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考 > 化学

2011届中考化学专题练习题7

试卷简介

这份试卷主要涵盖了粗盐提纯、溶解度、饱和溶液、结晶、过滤和蒸发等知识点。题目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和计算题,涉及到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原理,重点在于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应用,以及如何通过实验手段分离和提纯物质。

所涉及的知识点

粗盐提纯和饱和溶液的溶解度是本试卷的核心知识点,涵盖了实验操作步骤和理论知识。试卷还强调了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蒸发和结晶等手段分离和提纯物质。

溶液

一、选择题

  1.提纯含有少量泥沙的粗盐,下列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

  A  过滤、蒸发、结晶、溶解  B  溶解、蒸发、过滤、结晶

  C  溶解、蒸发、结晶、过滤  D  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海水一经降温,就会有大量食盐晶体析出

  B  加热蒸发硝酸钾溶液,开始时就会有大量硝酸钾晶体析出

  C  硝酸钾的饱和溶液还可以溶解硝酸钾

  D  将析出硝酸钾晶体后的溶液再冷却,仍然有硝酸钾晶体析出

  3.粗盐提纯实验必须使用的一组仪器是(    )

  A  烧杯、玻璃棒、漏斗、蒸发皿、酒精灯B  量筒、烧杯、试管夹、蒸发皿、铁架台

  C  漏斗、玻璃棒、镊子、蒸发皿、铁架台 D  试管、量筒、药匙、玻璃棒、酒精灯

  4.时,有二杯饱和的A溶液:甲杯盛,乙杯盛,在下列条件下,两杯溶液中析出晶体质量相同的是(    )

  A  两杯溶液都降温至  B  同温下,甲杯蒸发掉水,乙杯蒸发掉水

  C  甲杯加 A溶液,乙杯减少 A溶液 D  同温下,两杯都蒸发掉水

  5.把t℃时的硫酸铜饱和溶液冷却到室温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

  A  溶液变为无色     B  有白色沉淀析出  C  有蓝色晶体析出   D  无变化

  6.时水中最多溶解 X物质,时水中最多溶解 Y物质,则X和Y的溶解度相比(    )

  A X>Y   B X<Y    C X=Y   D  无法比较

  7.t℃时某溶液,蒸发掉水后,析出晶体,又蒸发水后析出晶体,则t℃时某物质的溶解度为(    )

  A      B  C      D 

  8.分离下列混合物,按溶解、过滤、蒸发的顺序进行操作的是(   )

  A.酒精和水  B.氯化钠、硝酸钠  C.铜粉、铁粉  

D.实验室制氧气完全反应后的剩余物

  9.从氯酸钾制取氧气剩下的残渣中回收氯化钾和二氧化锰,下列实验操作顺序正确的应该是(   )

  A.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B.过滤、蒸发、结晶、溶解

  C.溶解、蒸发、过滤、结晶          D.溶解、蒸发、结晶、过滤

  10.t℃时,将两份质量分数相同的A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其中一份蒸发去水(温度不变),另一份加入 A物质,都能使其成为饱和溶液,则t℃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   )

  A.        B.        C.        D.

  11.时 的饱和溶液两份,甲为,乙为,温度不变,将甲蒸去水析出晶体m g,乙蒸发去水析出晶体n g,则m和n的数值关系表示正确的是(   )

  A.n=     B.m=n     C.m=2n     D.无法确定

  12.下列过滤操作不正确的是(   )

  A.玻璃棒下端要靠在三层滤纸处

  B.滤纸边缘应低于漏斗边缘,多余部分要剪去,并用水润湿贴紧,不留气泡

  C.过滤时将液体沿玻璃棒注入过滤器,并使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D.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13.蒸发时,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   )

  A.开始析出晶体后,要用玻璃棒搅拌液体

  B.向蒸发皿中注入液体量不超过其容积的2/3

  C.等液体完全蒸干,才停止加热

  D.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

  14.在“粗盐提纯”中,将粗盐加水溶解,除去不溶性杂质的方法是(   )

  A.蒸发     B.过滤     C.结晶     D.加热

  15.根据下列各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能通过一次结晶,便可将x,y两种物质基本分离的是(   )

 二、填空题

  1.把食盐水放在敞口容器里,让水分慢慢蒸发,溶液首先达到_____,继续蒸发就会有_____析出。对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的固体物质,一般就采用_____的方法得到固体。

  2.多数物质热的饱和溶液降温后,就会有_____析出,对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大的固体物质,欲获得晶体一般就采用_____的方法。

