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市2022年中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2×12=24分)
1. 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最能印证此结论的是( )
A. 多处春秋墓葬发掘出的铁农具 B. 影视剧作品里的有关生产场景
C. 民俗研究学者的相关学术文章 D. 有关春秋时期的历史故事传说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可知,这是文献记载,最能印证此结论的是多处春秋墓葬发掘出的铁农具,将文献史料与实物史料相互印证,A项是出土文物,是第一手史料,A项正确;BCD都是第二手史料,排除。故选A项。
2. 下图是我国统一货币秦半两钱。下列对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半两形制沿用至今
B. “半两”字体是草书
C. 春秋战国各国通用
D. 促进交流巩固统一
【答案】D
【解析】
【详解】如图是我国统一货币秦半两钱。对它的叙述正确的是促进交流巩固统一。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这就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D项正确;半两形制没有沿用至今,排除A项;“半两”字体是小篆,排除B项;秦半两钱是在秦朝时期统一使用,排除C项。故选D项。
3. 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学习工具,对历中学习有独特价值,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思维导图,空白处应填的关键词是( )
A. 君主专制 B. 经济发展 C. 思想控制 D. 边疆管理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君主专制,宋朝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撤销中书省,权分六部;清朝设立军机处,A项正确;题目考查的是政治举措,与经济发展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宋、明、清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排除D项。故选A项。
4. 1854年,英、美、法三国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提出:“准英人随意往内地各处并海滨各城邑”,自由贸易,“往来无碍”,“ 俱不得在内地津关,重行征税”“ 内地完全开放”等。这些要求旨在( )
A. 方便外国人来华旅游 B. 进口更多的中国茶叶
C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D. 向中国出口更多粮食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1854年,英、美、法三国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要求旨在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C项正确;方便外国人来华旅游不是提出修约要求的目的,排除A项;进口更多的中国茶叶不是修约的目的,排除B项;向中国出口更多粮食不是修约的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5. 近代著名爱国教育家张伯苓认为,经过体育训练,国民体格才能增强,道德才能得到提升,从而才有充足的精力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奋斗。由此可见他倡导( )
A. 加强锻炼强身健体 B. 发展体育救亡图存
C. 学习西方发展教育 D. 培养竞技为国增光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经过体育训练,国民体格才能增强,道德才能得到提升,从而才有充足的精力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奋斗”可知,爱国教育家张伯苓倡导发展体育、救亡图存,选项B符合题意;加强锻炼强身健体说法片面,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学习西方发展教育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项;培养竞技为国增光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6. 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一份对外报告中说,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7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为此他( )
A. 遏制中国的经济发展 B. 以敌视态度对待中国
C. 谋求中美关系正常化 D. 放弃美国的国家利益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一份对外报告中说,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7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可以看出,尼克松谋求改善同中国的关系。1972年,尼克松访华,双方签署《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C项正确;遏制中国的经济发展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A项;从材料中无法看出尼克松以敌视态度对待中国,排除B项;尼克松作为美国总统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为了维护美国的利益,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7. 1949年我国粮食产量有2263.7亿斤。1978年粮食产量提高到6095亿斤。2014年粮食产量是12142亿斤。但由于土地减少、农村劳动力转移、大量耕地撂荒、种子问题和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等原因,我国粮食安全还面临严峻挑战。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
A. 粮食已能够满足全国人民需要 B. 粮食增产得益于党的农村政策
C. 当前农村应发展经济作物生产 D. 粮食增产但仍存粮食安全问题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虽然今年粮食产量在增加,但是由于地减少、农村劳动力转移、大量耕地撂荒、种子问题和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等原因,我国粮食安全还面临严峻挑战,说明虽然粮食增产了,但是仍然受外界影响较大 ,一旦出现灾害或国际风云变幻,就会带来粮食安全问题,D项正确;AB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D项。
8. 古埃及最大的金字塔是胡夫金字塔,建于约公元前2600年,原塔高约146.5米,基底每边长230多米,用石200多万块,平均每块重2.5吨左右。这一工程的修建主要得益于( )
A. 统治者胡夫很富有 B. 科学技术领先于世
C. 国家组织力量强大 D. 建筑材料非常丰富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古埃及在政治上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国家组织力量强大,这才有可能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最大的金字塔是胡夫金字塔就说明了这一点,C项正确;统治者胡夫很富有、 科学技术领先于世、 建筑材料非常丰富均是重要原因,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9. 下图是某同学学习过程中绘制的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示意图,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 资产阶级革命始于16世纪的英国 B. 各国革命因国情不同而各具特色
