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考 > 数学

2016年中考数学试卷分类汇编解析:动态问题

试卷简介

这份试卷主要考察学生对动点问题、函数图像、几何图形、二次函数解析式及性质等多方面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试题涵盖了选择题、解答题等多种题型,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通过分析动点位置的变化来判断图形面积、线段长度及函数图像的变化趋势。

所涉及的知识点

本试卷主要考查学生对动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能力,涉及的知识点包括但不限于动点函数图像问题、切线性质的应用、动点问题中图形面积的变化规律、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求解及其性质、四边形综合问题、等腰三角形的构成条件、梯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中相似比的应用、抛物线的对称性及顶点坐标的求解方法。

动态问题

一、选择题

1. (2016·湖北鄂州) 如图,O是边长为的正方形ABCD的中心,M是BC的中点,动点P由A开始沿折线A—B—M方向匀速运动,到M时停止运动,速度为/s. 设P点的运动时间为t(s),点P的运动路径与OA、OP所围成的图形面积为S(cm2),则描述面积S(cm2)与时间t(s)的关系的图像可以是( )

【考点】动点函数的图像问题.

【分析】分别判断点P在AB、在BM上分别运动时,点P的运动路径与OA、OP所围成的图形面积为S(cm2)的变化情况进行求解即可.

【解答】解:点P在AB上分别运动时,围成的三角形面积为S(cm2)随着时间的增多不断增大,到达点B时,面积为整个正方形面积的四分之一,即4 cm2;

点P在BM上分别运动时,点P的运动路径与OA、OP所围成的图形面积为S(cm2) 随着时间的增多继续增大,S=4+S△OBP;动点P由A开始沿折线A—B—M方向匀速运动,故排除C,D;

到达点M时,面积为4 +2=6(cm2),故排除B.

故选A.

【点评】动点函数的图像问题. 解答此类题目应首先看清横轴和纵轴表示的量,然后根据实际求解. 注意排除法在本题中的灵活运用.

2. (2016年浙江省台州市)如图,在△ABC中,AB=10,AC=8,BC=6,以边AB的中点O为圆心,作半圆与AC相切,点P,Q分别是边BC和半圆上的动点,连接PQ,则PQ长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和是(  )

A.6 B.2+C.9 D.

【考点】切线的性质.

【分析】如图,设⊙O与AC相切于点E,连接OE,作OP1⊥BC垂足为P1交⊙O于Q1,此时垂线段OP1最短,P1Q1最小值为OP1﹣OQ1,求出OP1,如图当Q2在AB边上时,P2与B重合时,

P2Q2最大值=5+3=8,由此不难解决问题.

【解答】解:如图,设⊙O与AC相切于点E,连接OE,作OP1⊥BC垂足为P1交⊙O于Q1,

此时垂线段OP1最短,P1Q1最小值为OP1﹣OQ1,

∵AB=10,AC=8,BC=6,

∴AB2=AC2+BC2,

∴∠C=90°,

∵∠OP1B=90°,

∴OP1∥AC

∵AO=OB,

∴P=P1B,

∴OP1=AC=4,

∴P1Q1最小值为OP1﹣OQ1=1,

如图,当Q2在AB边上时,P2与B重合时,

P2Q2最大值=5+3=8,

∴PQ长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和是9.

故选C.

3. (2016年浙江省温州市)如图,在△ABC中,∠ACB=90°,AC=4,BC=2.P是AB边上一动点,PD⊥AC于点D,点E在P的右侧,且PE=1,连结CE.P从点A出发,沿AB方向运动,当E到达点B时,P停止运动.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图中阴影部分面积S1+S2的大小变化情况是(  )

A.一直减小 B.一直不变 C.先减小后增大 D.先增大后减小

【考点】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

【分析】设PD=x,AB边上的高为h,想办法求出AD、h,构建二次函数,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解决问题即可.

【解答】解:在RT△ABC中,∵∠ACB=90°,AC=4,BC=2,

∴AB===2,设PD=x,AB边上的高为h,

h==,

∵PD∥BC,

∴=,

∴AD=2x,AP=x,

∴S1+S2=•2x•x+(2﹣1﹣x)•=x2﹣2x+4﹣=(x﹣1)2+3﹣,

∴当0<x<1时,S1+S2的值随x的增大而减小,

当1≤x≤2时,S1+S2的值随x的增大而增大.

