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论据
论据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论据的理解的与运用考查的知识点主要包括:辩证论据的类型并理解其作;能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论据;分析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围绕文章论点补写论据。
论据的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的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
事实论据:充当事实论据的事例必须是典型、确凿的事实,也就是既有共性特征又有个性特征、有代表性的、真实的事例。所用的事例可以是个体的,也可以是概括的。
道理论据:支撑论点的马列主义经典论述、名言警句、公理格言等都是道理论据。但是有两点要注意:一个是有些直接用作论点的道理,同时也可以充当具有自证作用的论据。此时这个论点同时又有了论据的作用。另一个是并不是所有的引言都是道理论据。虽然引用名人名言能够构成道理论据,但是只有那些对论点具有理论支撑作用的引言才是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的概括:首先要考虑到论据证明的论点是什么,也就是说,概括出来的论据要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再者,注意概括的方法,注意主要人物及其主要事件;最后,用语力求简洁;此外,有时按题目要求还须注意字数的限定。
论据的作用:道理论据——增加论据的权威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事实论据——真实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使道理更加有说服力。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二种类型,所以,规范性答题格式如下: 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论点,如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
论据的补写与仿写:补充或仿写论据先弄清楚限制条件,如“正面论据”、“古代的”、“名人的”、“实例”,所补充的论据必须符合限制条件。如果是仿写论据,还要注意表述论据的形式与原文统一。明确论点,也就是要明白所选择的论据是用来证明什么的。根据文章的内容,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来组织答案。
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怎么辨析
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是统率和被统率的关系,论据与论点之间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论据为论点服务。要使论点正确、鲜明,论据必须确凿,有代表性。论据不确凿,论点就站不住脚,因为缺乏坚实可靠的基础;论据没有代表性,论点就缺乏说服力。事实论据准确而有代表性,本身就有很强的说服力。在分析道理论据时,我们要判断这个道理是否正确、合适,要将道理与有关事实联系起来,分析它们与论点之间的关系。
二、例题解析
例一
学问的功用
一些人常埋怨现在的青年对于学问没有浓厚的兴趣。平心而论,这大半要归咎我们“教书人”把学问仅看成“读书”。此外,与社会上一些人对于学问的性质和功用所存的误解也不无关系。近代西方学者常把纯理论的学问和应用的学问分开,以为治应用的学问是有所为而为,治纯理论的学问是无所为而为。他们怕学问全落到应用一条窄路上,曾设法替无所为而为的学问辩护,说它虽“无用”,却可满足人类的求知欲。这种用心很可佩服,而措词却不甚正确。学问起于生活的需要,世间绝没有一种学问无用,不过“用”的意义有广狭之别。学得一种学问,就可以有一种技能,拿它来应用于实际事业,如学得数学几何三角就可以去算账、测量、建筑、制造机械,这是最正常的“用”字的狭义。学得一点知识技能,就能混得一种资格,可以谋一个职业,解决饭碗问题,这是功利主义的“用”字狭义。但是学问的功用并不仅如此,我们甚至可以说,学问的最大功用并不在此。心理学者认为智力有普通智力和特殊智力的分别;古人和今人品评人物,都有通才和专才的分别。学问的功用也可以说有“通”有“专”。治数学即应用于计算数量,这是学问的专用;治数学而变成一个思维缜密、性格和谐、善于立身处世的人,这是学问的通用。学问在实际上确有这种通用。就智慧说,学问是训练思想的工具。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必定知识丰富,思想敏锐,通达事理;处任何环境,知道把握纲要,分析条理,解决困难。就性格说,学问是道德修养的途径。苏格拉底说得好:“知识即德行。”世间许多罪恶都起于愚昧,如果真正彻底明了一件事是好的,另一件事是坏的,一个人决不会睁着眼睛往坏的方面走。
现在所谓“知识分子”的毛病在于只看到学问的狭义的“用”,尤其是功利主义的“用”。学问只是一种追求利禄的工具。我曾听到一位教授在编成一部讲义之后,心满意足地说:“一生吃着不尽了!”我又曾听到一位朋友劝导他的亲戚不让中学刚毕业的儿子去谋小事,说:“你这种办法简直是吃稻种广许多升学的青年实在只为着要让稻种生发成大量的谷子,预备“吃着不尽”。所以,大学里“出路”最广的学系如经济系、机械系之类常是拥挤不堪,而哲学系、数学系、生物学系诸“冷门”就简直无人问津。治学问根本不是为学问本身,而是为着它的出路销场。在治学问时既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得到出路销场后,当然更是“得鱼忘筌”(筌:捕鱼的竹器)了。
在这种情形之下,我们如何能期望青年学生对于学问有浓厚的兴趣呢?
