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综合评价
石家庄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 温梅开
第一部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2分)
A、山巅(diān) 屏障(píng) 旌旗(jīng) 汩汩(gǔ)
B.尥蹶子(1iào) 褡裢(dā)天堑(qiàn) 臧否(fǒu)
C.陵(lìng)睁 胡吣(qìn) 逾越(yú) 行阵(háng)
D、谘诹(zōu) 驽钝(tún) 上溯(sù) 重幔(màn)
2.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2分)
A、橘黄 陛下 灰弘 油锤
B.冷嗖嗖 澎湃 阎罗 疲弊
C.崩殂 引谕失义 瞻仰 向晚
D.峰烟 捷报 丛莽 巍峨
3.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4分)
(1)滹沱河打太行山上流下来,像一匹烈性的马。( )
(2)画面上,青年男女农民拿着铁铲,背着土制地雷;白发的母亲送枪给儿子去打击日本侵略者;年轻小伙子站在指挥员身旁,等候命令,准备随时投入消灭敌人的战斗。( )
(3)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
(4)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地伟大坚强!/像你一样地伟大坚强!( )
4.根据课文原句填空。(4分)
(1)南国烽烟正十年, 。
(2) ,人间遍种自由花。
(3)《黄鹤楼》中抒发物是人非感慨之情的诗句是: , 。
(4)《渡荆门送别》中表达对故乡山水眷恋之情的诗句是: , 。
5.能力拓展(2分)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不超过10个字)
目前,全球已有85个国家的2300余所高校开设了汉语课程,3000万外国人正在学习中文。许多外国人为留学、就业、投资、贸易等苦学“方块字”,苦练“中国话”。英国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拨款100万英镑普及中文教育;美国将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韩国不少-~,Jk都开设中文学习班。
6.创新运用(4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改写。
近年来,日本不断做出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事情:坚持参拜靖国神社,允许美化侵略历史的教科书出台,公然为二战罪犯开脱罪责。
(1)强调“公然为二战罪犯开脱罪责”。
近年来,日本不断做出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事情, 。
(2)以“日本坚持参拜靖国神社,允许美化侵略历史的教科书出台,公然为二战罪犯开脱罪责”开头重组句子。(原意不变)
近年来,日本坚持参拜靖国神社,允许美化侵略历史的教科书出台,公然为二战罪犯开脱罪责, 。
7、综合性学习(5分)
2005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号召。作为中学生,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为建设节约型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班级准备开展一次“反对浪费,提倡节约”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⑴就中学生大手大脚、随意浪费状况开展一次调查活动,请你以调查活动小组组长的身份,拟一份调查提纲(至少两条)。
①
②
⑵学校准备在这次活动中征集一条标语制成横幅悬挂在餐厅。请你写一条并说明理由。
标语:
理由:
⑶请你提出一个厉行节约的“金点子”。
金点子:
第二部分:
(一)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8、哪组句子中指定词语的读音和意思都不相同( )(2分)
A、遗:以光先帝遗德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B、刑: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这个杀人犯被判处死刑
C、异:使内外异法也 他的父母离异了
D、志:恢弘志士之气 志同道合
9、这两段文字中有两个词语也成为常用的成语,它们是 和 。(2分)
10、“使内外异法”中,“内”指 ,“外”指 ;文中与“内”“外”意思相同的两个词分别是 和 。(各填两个字)(2分)
11、作者在《出师表》中写到自己所受到的“先帝之殊遇”,把相关的文字默写出来。(2分)
12、译句:(2分)
⑴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⑵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二)
心存感激
①在心如坚冰又加设密码的今天,人类应该恢复自身的本性,时常学会感动,心存感激。感激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是道义上的净化剂,事业上的原动力和内驱力,是人的高贵之所在。
②对父母心存感激,就会常怀孝心,常有孝行。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还有什么比这更贵重的呢?没有他们,世上就没有我们的踪迹,人海中就没有你“这一个”。许多人对父母的真正爱心往往是产生在父母离开他们之时,望着那空了的病床,才更加真切地体会到那彻彻底底是我们的来处之所。没有了父母,就像迷路的孩子找不到家,断线的风筝在空中飘摇。父母是我们心中的依靠和归宿,有雨的日子是头顶撑起的一把伞,伤心的时候是为我们擦去泪花的手帕。对父母要心存感激,就要常唤醒沉睡的良知,在自己的小家庭装修得豪华如宫殿时,去看看父母的房子漏不漏雨;在外饮酒作乐、潇洒走一回时,想想父母在家里是否感到孤独。《常回家看看》的歌声就是要对父母心存感激的呼唤。