  3.某溶液析出晶体的母液,当温度不变时是_____溶液(饱和或不饱和)。

  4.过滤装置中,滤纸应_____漏斗内壁,滤纸的边缘应比漏斗口_____,漏斗下端的管口_____烧杯内壁,倾倒液体时用_____将液体引入过滤器,过滤器里的液面要_____滤纸过缘。

  5.除去铜粉中混有的少量铁粉的方法是先入_____,反应完全后进行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6.从混有少量泥砂的食盐中提取氯化钠的主要操作步骤是(1)_______;(2)_______;(3)_______。实验中使用次数最多的仪器是:_______。

  7.温度为t℃的硝酸钾溶液,恒温蒸发出A g水时,析出晶体a g;再恒温蒸发出A g水时,又析出晶体b g(a≠b),回答下列问题:

  (1)析出晶体的质量关系是a_______b(填“>”或“<”=)

  (2)t℃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_______ g。

  8.t℃时,某硝酸钾溶液,恒温蒸发掉水,析出了晶体,再恒温蒸发掉水,又析出了晶体,则在t℃时,原来溶液是_______(饱和、不饱和)溶液,硝酸钾在t℃时的溶解度为_______ g。

  9.在蒸发液体时,应把液体倒入_______里进行加热,在加热过程中要用玻璃棒_______,防止_______。

三、实验题

  实验室里用结晶法分离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混合物,以得到纯度较高的氯化钠和硝酸钾。

  (1)实验步骤分为五步:①过滤 ②第二次过滤 ③降温使晶体析出 ④加热蒸发溶剂至有部分晶体析出 ⑤加热溶解。正确的操作顺序是(写编号)_______。

  (2)第一次过滤应在什么温度下进行?_______。所得晶体是_______,  第二次过滤在_______温度下进行,所得晶体是_______。

  (3)写出下列实验操作中所需仪器的名称:过滤_______;蒸发溶剂_______;加热溶解_______。

四、计算题

1.时氯酸钾的溶解度是,把时的氯酸钾饱和溶液蒸干,可以制得多少g氯酸钾?

2.在时,把氯化铵放入水中,所得溶液是否饱和?溶液的总质量是多少?(已知时氯化铵的溶解度是)

3. 时的饱和溶液冷却到时,可析出晶体多少克?(时的溶解度为,时为)

4.时氯化铵饱和溶液,试计算:

  (1)蒸发掉水后,温度降至,析出多少晶体?

  (2)把蒸发掉水后的氯化铵饱和溶液降温至时,又析出多少克晶体?

(3)蒸发及降温共析出多少克晶体?

5.将 时的饱和溶液冷却到,求可析出多少克晶体?(已知:在时溶解度为,时为)

6.将时,饱和溶液加盐至时,需加入多少克才可使溶液重新饱和?(已知的溶解度为,为)

7.将 时的饱和溶液冷却到时,析出晶体,已知在时的溶解度是,求在时的溶解度。

8.把时的饱和溶液,加热到(并保持此温度)再加入,计算此时溶液是否饱和,若不饱和需再加入多少克才能饱和?(已知:时的溶解度为,时为)

五、创新题

  1.A、B两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烧相当于中盛有A、B两种物质的混合液,且烧杯中尚有少量A、B固体,若将混合液冷却到,变化情况是(   )

  A.溶液中A减少        B.溶液中B增多

  C.溶液中B减少        D.溶液中A、B都减少

  2.如下图是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当B中含有少量A时,可以用_______法提纯

  A.过滤      B.蒸发结晶      C.结晶      D.蒸发溶剂

  3.t℃时,将和饱和食盐水各蒸发掉水,降温至t℃,分别析出a g和b g食盐,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b       B.a=b       C.a>b       D.无法确定

  4.在过滤和蒸发操作中都需要用到的仪器是(   )

  A.烧杯     B.蒸发皿     C.漏斗     D.玻璃棒

  5.有白色粉末,完全溶于热水中,冷却至室温时析出粉末,将这粉末再溶于热水中,冷却至室温析出粉末,据此可知原粉末是(   )

  A.混合物      B.纯净物      C.某一种盐      D.不能确定

  6.在t℃时,水中加入m克碳酸钠或加入n g 均可以使溶液达到饱和,则m和n关系正确的是(   )A.      B.   C.      D.