这种对于学问功用的狭窄而错误的观念必须及早纠正。①学问是为生活,这本是天经地义的。②不过现代中国人的错误在把“生活”只看成口腹之养。③“谋生活”与“谋衣食”在流行语中是同一意义。④这实在是错误得可怜可笑。⑤人有肉体,有心灵。⑥肉体有它的生活,心灵也应有它的生活。⑦肉体需要营养,心灵也不能荒芜。⑧肉体缺乏营养,必酿成饥饿病死;心灵缺乏营养,自然也要干枯腐化。⑨人为万物之灵,就在他有心灵或精神生活。⑩所以,衡量人的成就并不仅在于他能否温饱,更在于他有无丰富的精神生活。⑾一个人如果到了只顾衣食饱暖而对于真善美毫不感觉兴趣时,他就只能算是一种“行尸走肉”;一个民族到了只顾体肤需要而不珍视精神生活的价值时,它也就必定逐渐没落了。
1、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论据类型。
1)学得一种学问,就可以有一种技能,拿它来应用于实际事业,如学得数学几何三角就可以去算账、测量、建筑、制造机械,这是最正常的“用”字的狭义。
2)苏格拉底说得好:“知识即德行。”
3)在治学问时既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得到出路销场后,当然更是“得鱼忘筌”。
解析:1)句中用了具体的事例“如学得数学几何三角就可以去算账、测量、建筑、制造机械”,因此是事实论据。2)文段中引用了苏格拉底的名言“知识即德行”,属于权威性的论据,是理论论据。 3)句中作者引用“醉翁之意不在酒”、“得鱼忘筌”等,属于理论论据。答案:1 、1)事实论据2)理论论据 3)理论论据
2、说说下列句子所用论据的表达作用。
1)学得一种学问,就可以有一种技能,拿它来应用于实际事业,如学得数学几何三角就可以去算账、测量、建筑、制造机械,这是最正常的“用”字的狭义。
解析:1)这句话运用的是事实论据。为了更有力地论证学问的功用,作者把功用分成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类来进行论述,在这里用学数学后可以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来论证学问狭义的功用。
3、在治学问时既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得到出路销场后,当然更是“得鱼忘筌”。说一说这段话使用了什么类型的论据?有什么作用?
答案:运用了理论论据。作者引用中国古文学经典著作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得鱼忘筌”两个成语,意在批评青年学生对学问功用的错误认识,这样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4、第一段中加粗的“如此”具体指的是什么,请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
5、第一段中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阐述了学问的最大功用的?(每项概括不超过10个字)
6、第二段“许多升学的青年实在为着要让稻种生发成大量的谷子,预备‘吃着不尽’”一句中“稻种”比喻的是___________,“大量的谷子”比喻的是___________。
7、给第三段中①~⑾句划分层次,用“‖”在下面的序号中标出,并概括各层层意。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
层意:
答案:4、学问在应用事业和谋求职业方面的狭义作用。5、提高人的智慧或学问是训练思想的工具;完善人的性格或学问是道德修养的途径。6、最基础的学问 通过治学问获得的实际利益 7、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 第一层:指出把生活仅仅理解为物质方面的生活是错误的。第二层:生活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第三层:人的精神生活较之物质生活更为重要。
例二
说真诚