③对他人心存感激,就会常怀仁爱之心,慈悲之心。心存感激,就要布施行善,多给予,少掠取,使自己心灵富足。荀子曰:“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要懂得给予,就永远有可给予;贪求索取,就永远要索取。给予得越多,收获也越多:索取得越多.收获就越少。人的一生,为他人付出得越多,他的心就越富足,他就越过得胸怀坦荡,泰然自若。一个人给予得越少,他的心灵就越干枯,他就越过得心神不宁惴惴不安。心灵富足的人必会爱人,因为爱就是给予,爱就是富足,爱就是宽广,爱就是一切。得到别人帮助时心存感激,就会让你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与人发生矛盾时心存感激,就会让你想起往日他对你的关心帮助,化解心灵的隔阂,让友谊常在。心存感激就必须宽容,宽容是给予的一种高级境界,是通往我们精神和灵魂净化之路的钥匙。能够宽容的人就能获得力量的循环增长。宽容他人,能够享受到生活的美好。
④对事业心存感激,就会忠诚敬业。即使是为公司、为单位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不要居功自傲,目中无人,你仍要心存感激,感激你和事业一块成长,感激为之效劳的公司和单位为你提供了施展才能和抱负的舞台,感激领导对你的信赖、重用和同事对你的大力支持。在你向着既定目标努力奋斗的过程中,只有心存感激,才会对事业忠诚,才能获得继续前进的内驱力,将你现有的成功看成是一个巨大的感动,你才会获得更大的成功,做出感动他人、感动自己、感动公司乃至感动中国的壮举。持久的感动就会凝结成对事业的执著,忠诚加执著便是敬业乐业。只有将个人的前途与团体事业交融在一起,每个人都对团体心存感激,忠诚敬业,事业才会有发展,个人才会有成功,这便是双赢法则。
⑤对生活心存感激,就不会有大多的抱怨。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许多事情往往都是双刃剑,若只看到刀刃的一面,受伤的永远是自己。生活是什么?生活是那河中水、指间沙,我们必须健康快乐地活着,这虽然平凡,可对于那些重病垂危的人来说该是多么珍贵呀!
⑥对大自然心存感激,就会以朋友的身份、和平共处的心态去爱护大自然,而不是以主人的身份去占有。四季交替之中我们感受到大自然不同的呵护与关爱。寒冷的冬日,早晨第一缕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你的床头,你会感到那是母亲温暖的手抚摸着你;夜晚来临,怕你寂寞,月光将一片幽辉洒在你的床前,静静地听你诉说心中的秘密。蓝天给你以自由遐想,大海给你以深沉雄浑,草原给你以宽广邈远,高山给你以坚毅勇敢,流水给你以柔情缠绵,这些美好的品格汇聚成人类的至尊至美,我们没有理由不对大自然心存感激,肃然起敬。
⑦对一切美好的事物心存感激吧!心存感激将使你的心和你所企盼的事物联系得更紧,心存感激将使你获得力量,使你产生对生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信念,从而一生被美好的事物包围。
(选自《中华散文》,有删改)
13.从全文看,点明“心存感激”深刻内涵的一句话是 。(2分)
14.文中画线的句子说:“给予得越多,收获也越多;索取得越多,收获就越少。”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由。(3分)
15.认真揣摩第②至⑥段文字,想想为什么先写对父母的心存感激,而后写其他?简要写出你探究的结果。(3分)
16.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写出你最欣赏的一句,说说你的感受。(3分)
17.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2分)
(三)
采蒲台的苇
⑴我到了白洋淀,第一个印象,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草生活。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的那么紧。人 ,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⑵我渐渐知道,苇也因为性质的软硬、坚固和脆弱,各有各的用途。其中大白皮和大头栽因为色白、高大,多用来织小花边的炕席;正草因为有骨性,则多用来铺房、填房碱;白毛子只有漂亮的外形,却只能当柴烧;假皮织篮捉鱼用。
⑶我来的早,淀里的凌还没有完全融化。苇子的根还埋在冰冷的泥里,看不见大苇形成的海。我走在淀边上,想象假如是五月,那会是苇的世界。
⑷在村里是一垛垛打下来的苇,它们柔顺的在妇女们的手里翻动。远处的炮声还不断传来,人民的创伤并没有完全平复。关于苇塘,就不只是一种风景,它充满火药的气息,和无数英雄的血液的记忆。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
⑸这里的英雄事迹很多,不能一一记述。每一片苇塘,都有英雄的传说。敌人的炮火,曾经摧残它们,它们无数次被火烧光,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们的清白。
⑹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一次,在采蒲台,十几个干部和全村男女被敌人包围,那是冬天,人们被围在冰上,面对等待收割的大苇塘。
⑺敌人要搜。干部们有的带着枪,认为是最后战斗流血的时候到来了。妇女们却偷偷地把怀里的孩子递过去,告诉他们把枪插在孩子的裤裆里。搜查的时候,干部们又顺手把孩子递给女人……12个女人不约而同地这样做了。仇恨是一个,爱是一个,智慧是一个。
⑻枪掩护过去了,闯过了一关。这时,一个四十多岁的人,从苇塘打苇回来,被敌人捉住。敌人问他:“你是八路?”“不是!”“你村里有八路?”“没有!”敌人砍断他半边脖子,又问:“你的八路!”他歪着头,血流在胸膛上,说:“不是!”“你村的八路大大的!”“没有!”
⑼妇女们忍不住,她们一起沙着嗓子喊:“没有!”
⑽敌人杀死了他,他倒在冰上,血冻结了,血是坚定的,死是刚强!