故选C.

4.(2016.山东省泰安市,3分)如图,正△ABC的边长为4,点P为BC边上的任意一点(不与点B、C重合),且∠APD=60°,PD交AB于点D.设BP=x,BD=y,则y关于x的函数图象大致是(  )

A. B. C. D.

【分析】由△ABC是正三角形,∠APD=60°,可证得△BPD∽△CAP,然后由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即可求得答案.

【解答】解:∵△ABC是正三角形,

∴∠B=∠C=60°,

∵∠BPD+∠APD=∠C+∠CAP,∠APD=60°,

∴∠BPD=∠CAP,

∴△BPD∽△CAP,

∴BP:AC=BD:PC,

∵正△ABC的边长为4,BP=x,BD=y,

∴x:4=y:(4﹣x),

∴y=﹣x2+x.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了动点问题、二次函数的图象以及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注意证得△BPD∽△CAP是关键.

解答题

1.(2016·山西)(本题14分)综合与探究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抛物线与x轴交于A,B两点,与y轴交于点C,直线l经过坐标原点O,与抛物线的一个交点为D,与抛物线的对称轴交于点E,连接CE,已知点A,D的坐标分别为(-2,0),(6,-8).

(1)求抛物线的函数表达式,并分别求出点B和点E的坐标;

(2)试探究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F,使≌,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点F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若点P是y轴负半轴上的一个动点,设其坐标为(0,m),直线PB与直线l交于点Q.试探究:当m为何值时,是等腰三角形.

考点:求抛物线的解析式,求点坐标,全等构成,等腰三角形的构

分析:(1)将A,D的坐标代入函数解析式,解二元一次方程即可求出函数表达式

点B坐标:利用抛物线对称性,求出对称轴结合A点坐标即可求出B点坐标

点E坐标:E为直线l和抛物线对称轴的交点,利用D点坐标求出l表达式,令

其横坐标为,即可求出点E的坐标

(2)利用全等对应边相等,可知FO=FC,所以点F肯定在OC的垂直平分线上,所

以点F的纵坐标为-4,带入抛物线表达式,即可求出横坐标

(3)根据点P在y轴负半轴上运动,∴分两种情况讨论,再结合相似求解

解答:(1)抛物线经过点A(-2,0),D(6,-8),

解得…………………………………(1分)

抛物线的函数表达式为……………………………(2分)

,抛物线的对称轴为直线.又抛物线与x轴交于A,B两点,点A的坐标为(-2,0).点B的坐标为(8,0)…………………(4分)

设直线l的函数表达式为.点D(6,-8)在直线l上,6k=-8,解得.

直线l的函数表达式为………………………………………………………(5分)

点E为直线l和抛物线对称轴的交点.点E的横坐标为3,纵坐标为,即点E的坐标为(3,-4)……………………………………………………………………(6分)

(2)抛物线上存在点F,使≌.

点F的坐标为()或().……………………………………(8分)

(3)解法一:分两种情况:

①当时,是等腰三角形.

点E的坐标为(3,-4),,过点E作直线ME//PB,交y轴于点M,交x轴于点H,则,……………………………………(9分)

点M的坐标为(0,-5).

设直线ME的表达式为,,解得,ME的函数表达式为,令y=0,得,解得x=15,点H的坐标为(15,0)…(10分)

又MH//PB,,即,……………………………(11分)

②当时,是等腰三角形.

当x=0时,,点C的坐标为(0,-8),

,OE=CE,,又因为,,

,CE//PB………………………………………………………………(12分)

设直线CE交x轴于点N,其函数表达式为,,解得,CE的函数表达式为,令y=0,得,,点N的坐标为

(6,0)………………………………………………………………(13分)

CN//PB,,,解得………………(14分)

综上所述,当m的值为或时,是等腰三角形.

解法二:

当x=0时, ,点C的坐标为(0,-8),点E的坐标为

(3,-4),,,OE=CE,,设抛物线的对称轴交直线PB于点M,交x轴于点H.分两种情况:

当时,是等腰三角形.

,,CE//PB………………………………………(9分)

又HM//y轴,四边形PMEC是平行四边形,,

,HM//y轴,

∽,……………………………………………………(10分)

………………………………………………………(11分)

②当时,是等腰三角形.

