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测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 (45分)
1.根据解释写词语(4分)
① 尽心钻研思索,以期达到别人难以达到的境界。 ( )
② 因惊讶慌乱而没了办法。 ( )
③ 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 )
④ 形容突然醒悟。 ( )
2.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3分)
A.憔悴(cuì) 风筝(zhēn) 虐杀(lüè)
B.寒颤(zhàn) 撒谎(sā) 脸颊(jiá)
C.嫩芽(lènɡ) 拆散(cāi) 分歧(qì)
D.祷告(dǎo) 花瓣(pàn) 匿笑(nì)
3.下列标点符号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
B.我们嚷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C.“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D.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4.下列句子中有毛病的一句是( )。(3分)
A.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
B.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
C.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D.每次上体育课,每当看见她裤子上那条长长的伤疤时,就觉得对不住她。
5.下列几组句子中表意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这能全怪我吗? 这能怪我吗?
B.四年租金为三万元。 四年租金各为三万元。
C.你的判断难道会准确吗? 你的判断不会准确的。
D.我们难免会失败。 我们永远不会成功。
6.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3分)
A.《金色花》为我们表述了四个画面,通过四个画面体现了孩子的天真顽皮及对妈妈的挚爱.
B.《荷叶 母亲》中借助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来比喻母亲无私爱护子女。
C.《散步》中,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我在中间左右为难.
D.《风筝》一课通过风筝事件的叙述和严肃的自我解剖,批判了那些受封建思想影响而无端压制子弟的兄长,表达了对春日温和的向往
7.填入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连贯的一项是( )。(3分)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 ,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A.儿子毕竟幼小,虽然很胖。 B.儿子毕竟很胖,即使幼小。
C.儿子尽管很胖,毕竟幼小。 D.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
8.说话是一门艺术。在下面的情况下,你觉得应该怎么说?( ) (3分)
打电话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交往的重要方式。一天,你给你的好朋友张宾家里拨通电话后,听到的是一个陌生的声音。这时,你应该怎样说才算最合适?
A.喂!你是谁?我找张宾。 B.喂!我要找张宾。
C.你好!请找张宾接电话。 D.你好!我是林小凡,请找张宾接电话。
9.改写划线的句子,使全句连贯、简洁。(2分)
脚下是深绿的草地,蔚蓝的天空在高高的头顶,身旁是清澈的小溪,溪边有五彩的花朵,茂密的丛林,翩翩起舞的蝴蝶,这是多么美的意境啊!
10.按要求默写填空,检查一下自己平时积累的效果。(18分)
(1)《浣溪沙》中“ , ”两句,情致缠绵,音调谐婉,对仗工稳,宛如天成。
(2)《咏雪》一文中用“ ”和“ ”来比拟大雪纷纷。
(3)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 ,长在树的高枝上, ,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2)《风筝》节选自 集《野草》。作者 ,我国伟大的 、 、 。
(5)《荷叶 母亲》的作者是 ,原名 ,代表作《繁星》《春水》等。总的说来,大致包括 、 、 三个方面的内容。
(6)《羚羊木雕》的线索是 ,作者是 。
二、阅读理解 (55分)
(一)阅读《风筝》选段,完成11-15题 (18分)
①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
② 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实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③ 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啊。”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轻松了,这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沉重。我们渐渐谈起了儿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糊涂。“我可是毫不怪你啊。”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吧。
④“有过这样的事吗?”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⑤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⑥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11.语段(1)中加点的 “不幸”应怎样理解?(2分)
12.语段①中“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应具体指前文的哪些事?(4分)
13.作者产生忏悔之意的原因是
而根本原因是: (4分)
14.语段③-⑤运用了 的手法,突出了 。 (4分)
15.语段③“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一句中的“生”应如何理解?加上引号有何作用?(4分)
(二)阅读《羚羊木雕》选段,完成16-18题(10分)
不知什么时候,奶奶站在站口。她一定想说什么,可是,她没有说。这时,妈妈从柜子里拿出一铁盒糖果对我说:“不是妈妈不懂道理,你把这盒糖送给你的好朋友……那只羚羊,就是爸爸妈妈也舍不得送人啊!”我从妈妈的眼睛里看出了羚羊的贵重。她和爸爸一起看着我,像是在等待着什么。我知道事情已经无可挽回了,眼泪顺着我的脸颊流下来。屋子里静极了。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妈妈一边递过糖盒一边说:“您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
我再也受不了了,推开妈妈的糖盒,冒着雨飞快地跑出门去。
16.奶奶刚开始为什么“想说”又“没有说”?(3分)
答:
17.后来,奶奶所说的“这样多不好”一句中的“这样”是指
奶奶认为“不好”的原因是 。(4分)
18.选文结尾写到孩子“推开妈妈的糖盒”,你认为她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3分)
答:
(三)阅读《绳子》,完成19-24题。(15分)
绳子
(1)对于绳子,我有一份特殊的感情。
(2)那年要出国,特地到百货公司,买来一只很大的箱子。尼龙绳子,织染着红、黄、黑、绿四色的交错的方格图样。看起来很热闹很新潮,正像我当时的心情。出国前几个月,我细心地用各式流行的衣服、杂物等将它塞满。
(3)出国前夕,父亲没有征得我的同意,便径自拿来一根牢固的绳子,左两圈、右两圈地将它结结实实地捆住!我眼睁睁地看着,心里懊恼极了,眼泪直在眼眶里打转,脑子里老大不甘愿地想着:谁要带这么难看、这么土气的五花大绑的皮箱出国?多没面子!然而,临别依依,我只得将一腔埋怨压抑下来!
(4)飞机经过日本,转飞加州,当我从旧金山机场的旋转台领出那只皮箱时,我赫然发现,皮箱上的那条漂亮的、一路到底的长拉链,竟沿路开着口,满满一箱跃然欲蹦出来的东西,竟全靠那根绳子给拴住保全了!
(5)此后,在一连串飘零的岁月里,每次我从箱子里取出蔽体保暖的衣服的时候,父亲那低着头,沉默而坚定的捆缚箱子的神情,便时时映现脑际。父亲的影像,就像那根强韧而扎实的绳子,在我最软弱的时候,化成千万股力量,拉我、牵我、缠我、持我,及时伴我走过长路,一段又一段!
(6)而在风里,在雨里,在雪里,在异地的土地上,这根绳子,便这样,变得绵长而无尽了。
19. 从全文内容看,这篇文章不同于我们学过的课文《金色花》,写的是 。(2分)
20. 从全文层次看,这篇文章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的表达方式主要是 ,第二层的表达方式主要是 。(2分)
21. 全文结构看,用以联系有关人、事、情的线索是 。(2分)
22. 从全文人物看,作者重点刻画了父亲 的充满爱意的形象。(用原文回答)(2分)
23. 概括文中2、3、4、5段所蕴涵的作者的的心情,要求用二字词语:(4分)
心情为: 、 、 、
24.说说第四段中的两个“竟”字的表达作用。(3分)
(四)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完成25-28题 (12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君期日中, , ; ,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5.在文中横线处填上空缺的语句(4分)
26.解释加点词的含义。(4分)
① 与友期行 ② 去后乃至
③ 相委而去 ④ 下车引之
27.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来刻画人物?(2分)
28.友人错在哪里?请用文中的词语说明。(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