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考 > 化学

精品解析:2022年湖北省荆州市中考化学真题(解析版)

试卷简介

这份试卷是针对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理化综合试题,包含物理和化学两个科目。试卷共包括四个部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和计算题。选择题部分涵盖了化学变化、物质分类、生态保护、分子特性、实验室安全、水的性质、化学式理解、物质推断、实验设计等方面的内容;填空题考察了金属特性、能源类型、化肥知识、塑料分类、金属活动性等;实验题涉及溶液配制、气体生成、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的解释;计算题要求学生计算过氧化氢分解产生的氧气质量和反应后硫酸铜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所涉及的知识点

-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 正确分类物质是学习化学的基础。 - 生态保护需要从清洁能源使用和垃圾分类等方面入手。 - 分子间隔的变化可以解释气体压缩现象。 - 遵守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以避免危险。 - 硬水可以通过煮沸等方式进行软化处理。 - 正确理解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 通过实验现象进行推理和判断。 - 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来探究物质性质。 - 利用溶解度曲线分析物质溶解度变化规律。 - 掌握过滤操作的原理和步骤。 - 学会正确进行溶液配制的步骤。 - 了解气体生成实验的操作要点。 - 比较不同物质的热稳定性。 - 能够进行简单的化学反应计算。

机密★启用前

荆州市2022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理化综合试题

注意事项:

1.本卷共10页,7大题,满分140分(其中物理80分,化学6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本卷为试题卷,不能答题,答题必须写在答题卡上。

3.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

4.考试结束后,试题卷、答题卡和草稿纸均不得带出考场。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S-32 Cl-35.5 K-39 Cu-64

★祝考试顺利★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 下列疫情防控措施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A. 酒精消毒 B. 开窗通风 C. 佩戴口罩 D. 测量体温

【答案】A

【解析】

【分析】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

【详解】A、酒精消毒,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B、开窗通风,空气流动,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佩戴口罩,过滤空气中的颗粒物,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测量体温,是物质的热胀冷缩,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答案为:A。

2. 分类法是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下列物质所属类别正确的是

A. 干冰﹣氧化物 B. 糖水﹣化合物

C. 空气﹣纯净物 D. 纯碱﹣碱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物质分类以及定义进行判断。

【详解】A、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氧化物,选项正确;

B、糖水是糖的水溶液,由糖和水组成,属于混合物,选项错误;

C、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等多种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选项错误;

D、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碳酸钠电离出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属于盐,选项错误;

答案为:A。

3.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荆州。下列举措不正确的是

A. 天更蓝﹣使用清洁能源 B. 地更净﹣垃圾分类回收

C. 水更清﹣污水直排长江 D. 景更美﹣城市绿化美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A、使用清洁能源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符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选项正确;

B、垃圾分类回收,可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符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选项正确;

C、污水直接排入长江会导致水污染,不符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选项错误;

D、城市绿化美化,有利于保护环境,符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选项正确。

故选C。

4. 6000L氧气在加压情况下可装入40L的钢瓶中。从分子角度解释合理的是

A. 氧分子体积变小 B. 氧分子质量变小

C. 氧分子间隔变小 D. 氧分子数目变少

【答案】C

【解析】

【详解】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有间隔,一般的气体分子之间的间隔较大,容易被压缩,6000L氧气在加压情况下可装入40L的钢瓶中,是由于氧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了,分子本身没有改变,故选:C。

5. 下列关于酒精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用火柴点酒精灯,使温度达到酒精着火点

B. 可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C. 酒精灯外焰燃烧最充分,温度最高

D. 用灯帽盖灭酒精灯,使酒精和空气隔绝

【答案】B

【解析】

【详解】A、火柴燃烧时放出热量,使温度达到酒精着火点。从而点燃酒精灯,选项正确;

B、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否则会引起火灾,选项错误;

C、酒精灯外焰部分与氧气接触最充分,故燃烧最充分,温度最高,选项正确;

