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考信息给予题透析
专题透析
信息给予题又称为新情境题,其形式是根据题中所给的新信息、新知识,使考生经过短时间的临场阅读和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其思维活动中要较多地运用到比较思维、整体思维、归纳演绎思维、迁移思维、辨证思维等多种思维方法,有时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来解决某一问题。
信息给予题的特点:(1)题干所给信息往往是学生未曾学过的新知识或是新情境。(2)题中信息具有启发性,可以加以充分利用。(3)解答问题时,要运用从新信息中抽象出来的新知识和新规律并将之与已有知识相联系。
信息给予题的基本形式:题干(叙述部分)+若干简短问题
题干是向学生提供解题信息,它可以是对某一实验、生活现象或工业过程的描述,也可以是对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化学反应)或一系列物质间相互关系的描述。因此,它的作用是说明已知的条件、提供基础知识或为解决问题铺设台阶。
问题部分往往是围绕题干给出的信息主题展开的,一种是借助你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的情境问题,或借助你已具有的能力去获得新的知识并解答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常以连环式、渐进式、并行式或综合式的结构关系形成系列,构成对主题的比较完整的研究。问题部分的形式较多的是要求书写化学方程式、得出某一化学反应新规律、得出已知物质的未知性质或未知物质的相关性质等新知识、或进行一些与情境相关的计算等,也有一些题目出现了与评价或设计相联系的新题型。
解答信息给予题的一般过程:
1、阅读理解要求认真审题,尽可能多的获取相关的有用信息。
2、分析所给信息,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
3、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法,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类比推理,将分析所得的信息概括出新知识或新方法。
我们可以用图1形象的表示出解答信息给予题的解题模式:
精题解读
例1(安徽省)“豆腐起源于我省淮南八公山。食用豆腐能获得人体所需要的多种氨基酸,其中含量最多的是亮氨酸(化学式:C6H13N02)。下列有关亮氨酸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由四种元素组成 B.一个分子中含一个氧分子
C.一个分子由22个原子构成 D.属于有机物
剖析:本题以给予的信息:亮氨酸的化学式(C6H13N02)为载体考查化学式的意义及有机物的概念。通过化学式可以很清楚的知道亮氨酸是由C、H、N、O四种元素组成的,且C、H、N、O四种原子的个数比为6∶13∶1∶2,即一个亮氨酸分子含有22个原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不可能在含有其它分子,因此B错,亮氨酸含有C元素,是有机物。
说明:本题是老树开新花,化学式的意义是储户总化学的重点内容,本题以新情景引入,以亮氨酸为载体来进行考查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有的同学在考试中一看到题设情景不是自己所熟悉的,就开始紧张,从本题看,其实大可不必。只要认真审题,灵活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沉着应战,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思考:此类题目还可能是根据所给的信息材料,写出有关的方程式或化学式,如:痕检是公安机关提取犯罪嫌疑人指纹的一种重要方法,硝酸银显现法就是其中一种:人的手上有汗迹,用手动用白纸后,手指纹线就留在纸上。硝酸银溶液就跟汗迹中的氯化钠作用,生成氯化银,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氯化银在光照条件下分解生成银粒和另一种单质,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银粒呈灰褐色,随着反应的进行,银粒逐渐增多,由灰褐色逐渐变成黑色,从而显现出黑色的指纹线。
(AgNO3+NaCl==AgCl↓+NaNO3;2AgCl2Ag+Cl2↑)
例2(南京市)市场上有一种用于预防和治疗缺氧症状的便携式制氧器,利用过碳酸钠固体A(化学式为2Na2CO3·3H202)和灰黑色固体B(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反应制得氧气,某同学对A、B两种物质进行探究,实验步骤及现象如图2所示:
另做实验发现,B在①、③反应前后质量均不变,且可重复使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第②步分离混合物的方法是 。