①曾几何时,我们渴望辉煌与成功,富于幻想与憧憬。然而,当岁月为我们的人生之树又增添一围崭新的年轮时,我们却愈来愈感到首先需要的是真诚。因为真诚是火,当心与心之间横着樊篱时,它会焚去所有的阻隔,引导心灵共同拥抱美好与真情;真诚是水,当思想里积起种种难以沟通的障碍时,它会洗去一切误解,在不同的思想之间串流一条理解的小溪。
②真诚的人坚强自信,乐观向上,在他们眼里,困难是胜利的前奏,失败是成功的信号;真诚的人从善如流,热情大方,生活里平易近人,虚怀若谷,实践中乐于助人,行为高尚;真诚的人嫉恶如仇,崇尚真理,他们是现实生活的清洁工,又是良好社会秩序的交通警;真诚的人潇洒自在,人格高尚。真诚像春天的明媚阳光,即使有的地方普照不到,也会把温暖辐射到那里。
③缺乏真诚,心灵里会生长芥蒂与隔膜,人与人之间无法沟通。没有真诚,生活会失去美好,变得虚伪与沉重,社会里也将失去纯真与同情。向往真诚而不知其内涵的人,将永远无法做到真诚。只知真诚却在行动上另是一套的人,只是在关键时期用它来伪饰自己的言行。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不是真诚,固执己见、独断专行也不是真诚。真诚需要望我,需要付出,只有思想上达到并保持一种毫无顾虑、毫无压抑的至高、至善的境界时,方能自然流露真诚。这犹如青春对于人生,只有心中的“天线”不断从天上人间接收美好、欢乐、勇气和力量的信号,才能青春永驻,风华长存。哪怕古稀高龄还能年轻,因为他思想达到了超凡脱俗的境界。
④真诚就要把心胸扩展,把虚伪斩断,让非分的欲望、灰色的思想一起付之流水,从而多一点善心美意,多一些热情奉献。就像杜甫身居陋室,喊出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就像范仲淹,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心。而今有多少人,虽然很会使用“外交辞令”,却令人一眼看穿其虚假的本质;又有多少人,虽然拥有太多的钱财,却不能买到一丝真诚。人们终于明白,真诚金钱不换,真诚巧语难当。
⑤真诚是理想里的一朵白云,真诚是生活中的一泓清泉,真诚是感情里的一支劲歌,真诚是奋斗中的一叶风帆。
⑥恪守真诚,它会帮我们创造金色的人生。
1、指出下列选文所使用的论据类型。
1)真诚就要把心胸扩展,把虚伪斩断,让非分的欲望、灰色的思想一起付之流水,从而多一点善心美意,多一些热情奉献。就像杜甫身居陋室,喊出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就像范仲淹,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心。
2)而今有多少人,虽然很会使用“外交辞令”,却令人一眼看穿其虚假的本质;又有多少人,虽然拥有太多的钱财,却不能买到一丝真诚。人们终于明白,真诚金钱不换,真诚巧语难当。
2、真诚就要把心胸扩展,把虚伪斩断,让非分的欲望、灰色的思想一起付之流水,从而多一点善心美意,多一些热情奉献。就像杜甫身居陋室,喊出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就像范仲淹,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心。
请说一说这句话使用了什么类型的论据?
解析:这里作者引用了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和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名句,作为论据来使用的道理总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这里的两句名句论证了“真诚就要把心胸扩展,把虚伪斩断,让非分的欲望、灰色的思想一起付之流水,从而多一点善心美意,多一些热情奉献”的观点,具有权威性和深刻性。所以,这是理论论据方面的。
3、“而今有多少人,虽然很会使用“外交辞令”,却令人一眼看穿其虚假的本质;又有多少人,虽然拥有太多的钱财,却不能买到一丝真诚。人们终于明白,真诚金钱不换,真诚巧语难当。“这句话运用了什么类型的论据?