⑾“没有!”“没有!”
⑿这声音将永远响在苇塘附近,永远响在白洋淀人民的耳朵旁边,甚至应该一代代传给我们的子孙。永远记住这两句简短有力的话吧!
18.在第一自然段空格处补充上喻体,那一项更恰当( )(2分)
A.好象生活在水里的鱼
B.好象生长在苇上的虫儿
C.好象飘荡在水上的船儿
D.好象寄生在苇里的鸟儿
19.第二自然段作者详细列举了各种苇的不同用途,是为了具体说明第一段中的一句话,这句话是( )(2分)
A.水养活了苇草
B.人们依靠苇生活
C.这里到处是苇
D.人和苇结合的是那么紧
20.下面对第⑷段划线句子深刻含义的分析,选出分析错误的项( )(2分)
A.它充满了火药的气息和无数英雄的血液的记忆,是抵抗日寇侵略的象征。
B.苇不单纯是好看,它还有各种用途,养活了生活在冀中的勤劳朴实的人民。
C.每一片苇塘,都有英雄的传说。
D.它之所以成为名胜,是因为它体现了冀中人民的坚韧不拔、不可征服的民族的精神,因而显得壮美。
21.第⑸段加点的“血液”一词在此有特定含义( )(2分)
A.反抗斗争 B.坚强不屈
C.流血牺牲 D.英勇智慧
22.请简略回答“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这句话:⑴从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看,它起什么作用?⑵作者接下去并没有写“采蒲台的苇”,那么它有何深刻含义呢?(4分)
(1)
(2)
23.这篇文章的题材裁是( )(2分)
A.小说 B.报告文学 C.通讯 D.散文
第三部分:写作(40分)
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天,苏格拉底和弟子们聚在一起聊天,一位其父相当富有的学生,趾高气扬地面向所有的同学炫耀:他家在雅典附近拥有一望无边的肥沃土地。
当他口若悬河大肆吹嘘的时候,一直在其身旁不动声色的苏格拉底拿出了一张世界地图,然后说:“麻烦你指给我看看,亚细亚在哪里?”
“这一大片全是。”学生指着地图洋洋得意地回答。
“很好!那么,希腊在哪里?”苏格拉底又问。
学生好不容易在地图上将希腊找出来,但和亚细亚相比,的确是太小了。
“雅典在哪儿?”苏格拉底又问。
“雅典,这就更小了,好像是在这儿。”学生指着地图上的一个小点说。
最后,苏格拉底看着他说:“现在,请你再指给我看看,你家那块一望无边的肥沃土地在哪里?”
学生急得满头大汗,当然还是找不到。他家那块一望无边的肥沃土地在地图上连个影子也没有。他很尴尬又很觉悟地回答道:“对不起,我找不到!”
根据上述材料,以“要保持谦卑之心”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体裁不限。
参考答案:
1.A(B.否pǐC、睖IèngD.钝dùn) 2.B(A、灰—恢C、谕一喻D、峰—烽) 3.(1)比喻(2)排比(3)对偶(4)反复 4.(1)此头须向国门悬(2)取义成仁今日事(3)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全球掀起汉语学习热。(意思对即可) 6.(1)不仅坚持参拜靖国神社,允许美化侵略历史的教科书出台,甚至公然为二战罪犯开脱罪责。(意思表达正确,语句通顺即可)(2)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意思对即可) 8.A 9.妄自菲薄、作奸犯科 10.宫内、朝廷、宫中、府中 1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 12.⑴这真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危急时刻。⑵原来是为了追念先帝的特别厚待,欲报答在陛下您的身上。(意近即可) 13.感激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是道义上的净化剂,事业上的原动力和内驱力,是人的高贵之所在。 14.示例:同意。因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乐于奉献,就会有很大的收获,反之,一味的索取,只会失去人生的价值意义。如孔繁森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人民,因而赢得了人民的无限爱戴;王宝森等腐败分子向人民贪婪的索取,最终遭到人民的唾弃。 15.先写对父母的心存感激,突出了孝敬父母的重要,符合中华民族的道德规范。一个连父母都不爱的人,是绝对不会爱他人、爱事业、爱生活、爱自然的。 16.示例:蓝天给你以自由遐想,大海给你以深沉雄浑,草原给你以宽广邈远,高山给你以坚毅勇敢,流水给你以柔情缠绵。感受:运用排比句,表达了人对自然的感悟,抒发了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感激之情;句式整齐划一,读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语势和表达效果。 17.(1)人要有孝心,要有对父母的感激之心。(2)我们对世界上一切美好事物都要心存感激。(意近即可) 18、D(点拨:既要突出人与苇的亲密关系,又要体现下文“穿”的特点。) 19、B(点拨:这段中所写的内容,都是突出白洋淀人依靠苇而生活。) 20、B(点拨:B项没有揭示出苇的内在含义,也没有揭示出人与苇真正意义上的亲密关系。) 21、D 22、⑴引出下文。⑵这句话很自然地将文章从对苇的描述转入对人的赞美,并明确交代了写作目的,在人不在苇。(意近即可) 2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