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平阳实验中学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4月质量检测
七年级语文试卷
书写(3分)
如果你全卷书写规范、清楚,涂改很少,就可以得3分。
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25分)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4分)
祈dǎo( ) qiè( )而不舍 斑lán( ) 妇rǔ( )皆知
2、填入语段的空缺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 ;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 ;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本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个野果 ;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 ……在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
A.一朵小花 一片砖瓦 一个口信 一双洁净的旧鞋
B.一片砖瓦 一个口信 一朵小花 一双洁净的旧鞋
C.一片砖瓦 一朵小花 一个口信 一双洁净的旧鞋
D.一个口信 一片砖瓦 一双洁净的旧鞋 一朵小花
3、古诗文填空。(7分)
(1) ,弹琴复长啸。 (王维《竹里馆》)
(2)峨眉山月半轮秋, 。 (李白《峨眉山月歌》)
(3)山际见来烟, 。 (吴均《山中杂诗》)
(4)此夜曲中闻折柳,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5)马上相逢无纸笔, 。(岑参《逢入京使》)
(6)《木兰诗》中描写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 , 。(《木兰诗》)
4、文学名著填空。(4分)
名著《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形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步曲中的第一部。
(1)其它两部分别为《 》和《 》。
(2)主人公 在艰难困苦、令人窒息的环境里,变成了一个 的人。
5、综合性学习。(7分)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六十九周年,为了纪念这一伟大胜利,让广大学生铭记这一历史,接受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学校将进行一次盛大的文艺会演。 (1)组委会将向全体学生征集文艺会演主题语,要求是语言简洁、形象的一句话或短语。你写的是什么?(2分)
(2)假如你是本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设计一段精彩的开场白。(80字左右)(3分)
(3)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这一历史,受到更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学校想开辟更多的活动途径来进行纪念。如果是你,会设计哪些活动形式?请你仿照下列形式再拟两个,要求字数相同,结构相同。(2分) 活动形式一:举行文艺会演 活动形式二:开展橱窗宣传 活动形式三:
活动形式四:
现代文阅读(22分)
(一)(10分)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a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b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c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6、体会“做了再说,做了不说”中“说”的含义。(2分)
7、为表现闻一多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写了哪些事情?请用一句话概括。(2分)
8、本文的语言很有特点。请从所给的三个画线句中选出一句进行欣赏,说说它好在哪里。(3分)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这些话表现了闻一多怎样的品质?(3分)
(二) (12分)
黎紫书
夏日炎炎,黑狗炭头是那样走路的——蹑手蹑脚,舌头伸得好长。好长,几乎要触到路面了,哈。
大太阳让上学的路变得漫长。炭头一路上嗬嗬嗬地努力呼吸,直至走到学校门口。女孩拿手上的野芒草抽一抽它的头说,去吧,放学时再来。炭头才转身往回家的路上嗬嗬嗬地走。夏日的阳光让炭头看起来比平日黑得更纯粹一些,皮毛发亮,长尾巴竖起来摇啊摇的,像在赶苍蝇,也像妈妈坐在病榻上摇蒲扇的动作和节拍。夏日的夜,纳凉,赶蚊蚋,驱不走的郁闷。
炭头是在妈妈犯病后才来的。女孩那时误以为是只小猫,把它捡了回来。爸爸不喜欢炭头,他说狗毛会让妈妈的病加重。女孩听话地把小狗丢弃,可它又自己循路回来,女孩就再也舍不得了。不依不依不依!她一脸倔强,把小狗紧紧抱在怀里,爸爸没辙了。邻居说自来狗是好兆头,而小狗还真适时地在家里发现了借宿的毒蛇,汪汪汪,算是救了大家的命。妈先心软了,爸也就无话。从此家里多了条狗,黑不溜秋的,叫炭头吧。
炭头真黑,浑身不夹半丝杂毛,只有眼珠略带棕褐,像两枚琥珀色钮扣钉在一团黑绒上。这双眼睛就那样看着女孩一岁一岁长大,也陪女孩一起凝视妈妈染在墙上的身影,以及爸爸愈来愈精瘦黝黑的背脊。
妈妈到医院去的次数日益频繁,留诊的时间愈来愈长。上门来讨债的人似乎多了些,勤了些。也有热心的邻里打听了各种偏方,或送来一些奇怪的野味与草药。爸爸傍着炉灶静静地熬药和抽烟。隔壁家的大娘经常过来,还在说着一大堆偏方的名目,不时瞟一眼炭头,还差一味黑狗血的药引子啊。
女孩听得毛骨悚然。她回过身来狠狠地瞪着那大娘。爸爸却沉静地看着自己吐出来的烟雾。夏日,只有知了在外头穷嚷嚷,像无休止的抱怨。
知了的喧闹,在课堂里也听得到。女孩有点烦。好不容易等到放学的钟声响起,她收拾书包走到门口。那里人很多,人声比知了的叫声鼎沸。她没听到炭头的吠声,不像往常一样,有一只黑狗摇着尾巴向她奔来。女孩只看见爸爸站在前面的树阴下,难得地,没有抽烟。
那一天,爸爸陪她走回家。女孩什么也没问,沉默地让爸爸牵着她的手。只是走到半路时,她忽然想起炭头伸长舌头蹑手蹑脚走路的样子,才忍不住把手抽回,咬着唇狠狠地擦眼泪。
(选自《简写》)
【注释】①药引子:指某些药物能引导其它药物的药力到达病变部位或某一经脉,起“向导”、“ 催化剂”等辅助作用。
