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综合评价
石家庄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 温梅开
第一部分:
1.下面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蟋蟀(shuài) 鞘翅(qiào) 蚊蚋(ruì) 柞蚕(zuò)
B.隽永(jùn) 踯躅(zhì) 雍容(yōng) 蛮荒(mán)
C、塄坎(1éng) 浓酽(yàn) 帷盖(wéi) 红绡(xiāo)
D、蜾蠃(luǒ) 嬉子(xǐ) 醴酪(lǐlào) 忒(tè)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筑巢 摇曳 闲暇 赏心悦目
B.隐藏 帐蓬 袭击 出类拔萃
C.遨游 纯朴 丽质 名符其事
D.苍茫 浩荡 合谐 触目惊心
3.下列语句中空缺处应填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1)那确实是 ① 的乐器,比螽斯的要高级得多。
(2)蜘蛛饲养不容易,它要吃昆虫,而且胃口又很好,吃得又很 ② ,专吸食昆虫的汁液。
(3)天鹅是大自然 ③ 的杰作:优美的身段,浑圆的形体,秀丽的轮廓,洁白的色泽,柔和和传神的动作,时而生气勃勃,时而悠然自得的姿态。
A、①精美 ②精细 ③精巧
B.①精巧 ②精美 ③精细
C.①精美 ②精巧 ③精细
D、①精巧 ②精细 ③精美
4.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蟋蟀》——布丰——法
B.《蜘蛛》——周建人——文学家
C.《天鹅》——法布尔——法
D.《荔枝图序》——白居易——唐
5.根据要求填空。(3分)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颔联是 。
(2)《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表现禅房的环境幽静的句子: 。
(3)朵如 ,核如 ,壳如 ,膜如 ,瓤肉 ,浆液 。
6.能力拓展(4分)
下面是一份对200名初中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表,请根据这个调查表,回答后面的问题。
(1)从表中数据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 。
(2)看了这一统计结果,你对初中生的建议是什么?
7.综合学习与探究(6分)
请你阅读下面四则材料,然后答题。
材料l:近日,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阅读率从1999年的60.4%、2001年的54.2%、2003年的51.7%下降到此次调查的48.7%。(摘自《中国教育报》))
材料2:《中国教育报》记者在西部地区的一些农村中小学采访时发现,由于种种原因,这里的农村中小学生课外阅读量严重不足。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高质量的、紧跟时代的课外书籍十分缺乏,大大影响了农村孩子的阅读量。(摘自《中国教育报》2006年4月27白)
材料3:中国和平出版社退休编辑郭志刚把2570册图书捐赠给北京打工子弟学校大兴区张北育才小学,孩子们开始还能勉老师要求排队上前领书,不多大一会,急不可耐的孩子忍不住蜂拥而上,团团围住郭志刚,向他伸出一只只小手,场面完全失控。随同人员说:“看着孩子欢天喜地的样子,我们觉得鼻子有点酸酸的,忽然体会到了什么叫渴望,体会到了渴望的分量。(摘自《中国教育报》)
