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二0二三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历史
第一部分 选择题
1. 西汉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内容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涉及社会的各方面,不虚美、不隐恶、真实、生动地再现两千五百年的历史、被誉为“实录”。这反映出司马迁( )
A. 守卫国家的爱国情怀 B. 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C. 秉笔直书的史家素养 D. 个性浪漫的创作风格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涉及社会的各方面,不虚美、不隐恶、真实、生动地再现两千五百年的历史、被誉为'实录'”可知,材料讲述了司马迁按史实真实生动地撰写《史记》,体现出司马迁秉笔直书的史家素养,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司马迁守卫国家的爱国情怀,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司马迁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司马迁个性浪漫的创作风格,排除D项。故选C项。
2. 据史书记载、唐玄宗时期“贵族及士民好胡服、胡帽”“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在京师长安还有胡姬所开酒店,专卖胡酒,成为文人雅游饮宴之所。这些现象( )
A. 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强化 B. 得益于民族交往与交融
C. 反映了长安城布局严整 D. 凸显手工制作水平高超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代高度繁荣的封建经济,以及民族融合和中外关系的发展,共同促成了唐人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B项正确;材料中的社会生活方式与中央集权强化没有关系,排除A项;长安城坊市制,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社会生活,与手工业技术水平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3. 宋代以武举来选拔武将。但据张希清先生研究,北宋武举共开科取士28榜,取士868人,还不及一榜文举取士之多。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 B. 社会阶层的流动加强
C. 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 D. 印刷术取得重大突破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代武举开科28榜取士的人数不及一帮文举取士的人数,主要是因为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A项正确;科举制促使社会阶层流动加强,但材料强调重文轻武政策,排除B项;北宋时,与辽、西夏并立,但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但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4. 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以下可用于研究辛亥革命的一手史料是( )
A. 电视剧 B. 话剧 C. 研究著作 D. 志士手稿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辛亥革命中的革命志士手稿是可用于研究辛亥革命的一手史料,D项正确;电视剧、话剧是后人编写演绎的艺术作品,研究著作是学术研究成果,均不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排除ABC项。故选D项。
5. 数据分析是经济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下图所示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 中共八大的召开
C.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 “八字方针”的提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表可知,1952年—1956年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提高,私有制的比重降低,结合所学可知,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1953—1956年的三大改造,三大改造的完成,使得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1949年,排除A项;中共八大的召开阐明了中国现阶段的社会矛盾和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排除B项;“八字方针”的提出是1961年,排除D项。故选C项。
6. 古代亚非地区的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如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和金字塔,古代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汉谟拉比法典》,古代中国的甲骨文和青铜器,古代印度的梵文和佛教等。这反映了( )
A. 古典文化的再复兴 B. 亚非文明的联系密切
C. 文明进程的延续性 D. 古代文明的多元特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和金字塔,古代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汉谟拉比法典》,古代中国的甲骨文和青铜器,古代印度的梵文和佛教等”可知,在不同地区产生了不同的文明成果,说明了古代文明的多元特征,D项正确;材料只说了古典文化,没有涉及复兴,排除A项;材料只是说了不同地区产生了不同的文明成果,没有体现文明与文明之间的联系,排除B项;材料中除了古代中国的文明,其他的文明都中断了,所以没有体现文明进程的延续性,排除C项。故选D项。
7. 构建思维导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
上图中▲处应填入的内容是( )
A. 《权利法案》 B. 启蒙运动 C. 马克思主义 D. 十月革命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干思维导图和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导致无产阶级壮大,社会矛盾尖锐,空想社会主义对这种状况无能为力。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为无产阶级自我解放指明方向。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实践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也促进了更大范围的工人运动和民族民主运动,思维导图描述的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影响,C项正确;《权利法案》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后颁布的,逐渐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启蒙运动是18世纪在欧洲兴起的思想解放运动,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十月革命是1917年发生在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也是马克思主义由理想走向现实,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8. 《剑桥欧洲经济史》中写到:“这个时期(19世纪后半期),更多的先进的工业企业不再满足于接受技术创新并利用它们,而是通过精心的有计划的试验来追寻这种技术创新。”这说明当时( )
A. 大工厂制度开始取代手工工场 B. 生产与市场的联系更加密切
C. 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D. 计算机网络渗透到社会生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世纪后半期”“更多的先进工业企业不再满足于接受技术创新并利用它们,而是通过精心的有计划的试验来寻求这种技术创新”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企业主动进行科学实验来实现技术创新,这说明科学与技术已经紧密结合,C项正确;大工厂制度开始取代手工工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生产与市场的联系,排除B项;计算机网络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排除D项。故选C项。
9. 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这样的评价:“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这表明第一次世界大战( )
A. 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B. 促进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觉醒
C. 直接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D. 彻底结束了列强瓜分世界的历史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了中国、印度、埃及、非洲在未来可能会实现独立,表明一战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觉醒,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排除A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直接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排除C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彻底结束了列强瓜分世界的历史,排除D项。故选B项。
10. 下图为某同学在历史复习时整理的单元知识框架,其主题拟定最恰当的是( )
A.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B. 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C. 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D. 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和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是人类构建世界和平的成果,也是影响最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局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各国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在这种形势下,世界贸易组织应运而生,世界贸易组织的职能是制定和规范多边贸易协定、组织贸易谈判、解决贸易争端等。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前提下,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引发当今世界局部冲突的重要根源;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是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进入21世纪,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又一次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和平与发展需要各国人民共同维护,共同建立国际新秩序,所以,这些史实的主题是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遇到的问题和付出的努力,是两极格局解体之后世界的走向,D项正确;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世界格局,排除A项;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中发生的事件,排除B项;冷战与世界格局的形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生的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1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某同学在历史学习中整理了秦朝的部分知识(如下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上表中“政治”一栏的内容,并为该表提炼主题。