10. 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分)
11. 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进行赏析(选做一题)。(3分)
(1)A.她回过身来狠狠地瞪着那大娘。
B.只是走到半路时,她忽然想起炭头伸长舌头蹑手蹑脚走路的样子,才忍不住把手抽回,咬着唇狠狠地擦眼泪。
(2)这双眼睛就那样看着女孩一岁一岁长大,也陪女孩一起凝视妈妈染在墙上的身影,以及爸爸愈来愈精瘦黝黑的背脊。
选择 句,品析:
12. 文中有三处对知了叫声的描写,说说它们的作用。(3分)
13. 下列哪个选项更适合做文章的标题?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说理由。(3分)
A.黑狗炭头 B. 童年的最后一天 C.药引子
我选: 我的理由:
四、古诗文阅读(20分)
(一)题春晚 周敦颐(5分)
花落柴门掩夕晖, 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 遥见樵渔一路归。
14、这首诗中哪一句交代了诗人观景的立足点?(2分)
15、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说说你的理解。(3分)
(二)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16—19题。(15分)
(甲)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炳烛①夜读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炳烛:点烛。 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16、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4分) ⑴恐已暮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盲臣安敢戏君乎______________ ⑶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 ⑷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________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每处所填不超过5字)(2分) 19、两文都是谈学习的,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3分)
五、作文(30分)
以“收获”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七年级语文答题卷
书写(3分)
如果你全卷书写规范、清楚,涂改很少,就可以得3分。
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25分)
1、(4分)( ) ( ) ( ) ( )
2、(3分)( )
3、(7分)
(1)
(2)
(3)
(4)
(5)
(6) ,
4、(4分)
(1)《 》和《 》。
(2)
5、(7分)
(1)(2分) (2)(3分)
(3)(2分)活动形式三:
活动形式四:
现代文阅读(22分)
(一)(10分)
6、(2分)
7、(2分)
8、(3分)
(3分)
(二)(12分)
10. (3分)
11. (3分)选择 句,品析:
12. (3分)
13. (3分)我选: 我的理由:
四、古诗文阅读(20分)
(一)(5分)
14、(2分)
15、(3分)
(二)(15分) 16、(4分)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6分) ⑴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处所填不超过5字) 19、(3分)
五、作文(30分)
以“收获”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参考答案
1、祷 锲 斓 孺
2、B
3、略
4、《在人间》《我的大学》 阿廖沙 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
5、(1)a牢记历史 不忘过去 珍爱和平 开创未来 b勿忘国耻 以史为鉴 奋发图强 振兴中华
(2)略
(3)观摩专题影视、举行演讲比赛、参观教育基地、进行征文比赛、举办书画展览 6.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
7.选取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
8.略
9、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及谦逊的人品
10.小说叙述了女孩收养黑狗炭头并朝夕相处,最后黑狗被当作药引子给母亲治病的故事。
11.示例1:选择(1)句,用“狠狠”修饰动词“瞪”,表现对大娘想把炭头当药引这一想法的惊恐和无声的抗议;用“狠狠”修饰动词“擦”,则表现女孩对炭头往日身影重现的想念,却又硬生生地拒绝回忆的情态,恰能表现内心的无助和不舍。
示例2:选择(2)句,“一岁一岁”写出炭头和女孩一起走过童年的每一天,见证女孩的成长和家庭生活的艰难。“染在墙上的身影”和“愈来愈精瘦黝黑的背脊”暗示母亲病情日趋严重,父亲为救治母亲日益操劳。
12. 三处对知了叫声的环境描写既烘托出人物驱不走的郁闷、无休止的烦躁心情,也暗示了黑狗的悲惨结局。
13.示例一: 选B。小说写了黑狗和女孩相依相伴并最终和女孩永别的故事,“ 童年的最后一天”既突出黑狗逝去的那一天的特定时间,也揭示了黑狗生命的终结便是女孩童年的结束这一独特意义。标题鲜明独特,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
示例二:选C。小说写了黑狗和女孩相依相伴并最终和女孩永别的故事,“药引子”表面指黑狗被当药引子给母亲治病,实指黑狗的逝去让女孩快速成长。黑狗的逝去也意味着女孩童年逝去和被成长的伤与痛。
14、吟余小立阑干外
15、因为诗人写的是晚景,天气昏暗,加上距离较远,望过去,昏鸦自然更像“点”,用“点”比用“只”更准确,更形象。
16、①迟、晚 ②怎么 ③再次、重新 ④ 等到、到
17、(1)年少而学,(就)如同初升的太阳。(2)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而成为博士吗? 18、年纪大;事务多。
19、从热爱学习、珍惜时间、善于引导、虚心听取他人的合理建议等方面阐述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