C. 法国大革命影响了美国独立战争 D. 资产阶级革命都清除了封建残余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美国独立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在赢得民族独立的同时,也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法国大革命,推翻了法国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民主共和国,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各国革命因国情不同而各具特色,B项正确;资产阶级革命开始于17世纪的英国,排除A项;美国独立战争发生在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前,排除C项;美国没有封建残余,排除D项。故选B项。
10. 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其主要内容有: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这些政策措施( )
A. 促进了经济恢复 B. 实现了共产主义
C 繁荣了文学艺术 D. 改变了国际格局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其主要内容有: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A项正确;新经济政策与文学艺术的繁荣无关,排除C项;新经济政策没有实现共产主义、没有改变国际格局,排除BD项。故选A项。
11. 1951年,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及卢森堡六国签订《巴黎条约》,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及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成为欧洲共同体。1993年,欧盟宣告成立。这一发展过程反映了( )
A. 欧洲国际影响达到顶峰 B. 世界政治格局彻底改变
C. 欧洲实力已经超过美国 D. 欧洲经济政治合作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欧洲煤钢共同体到欧洲共同体,再到欧盟,这一发展过程反映了欧洲经济政治合作加强,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D项正确;材料是说,欧洲一体化的阶段性成果,是史实,不是欧洲国际影响达到顶峰、 世界政治格局彻底改变、 欧洲实力已经超过美国等史论,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12. 据统计1997年世界贸易额达到7万亿美元。4万家跨国公司及其30万家子公司遍布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几乎所有经济领域和产业部门。这反映了( )
A. 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 B. 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
C. 各国经济矛盾已消除 D. 各国领土边界已消失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世界贸易、跨国公司、遍布世界、几乎所有经济领域和产业部门”可知,这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局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各国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的影响日益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明显,B项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项。
二、材料解析题(第13题10分,第14题6分,第15题10分,共26分)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时期,政府开办了医科学校,编写了《唐本草》;名医辈出,“药王”孙思邈写成《千金方》;鉴真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新罗引入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据统编版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医学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影响。
材料二 1941年至1942年,晋绥边区流感、伤寒、疟疾、天花等伴随自然灾害和战争流行频繁,严重影响了军民健康和部队战斗力。为此,边区党和政府组织人员编写《防疫宣传材料》,举办活动展示中西药,宣传科学防疫知识。新设医院、医药合作社,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诊治病患。鼓励研制中药、求秘方,吸引中医医生及中药商人来边区参与抗疫,弥补西医药的不足。还借鉴传统中医做法,实施交通阻断、隔离封村、打扫卫生等措施。多措并举,控制了疫情蔓延,为边区建设和抗战胜利打下了重要基础。
——摘编自张荣杰《抗战时期晋绥边区的全民防疫》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边区政府利用中医抗疫采取的措施和影响
材料三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中国筛选出的“三药三方”正是在《伤寒杂病论》等古籍的经方基础上化裁而来。中医药积极参与全球抗疫,被多个国家借鉴和使用,成为抗疫防控中国方案的一大亮点。习近平特别指出“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
——摘编自《医圣祠前观古今,习近平“把脉”中医药发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医对当今国际社会抗疫的作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祖国中医的认识。
【答案】(1)特点:政府参与;重视医学教育;名医辈出;重视经验总结;较前代有发展;影响周边国家和地区
影响:丰富和发展中医文化;唐文化组成部分;中外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等。
(2)措施:普及防疫知识、预防疫病;阻断疫情传播;增加医疗资源;开发抗疫药物、弥补西医药不足;中西药结合治疗病患等。
影响:保护了军民生命安全;维护了公共卫生;冲破了日本和国民党的医疗封锁;保存了抗日力量,为抗战胜利奠定基础。
(3)作用:在无特效药情况下,为国际抗疫提供中国方案;“三药三方”为多国借鉴和使用;促进当代医学发展。
认识: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特点:根据材料一“唐朝时期,政府开办了医科学校”可得出政府参与,重视医学教育;根据材料一“名医辈出,“药王”孙思邈写成《千金方》”可得出名医辈出;,重视经验总结,较前代有发展;根据材料一“鉴真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新罗引入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可得出影响周边国家和地区。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朝医学发展丰富和发展了中医文化;是唐文化组成部分;中外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等。
【小问2详解】
措施:根据材料二“边区党和政府组织人员编写《防疫宣传材料》”可得出普及防疫知识、预防疫病;根据材料二“新设医院、医药合作社,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诊治病患”可得出阻断疫情传播,增加医疗资源;根据材料二“鼓励研制中药、求秘方,吸引中医医生及中药商人来边区参与抗疫,弥补西医药的不足”可得出开发抗疫药物、弥补西医药不足,中西药结合治疗病患等。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边区政府利用中医抗疫保护了军民生命安全;维护了公共卫生;冲破了日本和国民党的医疗封锁;保存了抗日力量,为抗战胜利奠定基础。
