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七年级 > 语文

《春》同步练习

试卷简介

这份试卷主要考察学生对朱自清《春》这篇散文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内容涵盖了作者信息、字词注音、词语运用、生字辨析、修辞手法、句子理解、景物描写、仿写练习等多个方面。通过这一系列题目,旨在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审美情趣。

所涉及的知识点

这篇试卷主要考察学生对于朱自清《春》这篇散文的理解,重点在于词语的生动运用、景物描写的技巧以及修辞手法的应用。

《春》同步练习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1.《春》的作者是 ,字 。(2分)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6分)

蓑衣(  ) 酝(  )酿(  ) 应和(  )

黄y(  ) 抖ǒ(  )

3.体会下列句中词语的生动性:(3分)

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钻:

②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闹:

③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卖弄:

4.辨字组词:(4分)

眨(   ) 悄(   ) 晕(   ) 伴(   )

贬(   ) 俏(   ) 荤(   ) 拌(   )

5、结合课文体会加点词的意思,写在后面的括号里。(4分)

⑴欣欣然张开了眼。( )

⑵(鸟儿)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

⑶一年之计在于春。( )

⑷山朗润起来了。( )

6、将文章结尾的三个排比比喻段工整地抄在下面方格内。(4分)

7、“小草偷偷地从草里钻出来”一句中“偷偷”写出了 。(3分)

8、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3分)

⑴写春草质地的:

⑵写春草色泽的:

⑶写春草长势的:

9、仿照课文后三段,以“秋天”为对象写两个句子。(4分)

第二部分:

(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0、在空白处填上课文的原句。(2分)

11、“斜织”一词表现春雨的什么特点?(3分)

12、文中写了什么自然景物?各有什么特点?(4分)

13、解释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黄晕: 烘托:

静默:

14、下列语句从不同角度写出了春雨特点,请用恰当的词语把春雨的特点概括出来,写在括号内:(3分)

A、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

B、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

C、人家屋项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

15、在这段文字中,除雨外,作者还写了人,有近有远,有静有动,试概括都写了有关人的什么场景?写这些场景的作用是什么?(4分)

16、写出语段中写色彩的三个词。(3分)

17、语段中与“稀稀疏疏”相对应的词语是 。(3分)

18、从远、近角度看,这段文字对景物描写的顺序是(  )(3分)

A、由远及近,有动有静  B、由近及远,有动有静  C、由近及远,有静有动

19、“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使用了 的修辞手法,分别形容雨丝     、     、     。(4分)

A、闪光  B、紧密  C、细长

(二)

①看看日历,知道已是春天,可老在户外,觉得风还是冬天的风,冰凉刺骨。太阳依旧病恹恹的样子,起伏的山,一片片的林子,全是灰蒙蒙的颜色,铅笔画似的,哪里有一丝春天的踪迹?有一天,我却意外地从学生的课桌上,发现了第一抹春痕。

②我在静悄悄的教室里巡视,蓦然看见,一张课桌的缝隙里,有一撮小草芽,用细细的白线娇娇的扎着。草芽针一样细,顶端嫩绿,往下是鹅黄,根部则嫩白。我站在那里端详了许久,心中一时有些感动。我相信,这是天地间第一抹春色。在寒风料峭的二月里,灰黄苍茫的天地间,发现这一抹淡到极致的春色,需要怎样的耐心和细心呀,我捏起那一小撮纤细的草芽看了看,又插进桌面的裂缝里,坐在位子上的男孩,这第一抹春色的主人,仰脸望着我,笑了。

③这以后,稍一留意,便天天可以从学生的课桌上,感受到春意的()和()了。桌缝里,有一二截刚刚泛青或萌发芽苞的小树枝,还有三五朵小野花。花朵那么小,白的似米粒,黄的、红的,像蜡笔上削下的碎屑。想这些鲜艳的粉末,该是二月的风荡来的春天的水彩,细心的孩子发现了,使用小手指将它们拾起来,染在了他们的课桌上,教室里,被映上了暖暖的春意。

无限免费下载试卷
Word文档没有任何密码等限制使用的方式,方便收藏和打印
已有人下载。
×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二维码
扫描公众号,私信暗号:35996 获取网盘提取码
前往网盘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还需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