D、用灯帽盖灭酒精灯,使酒精和空气隔绝,没有氧气则酒精熄灭,选项正确。

答案为:B。

6. 下列图示的错误操作与可能引起的后果不匹配的是

A. 读数偏小 B. 试管破裂

C. 标签受损 D. 液滴飞溅

【答案】A

【解析】

【详解】A、如图所示,俯视读数会使读数偏大实际偏小,错误操作与后果不匹配,符合题意;

B、如图所示,锌粒直接放入试管会使试管破裂,错误操作与后果匹配,不符合题意;

C、如图所示,标签未朝向手心,残留的液体流下会腐蚀标签是标签受损,错误操作与后果匹配,不 符合题意;

D、如图所示,将水倒入浓硫酸,浓硫酸稀释会放出大量热,水的密度比浓硫酸小,则会使表面的水沸腾造成液滴飞溅,错误操作与后果匹配,不符合题意;

答案为:A。

7. 水是生命之源,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B. 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C. 硬水中含有较多钙、镁化合物,提倡多喝硬水

D. 水能溶解很多物质,是一种最常见的溶剂

【答案】D

【解析】

【详解】A、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资源紧缺,应该节约用水,选项错误;

B、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水分子,选项错误;

C、硬水中含有较多钙、镁化合物,人不能常喝,会引起结石,选项错误;

D、水能溶解很多物质,是一种最常见的溶剂,选项正确;

答案为:D。

8. 甲醛(CH2O)的水溶液俗称福尔马林,可用于浸泡动物标本。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甲醛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 一个甲醛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水分子构成

C. 甲醛分子中碳、氢原子个数比为1:2

D. 不同质量分数的甲醛水溶液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均为1:8

【答案】B

【解析】

【详解】A、根据甲醛的化学式(CH2O)可知,甲醛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选项正确;

B、根据甲醛的化学式(CH2O)可知,一个甲醛分子由一个碳原子、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不含水分子,选项错误;

C、根据甲醛的化学式(CH2O)可知,甲醛分子中碳、氢原子个数比为,选项正确;

D、由于甲醛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故不同质量分数的甲醛水溶液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均为,选项正确;

答案为:B。

9. 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 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B. 有机物都含有碳元素,所以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物

C. 置换反应生成单质和化合物,所以生成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D. 燃烧都伴随着发光、放热现象,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一定是燃烧

【答案】A

【解析】

【详解】A、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选项正确;

B、有机物都含有碳元素,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有机物,如二氧化碳等含碳元素但表现出无机物的性质故属于无机物,选项错误;

C、置换反应生成单质和化合物,生成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不一定是置换反应,如氯酸钾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但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选项错误;

D、燃烧都伴随着发光、放热现象,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不一定是燃烧,如灯泡通电发光放热不是燃烧,选项错误。

答案为:A。

10. 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检验集气瓶中CO2是否收集满,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A错。

B、除去KCl溶液中混有的K2SO4,滴加适量BaCl2溶液后过滤,滴加氢氧化钡会引入新杂质氢氧化钾。B 错。

C、鉴别CH4、H2两种无色气体,点燃气体,分别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烧杯,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氢气燃烧生成水,都有水生成,使用干冷的烧杯均有水雾生成,不能区分。C错。

D、鉴别稀盐酸和蒸馏水,取样,分别滴加紫色石蕊溶液,稀盐酸为酸性可使紫色石蕊变红,蒸馏水为中性,紫色石蕊仍为紫色。D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D。

11 如图是氮元素的化合价与物质类别的关系图,已知a物质是NH3,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甲物质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

B. 乙物质排放到空气中可能形成酸雨

C. 丙物质的化学式为HNO2

D. 丁物质中含有的阳离子是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氮元素的价类图可知,a是氨气(),甲是氮气(),乙是二氧化碳(),丙是硝酸(),铵根中氮元素显-3价则丁是铵盐,据此解题。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甲物质是氮气,氮气的体积占空气总体积的,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选项正确;

B、根据分析可知,乙物质是二氧化氮,硫和氮的氧化物排放到空气中会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而引起酸雨,选项正确;

C、根据分析可知,丙物质是硝酸,硝酸中氮元素显+5价,而中氮元素显+3价,选项错误

D、根据分析可知,丁物质中含有铵根离子,符号是:,选项正确;