【小问3详解】
作用:根据材料三“中医药积极参与全球抗疫,被多个国家借鉴和使用,成为抗疫防控中国方案的一大亮点”可得出在无特效药情况下,为国际抗疫提供中国方案;根据材料三“中国筛选出的“三药三方”正是在《伤寒杂病论》等古籍的经方基础上化裁而来,被多个国家借鉴和使用”可得出“三药三方”为多国借鉴和使用;促进当代医学发展。认识:开放性设问,言之有理即可。如中医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文明进步曾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对世界医学的发展和文化交流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愧为我国和世界医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黄旭华(1926——),“中国核潜艇之父”,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生活在战乱时代的黄旭华少年求学时立志学习航空和造船,抵御外敌的侵略。1945年,黄旭华考入上海交通大学造舰系。1958年黄旭华奉命调往中国“造船技术研究室”,负责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总体设计工作,从此隐姓埋名三十载。黄旭华带领团队从调查研究入手,在报纸杂志里面去寻找拼凑世界保密控制很严的核潜艇资料,在没有任何技术外援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了数以亿计的数据,用了8年时间攻克了反应堆技术、艇体线型设计、水下发射等7个核潜艇关键技术,使中国在1964年成为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1988年62岁的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是世界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摘编自《人民日报》《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痴心不改强国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旭华获得共和国勋章的理由并简析他取得成就的原因。
【答案】理由: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担任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总体设计工作;攻克核潜艇关键核心技术;提高中国国防军事能力和国际地位;亲自深潜试验,推动核潜艇事业发展等。
取得成就的原因:国家支持;加强团队合作;胸怀爱国之心;无私奉献;勇于创新;志存高远;使命担当;脚踏实地实践等
【解析】
【详解】第一问依据材料“中国核潜艇之父”、“负责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总体设计工作”、“用了8年时间攻克了反应堆技术、艇体线型设计、水下发射等7个核潜艇关键技术”、“使中国在1964年成为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1988年62岁的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是世界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深潜试验的第一人”,指出黄旭华获得共和国勋章的理由是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担任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总体设计工作;攻克核潜艇关键核心技术;提高中国国防军事能力和国际地位;亲自深潜试验,推动核潜艇事业发展等。第二问简析他取得成就的原因,据“生活在战乱时代的黄旭华少年求学时立志学习航空和造船,抵御外敌的侵略”得出胸怀爱国之心;据“黄旭华带领团队从调查研究入手……用了8年时间攻克了反应堆技术、艇体线型设计、水下发射等7个核潜艇关键技术”得出加强团队合作;据“1988年62岁的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是世界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深潜试验的第一人”得出脚踏实地实践,再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国家支持、无私奉献、勇于创新、志存高远、使命担当等。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01-1911年英、法、德、美四国的人口情况表(单位:万人)
1800年,伦敦有近100万人,是当时欧洲最大的城市。1851年,伦敦人口达到236万。1801年,巴黎有将近55万人,1851年,巴黎人口达到100万以上。1800年,维也纳人口约为25万,柏林人口约为17万;到1850年,维也纳人口已超过44万,柏林人口达到42万。
——据统编版历史教科书九年级(下)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人口发展特点和影响
材料二 建国以来,我国人口的部分情况简表
——据谢忠梁《中国历代人口略计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后我国人口发展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口发展的认识。
【答案】(1)特点:人口迅速增长;人口朝城市集中;工业化发展程度不同引起人口增长不平衡。
影响:促进工业革命的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吸引外来移民;产生社会问题;收入发展不均衡等。
(2)原因:新中国建立,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人民当家做主;党的方针政策;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中国人传统生育观等。
(3)认识:适度人口增长有利于社会发展;人口增长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表现与结果;人口应实现可持续发展;人口增长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特点:根据材料一“1801年,巴黎有将近55万人,1851年,巴黎人口达到100万以上”可得出人口迅速增长;根据材料一“1800年,伦敦有近100万人,是当时欧洲最大的城市”可得出人口朝城市集中;根据材料一“1801年,巴黎有将近55万人,1851年,巴黎人口达到100万以上。1800年,维也纳人口约为25万,柏林人口约为17万”可得出工业化发展程度不同引起人口增长不平衡。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人口增长促进工业革命的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吸引外来移民;产生社会问题;收入发展不均衡等。
【小问2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二“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可得出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建立,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开始当家做主;党的方针政策;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中国人传统生育观等。
【小问3详解】
开放性设问,言之有理即可,如适度人口增长有利于社会发展;人口增长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表现与结果;人口应实现可持续发展;人口增长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