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考 > 化学

湖南省娄底市2017年中考化学真题试题(含解析)

试卷简介

湖南省娄底市2017年中考化学真题试卷涵盖了多个知识点,包括物理变化、实验操作、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碳和碳的氧化物、化学反应类型、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化学用语、金属的性质及应用、溶解度、实验装置的选择和应用、溶液的化学反应、实验现象的分析、化学反应的定量分析等多个方面。试卷注重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及实验操作能力。

所涉及的知识点

本试卷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基本化学原理、实验操作技能、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物质性质的理解及定量分析的能力。

湖南省娄底市2017年中考化学真题试题

一、选择题

1.2017年5月14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一带一路”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古丝绸之路将我国的发明和 技术传送到国外.下列古代生产工艺中主要体现物理变化的是(  )

A.粮食酿酒 B.纺纱织布 C.晒制瓷器 D.冶炼生铁

【答案】 B

2.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熄灭酒精灯 B.滴加液体 C.测溶液pH D.蒸发食盐水

【答案】 D

【解析】A、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熄灭酒精灯时,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B、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C、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图中所示操作错误.D、蒸发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图中所示操作正确.故选:D.

3.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由紫色变为红色

B.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

C.涤纶和羊毛点燃时,都可闻到一股烧焦的羽毛气味

D.在电解水实验中,与正极、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比约为2:1

【答案】 A

【解析】A、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故选项说法正确.B、铁丝在空气中只能烧至发红,不会产生火星,故选项说法错误C、羊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燃烧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涤纶燃烧产生碳酸气味,故选项说法错误.D、电解水时,可观察到: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少,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多;且两者的体积之比大约是1:2,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A.

4.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墙内开花墙外香”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体积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分

D.在原子中,原子数一定等于核外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答案】 B

5.如图是不是物质分子的示意图,“○”、“●”分别表示两种质子数不同的原子,则图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

A. B. C. D.

【答案】

【解析】A、图A属于纯净物中的单质,故选项错误;B、图B属于两种单质的混合物,故选项错误;C、图C属于纯净物中的化合物,故选项正确;D、图D属于两种物质的混合物,故选项错误;故选C

6.在化学上,把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种单质互称为“同素异形体”.下列各组物质不属于同素异形体的是(  )

A.红磷和白磷 B.金刚石和石墨

C.氧气和臭氧(O3) D.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

【答案】 D

【解析】判断同素异形体的关键把握两点:①同种元素形成,②不同单质.A、红磷和白磷都是由磷元素形成的不同物质,都是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故选项错误.B、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形成的不同物质,都是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故选项错误.C、氧气与臭氧(O3)都是由氧元素形成的不同物质,都是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故选项错误.D、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都是化合物,不是单质,不属于同素异形体,故选项正确.故选:D.

7.苯酚(化学式为C6H6O)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是生产某些树脂、杀菌剂、防腐剂以及药物(如阿司匹林)的重要原料.下列关于苯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苯酚是由6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B.苯酚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但它不属于氧化物

C.苯酚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6:6:1

D.苯酚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答案】 B

8.食品安全是人类健康永恒的话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甲醛水溶液浸泡海产品,延长保鲜时间 B.用SO2熏蒸红薯粉丝,使它的色泽变白

C.霉变的大米用水清洗后可以食用 D.烹调食物时不能用亚硝酸钠代替食盐

【答案】 D

【解析】A.由于甲醛能和蛋白质反应,使蛋白质分解,破坏蛋白质的结构,使其变质,故错误;B.二氧化硫属于有毒气体,对人体有害,故错误;C.霉变的大米中含有大量的黄曲霉素,黄曲霉素十分耐热,蒸煮不能将其破坏,能损坏人的肝脏,诱发肝癌等症状,故错误;D.亚硝酸钠有毒,是致癌物质,所以不能代替食盐,故正确.故选D.

9.某同学为了探究甲、乙、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做了如下实验.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

A.甲>乙>丙 B.乙>甲>丙 C.丙>甲>乙 D.丙>乙>甲

【答案】 B

【解析】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把甲、乙、丙三种金属分别加入稀硫酸中,甲、乙表面有气泡产生,丙无明显变化,说明甲、乙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强,丙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弱,即甲、乙>H>丙.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再把甲放入到乙的硫酸盐溶液中,无明显现象,说明甲的金属活动性比乙弱,即乙>甲.故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乙>甲>丙.故选:B.

10.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清明上河图》至今图案清晰可见,是因为在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稳定

B.碳在空气中充分燃烧时生成CO2,不充分燃烧时生成CO

C.CO和CO2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也相同

D.CO可用于冶炼金属,作气体燃料;CO2可用于人工降雨、灭火

【答案】 C

11.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x的值是15 B.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D.反应中甲和乙的质量比为4:1

【答案】 C

【解析】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x=(10+10+10+10)﹣(6+9+10)=15,故说法正确;B、丙的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变化,可能为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不是,故说法正确;C、甲、乙的质量减小为反应物,丁的质量增加,为生成物,则此反应为化合反应,故说法错误;D、反应中甲、乙的质量比为(10﹣6)g:(10﹣9)g=4:1,故说法正确.故选:C.

