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2022年初中毕业生学业(升学)统一考试
综合文科试题卷历史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 “国际禁毒日”是每年的( )
A. 5月17日 B. 6月26日 C. 7月9日 D. 12月1日,
【答案】B
【解析】
【详解】1987年6月12日至26日,联合国在维也纳召开有138个国家的3000多名代表参加的麻醉品滥用和非法贩运问题部长级会议,会议提出了“爱生命,不吸毒”的口号。与会代表一致同意将每 年的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以引起世界各国对毒品问题的重视,同时号召全球人民共同来解决毒品问题。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2. 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其铸造于( )
A. 夏朝 B. 商朝 C. 春秋 D. 战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铸造于商朝,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3. 下列组图展示了我国一项伟大发明的部分工艺流程。这项发明( )
A. 改变了欧洲社会传统作战方式 B. 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C. 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D. 加强了秦朝与西域的了解与往来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组图可知,材料展示的是造纸术,根据所学可知,造纸术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C项正确;改变了欧洲社会传统作战方式的是火药,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发展的是指南针,均与材料反映的技术不符,排除AB两项;秦朝与西域并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4. 魏晋南北朝时,随着胡床、椅子、方凳引入内地,逐渐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生活习俗。这一变化体现了( )
A. 政权分立的加剧 B.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C. 民族交融的加强 D. 劳动生产方式的改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魏晋南北朝时,随着胡床、椅子、方凳引入内地,逐渐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生活习俗。”可得出汉族和的生活习惯受到其他少数民族的影响,反映出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加强,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政权的分立加剧,排除A项;重心南移完成在南宋,排除B项;材料反映生活习惯,而不是生产方式,排除D项。故选C项。
5. 唐朝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①鉴真东渡 ②玄奘西行 ③郑和下西洋 ④马可·波罗来华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鉴真东渡是加强国与咖啡杯的交流。玄奘西行是到达印度,与印度交流,①②A项正确;郑和下西洋在明朝,马可·波罗来华在元朝,③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6. 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下列属于研究辽宋夏金元时期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
A. 《岳飞抗金》历史剧 B. 钱维城的《平定准噶尔图卷》
C. 《资治通鉴》译注本 D. 出土的壁画《契丹人引马图》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可知,符合这一条件的是出土的壁画《契丹人引马图》,D项正确;《岳飞抗金》历史剧和《资治通鉴》译注本不是第一手史料,排除AC两项;《平定准噶尔图卷》反映的是清朝的历史,与材料中的“辽宋夏金元”时间不符,排除B项。故选D项。
7. 以下时间轴呈现的史实印证了某一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其中①处应为( )
A. 设台湾府 B. 台湾建省 C. 设驻藏大臣 D. 设伊犁将军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建省,B项正确;1684年清政府设台湾府,排除A项;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1762年清政府设伊犁将军,排除CD项。故选B项。
8. 《敬告青年》一文中提到:“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材料反映的是( )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敬告青年》”“以科学与人权并重”,结合所学可知,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D项正确;洋务运动主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戊戌变法主张通过改革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辛亥革命通过革命斗争的形式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均与题意不符,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9. 下图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其中②处发生的事件( )
A. 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B. 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C. 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 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论断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②是贵州的遵义,在这里召开了遵义会议,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C项正确;A项是中共二大的内容,排除A项;B项与古田会议有关,排除B项;D项是八七会议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10. 比较1950年开始的土地改革与1978年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两者的共同作用有( )
①都确立了土地公有制 ②都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③都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④都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50年开始的土地改革与1978年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②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 2 000 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个过程并没有确立土地公有制,是由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①不符合题意,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11. 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和接力探索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 )