解析:这里列举了而今的一些人的表现,属于事实论据中的概括事实这种。它不是对某一个事例的详尽分析,而是对某种类型的事例进行概括性描述,使典型的事例更具有普遍的意义,与文章论点保持高度的一致。
答案:1、1)道理论据 2)事实论据
4、说一说“而今有多少人,虽然很会使用“外交辞令”,却令人一眼看穿其虚假的本质;又有多少人,虽然拥有太多的钱财,却不能买到一丝真诚。人们终于明白,真诚金钱不换,真诚巧语难当。”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解析:这句话运用的是事实论据这种类型。作者概括列举了两种不真诚的社会现象,一种是虚假的真诚,只是应付式的“外交辞令”,另一种是得不到真诚,你有再多的钱财,如果不能以真诚换真诚,真诚也会离你很远。用这两个事实呼吁人们远离虚伪,追求真诚。
例三
要成为你自己
周国平
童年和少年是充满理想的美好时期。如果我问你们,你们将来想成为怎样的人,你们一定会给我许多漂亮的回答。譬如说,想成为拿破仑那样的伟人,爱因斯坦那样的大科学家,曹雪芹那样的文豪,等等。这些回答都不坏,不过,我认为比这一切都更重要的是,首先要成为你自己。
姑且假定你特别崇拜拿破仑,成为像他那样的盖世英雄是你最大的愿望。好吧,我问你:就让你成为拿破仑,生活在他那个时代,有他那些经历,你愿意吗?你很可能会激动得喊起来:太愿意啦!我再问你:让你从身体到灵魂整个儿都变成他,你也愿意吗?这下你或许有些犹豫了,会这么想:整个儿变成了他,不就是没有我自己了吗?对了,我的朋友,正是这样。那么,你不愿意了?当然喽,因为这意味着世界上曾经有过拿破仑,这个事实没有改变,唯一的变化是你压根儿不存在了。
由此可见,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最宝贵的还是他自己。无论他多么羡慕别的什么人,如果让他彻头彻尾成为这个别人而不再是自己,谁都不肯了。
也许你会反驳我:你说的真是废话,每个人都已经是他自己了,怎么会彻头彻尾成为别人呢?不错,我只是在假设一种情形,这种情形不可能完全按照我所说的方式发生。不过,在实际生活中,类似情形却常常在以稍微不同的方式发生着。世上有许多人,你可以说他是随便什么东西,一种职业、一种身份、一个角色,或别的什么,惟独不是他自己。如果一个人总是按照别人的意见生活,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总是为外在的事务忙碌,没有自己的内心生活,那么,说他不是他自己就一点儿也没有冤枉他。因为确确实实,从他的头脑到他的心灵,你在其中已经找不到丝毫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东西了,他只是别人的一个影子或事务的一架机器罢了。可见,真正成为自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①那么,怎样才能成为自己呢?②这是真正的难题,我承认我给不出一个答案。③我还相信,不存在一个适用于一切人的答案。④我只能说,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要真切地意识到他的“自我”的宝贵,有了这个觉悟,他就会自己去寻找属于他的答案。⑤在茫茫宇宙间,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存的机会,都是一个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存在。⑥正像卢梭所说的,上帝把你造出来后,就把那个属于你的特定的模子打碎了。⑦名声、财产、知识等等都是身外之物,人人都可求而得之,但你对人生的独特感受是没有人能够替代的。⑧你死之后,没有人能够代替你再活一次。⑨如果你真正意识到了这一点,你就会明白,活在世上,最重要的就是活出你自己的特色和滋味来。
你的人生是否有意义,衡量的标准不是外在的成功,而是你对积极人生的独特领悟和坚守。坚持这一标准,你的自我才能闪放出个性的光华。
(选自《周国平文选》,略有删改)
1、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论据类型。
1)童年和少年是充满理想的美好时期。如果我问你们,你们将来想成为怎样的人,你们一定会给我许多漂亮的回答。譬如说,想成为拿破仑那样的伟人,爱因斯坦那样的大科学家,曹雪芹那样的文豪,等等。
2)在茫茫宇宙间,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存的机会,都是一个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存在。正像卢梭所说的,上帝把你造出来后,就把那个属于你的特定的模子打碎了。名声、财产、知识等等都是身外之物,人人都可求而得之,但你对人生的独特感受是没有人能够替代的。答案:1、1)事实论据 2)道理论据w w w .x k b 1.c o m
第二关
2、说一说“在茫茫宇宙间,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存的机会,都是一个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存在。正像卢梭所说的,上帝把你造出来后,就把那个属于你的特定的模子打碎了。”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解析:这句话引用了著名哲学家卢梭的名言,“上帝把你造出来后,就把那个属于你的特定的模子打碎了”,从权威著作中找到了自己观点的有力支撑。答案:作者引用哲学家卢梭的名言作为道理论据,有力地论证了“在茫茫宇宙间,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存的机会,都是一个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存在”这个观点,表明人一定要成为自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第3段中的“彻头彻尾”指的是什么?
