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教学质量检测题(三)
(第四学习主题)
考时: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认真比较,四个选一。(请将下列每小题最符合题意的答案字母代号填在答题栏相应的位置,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三国时期江南的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是( )
A 棉纺织业 B 造船业 C 制造麻布 D 瓷器制造业
2.建立北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
A 匈奴 B 羯 C 氐 D鲜卑
3.刘备死后,丞相诸葛亮辅助后主刘禅治理蜀国。稳妥地处理民族关系,使下列哪个地方得到初步开发( )
A 太湖地区 B 荆州地区 C 成都平原 D南中地区
4.历史上的“胡人汉服”“汉人胡食”,“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
A 商鞅变法 B 盘庚迁都 C 管仲改革 D 北魏孝文帝改革
5.曹操在《蒿里行》里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他描写的这一惨境发生在( )
A 西晋 B 三国 C 东汉末年 D 东汉初年
6.三国中定都今南京的是( )
A魏 B 吴 C 蜀 D 西晋
7.东汉末年,曹操将汉献帝挟持到许昌的主要目的是( )
A 笼络民心 B 振兴汉室 C 效忠朝廷 D“挟天子以令诸侯”
8.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重要战役是( )
A 淝水之战 B 巨鹿之战 C 赤壁之战 D 官渡之战
9.北魏迁都的原因包括( )
①旧都气候干旱,粮食产量不足。②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③满足统治阶级腐朽生活的需要。④便于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10.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不同点是( )
A 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 B 曹操取得了胜利
C 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 D 发生在东汉末年
11.三国时期,吴国的造船业发达。当时著名的三大造船中心是( )
①侯官(今福州)②番禹(今广州)③临海(今临海东)④建康(今南京)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12.东晋南朝时,南方农业得到开发的表现有( )
①兴修水利,荒地变良田 ②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 ③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 ④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
A ①② B ①②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13.曹操以少胜多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
A 淝水之战 B 巨鹿之战 C 赤壁之战 D官渡之战
14.宋、齐、梁、陈,因为都城都在同一个地方,都偏安于江南,统称为南朝,南朝时的政治经济和最大的都会在( )
A 建业 B 临安 C 宁波 D 建康
15.三顾茅庐、七擒七纵、空城计、借东风……这些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民间故事都与我国 一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有关,他是( )
A 周瑜 B 孙权 C 诸葛亮 D 曹操
16.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三国时期就与台湾有密切的联系。当时为台湾与大陆之间的经济文化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是( )
A 诸葛亮 B 孙权 C 周瑜 D 卫温
17.三国时期,诸葛亮能够多次出兵北伐曹魏的原因不包括( )
A 诸葛亮治蜀后,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B魏国既要对付蜀国又要防吴,力量分散给蜀国一可乘之机
C蜀吴结盟,蜀国无后顾之忧
D 魏国实力最弱
18.下列历史人物不属于三国时期的是( )
A孙权 B 刘备 C 诸葛亮 D 曹操
19.三国时期,控制南方的政权有( )
① 东汉 ② 魏 ③ 蜀 ④吴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20.三国当中定都今南京的是
A 魏 B 吴 C 蜀 D 西晋
21.台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名称,称台湾为“夷洲”是下列哪个时期( )
A 东汉 B 西汉 C 南朝 D三国
22.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以开发的原因有( )
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②江南地区农业生产经验丰富 ③北方战乱,人口南迁 ④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
A ①③④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③
23.请排列下列朝代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先后顺序( )
①三国 ②南北朝 ③西晋 ④东晋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② C ①④②③ D ①④③②
24.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
A 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 B 得到贵族阶层的支持
C 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D 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2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所呈现的特点是( )
A封建社会呈现繁荣景象 B政权分立、民族融合加强
C封建国家首次出现大一统 D封建国家的初步形成
二.材料题 请仔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10+12+12=34分)
26.(10分)
材料一:如右图
材料二: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杜甫
材料三: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占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挂,水面偏能用火攻。
——南阳武侯祠对联
请回答:
图中人物和材料二中颂扬的人物都是指谁?他辅助了哪派军阀?(1+1=2分)
材料二中最能概括他功劳的是哪一句?(2分)
此人在曹操挥军南下过程中提出什么建议抗敌? (2分)
(4) 写出材料三对联中涉及到的我们学习过的典故(成语)及战役各一例 (2+2=4分)
27.(12分)
材料:公元207年,53岁的曹操写了一首诗《龟虽寿》。其中有几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意思是伏在马槽上的老骥仍想驰骋千里,想建功立业的烈士到了暮年仍是壮志不减。
请回答:
曹操的“壮心”指的是什么?(2分)
曹操最大的功绩是什么?(2分)
曹操一生受到的最大挫折是什么?他为什么会受挫?(2+6=8分)
28.(12分)
.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请回答:
材料中的皇帝是谁?你如何评价他?(1+2=3分)
他在位时实施了哪些改革措施?请至少说出三点。(3分)
(3)请说出他改革的深刻原因和目的各是什么?(2+2=4分)
(4)改革起到了什么作用?(2分)
三.简答题 (6+10=16分)
29.学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后,老师布置了一个课外作业:请将三国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国号等列成表格。下面是小明还未完成的表格,请你帮他填完整(6分)
30.江南经济开发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3+3+4=10分)
(1)当时南方种植的农作物除了水稻,还有哪些?其原产地是哪里?(2+1=3分)
(2)哪些人为江南的初步开发作出了贡献?(3分)
有人说,开发江南给江南的生态环境带来了破坏,这种开发是应该被禁止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你如何看待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4分)
2009年秋七年级历史测试卷三答案
1.选择题
26.(1)诸葛亮 刘备集团
(2)功盖三分国
(3)建议刘备联合孙权共同抗曹
(4)三顾茅庐 赤壁之战
27.(1)统一全国
(2)统一北方
(3)赤壁之战遭到失败
失败原因:骄傲自满;将士来自北方,不习水战;孙刘联军,战术正确。
28.(1)北魏孝文帝;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2)见课本P94-96(任意三点即可给满分)
(3)原因:北魏统一北方后,民族融合的趋势明显增强
目的:为了加强鲜卑族贵族的统治
(4)促进了民族融合
29.
30.(1)麦、豆;北方
(2)南迁北方人;当地的山越族、南越族
(3)不同意这种说法。这种说法是片面的,虽然经济的开发会对自然生态环境带来影响,但不能因此而否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应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保护生态环境。(有理就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