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 中共十二大
C. 中共十三大 D. 中共十四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1982 年,中共十二大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B项正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1987 年,中共十三大,邓小平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一个中心,二个基本点)。 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此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 排除ACD项。故选B项。
12. 罗马法对后世法律的制定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不属于罗马法范畴的是( )
A 《法学汇纂》 B. 《查士丁尼法典》
C 《法理概要》 D. 《汉谟拉比法典》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汉谟拉比法典》属于古巴比伦,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根据所学,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他组建法典编纂委员会。制定《罗马民法大全》: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被誉为欧洲民法的基础。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13. “(新航路的开辟)它打破了以往人类文明区域性分割和孤立发展的局面,首次把全球人类联系起来,开始了人类文明一体化的进程……”该材料体现了新航路开辟的( )
A. 历史背景 B. 发展过程 C. 重要影响 D. 主要条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打破了以往人类文明区域性分割和孤立发展的局面”等内容,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的重要影响,C项正确;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是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等,发展过程包括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等,主要条件之一是资本主义开拓市场的需求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材料均未体现,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14. 下图是某历史老师专题复习课的部分板书,据此判断他复习的主题是( )
A. 法国大革命 B. 资产阶级革命 C. 华夫脱运动 D. 共产主义运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光荣革命’、萨拉托加大捷、攻占巴士底狱”分别指的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北美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这些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B项正确,排除A项;华夫脱运动在埃及,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资产阶级革命,不是共产主义运动,排除D项。故选B项。
15. 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丁美洲掀起了一场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为此作出突出贡献的有( )
A. 玻利瓦尔 圣马丁 B. 章西女王 杰斐逊
C. 扎格鲁尔 纳赛尔 D. 卡德纳斯 曼德拉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在南美洲北部地区,玻利瓦尔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南美洲南部地区,圣马丁领导了阿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运动。A项正确;章西女王是印度民族大起义的代表人物,杰斐逊是美国的人物,排除B项;扎格鲁尔、纳赛尔与埃及有关,排除C项;卡德纳斯与墨西哥有关,曼德拉与南非有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6. 李大钊受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鼓舞,他预言:“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这是因为十月革命后( )
A. 推翻了俄国沙皇专制统治 B. 俄国开始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C. 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D. 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可得出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D项正确;A项是二月革命,排除A项;B项是农奴制改革,排除B项;C项是彼得一世改革,排除C项。故选D项。
17. 20世纪90年代初,促使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的历史事件是( )
A. 苏联解体 B. 华约成立 C. 北约成立 D. 柏林危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A项正确;华约成立于1955年, 北约成立于1949年, 柏林危机爆发于1948年,与材料中的“20世纪90年代初”时间不符,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四、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6题10分,第37题8分,第38题12分,共30分。)
18. 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如何应对危机考验着人类的智慧。张老师以“危机与应对”为主题设计了以下任务单,请你完成学习任务。
任务一 【卡片整理——探寻历史真相】
(1)根据卡片信息及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位历史人物所处时代面临的威胁。
任务二 【图文结合——承担时代重任】
(2)上图是近代史上一场爱国救亡运动的标语,请简述该运动的历史意义。并结合材料,谈谈作为新时代青年应该担负起怎样的责任?
任务三 【史料解读——心系家国天下】
材料 (一)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二)每一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
——《联合国家宣言》(节选)
(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各国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来解决现实问题?