12.下列处理事故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

A.家用电器着火﹣﹣用水扑灭

B.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用锅盖盖灭

C.厨房天然气管道着火﹣﹣立即关闭气阀并轻轻开窗通风

D.森林着火﹣﹣在大火蔓延路线前砍掉树木,制造隔离带

【答案】 A

13.小红同学对部分化学知识归纳如下,其中不完全正确的是(  )

【答案】 C

【解析】A.人体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缺乏维生素C,会引起坏血病,完全正确;B.爱护水资源要节约用水和防止水污染;防止金属锈蚀是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完全正确;C.多使用一次性筷子,会浪费大量的资源,不符合“低碳生活”的要求,不完全正确;D.废弃塑料引起的污染称为“白色污染”;脱硫煤的使用,有利于减少酸雨的发生,完全正确.故选C.

14.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答案】 D

15.下列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答案】 C

【解析】A、向盛有NaOH溶液的烧杯中滴加稀盐酸时,随着稀盐酸的加入,溶液碱性减弱,pH降低,当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pH=7,稀盐酸过量时pH小于7,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B、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固体混合物时,随着反应进行,固体质量减小,二氧化锰质量分数增大,完全反应后,质量分数不再变化,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C、接近饱和的氯化钾溶液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不能是0,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D、将质量相等的镁粉和锌粉分别加入到足量且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硫酸中,镁比锌活泼,和稀硫酸反应时镁比锌的反应速率快,并且生成氢气多,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故选:C.

二、填空题

16.化学用语可准确简洁地记录和交流化学信息,请用化学用语填空.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 .(2)2个镁离子   .

(3)2个五氧化二磷分子  .

【答案】(1)N2;(2)2Mg2+;(3)2P2O5;

【解析】(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其化学式为:N2;(2)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镁离子可表示为:2Mg2+;(3)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如五氧化二磷分子是多原子分子,可表示为:P2O5,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2个五氧化二磷分子可表示为2P2O5;

17.小军利用周末去外婆家做客,外婆家座落在有“梯田王国”之美誉的紫鹊界.

(1)中午,外婆做了一顿别致的午餐,有:①红米煮的饭,②水煮稻花鱼,③竹笋炒腊肉,④凉拌醋黄瓜.其中富含糖类的是   .(填序号)

(2)做饭菜用的水就是从山洞中引米的山泉水.你认为小军可以通过加入   米判断山泉水是硬水还是软水.

(3)做菜用的炊具是一口铁锅,铁锅能用于做菜是利用了铁具有良好的   性.铁锅的手柄是用塑料做的,塑料属于   (填“金属材料”或“合成材料”)

(4)用完午餐后,小军主动帮外婆洗碗.用洗洁精去除餐具上的油污是利用了洗洁精的   作用.

【答案】(1)①;(2)肥皂水;(3)导热;合成材料;(4)乳化.

18.2017年5月18 日,我国首次在南海海域试采可燃冰成功,消息传出,举世关注.可燃冰外观似冰,主要含有的是甲烷水合物.请写出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CH4+2O2CO2+2H2O.

【解析】甲烷在点燃条件下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

19.铝是一种常见的金属,用途十分广泛.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甲是铝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以及原子结构示意图.铝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图乙原子结构示意图所对应的元素与铝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填字母序号)

(2)氮化铝(AIN)是一种良好的耐热冲击材料,氮化铝中铝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则N元素的化合价为 

  价.

(3)氮化铝遇水缓慢反应产生一种白色胶状物质氢氧化铝和氨气(NH3),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 (1) 26.98;D;(2) ﹣3;(3) AlN+3H2O=Al(OH)3↓+NH3↑.

20.分析处理图表信息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如表是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这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请仔细阅读图表后回到下列问题:

(1)A曲线表示的是  的溶解度曲线.(填“NaCl”或“KNO3”)

(2)P点的含义是   .

(3)t2℃时,将等质量的A和B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关系是A   B.(填“<”、“>”或“=”)

【答案】(1) KNO3;(2)在t1℃时,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相等;(3)=;

 21.碳酸亚铁(FeCO3)可用于制作补铁药物,以下是用硫铁矿烧渣(主要成分为Fe2O3、SiO2等)为原料制备碳酸亚铁的生产流程示意图:

【资料】40℃以上时,(NH4)2CO3易分解.

(1)操作Ⅰ的名称为   .

(2)写出向固体A中加入稀硫酸后发生的化学方程式:   .

(3)加入(NH4)2CO3后,该反应必须控制的条件是   .

(4)从溶液C中可回收一种化工产品,请写出它的一种用途   .

【答案】(1)过滤.(2)Fe+H2SO4═FeSO4+H2↑.(3)温度低于40℃.(4)用作氮肥.

