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七年级 > 语文

初一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五四制)

试卷简介

这套试卷主要针对六年级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行测试,包括基础的汉字拼音、文学常识以及阅读理解。试卷分为三个部分:基础知识、阅读理解和作文。基础知识部分考察了学生对汉字拼音的掌握情况;阅读理解部分要求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并识别不同的说明方法;作文部分让学生围绕“亲近自然”这一主题进行创作。

所涉及的知识点

这套试卷涵盖了拼音、文学常识、说明方法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写作技巧的训练。重点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特别是对于科学说明文的理解和写作能力。

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检测卷

基础知识(20分)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5分)

晨曦( )屏息( )妩媚( )寰宇( )轻盈(    )峰峦(    ) 谆谆诱导 ( )飞甍( )连亘( )弥漫(   ) 

2、指出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4分)

(1)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

(2)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绩纱。(    )

(3)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    )

(4)积云如果迅速地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人天顶,就变成了积雨云。(    )

3、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按音节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然数年恒/不一见。

B、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

C、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D、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4、文学常识(6分)

《山市》的作者是( )代的文学家( )世称( )

5、请写出两句有关月亮的古诗句(3分)

阅读理解(50分)

(一)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师,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瞬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1.在下面横线上写出本段文字的中心句。(2分)

2.“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方法,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招牌”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3.文段中的“姿态万千”、“变化无常”词语分别是写云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4.本段文字的结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文段中的最后一句引出了节选的全文的说明中心,联系全文,说说全文的说明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二)伽利略拒绝停止他的实验,因此他们就决定将威胁付诸行动。与亚里士多德的教导相反,伽利略认为,如果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就会同时落地。这些教授认为,这完全是胡说八道。“除了傻乒,没有人会相信一根羽毛同一颗炮弹能以同样速度通过空间下降。”现在正是揭穿伽利略的荒唐,叫他永世不得翻身的时候了。他们要让他在大学的全体教授和学生面前当场出丑,使他愚笨的学说当场被揭穿。

伽利略很乐于接受这个挑战。为这次“表演”选定的地点是比萨斜塔。指定的日期到了,教授们穿着他们的紫色丝绒长袍,整队走到塔前。学生们和镇上的很多人则走在这些人的前面。大家吵吵嚷嚷,兴高采烈,准备看伽利略出洋相,对他的人品宣判死刑。

当伽利略一步一步爬上斜塔时,大家都嘘他,他一只手拿着一个重的铅球,另一只手拿着一个重的铅球。时间到了,伽利略让两个铅球从塔顶同时落下。大家先是一阵嘲弄的哄笑——然后随之是大吃一惊的窃窃私语。难以相信的事情真的发生了!两个重量不同的铅球,同时从塔顶下落,同时越过空中,同时落到地上。

伽利略用实验证明了他的理论。

1、教授们认为伽利略胡说八道的原因是 。(2分)

2、选文中有点明本文课题的一句话是(  )(2分)

A.伽利略拒绝停止他的实验,因此,他们就决定将威胁付诸行动。

B.当伽利略一步一步爬上斜塔时,大家都嘘他。

C.为这次“表演”选定的地点是比萨斜塔。

D.伽利略用实验证明了他的理论。

3、对斜塔上的实验,教授和伽利略双方的目的各不相同,请分别指出。(4分)

教授的目的是 。

伽利略的目的是 。

4、当伽利略一步一步爬上斜塔时,大家都嘘他。这一“嘘”字和下文什么样的反应相照应?接着是“难以相信的事情真的发生了!”这个“难以相信的事情”指的又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3分)

5、伽利略用实验所证明的理论是 。(2分)

6、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选文内容。(3分)

(二)听天气预报别只注意温度(20分) 关心天气变化的人每天都收听天气预报,_______不少人往往习惯只以气温的高低作为判断环境冷热的惟一指标,这是片面的。 气温适中时,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对人体冷热感觉的影响较小。所谓气温适中,是指使人既不觉得热,又不感到不冷,这个温度叫做“不感温”。人们对环境的“不感温”是不同的,如人体对空气不感温为,对水的不感温为,这就是说在的空气和的水中,人们会觉得不冷不热,十分舒适。因为人正常体温为,在空气中,的空气会带走人体一部分热量,而体内产生的热量则会弥补空气带走的那部分热量,使得人体向外散失的热量与体内产生的热量正好相等,人体保持了相当的热平衡,使人们感觉良好。当环境温度低于或高于“不感温”时,人们就会有明显的冷感或热感。这时,相对湿度便会对人体冷热感起很大的作用。比如,当气温、相对湿度30%时,人体没有什么冷热的感觉(即舒适);同一气温,若相对湿度增大到95%时,人体就感觉闷热了…… 人体的冷热感与风力也有重要的关系。冬季当你静止或徒步行走时,本来穿着衣服感觉冷暖刚好适宜;如果坐上奔驰的卡车或窗户大开的汽车、电车,立刻就会觉得风声大作,周身寒冷。这是因为风能把人体周围的空气保温层吹散,把热量带走的缘故。一般风力越大,人体散失的热量越快、越多。从实验中,大致可以计算出这样的结果:当气温在以上时,风力每增加2级,人的寒冷感觉会下降3℃~;气温在以下,风力每增加2级,人的寒冷感觉会下降6℃~

1.第一段空缺处应填的关联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本文通过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说法的片面性,说出人体的冷热感与_________________有关系,与______________也有重要关系。(3分)

3.在空气中,人们会感到不冷不热,十分舒适,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第二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意在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5.第三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的说明方法,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说明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6.写出本文运用下定义说明方法的一句话。(2分)

7.“一般风力越大,人体散失的热量越快、越多”中“一般”一词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3分)

三、作文(30分)

不管是生活在喧闹的都市,还是宁静的乡村,每个人对大自然都有一份浓浓的向往、依恋之情,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幅属于自己的自然图景。画面上也许有万顷碧波,也许有林间小路,也许有当空皓月……

请以“亲近自然”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文体自定。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略2、略3、D4、清 蒲松龄 “聊斋先生” 5、略

二、阅读理解

(一)

1.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2.打比方;说明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

3.形态、特征。

4.总-分-总

5.看云可以识天气。

(二)

1.“与亚里士多德的教导相反”、“除了傻瓜……通过空间下降”。 2、C 3、“现在正是揭穿……使他愚笨的学说当场被揭穿”;接受挑战,证明自己的理论。4、嘲弄的哄笑,大吃一惊的窃窃私语;“两个重量不同的铅球……同时落到地上”。5、如果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就会同时落地。6、伽利略在斜塔上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理论。 

(三).

1、但是

2.人们一贯以气温的高低来作判断环境冷热的惟一指标  空气中的相对湿度  风力

3.人体对空气不感温度是

4.作比较、列数据、举例子  当环境温度低于或高于不感温度时,人们就会有明显的冷感或热感。这时,相对湿度便会对人体冷热感起很大的作用

5.举例子、作比较  风力影响着人的冷热感  把人体冷热感与风力的关系解说得明白好懂

6.所谓气温适中,是指人既不觉得热,又不感到冷,这个温度叫做“不感温”。7.不可以。因为“一般”表示经常情况下,不含特殊情况。去掉后,表达就不准确了。

无限免费下载试卷
Word文档没有任何密码等限制使用的方式,方便收藏和打印
已有人下载。
×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二维码
扫描公众号,私信暗号:36376 获取网盘提取码
前往网盘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还需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