轴,∽,,……………(12分)

,,轴,∽,…………………………………………………(13分)

………………(14分)

当m的值为或时,是等腰三角形.

2.(2016·上海)如图所示,梯形ABCD中,AB∥DC,∠B=90°,AD=15,AB=16,BC=12,点E是边AB上的动点,点F是射线CD上一点,射线ED和射线AF交于点G,且∠AGE=∠DAB.

(1)求线段CD的长;

(2)如果△AEC是以EG为腰的等腰三角形,求线段AE的长;

(3)如果点F在边CD上(不与点C、D重合),设AE=x,DF=y,求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x的取值范围.

【考点】四边形综合题.

【专题】综合题.

【分析】(1)作DH⊥AB于H,如图1,易得四边形BCDH为矩形,则DH=BC=12,CD=BH,再利用勾股定理计算出AH,从而得到BH和CD的长;

(2)分类讨论:当EA=EG时,则∠AGE=∠GAE,则判断G点与D点重合,即ED=EA,作EM⊥AD于M,如图1,则AM=AD=,通过证明Rt△AME∽Rt△AHD,利用相似比可计算出此时的AE长;当GA=GE时,则∠AGE=∠AEG,可证明AE=AD=15,

(3)作DH⊥AB于H,如图2,则AH=9,HE=AE﹣AH=x﹣9,先利用勾股定理表示出DE=,再证明△EAG∽△EDA,则利用相似比可表示出EG=,则可表示出DG,然后证明△DGF∽△EGA,于是利用相似比可表示出x和y的关系.

【解答】解:(1)作DH⊥AB于H,如图1,

易得四边形BCDH为矩形,

∴DH=BC=12,CD=BH,

在Rt△ADH中,AH===9,

∴BH=AB﹣AH=16﹣9=7,

∴CD=7;

(2)当EA=EG时,则∠AGE=∠GAE,

∵∠AGE=∠DAB,

∴∠GAE=∠DAB,

∴G点与D点重合,即ED=EA,

作EM⊥AD于M,如图1,则AM=AD=,

∵∠MAE=∠HAD,

∴Rt△AME∽Rt△AHD,

∴AE:AD=AM:AH,即AE:15=:9,解得AE=;

当GA=GE时,则∠AGE=∠AEG,

∵∠AGE=∠DAB,

而∠AGE=∠ADG+∠DAG,∠DAB=∠GAE+∠DAG,

∴∠GAE=∠ADG,

∴∠AEG=∠ADG,

∴AE=AD=15,

综上所述,△AEC是以EG为腰的等腰三角形时,线段AE的长为或15;

(3)作DH⊥AB于H,如图2,则AH=9,HE=AE﹣AH=x﹣9,

在Rt△ADE中,DE==,

∵∠AGE=∠DAB,∠AEG=∠DEA,

∴△EAG∽△EDA,

∴EG:AE=AE:ED,即EG:x=x:,

∴EG=,

∴DG=DE﹣EG=﹣,

∵DF∥AE,

∴△DGF∽△EGA,

∴DF:AE=DG:EG,即y:x=(﹣):,

∴y=(9<x<).

【点评】本题考查了四边形的综合题:熟练掌握梯形的性质等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常把直角梯形化为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矩形解决问题;会利用勾股定理和相似比计算线段的长;会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解决数学问题.

3.(2016·四川巴中)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y=mx2+4mx﹣(m<0)与x轴交于点A、B(点A在点B的左侧),该抛物线的对称轴与直线y=x相交于点E,与x轴相交于点D,点P在直线y=x上(不与原点重合),连接PD,过点P作PF⊥PD交y轴于点F,连接DF.

(1)如图①所示,若抛物线顶点的纵坐标为6,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求A、B两点的坐标;

(3)如图②所示,小红在探究点P的位置发现:当点P与点E重合时,∠PDF的大小为定值,进而猜想:对于直线y=x上任意一点P(不与原点重合),∠PDF的大小为定值.请你判断该猜想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考点】二次函数综合题.

【分析】(1)先提取公式因式将原式变形为y=m(x2+4x﹣5),然后令y=0可求得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从而可求得点A、B的坐标,然后依据抛物线的对称性可得到抛物线的对称轴为x=﹣2,故此可知当x=﹣2时,y=6,于是可求得m的值;

(2)由(1)的可知点A、B的坐标;

(3)先由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得到∠PBF的度数,然后再由PD⊥PF,FO⊥OD,证明点O、D、P、F共圆,最后依据圆周角定理可证明∠PDF=60°.