  7.由混有少量食盐的硝酸钾晶体,提取较纯的硝酸钾,可供选择的实验步骤和结论有:①在较高的温度下制成该晶体的饱和溶液;②在较低温度下制取该晶体的饱和溶液;③升高溶液温度;④降温至有较多量晶体析出;⑤过滤,得到的晶体即是较纯的硝酸钾;⑥过滤,硝酸钾存在于母液中,正确的操作步骤和结论是(   )

  A.①④⑥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②③⑤

【参考答案】

一、1.D

  2.D 

  3.A

  4.D提示:甲乙两溶液都是饱和溶液,所以相同的溶剂溶解的溶质的量是相同的。

  5.C提示:析出的是蓝色硫酸铜晶体

  6.D  

  7.C提示:第二次蒸发才是从饱和溶液中蒸发掉水。 

  8.答案:D  点拨:首先弄清反应后的生成物是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两者,一种溶于水,而一种不溶于水,可按上述的顺序分离。

  9.答案:A

  10.答案:C  点拨:蒸发去水或加入A物质均能使溶液达到饱和,说明此时水中恰好溶解A物质。

  11.答案:A  点拨:此题可通过计算进行比较,甲的溶解度为: ;乙的溶解度为   则 ,即 。

  12.答案:C  点拨:液面应低于滤纸边缘,以防止液体直接流下。

  13.答案:C  点拨:这是对化学实验的考查。

  14.答案:B  点拨:这种固体、液体混合物的分离方法,最简单最好的方法就是过滤,一步实验。

  15.答案:A  点拨: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同,一种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另一种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二、1.饱和  食盐晶体  蒸发溶剂 2.晶体  冷却热饱和溶液 3.饱和 4.紧贴  稍低  紧靠  玻璃棒  低于

  5.足量稀稀盐酸或稀硫酸,过滤,(Fe+2HCl=FeCl2+H2或:Fe+H2SO4=Fe SO4+H2)

  6.溶解,过滤,蒸发,玻璃棒

  7.答案:(1)< (2)   点拨:在没蒸发前的溶液,不知是否饱和,而第二次蒸发时,溶液已达到饱和,t℃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

  8.答案:不饱和  40  点拨:蒸发掉相同的溶剂析出的晶体不同,说明原来的为不饱和溶液 

  9.答案:蒸发皿,不断搅拌,液体局部受热而溅出

  三、(1)⑤④①③② (2)较高温度  较纯的氯化钠  室温  较纯的硝酸钾

  (3)铁架台、铁圈、漏斗、烧杯、玻璃棒  铁架台、铁圈、蒸发皿、玻璃棒、坩埚钳

  铁架台、铁圈、石棉网、烧杯、玻璃棒。  点拨:氯化钠、硝酸钾均为固体,一要加热溶解;氯化钠受温度的影响变化小,硝酸钾变化大,经蒸发溶剂后,氯化钠会结晶析出,过滤降温后,硝酸钾就会结晶析出,再过滤便得到硝酸钾;关于仪器的选择是考察学生对课本的掌握了解的程度。

  四、1.可制得氯酸钾

  2.饱和溶液  质量为

  3.

  4.(1)   (2)   (3)

  5.

  6.需加入

  7.时溶解度为

  8.溶液不饱和需再加入

  五、1.答案:C  点拨:由图可知,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题中指出烧杯中有少量A、B固体(时),则说明是A、B的饱和溶液,当温度从下降到时,B从溶液中析出,而A还会溶解。

  2.答案:B、C、D  点拨:由图可知A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大,而B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小,因而可用蒸发结晶、结晶、蒸发溶剂法来提纯。

  3.答案:B  点拨:两者均为t℃时同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蒸发的溶剂的质量相同,所以析出晶体的质量是相同的,故a=b。

  4.答案:D  点拨:烧杯只用于过滤操作;蒸发皿用于蒸发操作;漏斗也是用于过滤操作;而玻璃棒,两操作都要用到。在过滤中,用玻璃棒引流;在蒸发操作中,用玻璃棒进行不断的搅动蒸发皿里的液体,避免局部过热而使液体溅出伤人。

  5.答案:A  点拨:第一次水中只溶了-=;第二次溶解了-=。如果是同种物质时,两次,在相同的溶剂及相同温度中应该溶解相同的溶质。结果,两次溶解的不一样,所以原粉末不是纯净物,应该是一种混合物。

  6.答案:D  点拨:在同一温度下,在相同的溶剂里加入m克 或者加入n克 均可使溶液达到饱和,说明在此时溶解度是相同的。

  7.答案:B  点拨:先制成该晶体热的饱和溶液,然后再降温,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很大,此时会有硝酸钾晶体析出。再过滤,便把硝酸钾晶体与食盐溶液分开,母液中就只存在食盐了。这种方法比较简单,而且也很好。

无限免费下载试卷
Word文档没有任何密码等限制使用的方式,方便收藏和打印
已有人下载。
×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二维码
扫描公众号,私信暗号:54689 获取网盘提取码
前往网盘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还需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