(2)B在①、③反应是可能起 作用。
(3)写出D、E两种物质的化学式:D ;E 。
剖析:本题中过碳酸钠是给予的新信息,同学们比较陌生,通过阅读题目中的提示“B在①、③反应前后质量均不变,且可重复使用”可以推测出B是催化剂,它起的作用是催化作用;通过观察图2,由A的化学式2Na2CO3·3H202推测,其生成物C中可能含有碳酸根,而其中加入CaCl2溶液后生成了白色沉淀D,从而确定了C中含有碳酸根,也就确定了D为CaCO3;过氧化氢被催化剂催化分解后产生的气体是氧气,因此E为氧气。由于混合物分离后得到的是固体B和溶液C,所以第②步分离混合物的方法是过滤。
说明:本题由于有陌生物质过碳酸钠的出现,所以可能对C溶液中加入CaCl2溶液后产生的沉淀的判断造成影响。这是就要回到题目中多读几遍题目,从题目中对过碳酸钠化学式的提示大胆推测C溶液中含有碳酸根,从而得出答案。
思考:催化剂虽然不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但是在中考中经常出现,它通常会以实验室制氧气为背景来考查,实验室如用氯酸钾制氧气,则催化剂通常是二氧化锰;如用过氧化氢来制氧气则催化剂的种类较多,但通常也是二氧化锰。
答案:(1)过滤 (2)催化作用 (3)CaCO3 O2
例3 (菏泽)初中化学教材中“家庭小实验”是利用家庭日常生活用品进行化学学习和探究的活动。食盐、食醋、纯碱等均为家庭厨房中常用的物质,利用这些物质你能完成的实验是( )
①检验自来水中是否含氯离子 ②鉴别食盐和纯碱
③检验鸡蛋壳能否溶于酸 ④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④
剖析:由于检验自来水中是否含氯离子需要有AgNO3溶液,而这是家庭所不具备的,因此“家庭小实验”不能完成自来水中是否含氯离子的鉴别。由于纯碱和醋能反应放出二氧化碳,从而产生大量气泡,而食盐不能,因此在家庭中可以用食醋来鉴别食盐和纯碱 。由于鸡蛋壳和水垢中都含有碳酸钙,而碳酸钙能和醋反应二氧化碳和其他溶于水的物质,因此在家庭中能进行检验鸡蛋壳能否溶于酸和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的实验。
说明:该题将物质的鉴别融于“家庭小实验”中这一真实情境中,符合新课标所倡导的“纸笔测验要设置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实际问题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评价学生能力”的评价要求。
思考:同学们在中考复习中要注意将课本中的“观察与思考”和“活动与探究”进行知识的迁移,并尽可能的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答案:D
典题精炼
1、(长沙)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二制药有限公司生产、销售假药案件,造成了多人死亡的严重后果。而该公司生产的“亮菌甲素注射液”等假药的原料即来自于江苏泰兴化工总厂的假“丙二醇”。其真丙二醇的化学式为C3H8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丙二醇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8∶2
B.丙二醇的相对分子质量是76
C.丙二醇充分燃烧的生成物只有二氧化碳
D.丙二醇分子中含有13种元素
2、(汕头市)去年年底哈尔滨一所化工厂发生爆炸,大量泄漏的硝基苯(化学式为C6H5NO2)造成松花江大面积水体污染。下列关于硝基苯的说法正确的是
A.硝革苯是氧化物
B.硝基苯由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组成
C.硝基苯分子由14种元素组成
D.硝基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2
3、(肇庆市)已知某两种物质在光照条件下能发生化学反应,其微观示意图如下:
(说明:一种小球代表一种原子)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示中的反应物都是单质 B.图示中共有4种分子
C.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D.该图示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4、(宿迁市)科学家发现某些原子具有放射性,即原子能自动地放射出一些固定的粒子。据此推断,当一种元素的原子经过放射变化后,结果变成了另一种元素的原子。它一定是放射了
A.电子 B.中子 C.质子 D.该原子的原子核
5、(连云港市)苍梧晚报报道,我市预计明年四月就可以乘上使用压缩天然气(CNG)为燃料的公交车和出租车。CNG就是将天然气多级压缩后,储存至高压容器中作为燃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CNG的主要成分是CH4 B.使用CNG燃料可减小空气污染