【解答】解:(1)∵y=mx2+4mx﹣,

∴y=m(x2+4x﹣5)=m(x+5)(x﹣1).

令y=0得:m(x+5)(x﹣1)=0,

∵m≠0,

∴x=﹣5或x=1.

∴A(﹣5,0)、B(1,0).

∴抛物线的对称轴为x=﹣2.

∵抛物线的顶点坐标为为6,

∴﹣=6.

∴m=﹣.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2﹣x+.

(2)由(1)可知:A(﹣5,0)、B(1,0).

(3)如图所示:

∵OP的解析式为y=x,

∴∠AOP=30°.

∴∠PBF=60°

∵PD⊥PF,FO⊥OD,

∴∠DPF=∠FOD=90°.

∴∠DPF+∠FOD=180°.

∴点O、D、P、F共圆.

∴∠PDF=∠PBF.

∴∠PDF=60°.

4.(2016·湖北十堰)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抛物线y=ax2+1经过点A(4,﹣3),顶点为点B,点P为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l是过点(0,2)且垂直于y轴的直线,过P作PH⊥l,垂足为H,连接PO.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并写出其顶点B的坐标;

(2)①当P点运动到A点处时,计算:PO= 5 ,PH= 5 ,由此发现,PO = PH(填“>”、“<”或“=”);

②当P点在抛物线上运动时,猜想PO与PH有什么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

(3)如图2,设点C(1,﹣2),问是否存在点P,使得以P,O,H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相似?若存在,求出P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考点】二次函数综合题.

【分析】(1)利用待定系数法即可解决问题.

(2)①求出PO、PH即可解决问题.

②结论:PO=PH.设点P坐标(m,﹣ m2+1),利用两点之间距离公式求出PH、PO即可解决问题.

(3)首先判断PH与BC,PO与AC是对应边,设点P(m,﹣ m2+1),由=列出方程即可解决问题.

【解答】(1)解:∵抛物线y=ax2+1经过点A(4,﹣3),

∴﹣3=+1,

∴a=﹣,

∴抛物线解析式为y=﹣x2+1,顶点B(0,1).

(2)①当P点运动到A点处时,∵PO=5,PH=5,

∴PO=PH,

故答案分别为5,5,=.

②结论:PO=PH.

理由:设点P坐标(m,﹣ m2+1),

∵PH=2﹣(﹣m2+1)=m2+1

PO==m2+1,

∴PO=PH.

(3)∵BC==,AC==,AB==4

∴BC=AC,

∵PO=PH,

又∵以P,O,H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相似,

∴PH与BC,PO与AC是对应边,

∴=,设点P(m,﹣ m2+1),

∴=,

解得m=±1,

∴点P坐标(1,)或(﹣1,).

【点评】本题考查二次函数综合题、待定系数法、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记住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学会转化的思想,用方程去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压轴题.

5.(2016.山东省青岛市)已知:如图,在矩形ABCD中,Ab=6cm,BC=8cm,对角线AC,BD交于点0.点P从点A出发,沿方向匀速运动,速度为1cm/s;同时,点Q从点D出发,沿DC方向匀速运动,速度为1cm/s;当一个点停止运动时,另一个点也停止运动.连接PO并延长,交BC于点E,过点Q作QF∥AC,交BD于点F.设运动时间为t(s)(0<t<6),解答下列问题:

(1)当t为何值时,△AOP是等腰三角形?

(2)设五边形OECQF的面积为S(cm2),试确定S与t的函数关系式;

(3)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使S五边形S五边形OECQF:S△ACD=9:16?若存在,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4)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使OD平分∠COP?若存在,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考点】四边形综合题.

【分析】(1)根据矩形的性质和勾股定理得到AC=10,①当AP=PO=t,如图1,过P作PM⊥AO,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P=t=,②当AP=AO=t=5,于是得到结论;

(2)作EH⊥AC于H,QM⊥AC于M,DN⊥AC于N,交QF于G,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CE=AP=t,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到EH=,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到QM=,FQ=,根据图形的面积即可得到结论,

(3)根据题意列方程得到t=,t=0,(不合题意,舍去),于是得到结论;

(4)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到DM=DN=,根据勾股定理得到ON=OM==,由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得到OP=5﹣t,根据勾股定理列方程即可得到结论.

