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专题九:试题探究性探讨试题
【探究目标】
通过探究性试题的分类练习,掌握解决探究性试题的一般方法和规律。
通过对试题剖析,会在审题过程中去挖掘试题的“题眼”,从而提高审题能力。
【探索导航】
〖活动一〗、物质成分的探究
1:松花皮蛋是我们喜爱的食品。某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得知,制皮蛋料泥的原料主要是:生石灰、纯碱、草木灰(含K2CO3)等。同学们对料泥进行了如下探究:
【猜想】猜想I:料泥的主要成份是Ca(OH)2、NaOH、KOH、Ca CO3、灰份;猜想Ⅱ:料泥的主要成份是NaOH、KOH、Na2CO3、CaCO3、灰份。
【实验与现象】实验过程与现象如下图:
【问题与讨论】
(1)步骤②中所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 ,玻璃棒在步骤②中的一种作用 。
(2)步骤③的现象说明滤渣中含有: (写化学式)。
(3)请写出步骤①发生的任意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4)由上述实验现象推断,猜想 是正确的,其理由是
【归纳总结】
这类试题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常常会涉及到有关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常见的酸、碱、盐的性质。解决此类试题,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比如要清楚常见物质的颜色:红色(铜、氧化铁、酸与石蕊试液作用)、蓝色(含铜离子溶液、氢氧化铜、碱与石蕊试液作用)、黑色(木炭、铁粉、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氧化铜)、绿色(含亚铁离子溶液)、黄色(含铁离子溶液)等等。
〖活动二〗、物质性质的探究
2:小明暑假期间到农田施肥时,发现撒落在地上的碳酸氢铵在阳光的照射下很快消失了,同时有浓烈的刺激性气味。他很好奇,返校后和同学们进行探究,请你一同参与:
【提出问题】温度较高时,碳酸氢铵能分解吗?产物是什么?
【猜想假设】碳酸氢铵受热易分解,产物可能为水、二氧化碳、氨气。
【实验设计】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夹持装置省略) (1)根据现象: ,证明实验后生成了水和氨气。
(2)装置B中澄清石灰水 ,证明产物中有二氧化碳生成。
(3)小红同学认为若将装置B中澄清石灰水改为NaOH溶液,再通过实验验证B中产物,也可以证明碳酸氢铵分解后有二氧化碳生成。请你帮她设计并完成验证B中产物的实验:
【实验结论】碳酸氢铵受热易分解,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实验评价】在上述同学们探究活动中,你最欣赏的是 。
【实验反思】根据以上实验,你认为碳酸氢铵化肥在存放时应注意的问题是 。
【归纳总结】
这类试题主要考查的就是常见化学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所以要解决这类试题,必须要熟悉这些物质的性质,比如如何检验碳酸盐、如何判断溶液的酸碱性等等。
〖活动三〗、物质制取的探究
3:请你结合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有标号仪器的名称: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乙装置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用________法收集氧气。反应结束后过滤,得到黑色粉末。该黑色是_________,黑色粉末在反应中的作用是_____。
(3)某化学兴趣小组用乙装置制取并检验二氧化碳。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试管里产生____________色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沉淀后继续通入二氧化碳,过一段时间后,发现沉淀溶解变成澄清溶液。为了确定沉淀溶解成澄清溶液的原因,小组的同学进行了相关探究。
提出问题 沉淀为什么能溶解变成澄清溶液?
查阅资料 碳酸盐溶于酸,碳酸氢钙[Ca(HCO3)2]溶于水。
猜想与假设 ①溶液呈酸性;②反应生成了碳酸氢钙。
实验与结论
通过探究得知,生成的沉淀会与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了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
交流与反思 从探究中你得到的启示或感受是____________。
【归纳总结】
这类题目主要考查气体的制备和盐的制备。其中气体的制取主要涉及气体发生装置、收集装置的选择。一般情况下,可以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来选择发生装置,而收集装置可以考虑气体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活动四〗、影响化学反应进行的某些因素的探究
4:研究性学习小组选择“H2O2 生成O2 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课题进行探究,以下是他们探究的主要过程:
【假 设】H2O2 生成O2 的快慢与催化剂种类有关
【 实验方案】常温下,在两瓶同质量、同浓度
H2O2 溶液中,各加入相同质量MnO2和水泥块
测量各生成一瓶(相同体积)O2 所需时间。
【 进行实验】右图是他们进行实验的装置图,
气体发生装置中A仪器名称是 ,
此实验中B处宜采用的气体收集方法是 。
【 实验记录】
【结论】该探究过程得出的结论是 。
【反思】H2O2在常温下分解缓慢,加入MnO2 或水泥块后反应明显加快,若要证明MnO2 和水泥块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还需要增加实验来验证它们在化学反应前后的 是否改变。
H2O2 生成O2 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请你帮助他们继续探究。(只要求提出一种影响H2O2 生成O2 的快慢的因素)
【假 设】 。
【实验方案】 。
5.为了探究燃烧的条件,小军查阅资料得知:白磷的着火点为,红磷的着火点为,五氧化二磷会刺激人的呼吸道。他设计了如图18所示的实验装置。将分别盛有少量白磷和少量红磷
的两支试管,放入到盛水的烧杯中,另将
少量白磷直接投入到烧杯的水中。观察到
的实验现象如下:
①试管中的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②试管中的红磷不燃烧;
③烧杯中的白磷不燃烧。
(1)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2)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由现象①②得到的燃烧条件是
由现象①③得到的燃烧条件是
(3)请举一例说明燃烧必须有可燃物参加。
(4)请你根据小军查阅的资料和实验现象,指出他设计的装置有何不足。
【归纳总结】
此类试题主要涉及影响化学反应速度的因素的探究,比如是否需要催化剂、反应物的浓度等等;另外还会涉及到燃烧条件的探究。
〖活动四〗、综合能力提升
1、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阅读
资料时发现,18世纪末,法国科学家拉瓦锡
曾经做了这样—个实验:让水蒸气通过一根烧红
的枪管,生成了一种气体。同学们对这个实验很感兴趣:难道红热的铁能与水蒸气反应?生成的
气体又是什么?带着这些疑问,他们设计了如右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
(1)已知试管内湿棉花不参加化学反应,它的作用是 ;
(2)若干燥从a导管出来的气体,应从 (选填“b”或“c”) 端通入;
(3)对化学变化过程中生成的气体同学们有以下猜想:
猜想一:生成的气体可能是氢气
猜想二:生成的气体可能是 。
(4)请你对猜想二进行探究:
(5)其实红热的铁遇到水蒸气,在生成气体的同时,还会生成一种黑色固体。你认为生成的黑色固体可能是 。
2、某学校在探究铝的化学性质时,实验情况如下:
[提出问题]:铝片放入稀硫酸中,开始时为什么没有明显现象?