4、文章第2、3段针对________________的人进行议论,提出了“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最宝贵的还是他自己”的观点;第4段针对生活中自以为成了自己的人进行分析,阐明了__________的道理。
5、第4段中,作者把生活中的某一种人比作“事务的一架机器”,这种人的具体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答案:3、从身体到灵魂。4、想成为别人、真正成为自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5、总是在为外在的事物忙碌,没有自己的内心生活。
例四
狮子育儿法
荒岛[来源:Z*xx*k.Com]
①去一位韩国朋友家做客,谈笑间,朋友向我说起韩国国内正在流行的“狮子育儿法”:狮子是“森林之王”,尽管如此,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它们仍然不敢掉以轻心。刚出生不久的幼狮经常被公狮推下石崖,再让小狮子自己寻找出路,自己想办法爬上来。而公狮和母狮只是站在一旁,保持一种相对安全的距离,只要幼狮没有生命危险,决不伸出援助之手。
②我故意取笑朋友说,你们韩国人学狮子,都把孩子从楼梯上故意推下来,然后再让他自己爬起来,摔伤了也不管,也不许哭?朋友说,是否摔伤了,他起来后一走路你就看出来了。他摔痛了也不哭,不是你不让他哭,是因为他知道哭了也没用,没人能帮他,他需要自己来解决问题。韩国小学的大门口,没有中国学校那么多的接送孩子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路途远的有校车接送;路途近的,教他遵守交通规则,自己走回家去。在游乐场,即使是空中缆车这种大型的、危险刺激的项目,也要让他自己去玩、去感受,决不容许大人陪伴。如果你觉得孩子还小,还难以独自面对这种惊险和刺激,那就等他长大一些,再让他去冒险。
③朋友的话,让我想起在国内的儿童医院,一个宝宝病了,即使是流鼻涕咳两声的普通感冒,也时常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六个大人深更半夜地忙前忙后,这个削苹果,那个买饮料,这个抱一抱,那个摸摸后脑勺,一遍一遍地问烧不烧,渴不渴,六个大人都有活干,都关心备至,都忙活不开。结果是大人越关注,孩子就越感到病痛的厉害,就越发哭闹,本来就不宽敞的病房就越加热闹、越加拥挤。有的医院只好贴出告示:家长陪护只限两人!
④我还亲眼看到一个高中学生,在餐桌上把一个鸡蛋递给他母亲,母亲把鸡蛋剥好了皮放回到他碗里,而这一切,都是在不知不觉、自然而然之中完成的!经了解,这个学生竟然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三好学生”。我们的家庭,还有学校教育究竟是怎么了?
⑤狮子是群居的动物,每只幼狮都受到族群的保护。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无忧无虑的幼狮整天玩耍、打闹,正是这种玩耍、打闹,还有争斗,锻炼了它们坚强的体魄、灵活发达的四肢,同时也学会了群体间的相互忍耐、谦让,相互间的欣赏和帮助。韩国人崇尚“狮子育儿法”,是认为孩子也像幼狮一样,不可能一生都在家长的羽翼之下生存,他们必然要走进社会,走向竞争,需要自己面对和解决各种问题,甚至有的问题是家长也未曾碰到和解决过的。正如意大利著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说:“儿童的性格发展是儿童自我努力的结果,它与外部因素无关,它取决于儿童那旺盛的创造力和他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障碍。”障碍是孩子成长的必要的先决条件,面对障碍,我们不能回避,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抱着孩子代替他跨越障碍。
⑥韩国人认为:养育孩子其实并不复杂,非常简单,就像大狮子养育小狮子一样。要相信孩子的成长欲望、孩子的自我认知能力和孩子所面对的一切,即使面临生命的危险。
⑦请把紧攥孩子的手松开,再松开,让孩子自己去走。摇摇晃晃走在今天,结结实实走向未来。要清醒地知道,松手并不容易。而此时此地松手,又会在彼时彼地无意识地把孩子的手拉得更紧。
⑧“狮子育儿法”体现在事事处处、点点滴滴之中,也体现在观念的改变、生活习惯的改变之中。那么,就让我们从今天的改变开始吧!
1、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论据类型。
1)我还亲眼看到一个高中学生,在餐桌上把一个鸡蛋递给他母亲,母亲把鸡蛋剥好了皮放回到他碗里,而这一切,都是在不知不觉、自然而然之中完成的!经了解,这个学生竟然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三好学生”。
2)正如意大利著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说:“儿童的性格发展是儿童自我努力的结果,它与外部因素无关,它取决于儿童那旺盛的创造力和他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障碍。”
答案:1)事实论据 2)理论论据
2、说一说下面句子的表达作用?