【解答】解:(1)∵在矩形ABCD中,Ab=6cm,BC=8cm,

∴AC=10,

①当AP=PO=t,如图1,

过P作PM⊥AO,

∴AM=AO=,

∵∠PMA=∠ADC=90°,∠PAM=∠CAD,

∴△APM∽△ADC,

∴,

∴AP=t=,

②当AP=AO=t=5,

∴当t为或5时,△AOP是等腰三角形;

(2)作EH⊥AC于H,QM⊥AC于M,DN⊥AC于N,交QF于G,

在△APO与△CEO中,

∴△AOP≌△COE,

∴CE=AP=t,

∵△CEH∽△ABC,

∴,

∴EH=,

∵DN==,

∵QM∥DN,

∴△CQM∽△CDN,

∴,即,

∴QM=,

∴DG=﹣=,

∵FQ∥AC,

∴△DFQ∽△DOC,

∴,

∴FQ=,

∴S五边形OECQF=S△OEC+S四边形OCQF=×5×+(+5)•=﹣t2+t+12,

∴S与t的函数关系式为S=﹣t2+t+12;

(3)存在,

∵S△ACD=×6×8=24,

∴S五边形OECQF:S△ACD=(﹣t2+t+12):24=9:16,

解得t=,t=0,(不合题意,舍去),

∴t=时,S五边形S五边形OECQF:S△ACD=9:16;

(4)如图3,过D作DM⊥AC于M,DN⊥AC于N,

∵∠POD=∠COD,

∴DM=DN=,

∴ON=OM==,

∵OP•DM=3PD,

∴OP=5﹣t,

∴PM=﹣t,

∵PD2=PM2+DM2,

∴(8﹣t)2=(﹣t)2+()2,

解得:t≈15(不合题意,舍去),t≈2.88,

∴当t=2.88时,OD平分∠COP.

6.(2016•江苏省扬州)如图1,二次函数y=ax2+bx的图象过点A(﹣1,3),顶点B的横坐标为1.

(1)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2)点P在该二次函数的图象上,点Q在x轴上,若以A、B、P、Q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求点P的坐标;

(3)如图3,一次函数y=kx(k>0)的图象与该二次函数的图象交于O、C两点,点T为该二次函数图象上位于直线OC下方的动点,过点T作直线TM⊥OC,垂足为点M,且M在线段OC上(不与O、C重合),过点T作直线TN∥y轴交OC于点N.若在点T运动的过程中,为常数,试确定k的值.

【考点】二次函数综合题.

【分析】(1)利用待定系数法即可解决问题.

(2)①当AB为对角线时,根据中点坐标公式,列出方程组解决问题.②当AB为边时,根据中点坐标公式列出方程组解决问题.

(3)设T(m,m2﹣),由TM⊥OC,可以设直线TM为y=﹣x+b,则m2﹣=﹣m+b,b=m2﹣+,求出点M、N坐标,求出OM、ON,根据列出等式,即可解决问题.

【解答】解:(1)∵二次函数y=ax2+bx的图象过点A(﹣1,3),顶点B的横坐标为1,

则有解得

∴二次函数y=x2﹣2x,

(2)由(1)得,B(1,﹣1),

∵A(﹣1,3),

∴直线AB解析式为y=﹣2x+1,AB=2,

设点Q(m,0),P(n,n2﹣2n)

∵以A、B、P、Q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①当AB为对角线时,根据中点坐标公式得,则有,解得或

∴P(1+,2)和(1﹣,2)

②当AB为边时,根据中点坐标公式得解得或

∴P(1+,4)或(1﹣,4).

(3)设T(m,m2﹣),∵TM⊥OC,

∴可以设直线TM为y=﹣x+b,则m2﹣=﹣m+b,b=m2﹣+,

由解得,

∴OM==,ON=m•,

∴=,

∴k=时, =.

∴当k=时,点T运动的过程中,为常数.

无限免费下载试卷
Word文档没有任何密码等限制使用的方式,方便收藏和打印
已有人下载。
×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二维码
扫描公众号,私信暗号:56756 获取网盘提取码
前往网盘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还需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