材料4:11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确定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称“世界读书日”)。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各国的出版机构、学校、图书馆和社区都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日庆典活动,把读书目变成一个热热闹闹的欢乐节日,显示了全球对阅读问题的关注。(摘自《中国教育》)
①请你谈谈阅读上述四则材料后的看法。
②在“世界读书日”活动中,你班将举行以阅读为主题的班会,请你写一句话作为此次主题班会的主题语。
③在主题目班会中,班主任要求每位同学说一句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你将说的一句是: 。
第二部分:
(一)
【甲】此后我就留心这八只脚的“诸葛亮”怎样捉飞将,并且看出,它有各种各样捉拿的方法。如果蚊、蚋等小虫飞来,触在网上,正在挣扎,蜘蛛忽然赶到,急忙把它捉住,咬在“嘴”里,吸取它的汁液,或者咬了回到网中央去了,好像我们咬一片面包或饼干似的,不费力气。如果投入网里的不是这等小虫,而是力气较大的飞虫,它急忙跑去,便放出丝来,用脚拿了丝去缚,直到那牺牲者挣扎不动为止。如果来的飞将是带枪的,例如蜜蜂,蜘蛛见它被网粘住,赶到前面,用丝向它身上绕一下,转身便走,恐怕被它的标枪投着。但走不多远,又回转身去,再绕一下,又走开。随后是接连地绕几转,跑开一次,等到看着那飞将挣扎的力量已弱,才靠近它的身边,把它细细捆缚。有时捆缚得细密到像一个布袋。蜜蜂被包在这样的袋中,往往还会发出吱吱的微声。
【乙】一只硕大的蜘蛛在一座古屋上编织了一面漂亮的蛛网,用以捕捉苍蝇。每当苍蝇落到网上,被缠住不能动弹时,蜘蛛就把苍蝇吞食个干净,不留一丝痕迹。因此,别的苍蝇飞来时仍以为这蛛网是个安全宁静的栖息处。一天,一只颇为聪明的苍蝇飞来了,在蛛网上嘤嘤嗡嗡地盘旋了好久不肯落下,于是蜘蛛便爬出来对它说:“落下来歇歇脚吧!”然而苍蝇远比蜘蛛聪颖,它回答说:“你的房屋上见不到别的苍蝇,而我是从不在不见别的苍蝇的地方落脚的。”说完,它就鼓翅飞开了,它飞呀飞呀,一直飞到一个有许多别的苍蝇汇集的地方。它刚要在那些苍蝇群中落下,突然一只蜜蜂嗖地飞来对它说:“不要落下,傻瓜,那是张捕蝇纸,那些苍蝇全都落入圈套了。”苍蝇反驳道:“不要说傻话,你瞧它们还在翩翩起舞呢。”说完之后,他就一头扎了下去,因此也就与其它苍蝇一样给粘在捕蝇纸上了。
这个故事适用于那种 的人。
8、就体裁而言,甲文是 ,乙文是 。(2分)
9、乙文中横线上应填的语句是( )(2分)
A、狂妄自大 B、把局部经验到处套用
C、不知天高地厚 D、自以为是
10、两文从不同侧面写出了蜘蛛 的特征。(2分)
11、甲文中加点的“触”和“投”两字能否互换,为什么?(3分)
12、乙文中画线词语与课文《蜘蛛》中哪些句子相照应?(2分)
13、甲文第一句在文段中的作用是 ,乙文第二段的作用是 。(2分)
14、结合两文段的内容,描绘苍蝇被蛛网粘住、被蜘蛛捕食的情景。(50字左右)(3分)
(二)
红叶西风白雁秋
鸟类因为生态习性上的差异可分为留鸟和候鸟,留鸟终年留居在一个地区,或是仅作短距离的漂泊或短距离的垂直迁徙。候鸟则具有因季节不同而作长距离迁徙、变更栖息地区的习性。燕子春来秋去,鸿雁春去秋来,会随着季节的变化,年复一年地重复着这一自然现象。
在我国长江流域,家燕是夏候鸟。每年春分前后,飞来繁殖育雏;到了秋季天气转凉,它们又成群结队地飞往南方,最远可到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一带越冬。
候鸟在迁飞时都具有定向识途的能力。家燕、雨燕以及其他多种候鸟,从越冬地返回繁殖地时,不仅能够到达它们出生的地区,甚至能够准确地回到旧巢址营巢。根据作者和同事们的野外调查,见到在黄海前三岛繁殖、经过环志的白腰雨燕,有的个体竟能回到前一年营巢的同一石缝中营巢。这种定向识途的归家能力,实在令人惊讶!