答案为:C。

12. 向一定温度、一定量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适量的氧化钙,下列图像符合实际变化过程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向一定温度、一定量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适量的氧化钙,氧化钙和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同时放出大量热,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据此分析此题。

【详解】A、根据分析,原溶液中溶质不为0,由于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的水发生反应而减少,则溶质会析出使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减少而不是增大,如图所示错误;

B、根据分析,氧化钙和水反应时放出大量热使溶液温度升高,则曲线起点不为0,随着反应的停止,温度又会恢复到原温度,如图所示正确;

C、根据分析,原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为0,由于升温使氢氧化钙溶解度减小,形成比原溶液温度高的饱和溶液,则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减小,最终由于恢复到原温度后溶液仍是饱和溶液则溶质质量分数与原溶液相等,如图所示错误;

D、根据分析,原溶液质量不为0,实验至最后,由于溶液中的水减少溶质析出,则最终形成的原温度下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质量比原溶液质量小,如图所示错误;

答案为:B。

五、填空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20分)

13. 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请回答:

(1)高铁电网通过石墨电刷给动车供电,因为石墨具有良好的 _____性。

(2)煤、石油和天然气都是 _____(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3)合理施用化肥有利于粮食增产,让“中国人的饭碗端在中国人手中”。下列可以作为复合肥的是 (填标号)。

A. KCl

B. NH4H2PO4

C. CO(NH2)2

(4)北京冬奥会的吉祥物“冰墩墩”的冰晶外壳由塑料制成,塑料属于 (填标号)。

A. 金属材料

B. 天然材料

C. 合成材料

【答案】(1)导电 (2)不可再生 (3)B (4)C

【解析】

【小问1详解】

通过石墨电刷给动车供电,说明石墨能导电,故填:导电;

【小问2详解】

煤、石油和天然气都属于化石燃料,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填:不可再生;

【小问3详解】

复合肥是含氮磷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肥

A、氯化钾含钾元素属于钾肥,不符合题意;

B、磷酸二氢铵含氮元素和钾元素,属于复合肥,符合题意;

C、尿素含氮元素属于氮肥,不符合题意;故选:B;

【小问4详解】

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塑料属于合成材料,故选:C。

14. 请用化学用语填空:

(1)铁锅容易生锈的主要原因是铁与空气中的 _____、水蒸气发生了化学反应。

(2)荆州熊家冢曾出土过表面有一层“铜绿”的青铜器,研究人员将“铜绿”隔绝空气加热,发现它分解生成了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由此得出组成“铜绿”的元素有 _____(填元素符号)。

(3)明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里记载了我国古代冶金工艺。在炼铁反应3CO+Fe2O3 2Fe+3CO2中具有还原性的反应物是 _____。

(4)科研人员利用催化剂,将两种温室气体进行转化,为“碳中和”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其反应原理如图所示。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答案】(1)

(2)

(3)

(4)

【解析】

【小问1详解】

铁生锈是铁与氧气、水共同作用的结果,故填:;

【小问2详解】

铜绿分解生成了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共含有铜元素、氢元素、氧元素和碳元素,则铜绿中含有铜元素、氢元素、氧元素和碳元素,故填:;

【小问3详解】

根据反应可知,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时夺走了氧化铁中的氧元素,故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故填:;

【小问4详解】

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甲烷和二氧化碳在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氢气和一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15. 如图为铕(Eu)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以及氧和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请回答:

(1)铕是一种重要的稀土资源,它属于 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2)铕原子中核外电子数为 _____。

(3)氧元素和氯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_____不同。

(4)已知氯化铕的化学式为EuCl3,则相同价态的铕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_____。

【答案】(1)金属 (2)63

(3)核电荷数即质子数不同

(4)

【解析】

【小问1详解】

铕的偏旁部首是金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填:金属;

【小问2详解】

根据元素周期表标签左上角数字是原子序数,原子序数等于质子数等于原子的核外电子数,如图原子序数是63,故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63,故填:63;