[提出假设]:假设1:铝片表面有致密的氧化膜阻碍了反应的进行
假设2:所用稀硫酸的浓度太小
假设3:铝片与稀硫酸反应需要加热
[实验设计]:你选择的假设是 。
请选择恰当的实验用品进行实验,证明假设成立。有以下实验用品:大小相同的铝片、l0%的稀硫酸、30%的稀硫酸、氯化钠、试管、试管夹、酒精灯、镊子、药匙、砂纸
[评价与反思]:通过这次探究,你从中得到的启示是:
。
2、期末化学实验老师整理药品时,拿出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钙粉末[Ca(OH)2],他让小刘和小赵对这瓶氢氧化钙粉末的组成进行实验探究。
(1)提出问题:这瓶氢氧化钙是否已经生成碳酸钙而变质?
(2)进行猜想:
A:氢氧化钙全部变为碳酸钙;B:氢氧化钙部分变为碳酸钙;C:氢氧化钙没有变质。
(3)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下表是对猜想A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示例:
请你另选择一种猜想参与探究,完成下表。
(4)原理与用途:
①氢氧化钙俗称 ,农业一般采用氢氧化钙改良 性土壤。
②氢氧化钙变质是由于与空气中的 发生反应的缘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因此应 保存。
【课堂达标检测】
1、科学探究是奇妙的过程,请你一起参与实验探究,并填写下列空白:(1)【提出问题】:小松同学用“双氧水”(过氧化氢溶液)清洗伤口时,不小心将过氧化氢溶液滴到水泥地板上,发现有大量气泡产生。小松联想到自己曾经用二氧化锰做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他想,水泥块能否也可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呢?于是他到附近建筑工地取回一些小水泥块,并用蒸馏水浸泡、冲洗、干燥,并进行以下探究。
(2)【猜想】水泥块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3)【实验验证】
(4)【结论】水泥块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故水泥块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5)【讨论与反思】小芳认为:仅凭上述两个实验还不能证明水泥块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她觉得需要增加一个探究实验: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步骤】①准确称量水泥块的质量;②完成实验二;③待反应结束,将实验二试管里的物质进行过滤、洗涤,_________,_________;④对比反应前后水泥块的质量。
【分析】:如果水泥块反应前后的质量不变,则说明水泥块可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6)但小华认为,要证明小松的猜想,小芳的补充实验还不够,还需要在补充一个探究实验:探究_________________
2、同学们一起探究铝、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小刚同学设计了用铜丝、铁丝、铝丝和稀盐酸,只用一只试管,取一次盐酸的探究方案。请你完善下表的探究方案并回答有关问题。
(1)填表
结论:金属活动性Al > Fe > Cu
(2) 将铝丝插入前应进行的操作是 ;
(3)小华同学认为在小刚设计的方案中,只要补充一个实验,就可得出Al > Fe > H >Cu的结论。小华要补充的实验是 ;
(4)小强同学认为要得到Al > Fe > H >Cu的结论,不必做补充实验,中需将小明同学方案中插入金属的顺序调整即可,你认为调整后插入金属的顺序是 。
【课后拓展练习】
1、复习时,常用专题探究的方法学习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与制取,课堂上老师引导我们回顾了几个探究实验。
探究1:研究常见物质组成
A、B、C都是研究物质组成的实验。从研究方法得知,A实验是利用可燃物消耗瓶内的 ______,使瓶内压强减小来推测空气里氧气含量的。B实验是通过证明生成物的______来推断水的组成的。而C实验与______(填实验代号)实验的方法相同。
探究2:研究常见物质性质——氢氧化钠与硫酸是否刚好完全中和
(1)探索:用玻璃棒蘸取反应后的溶液滴在pH试纸上,发现该溶液的pH<7,说明硫酸过量。
(2)验证:
写出(2)出中涉及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3:研究常见物质制取——制取氢氧化钠溶液
小京同学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过滤后得到无色溶液,他说:“我制得了氢氧化钠溶液!”
小欢同学却说:“这种无色溶液中不一定有氢氧化钠。”他提出了如下实验:
小妮认为小欢的实验方案也不严密,不能证实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妮设计了另一个实验:
我认为:小欢和小妮的实验是为了证实小京结论的可靠性,小京的结论不可靠,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显然小妮的实验可靠性比小欢的实验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