C.CNG的主要成分是CH3OH D.CNG完全燃烧的主要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6、(泰州市),成功登陆“土卫六”的“惠更斯”号探测器发回了350张照片和大量数据。分析指出,“土卫六”“酷似地球经常下雨”,这种“雨”的成份是液态甲烷。下列关于“土卫六”的推测中错误的是
A.“土卫六”上地表温度与地球表面相近
B.“土卫六”上存在有机分子
C.“土卫六”地貌的形成可能与液态甲烷冲刷有关
D.“土卫六”上存在液态甲烷与气态甲烷的相互转化
7、(泰州市)目前,科学家提出了一种最经济最理想的获得氢能源的循环体系(如图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燃料电池能够使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转化为电能
B.该氢能源的循环体系能够实现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C.在此循环中发生了反应:2H2O 电解 2H2↑+O2↑
D.目前化学家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寻找合适的光照条件下分解水的催化剂
8、(河北省)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中使用的锂电池,具有体积小、充电时间短、放电时间长等优点,放电时的工作原理是锂(Li)跟二氧化锰作用生成LiMnO2。
(1)在LiMnO2里,锂元素显+1价,则锰元素的化合价为 ;
(2)写出锂电池放电时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锂电池充电时,是将电能转化为 能;
9、(肇庆市)随意丢弃废旧干电池会造成环境污染,而废旧干电池中的许多物质都是可以回收利用的。请根据图4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中属于非金属单质的是 ,属于氧化物
的是 (写化学式)。
(2)将锌皮洗净后可用于制取氢气,则锌与稀硫酸反应
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取干电池内的填充物溶于水,过滤,得到A的溶液和黑色不溶物,灼烧黑色不溶物得MnO2。
①MnO2在实验室制取氧气中起的是 作用;
②将A的溶液分为两份,一份加入烧碱溶液,加热产生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它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可知该气体的化学式为 ;另一份加入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滴加稀HNO3沉淀不溶解,则可推知A物质的化学式为 。
10、(南宁市)“小嘟咪月饼”袋内有一个小纸袋,上面写着“脱氧剂”。它的作用是除氧,以达到保鲜的目的。三位同学打开包装袋,看到“脱氧剂”为灰黑色粉状,还有少量的红色粉末。提出问题:该“脱氧剂”中的黑色、红色粉末各是什么? ’
甲同学认为:灰黑色粉末为氧化铜,红色粉末是铜粉。
乙同学认为:灰黑色粉末为铁粉,红色粉末是氧化铁。
丙同学认为:灰黑色粉末是活性炭,红色粉末是氧化铁。
(1)你认为——同学的猜想较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参照图5的形式,将你初步验证该同学的猜想的实验过程用框线表示出来。
(3)对它还可探究的新问题是(答其中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滨州市)工业上是用氨气还原氧化铜制取铜的。某校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该反应能否进行并验证其生成物,查阅了大量资料并设计了一系列实验。
查阅到的信息:
(1)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不易燃,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氨水显碱性。实验室常用加热氯化铵晶体和熟石灰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氨气,同时生成氯化钙和水。
(2)氨气还原氧化铜制取铜的反应原理:2NH3+3CuO===3Cu+N2+3H2O
某小组设计了如图6实验装置并进行实验:
氯化铵和熟石灰 氢氧化钠固体
试回答:
(1)写出装置A中试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装置B所起的作用是 ;
(3)装置C中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4)你认为该小组的实验设计还存在着哪些不足?
12、(镇江市))小芳同学从超市购买了一瓶维生素C泡腾片。图7是维生素C泡腾片标签上的部分内容:小芳同学根据使用说明将维生素C泡腾片放入一杯水中,发现维生素C泡腾片逐渐溶解,产生大量气泡,片刻后变成为一杯鲜甜的橙味饮品。小芳同学感到很好奇,产生的气泡是什么呢?