【答案】(1)卡片一:古罗马(罗马共和国)对奴隶的奴役和压迫;罗马在扩张过程中,把被征服地区的人掠为奴隶,奴隶成为罗马共和国的主要生产者,奴隶起义不断。
卡片二:明朝中期,倭寇侵扰中国东南沿海,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
(2)意义: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作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主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责任: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理想信念;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立志报效祖国等。
(3)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相互支持、协同作战;各国逐渐走向联合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卡片一中的“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发动奴隶起义”等内容,结合所学可知,卡片一反映的古罗马时期的奴隶压迫问题:在罗马的扩张过程中,大量被征服地区的人被掠为奴隶,奴隶成为罗马共和国的主要生产者,奴隶起义不断发生,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斯巴达克起义。
根据卡片二中的“戚家军”“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等内容,结合所学可知,卡片二中的人物是生活在明朝中期的戚继光,当时倭寇侵扰中国东南沿海,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该学习近现代的英雄模范人物,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理想信念,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立志报效祖国。本小题的这一问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小问3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三国同盟成员国”“联合国家宣言”等内容,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英、苏、中等 26 个国家的代表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的历史。当时为了应对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联合起来,结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
19. 交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动脉”。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
——《元史·地理志》
材料二 19世纪上半叶,美国东北部城市的繁荣为西部的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由于运输条件改善,运河和铁路快速兴建,贸易、商业发展迅速等因素,东部向西部移民进程加速……
——摘编自董革非著《美国城市化进程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启示》
材料三 以下是改革开放后我国交通事业取得的部分成就。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元朝设置驿站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铁路快速兴建”与哪次技术革命密切相关?这次技术革命首先开始于哪个国家?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交通事业快速发展的原因。
【答案】(1)加强中央和地方的联系;巩固元朝的统治;加强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对边疆的管理等。
(2)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
(3)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政府的高度重视;经济实力的增强;科学技术的发展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一中的“使驿往来,如行国中”,结合所学可知,驿站的设置,加强了中央和地方的联系,可以巩固元朝的统治,加强全国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对边疆的管理等。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二中的“19世纪上半叶”“铁路快速兴建”,结合所学可知,铁路的兴建是因为火车的出现,火车出现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是英国人斯蒂芬森发明了火车。
【小问3详解】
根据材料三中的内容可知,进入21世纪,中国的交通事业取得巨大成就,根据所学可知,这一切都与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有关,在这一切背后,都离不开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合理规划。
20.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缺一不可。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品读名言——沐浴智慧之光】
材料一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这位思想家的政治主张。
【梳理线索——展现体育之力】
材料二 1971年,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正式访问中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美国代表团访问中国。“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轰动了世界。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梳理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的主要线索。(至少两点)
【唱响歌曲——体悟音乐之魂】
材料三 以下是部分歌曲节选。
(3)结合所学知识,仿照示例,从材料三中任选一首歌曲加以说明。(示例除外)
示例:《国民革命歌》反映了国民革命时期的历史,体现了北伐将士们英勇斗争的精神。
【阅读报刊——感受劳动之美】
材料四 《人民日报》(1964年11月20日)报道:一九六二年年底,焦裕禄来到兰考县工作时,正是这个地区遭受连续三年自然灾害较严重的一年……但是他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说:“不改变兰考面貌,我绝不离开兰考!”
材料五 《人民日报》(1972年1月27日)报道:王进喜和他的战友们,就是带着这种要为国家承担压力的高度责任感,来到了大庆……对战友说:“……同志们,摆开战场,甩开钻机干吧!这一下子可要把石油落后帽子扔到太平洋去了!”
(4)根据材料四、材料五及所学知识,从两位人物身上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答案】(1)以德治国;为政以德;德治;实行德政。
(2)1971年乒乓外交;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1972年尼克松访华;1972年中美发表《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建交。
(3)(《英雄交响曲》和《黄河大合唱》任选一首作答)
《英雄交响曲》:反映了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统治时期的历史。表现了他对英雄的理解;表达出贝多芬对自由、平等和博爱的渴望。
《黄河大合唱》: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独立、坚强;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敢、顽强和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
(4)艰苦创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不屈不挠;克服困难;奋发图强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可得出是以德治国;为政以德;德治;实行德政。
【小问2详解】
根据“小球转动大球”的“并结合所学要得出1971年乒乓外交;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1972年尼克松访华;1972年中美发表《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建交。
【小问3详解】
根据所学可选择《英雄交响曲》:结合所学可得出这反映了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统治时期历史。表现了他对英雄的理解;表达出贝多芬对自由、平等和博爱的渴望。《黄河大合唱》:根据“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得出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独立、坚强;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敢、顽强和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
【小问4详解】
根据“不改变兰考面貌,我绝不离开兰考!”“……同志们,摆开战场,甩开钻机干吧!这一下子可要把石油落后帽子扔到太平洋去了!”可得出主要有艰苦创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不屈不挠;克服困难;奋发图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