【解析】(1)操作Ⅰ的名称是过滤,通过过滤把液体和固体分离.(2)A中含有铁,向固体A中加入稀硫酸后,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Fe+H2SO4═FeSO4+H2↑.故填:Fe+H2SO4═FeSO4+H2↑.(3)40℃以上时,(NH4)2CO3易分解,加入(NH4)2CO3后,该反应必须控制的条件是温度低于40℃.故填:温度低于40℃.(4)从溶液C中可回收一种化工产品硫酸铵,在农业上可以用作氮肥.故填:用作氮肥.

 三、实验探究题

22.图甲装置是实验室常用装置,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仪器①的名称   .

(2)实验室可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欲用该方法制取一瓶较纯净的氧气,要选择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  .(填字母序号)

(3)实验室用E装置来收集CO2,验满的方法是   .

(4)实验室在常温下用块状电石和水反应制取乙炔气体,由于该反应十分距烈,实验必须严格控制反应速率,你认为图甲中最适宜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序号)

(5)图乙所示装置具有多种用途,下列有关它的用途说法中,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A.该装置用于排空气法收集氢气时,气体应从a端管口通入

B.瓶内装满水,用于收集氧气时,气体应从a端管口通入

C.瓶内装入适量浓硫酸用于干燥CO2时,气体应从a端管口通入

D.瓶内装满氧气,要将氧气排出,水应从a端管口通入

【答案】(1) ①是锥形瓶;(2)2KMnO4K2MnO4+MnO2+O2↑;AD;(3)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观察木条是否熄灭.(4)C;(5)CD.

23.娄底人在端午节有吃皮蛋的习俗.某化学小组的同学查阅资料后得知,腌制皮蛋的主要原料有:生石灰、纯碱和食盐.同学们向这三种物质中加入适量水,充分搅拌,过滤,对滤渣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

小组同学讨论后一致认为,滤液中的溶质一定含有NaCl和   .(写化学式)

【提出问题】滤液中还可能含有哪些溶质呢?

【作出猜想】

小林认为:还含有Ca(OH)2

小方认为:还含有Na2CO3

小华认为:还含有Ca(OH)2和Na2CO3

【交流讨论】经过进一步讨论,大家认为小华的猜想不合理,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实验探究】

【交流谈论】同学们认为,通过小华的实验不足以得出其结论,原因是   .

【继续探究】小明也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却没有看到明显现象,小明对此深感疑惑.

【解释评价】经老师的指导和大家的认真思考后终于找出了原因,你认为是   .最后,老师对同学们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答案】NaOH;【交流讨论】Ca(OH)2+Na2CO3═CaCO3↓+2NaOH;【实验探究】有气泡产生;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交流谈论】小华的实验不能证明滤液中是否含有碳酸钠;【解释评价】小明加入的稀盐酸的量不足,氢氧化钠先与少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解析】生石灰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能与纯碱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故滤液中的溶质一定含有NaCl和NaOH.【交流讨论】Ca(OH)2和Na2CO3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不能共存,故大家认为小华的猜想不合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Na2CO3═CaCO3↓+2NaOH.【实验探究】实验结论,小方的猜想正确,即还含有Na2CO3,碳酸钠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故小林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实验现象为有气泡产生.碳酸钠能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小方的猜想正确.【交流谈论】小华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Na2CO3溶液,氢氧化钙与碳酸钠溶液反应会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无明显现象,说明不含氢氧化钙,但不能证明是否含有碳酸钠,故同学们认为通过小华的实验不足以得出其结论.【解释评价】滤液中的溶质一定含有氢氧化钠,小明也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氢氧化钠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氢氧化钠反应完,碳酸钠才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小明加入的稀盐酸的量不足,氢氧化钠先与少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故小明也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却没有看到明显现象.

四、计算题

24.小苏打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可用于制作发面食品.一化学兴趣小组对某小苏打样品中各成分的含量做了如下测定:将一定质量的该样品(已知杂质只含NaCl)加水全部溶解后,得到104.4g溶液,向该溶液中逐渐加入稀盐酸,产生的气体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试计算:

(1)m的值为   .

(2)当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求原小苏打样品中NaHCO3与NaCl的质量比   .

【答案】 (1)4.4.(2)168:3.

【解析】(1)加入50g稀盐酸时生成2.2g二氧化碳,因此加入100g稀盐酸时生成4.4g二氧化碳,即m的值为4.4.(2)当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因此溶质氯化钠质量为:×3%=6g,

设碳酸氢钠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钠质量为y,

NaHCO3+HCl═NaCl+H2O+CO2↑,

84 58.5 44

x y 4.4g

==,

x=8.4g,y=5.85g,

原小苏打样品中NaHCO3与NaCl的质量比为:8.4g:(6g﹣5.85g)=168:3,

无限免费下载试卷
Word文档没有任何密码等限制使用的方式,方便收藏和打印
已有人下载。
×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二维码
扫描公众号,私信暗号:54310 获取网盘提取码
前往网盘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还需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