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面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答案,请将其选出并填入相应的表格中,每个
1.5分,共60分)
⒈夏朝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这一年是
A.21世纪70年代 B.公元前21世纪70年代 C.公元前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70年代
⒉我国古代的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开始于
A.尧传位给舜 B.舜传位给禹 C.禹传位给启 D.商汤灭夏
⒊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的建立者是
A.禹 B.启 C.商汤 D.周文王
⒋发明严酷刑罚“炮烙之刑”的暴君是
A.夏桀 B.商纣 C.商汤 D.周文王
⒌商朝时盘庚把都城迁到了
A.亳 B.镐京 C.洛邑 D.殷
⒍俗语说:“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当时姜尚等待的一位贤明君主是
A.黄帝 B.夏启 C.商汤 D.周文王
7.我国古代,在建筑物上使用瓦开始于
A.黄帝时期 B.夏朝 C.商朝 D.西周
8.周武王联合其它部落打败商朝军队,是在
A.阳城 B.殷 C.牧野 D.镐京
9.西周时为巩固对周边的统治,实行了“授民授疆土”的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
10.你认为在夏商西周时社会地位最低等的阶层是
A.卿大夫 B.士 C.平民 D.奴隶
11.《墨子》一书中写道:“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这说明
①社会等级界限森严 ②天子、将军和大夫等组成社会的统治阶层
③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处境十分悲惨 ④奴隶成为祭祀的供品和贵族殉葬品
A.①②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2.史书《左传》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表明在夏商西周时,国家的大事主要是
A.祭祀与发展农业 B.农业与打仗
C.对外征战和对内镇压 D.祭祀与打仗
13.下列阶层中,属于夏商西国家的统治阶层的有
①天子 ②诸侯 ③卿大夫 ④士 ⑤平民 ⑥奴隶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⑥
14.春秋时期最先称霸的是
A.齐桓公 B.宋襄公 C.楚庄王 D.晋文公
15.与春秋后期越王勾践称霸有密切关系的成语典故是
A.尊王攘夷 B.卧薪尝胆 C.退避三舍 D.围魏救赵
16.战国初年,晋国政权一分为三个国家,分裂为( )
A.赵、魏、秦 B.齐、秦、燕 C.齐、燕、楚 D.韩、赵、魏
17.电视剧《荆轲刺秦王》中的壮士荆轲是战国时哪国人?
A.秦国 B.齐国 C.燕国 D.赵国
18.战国后期,各国中实力最强大的是
A.赵国 B.楚国 C.齐国 D.秦国
19.铁工具开始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是在
A.原始社会末期 B.夏商西时期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20.史书上记载春秋时期“公作则迟”,“分地则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个体农耕已经取代了集体耕作 B. 奴隶消极殆工
C. 土地被极少数人占有 D.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21.孔子的一个学生司马耕,字子牛。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中使用牛耕的情况已经普遍。牛耕出现大约是在
A.西周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朝
22.战国时各国的改革变法中,影响最大的是
A.李悝在魏国的变法 B.吴起在楚国的变法 C.邹忌在齐国的变法 D.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23.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劳役和免受惩罚,最好的办法应该是
A.当兵立军功 B.不隐瞒犯法行为
C.合法经商致富 D.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
24.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主要原因是
A.秦国“连横”策略的实施 B.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C.实行商鞅变法 D.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25.研究历史离不开文字资料。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26.商朝是我国青铜器高度发达的时期,其代表作是
A.四羊方尊 B.司母戊鼎 C.青铜立人像 D.牛尊
27.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荀子
28.孔子的言论收集在哪一部著作里?
A.《道德经》 B.《论语》 C.《孟子》 D.《韩非子》
30.下列关于孔子思想主张的描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仁”就是要爱人,理解体贴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礼”就是要求人们能够约束自己,加强个人休养
C.主张以“德”教化人民,反对严酷的刑罚
D.主张实行“法治”,制定严酷的刑罚镇压人民的反抗
31.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影响最深远的思想派别是
A.儒家学派 B.道家学派 C.墨家学派 D.法家学派
32.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的大思想家是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庄子
33.在中国,第一个创办私立学校的人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
34.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一项化水害为水利的跨世纪工程,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兴建的下列工程中,具有同样性质的一项是:
A.都江堰 B.长城 C.大运河 D.赵州桥
35.任用商鞅变法时的秦国君主是:
A.秦穆公 B.秦孝公 C.秦始皇 D.秦二世
36.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A.更多使用铁制农具 B.实行商鞅变法
C.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D.牛耕得到推广
37.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我们今天的文字来源于
A.金文 B.小篆 C.甲骨文 D.陶器上的符号
38.下列哪一项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
A.私学的兴盛 B.诸侯国的兼并战争
C.社会大变革 D.士人的解放
39.以下表述哪一项不正确:
A.老子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B.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C.墨子主张“民贵”、“君轻” D.韩非是法家学派的创始人
40.《孙子兵法》的作者是:
A.春秋晚期杰出的军事家孙武 B.春秋晚期杰出军事家孙膑
C.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孙武 D.战国时期杰出军事家孙膑
二、知识对对碰。请将相对应内容的字母填在括号里(8分)
41、将下列名人、学派及名言连线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孙武 道家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孔子 儒家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孟子 兵家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老子 法家
三、请根据所学知识填写完整下列表格(每空1分,共12分)
四、列举题(9分)
42、列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两个氏族遗址。(4分)
43、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化的精华。很多成语都与历史典故相关,请列举五个这样的成语。(5分)
五、议一议(11分)
4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国首开变法之风。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实行变法。李悝注重改革内政,选贤任能,鼓励农业生产,发展小农经济。魏国很快成为战国初期最强盛的国家。在楚国,楚悼王任用吴起实行变法。吴起重点打击旧贵族的势力,因此遭到他们的强烈反抗。楚悼王去世以后不久,贵族们就发动政变,吴起死难。商鞅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秦孝公去世以后,旧贵族挑拨秦惠王以谋反罪逮捕商鞅。商鞅被捕,惨遭车裂而死。
――摘自七年级 《历史》上册第8课
材料二: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意思是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的制度)。故汤武不循(遵循)古而王,夏殷不易(改变)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商君(鞅)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贾谊《过秦论》
读述材料后,回答:
① 战国时期各国实行变法的目的是什么?(3分)
② 从材料二中商鞅的话语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讲给大家听听。(4分)
③ 由材料一得知,变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吴起和商鞅为此都付出了生命。因此有人说,商鞅变法失败了。对此,你如何看待?并说出理由。(4分)
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测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面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答案,请将其选出并填入相应的表格中,每个1.5分,共60分)
二、知识对对碰。请将相对应内容的字母填在括号里(8分)
41、将下列名人、学派及名言连线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孙武 道家
“兼爱,非攻” 孔子 儒家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墨子 兵家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老子 法家
三、请根据所学知识填写完整下列表格(每空1分,共12分)
四、列举题(9分)
42、 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
43、仁义之师、卧薪尝胆、朝秦暮楚、合纵连横、退避三舍
五、议一议(11分)
4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①在诸侯争霸中取得有利的地位。
②应该根据现实情况,对国家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地方进行改革。而且,只要是对社会和生产力在有推动作用的政策和措施都要实行。
③商鞅虽然死了,但他的改革为秦国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所以,他人死了,但规格是成功的,毕竟,在当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成为七个国家中最强大的国家,为以后消灭六国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