请参与小芳同学的探究:
根据维生素C泡腾片贮藏条件,请说明保存时要低温和防潮的原因是①__ _
_____________ 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泰州市)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氨水显碱性。实验室用加热氯化铵和熟石灰两种固体的混合物来制取氨气,同时生成氯化钙和水。
(1)写出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 。
(2)有下列装置:
实验室制取、干燥、收集氨气的装置应分别选用(填序号) 、 、 。
(3)如图9按图()连接,挤压胶头滴管使其少量的水进入烧瓶,打开止水夹,烧瓶中就可以看到 色的喷泉。按图()连接,你怎样操作,才能引发喷泉(提示:用物理方法使氨气和烧杯中水接触可引发喷泉)
14、(苏州市)我国自主研发设计的海水法脱硫工艺,已成功应用于大、中型火电机组。其工艺大致流程是:从高而下的海水洗脱从下而上燃煤烟气中的SO2,然后与氧气充分接触,再采取跟大量天然海水(pH=8.1~8.3)混合等措施,使各项指标接近天然海水后再排放。
某海滨发电厂(6× 600MW)的海水脱硫法与其它脱疏法对比项目如下表所示:
(1)根据上述内容,归纳海水法脱硫的优势和局限。
优势是 、 ;
局限是 。
(2)已知洗过烟气后的海水与氧气反应的产物是硫酸钠和盐酸,试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5、(山东省A卷)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是迅速增长的巨大的物质和能源需求与日益严重的资源短缺、能源枯竭、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要维持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必由之路。
从化学的角度看,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我们通过应用和控制化学变化,研究重要元素(如H、C、O、S、Cl,、P…)的循环利用模式,可以实现物质的循环和重复利用。
材料1:
图6是科学家设计的
一种理想的氢元素循环模式:
材料2:
下表是目前自然界中二氧化碳产生和消耗的途径及相对值。
材料3:为了遏制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加的趋势,科学家设计了一种碳元素循环模式,它是通过特定的化学反应和利用自然界中的生命活动实现碳元素的循环。其中“ ”表示参与反应的物质,“ ”表示物质发生的变化,“ ”表示在变化中伴随的能量变化。虚线框内表示理想的碳元素循环体系。
根据上述提供的信息,利用你学过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材料1中,通过化学变化,人们利用氢元素循环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将 能转化为 能。请写出实现这种转化所依据的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2)从材料3和2中可以看出,人类燃烧化石燃料的目是为了获取能量,但同时也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根据材料2和3提供的信息,在材料3循环体系中,要保障能量的供给,同时要维持该循环体系中二氧化碳的平衡,从物质变化的角度,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写出三种不同的措施即可)
;
;
。
(3)根据材料3,试分别写出一个化学方程式,说明消耗二氧化碳和产生二氧化碳的一个化学变化。
;
。
专题——信息给予题
1.B 2.B 3.B 4.C(提示:由于在放射后变成了另一种元素,因此其质子数肯定发生了改变,所以放射出的是质子)
5.C 6.A 7.C 提示:认真观察图示会发现,在本循环体系中,是通过光催化剂利用太阳能来分解水的,而不是通电。
8、(1)+3 (2)Li+MnO2=LiMnO2 (3)化学 (4)3.4
9. (1)C MnO2 (2)Zn + H2SO4 == Zn SO4 + H2↑ (3)①催化 ②NH3 NH4Cl
10.(1)乙铁在常温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发生反应,生成铁锈,从而达到除氧目的。
(2)乙方案:
甲方案:
丙方案:
(3)Fe2O3可以脱氧吗?(或Fe2O3可以转化为Fe。)(答案合理即可)
11. .⑴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⑵吸收水蒸气 ⑶黑色固体逐渐变成红色
12.气泡成分:CO2 理由:碳酸氢钠与酸性物质在溶液中发生化学反应
实验步骤:将维生素C泡腾片放入水中,将产生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实验现象:石灰水变浑浊
我的结论:气体是CO2
低温原因:维生素C对热不稳定
防潮原因:维生素C泡腾片遇水发生反应而变质
(其它合理答案同样得分)
13. (1)2NH4Cl+Ca(OH)2CaCl2+2NH3↑+2H2O(加热符号、气体符号缺写不扣分)
(2)B D G
(3)红,先打开止水夹,挤压塑料瓶(或用热毛巾捂住塑料瓶),使瓶中的部分氨气溶入水中。(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14. (1) 成本低 节约资源 受地域限 (2) 4NaCl+O2+2SO2+2H2O=2Na2SO4+4HCl
15.(1) 化学能 电能
(2) 一是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二是加强植物的光合作用;三是促进淀粉、纤维素等有机物发酵转化为生物燃料。(或更多推广使用生物燃料)
(3) 产生二氧化碳的反应:
消耗二氧化碳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