的潜力是很大的!
【解析】
【详解】“坚持下,不一样”,注意两个关键词“坚持”和“不一样”。坚持:即意志坚强,坚韧不拔,持即持久,有耐性;是不改变不动摇,始终如一;是意志力的完美表现,也是有毅力的一种表现。“不一样”的意思是结果不同。整个题目的含义是:坚持与不坚持两种态度,得出的结果不同。只有选择坚持,才能得到理想的结果。可以记叙,叙写一件“坚持”得到好结果的事,最后写出自己的感悟。也可以论。首先摆明自己的观点,然后通过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做后得出结论。
【点睛】命题作文写作技巧。第一:抓住题眼,把握表意重心。文章表意的重心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性词语,只有抓住了关键性词语,才能体现文章的特色,写出更好的作文。第二:明限制,确定选材范围。限制的内容大致有时间、地点、对象、内容、数量等,审题时要弄清楚,作文时则不能越“雷池”半步。第三:展联想,深入挖掘主旨。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以题目为载体,向深层次挖掘,使自己的作文有深度,这也是得高分的重要一环。第四:巧构思,化抽象为具体。“一粒沙里见世界,一瓣花上说人情”。选材若太宽太泛,会给人“空”或“浮”的感觉。要解决这一问题,不妨采取“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或“化宽为窄”的方式,从细微处,具体生动地展现对生活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