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考 > 语文

八上中考文言文 五单元

试卷简介

这份试卷主要考察学生对初中语文文言文部分的理解能力,包括对《核舟记》、《桃花源记》、《爱莲说》等经典篇章的理解与分析。试卷设计了多个选择题和翻译题,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文言文中的词汇、句式,并能流畅翻译句子。此外,试卷还考察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文言文内容的综合分析能力。

所涉及的知识点

这篇试卷考察了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涉及古代生活的描写、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对古代社会理想形态的理解。

八上中考文言文 五单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共9分,每小题3分)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尝贻余核舟一 贻:赠送 B.其两膝相比者 比:靠近

C.左手倚一衡木 衡:同“横” D.钩画了了 了了:结束,完了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罔不因势象形 B. 中轩敞者为舱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 士卒多为用者

C. 而竖其左膝 D. 则题名其上

学而不思则罔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船头上苏轼、黄鲁直和佛印的外貌、神情和姿势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显得非常逼真而生动。

B.作者介绍船尾部分,写舟子两人,一人悠闲自在,一人神情专注,写出了舟中轻松的气氛,跟船头的情景互相呼应。

C.作者在文中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笔法,生动地介绍了王叔远的雕刻作品,表现了 他高超的雕刻技艺。

D.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雕刻品的各个细节,并按一定的空间顺序写来, 清楚地表现了它的整体形象。

7.把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2分)

译文:

(2)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2分)

译文:

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任选择两个作答,多选不给分)(2分)

(1)屋舍俨然 俨然: (2)阡陌交通 交通:

(3)便要还家 要: (4)乃不知有汉 乃:

11.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2.选段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源于本文且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的一个成语是 。(2分)

13.从选段中可以看出陶渊明所向往的是怎样的一种理想社会?(3分)

14.渔人把桃花源中的秘密告诉了外人,对此你有何看法?(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19题。(8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①阡陌交通 ②便要还家 ③不足为外人道也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9.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外桃源”,请结合选文作答。(2分)

四、阅读《爱莲说》完成8-10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8.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可爱者甚蕃(多)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不庄重)

C.陶后鲜有闻(少)                 D.宜乎众矣(适宜)

9.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水陆草木之花   问所从来,具答之 B.自李唐来       自三峡七百里中

C.濯清涟而不妖   密愧而出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10.对选择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在第一段中,作者用了一边串的铺叙,对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特别是可敬而不可辱的磊落风范,作了淋漓尽致的渲染。

B.在第二段中,作者由评花进而对人作出评价,发出感慨;当今之世趋炎附势的小人比比皆是,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少啊!

C.作者以牡丹为陪衬,以菊为反衬,使莲花挺拔超群的高洁形象矗立在读者心中,歌颂了自己坚贞不渝的理想和洁身自爱的君子情操。

D.作者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

16.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文:                                                      

(2)莲,花之君子者也。

译文:                                                      

五、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2-16题。(10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别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镉《陋室铭》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运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玢)

(1)淡笑有鸿儒 (2)花之隐逸者也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何陋之有 水陆草木之花

B.有仙则名 名之者谁

C.濯清涟而不妖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

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5.文章的写法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甲、乙两文都采用了 的写法,甲文通过为陋室作铭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乙文则通过 表达自已的节操,两文都写得较含蓄。(2分)

16.两篇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请说说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

六、义乌市·2011)(二)(8分)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16.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 选贤与( ▲ )能 (2)货恶( ▲ )其弃于地也

(3) 故( ▲ )外户而不闭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2分)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8.[甲] 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2分)

无限免费下载试卷
Word文档没有任何密码等限制使用的方式,方便收藏和打印
已有人下载。
×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二维码
扫描公众号,私信暗号:52361 获取网盘提取码
前往网盘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还需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