【小问3详解】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故氧元素和氯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核电荷数即质子数不同,故填:核电荷数即质子数不同;

【小问4详解】

根据氯化铕的化学式为EuCl3,其中氯元素显-1价,则铕元素显+3价,根据化学式书写原则,正价在左负价在右,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化合价数值约到最简交叉写在元素右下角,则铕元素相同价态的铕的氧化物的化学式是:。

16. 以下是KNO3和NaCl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和对应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1)代表KNO3溶解度曲线的是 _____(填“甲”或“乙”)。

(2)若KNO3中混有少量NaCl,可采用 _____的方法提纯KNO3。

(3)t1的范围为_________(填标号)。

A. 10~20

B. 20~30

C. 30~40

D. 50~60

(4)t2℃时,将等质量的KNO3的饱和溶液和NaCl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m(KNO3) _____m(NaCl)(填“>”或“<”或“=”)。

【答案】(1)甲 (2)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 (3)B

(4)<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溶解度表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如图甲的溶解度符合这一特点,故表KNO3溶解度曲线的是 :甲;

【小问2详解】

由溶解度表和曲线图可知,硝酸钾和氯化钠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硝酸钾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氯化钠溶解度受温度影较小,则硝酸钾中混有少量氯化钠时应采用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硝酸钾,故填: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

【小问3详解】

如图,t1℃时硝酸钾和氯化钠溶解度曲线交于一点说明该温度下,硝酸钾和氯化钠溶解度相等,小于t1℃时硝酸钾溶解度小于氯化钠,大于t1℃时硝酸钾溶解度大于氯化钠,根据表格数据,符合这一特点的温度是20℃硝酸钾溶解度小于氯化钠,30℃硝酸钾溶解度大于氯化钠,故t1的范围是20~30,故选:B;

【小问4详解】

如图,t2℃时,等质量的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和氯化钠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两物质的溶解度减小析出溶质形成t1℃时的饱和溶液,此时两物质溶解度相等则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由于原溶液质量相等且降温过程中硝酸钾溶解度变化较大,则析出的溶质大于氯化钠,使t1℃时硝酸钾饱和溶液的质量小于氯化钠饱和溶液,两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硝酸钾溶液中所含溶质质量小于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故填:<。

17. 从废旧电脑的某些零部件中回收金属银,设计流程如图所示:

(1)步骤Ⅰ和步骤Ⅱ都涉及的实验操作是 _____。

(2)步骤Ⅰ中加入足量稀硫酸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

(3)溶液X中只含有一种溶质,该溶质的化学式为 _____。

(4)据此判断,铜、银、铝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_____(填元素符号)。

【答案】(1)过滤 (2)

(3)

(4)##

【解析】

【小问1详解】

步骤Ⅰ和步骤Ⅱ都是将不溶物和溶液分离,故涉及的实验操作是:过滤;

【小问2详解】

铝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3详解】

根据题意,步骤Ⅰ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后铜和银未反应,滤出后加入硝酸银,铜会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若溶液X中只含有一种溶质,则是硝酸铜,化学式是:;

【小问4详解】

根据题意可知铝与酸反应,铜和银不反应说明铝最活泼,铜能置换出硝酸银的中的银,说明铜比银活泼,故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铝>铜>银,故填:或。

六、实验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共10分)

18. 实验室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NaCl溶液,配制过程包括如下操作。请回答:

(1)图中使用到的玻璃仪器有 _____、量筒、玻璃棒、广口瓶四种。

(2)溶解时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 _____。

(3)该实验中量取的水的体积应为 _____mL。(水的密度为1g/cm3)

(4)图示中正确的操作顺序为 (填标号)。

A. ④②⑤①③

B. ①②③④⑤

C. ①②④③⑤

D. ④⑤②③①

【答案】(1)烧杯 (2)加速溶解 (3)47 (4)A

【解析】

【小问1详解】

图中的玻璃容器除量筒、玻璃棒、广口瓶外,烧杯也是玻璃制作的,故填:烧杯;

【小问2详解】

溶解时用玻璃棒搅拌是固液充分接触从而加速溶解,故填:加速溶解;