正如意大利著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说:“儿童的性格发展是儿童自我努力的结果,它与外部因素无关,它取决于儿童那旺盛的创造力和他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障碍。”
解析:这句话运用了道理论据来论证。说明障碍是孩子成长的必要的先决条件,从而很好地证明了本文的观点“让孩子自主独立地跨越障碍”。
3、通读全文,作者所说的“狮子育儿法”,实际上是一种教育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方法。
4、你怎么看待第③段中所谈到的现象?为什么这么看待?
5、你认为“我们有家庭,还有学校教育究竟是怎么了?”谈谈你的看法。
6、自然界还有其它一些动物(如鹰、狼……)也有类似教育、训练幼仔的传闻,你知道吗?请写在下面。
[来源:Z*xx*k.Com]
答案:3、要独立自主地适应生存环境,学会克服困难来生存 4、略5、略 6、要求围绕文本内容来讲述事例)
例五
①现代西方教育中有“尝试错误”的理论;五百年前,明朝人君烈就提出“终日学终日误,终日误终日中的观点。可见,在错误中学习,勇于尝试,就有机会获得成功。
②楚汉相争时,项羽的失败,就在于他不知道在错误中学习。每当他有所主张,左右总是连声称“是”,钦佩拜伏。一直到死他还错误地认为是“天之亡我,非战之罪”。平时在百战百胜中,他愈来愈自负。大难临头了,还在高唱“力拔山兮气盖世”。项羽难以放下身段,从自负的巅峰走下来,弄到无颜回江东去的地步,结果只有死路一条。
③刘邦的成功,得益于在错误处注意学习。有人当面指责他,不应该一面洗脚一面和长者说话;有人暗暗提示他,不应该在韩信求封齐王的使者面前发脾气;有人诚恳,怎告他,不应该迷恋各国佳丽,要赶快迁都回关中去……他总会翻然醒悟,在错误中学到很多,终于获得事业的成功。
④由此想起《替虚》上的一句名言:“项羽日胜而亡,高祖日败而王。”因为缺少学习改进的机会,引台至终固守一套僵化的战略,所以日胜反而灭亡;因为在失败之中善于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所以日败反而称王。
⑤古语也有“学书纸费,学医人费”的说法。不费纸,学不好写字;不费人,学不好医术。一位成名的书法家,送你一幅字,在背后不知他撕毁了多少张纸,才成就这一幅字。更不要去细数他当年学习过程中墨池皆黑、废纸成堆的境况了。一位医术精湛的大夫,必然诊治得多、观察得多,也累积了许多误诊的教训。古谚说“巧者不过习者之门”。只要不怕错误,反复学习,便能达到巧妙的境地。
⑤“逐日淘沙定有扩,成功的金砖就是从淘洗错误的沙砾中诞生的。有急者,不但不应为错误、失败而气馁,反而应该以失败为师,在错误中汲取教训,从而走向成功的彼岸。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
2、选文②③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出理由。
答:
3、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答:
答案:1、在错误中学习,勇于尝试,就有机会获得成功。2、不能:因为第②段写项羽,第③段写刘邦,第④段引用名言和论述的内容与②③段的顺序相对应,体现了议论文的结构的严谨。3、先用古语作为道理论据,接着用学书、学医两个事例进行阐释并作为事实论据,论证中心论点;最后以古谚作道理论据,再一次论证中心论点。
4、请为选文补充一个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
答:
解析:这道题目要求补写论据,补写论据要注意:论据要有说服力,要能很好地证明论点;论据要有代表性,力求大众化,尽可能是人所共知的;根据这些要求,可以以“爱迪生在如果爱电灯过程中,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在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最后才获得了成功”作事实论据,以“失败是成功之母”作为道理论据。这两个论据都能有力地证明论点,而且有代表性,大众化,人所共知。其它的论据,只要符合要求都可以。答案:示例一:爱迪生在发明电灯过程中,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在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最后才获得了成功。示例二:失败是成功之母。(论据典型,有说服力,语言表达通顺)
系列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