到目前为止,已经知道全世界鸟类有9000多种,其中有4阗0种或稍多一点的鸟类是候鸟。
鸟类学家用轻而耐磨蚀的铝合金或塑料制成脚环,刻印上放飞的地点、年份和号码,作为环志系戴在候鸟的脚上;或者利用其他探测的手段,对迁飞的候鸟进行研究,发现它们几乎都能按照南北向固定的路线迁徙。一些水禽和涉禽,更是沿着江河和海岸线迁飞。所有迁徙中的成员,并非都能在同一时间到达目的地。其中也有不少个体在长途飞行中要掉队,夏季到达不了繁殖的区域。
可是在另一方面,诸如紫崖燕和猫鹛(亦作猫声鸫),却几乎在同一季节的同一月、同一日同时飞到某一地点。曾有鸟类学家做过关于猫鹛迁徙的观察记录,连续5年都在4月中旬的某一天,不迟不早就在那天到达。这5年里某地猫鹛的“首见日”是固定的一天。
900多年前,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白雁到则霜降,河北人谓之‘霜信’。杜甫诗云‘故国霜前白雁来’,即此也。”
文中河北人,泛指黄河一带居民。白雁是指目前已经少见的雪雁。霜信则指从雪雁飞来这一物候现象,可以知道霜期即将来到。
这里所叙述白雁来到的日期,虽不像猫鹛那样一天也不差的准时到来,但也够准确的了。“碧云淡日黄花节,红叶西风白雁秋”,就是描述这种候鸟飞临时的物候。
许多体型较小的鸟,都于夜间飞行,白天觅食。有一些种类则主要在白天飞行。很多游禽和涉禽在白天,也在夜晚飞行。迁徙时常要越过青山碧海,长河大漠,飞到遥远的地方。它们的迁徙路线,又都跟地面上的地形、河川、山脉的变化有着一致的关系。
鸟类学家对长刺歌雀进行观察,发现它们每年往返于北荚的繁殖地和阿根廷的越冬地之间要飞行22400千米,这样的路程多么遥远。
候鸟在作长距离迁徙时,又是靠什么机制来定向识途的呢?通过环志、雷达观测,在鸟类身体上装置微型发报机和飞机跟踪等方法得出的资料表明:鸟类在夜间飞行,往往靠天空中日月星辰的位置来确定自身的位置和应当飞行的方向。飞行时也可利用磁场作为定向识途的标志;在高空飞行的鸟类还能按照特定方向振动的偏振光来定向识途。有些鸟类更可以利用波长范围在3250—36加埃之间的紫外光作为定向识途的标志。
此外,也有学者经实验证明,一些鸟类能利用大气中次声(频率低于16周/秒、人耳不能听到的声波)发源地(例如海洋中的巨浪、磁场巨变等)作为定向识途的标志。其他还有多种原因:有遗传进化上的原因,有生态学上的原因以及地质历史上出现有冰川时期的原因,都说明候鸟为了能找到适宜的外界环境来觅食、繁殖、避开天敌和不良的气候条件,不惜消耗大量的体力来作长距离的迁徙。
鸟类为什么要迁徙?在迁徙的征途上,又是怎样定向识途的?特别是有些种类的幼鸟,在出生后当年飞向越冬地的迁徙中,先于成鸟出发。这些幼鸟并非“识途老马”,在飞经从未走过的路线时,它们又是靠什么来识别路途的?凡此种种,还是迄今未能充分揭示的谜。
15.鸟类学家们依据什么将它们分成留鸟和候鸟?留鸟和候鸟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分)
16.家燕、雨燕均是候鸟,家燕、雨燕是指一种燕子吗?作者为什么要说“到目前为止,已经知道全世界鸟类有9000多种,其中有4000种或稍多一点的鸟类是候鸟”? (2分)
17.沈括是北宋的科学家,杜甫是唐代的诗人,河北人是泛指黄河一带居民,然而三种不同的人对同一现象有着相同的看法,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3分)
18.鸟类学家在观察候鸟作长距离迁徙时,采用哪些办法得出哪些重要的结论?候鸟们为什么不惜消耗大量的体力来作长距离的迁徙呢? (2分)
19.人类在从事鸟类研究过程中已取得可喜的成果,然而对鸟类的研究到达终点了吗?还有哪些正等待我们去探索研究呢? (2分)
(三)
诗中杜鹃为何啼