【小问3详解】

实验室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NaCl溶液,所需水的质量是,则水的体积是,故填:47;

【小问4详解】

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步骤是:取药品称量然后在烧杯内溶解配制,如图所示,操作顺序是:④取药品②称质量⑤放入烧杯①倒入相应的水③溶解,故选:A。

【点睛】本题是基础实验的考查,较为简单,熟记和掌握实验是解决本题的根本。

19. “天宫课堂”上航天员做的泡腾片实验,让同学们再次感受到化学的魅力。泡腾片中含有碳酸钠或碳酸氢钠等物质,化学兴趣小组决定对它们的某些性质进行探究。

实验一: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的酸碱度

【实验探究1】用pH试纸测得等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的pH为9,碳酸钠溶液的pH为11。

【实验结论1】两者均显碱性,且溶液碱性较强的是 _____。

实验二:探究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

【实验探究2】向盛有碳酸钠溶液的烧杯中,逐滴加入一定浓度的稀盐酸并充分搅拌,测得pH变化与时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观察到ab段无气泡产生,从b点开始产生气泡。经测定b点溶质只有碳酸氢钠和氯化钠,c点pH为7。

【实验结论2】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是分两步发生的,ab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c点溶液中的溶质为 _____。

实验三: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

【查阅资料】①碳酸氢钠受热分解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②碳酸钠受热不分解。

【实验验证】取一定量的碳酸氢钠放入试管中加热,如图2所示。

【交流反思】试管A管口向下倾斜的原因是 _____,试管B中出现 _____现象,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实验结论3】碳酸钠的热稳定性强于碳酸氢钠。

【拓展应用】溶洞内钟乳石的形成原理与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相似﹣﹣溶有碳酸氢钙[Ca(HCO3)2]的地下水,遇热或当压强突然变小时,碳酸氢钙会分解成碳酸钙沉积下来,天长日久就形成了千姿百态的钟乳石。请写出碳酸氢钙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_____。

【答案】 ①. 碳酸钠溶液 ②. ③. 氯化钠## ④. 防止反应生成的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⑤.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⑥.

【解析】

【详解】【实验结论1】碳酸氢钠溶液的pH为9,碳酸钠溶液的pH为11,碳酸氢钠溶液pH值小于碳酸钠溶液,则碳酸钠溶液的碱性更强,故填:碳酸钠溶液;

【实验结论2】根据题意,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是分两步发生的,ab段加入盐酸后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碳酸氢钠,化学方程式为:;然后碳酸氢钠再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由c点时显中性说明此时恰好完全反应,故溶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钠,故填:氯化钠或;;

实验三:【交流反思】根据题意,该反应由水生成,实验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反应生成的水倒流到试管底部,使试管受热不均而炸裂,故填:防止反应生成的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故试管B中澄清石灰水若变浑浊则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故填: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拓展应用】根据题意可知,碳酸氢钙分解类似于碳酸氢钠分解,则溶有碳酸氢钙的地下水遇热或当压强突然变小时,会分解出碳酸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七、计算题(本大题包括1小题,共6分)

20. 硫酸铜对过氧化氢(H2O2)的分解有催化作用。取8.5%的过氧化氢溶液40g倒入锥形瓶中,向其中加入15%的硫酸铜溶液6.6g,使过氧化氢完全分解,若产生的气体全部逸出,请计算:

(1)过氧化氢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_____。

(2)产生氧气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3)反应后所得硫酸铜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_____。

【答案】(1)34 (2)解: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设生成氧气的质量是。 答:生成氧气的质量为1.6g

(3)2.2%

【解析】

【小问1详解】

过氧化氢的相对分子质量是,故填:34;

【小问2详解】

见答案;

【小问3详解】

硫酸铜的质量是:6.6g×15%=0.99g ,反应后所得硫酸铜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答:反应后所得硫酸铜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2%。

无限免费下载试卷
Word文档没有任何密码等限制使用的方式,方便收藏和打印
已有人下载。
×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二维码
扫描公众号,私信暗号:62708 获取网盘提取码
前往网盘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还需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