材料二 在统治大一统国家的民族地区方面,清朝最重要的就是采取“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基本原则,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有特点的行政管理。清朝统治者为巩固国家疆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现代中国的版图在这一阶段完全奠定。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对民族地区的治理原则,并分析清朝巩固国家疆域的历史意义。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以“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为目标,把少数民族视为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并且通过制度安排,体现各民族的平等地位,更把全国各民族都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大家庭”,就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体。
——摘编自贾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自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为体现各民族平等进行“制度安排”。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认识。
【答案】(1)内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郡县制 主题: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2)原则:因地制宜,从俗而治。意义:促进了各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了边防,有利于国家的稳定;有利于民族交融,推动中华民族文明多样性,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奠定了现代中国行政区划的基础,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认识:国家实施统一的制度促进大一统国家的形成;政府对边疆合理的治理方式,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促进大一统国家的巩固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秦始皇首创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了整个中国的封建社会;为了体现君王的至高无上,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确定了皇帝的称号和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秦始皇为加强对地方的治理,确立了郡县制,奠定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根据表格在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以及疆域方面的措施可知,主题可以提炼为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可知,清朝对民族地区的治理原则式因地制宜,从俗而治。清朝巩固国家疆域的意义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等方面分析。清朝巩固国家疆域在政治上密切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巩固了边防,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在经济上促进了各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文化方面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文明多样性,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民族方面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根据材料“清朝统治者为巩固国家疆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现代中国的版图在这一阶段完全奠定。”可知,奠定了现代中国行政区划的基础,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小问3详解】
根据材料“并且通过制度安排,体现各民族平等地位,更把全国各民族都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大家庭”,就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体。”结合所学知识,新中国为体现各民族平等进行的“制度安排”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根据材料一可知,秦朝在各个方面实施统一的措施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可以得出国家实施统一的制度促进大一统国家的形成;根据材料二三对边疆以及少数民族治理的措施可知,政府对边疆合理的治理方式,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促进大一统国家的巩固等。本题为哦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12.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趋势,但人类通往现代化的道路却具有特殊性、多样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方现代化】
材料一 西方的现代化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时期,一定的技术、经济、环境条件和思想力量下促成的社会发展进程。
——整理自蓝志勇《中西方现代化历程的比较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时间轴中任选两个历史事实,并阐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中国式现代化】
材料二 1949年以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历程
——摘编自张洪为《中国式现代化何以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49年以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的特点。
【答案】(1)史实:文艺复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内在联系:文艺复兴扩展到英国,促进了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思想意识的觉醒,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做了思想准备。
(2)特点:领导现代化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坚持正确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解析】
小问1详解】
开放性设问,根据材料一,从时间轴中任选两个历史事实,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即可,如选取文艺复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再论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史实:文艺复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内在联系:文艺复兴扩展到英国,促进了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思想意识的觉醒,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做了思想准备。文艺复兴扩展到英国,促进了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思想意识的觉醒,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做了思想准备。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改革开放之路,不断探索适合我国人民的富裕之路”可知,特点是领导现代化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材料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工业化建设之路,虽然发展道路曲折,但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可知,特点是坚持正确的现代化发展战略;根据材料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的重点转向共同富裕,以扎实推进从部分到整体的逐步富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可知,特点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邮政于2021年7月1日发行《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邮票,以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为主线,从不同角度记录和反映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下表为其中部分邮票的相关情况介绍。
(1)任务一:从②—⑤序号中任选一枚邮票,并为其命名。
(2)任务二:根据材料中的表现元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任务一中所命的邮票名加以阐释。
(总体要求:明确写出所选邮票序号,邮票名与表现元素紧密关联,阐释部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1)选择③;名称:保家卫国维护和平。
(2)阐释: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奔赴前线英勇作战,最终通过一系列战役,打败了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取得了抗美元朝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展示了志愿军将士的英雄气概和不畏强敌、制胜强敌的精神优势,展现了全国各族人民同仇敌忾、万众一心的爱国情怀,彰显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维护和平的坚定决心;再加上凯旋门、和平鸽、橄榄枝元素的组合设计,寓意铭记历史、保家卫国、维护和平,进一步突出邮票主题是保家卫国维护和平。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表格信息,可以从②—⑤序号中任选一枚邮票,并为其命名即可,如选择③,根据表格信息“跨过鸭绿江、凯旋门、和平鸽、橄榄枝”,可以命名为保家卫国维护和平。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表现元素“跨过鸭绿江、凯旋门、和平鸽、橄榄枝”并结合所学知识,直接阐述即可,做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如: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奔赴前线英勇作战,最终通过一系列战役,打败了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取得了抗美元朝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展示了志愿军将士的英雄气概和不畏强敌、制胜强敌的精神优势,展现了全国各族人民同仇敌忾、万众一心的爱国情怀,彰显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维护和平的坚定决心;再加上凯旋门、和平鸽、橄榄枝元素的组合设计,寓意铭记历史、保家卫国、维护和平,进一步突出邮票主题是保家卫国维护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