①杜鹃又叫子规、杜宇,属于鹃形目杜鹃科杜鹃属的鸟类。外形和鸽子有些相似,比鸽子显得要瘦长一些,嘴稍微向下弯曲,不过没有嘴钩,也没有蜡质,尾巴比较长,呈凸形,翅膀略短,是一种中小型鸟类。每到春末夏初,当火红的杜鹃花开满了山冈的时候,杜鹃那高亢的啼鸣声就会在群山中久久回荡,昼夜不停。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代诗歌中,有不少描写杜鹃啼鸣的。
②“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唐·王维《送梓州君》),“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宋·苏轼《浣溪沙》),这些都是人们十分熟悉的描写春天的诗歌,它们有机地将绿色的原野、潇潇的春雨和杜鹃的争鸣结合在一起,有声有色地向人们展示出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杜鹃为什么会不停地啼叫呢?因为春末夏初正值它们的繁殖季节,这叫声传递着有关求偶、划定活动范围等方面的信息。同时杜鹃自己不筑巢,不孵卵,常将卵产在其它鸟儿的巢中,它不断地呜叫似乎在警告那些寄主鸟:老老实实地孵卵,不许耍花招!诗人不知道其中的缘由,自作多情地认为杜鹃不知疲倦的啼鸣,是要把春天永远地留住,并写下了“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王令《送春》)这样的诗句。
③生活在我国境内的杜鹃有19种,它们大多属于夏候鸟或旅鸟,不同种类的杜鹃除了形体方面的差异之外,叫声也不一样。诗人们常根据自己的境遇,选择不同杜鹃的叫声,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四声杜鹃、大杜鹃、小杜鹃、鹰鹃的叫声在诗中最常见。
④四声杜鹃体长30厘米左右,头颈烟灰色,背部浓褐色,腹部有横斑,翅膀边缘有白色,农民认为它的叫声有点像“豌—豆—苞一谷一”;而漂泊在外的诗人却认为是“不一如一归一去一”,就像宋代文人柳永在《安公子》中所写的那样:“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同是宋代的贺铸在《忆秦娥》中写道:“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讲述的是在杜鹃的声声啼鸣中,夜不能寐的无可奈何之状。当然,也并不是每个人听到杜鹃声后都会想家,“南北东西春总好,杜鹃何苦劝人归”(宋·王庭洼《次韵陈群授暮春感怀》),这气派又是何等的豪迈!
⑤大杜鹃的个头比四声杜鹃略大,背部暗灰色,腹部有又细又密的黑褐色横斑,其叫声有点类似“布谷一布谷—”,生活中人们将其称之为“布谷鸟”。“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宋·陆游《初夏绝句》);“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宋·翁卷《乡村四月》),就是借大杜鹃的叫声来反映乡村田园牧歌式生活的。
⑥小杜鹃体长一般在26厘米左右,背部灰褐色,胸腹部为白色,呜叫声富有音韵,音调起伏比较大,听起来有点像“有—钱—打—酒一喝一喝一”;也有人认为是“去—不一得—也—哥一哥”,古人常把它的呜叫作为留客的征兆。“绿树鸣鹈(左夫右鸟),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宋·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鹧鸪、杜鹃的叫声都是劝人不要远行,诗人的一片诚心日月可鉴。
⑦鹰鹃体长40厘米左右,头灰色,背褐色,外形有点像雀鹰,尤其是飞翔时快速地扇动翅膀,然后进行滑翔,姿态与雀鹰更相近。其叫声为三音节的“贵一贵一阳一”,或“归—汶一阳一”,叫声清脆响亮。在成都平原流传有这样一个关于鹰鹃的神话,神话的大意是:古代蜀主杜宇与龙妹相爱,龙妹的哥哥是一条恶龙,它极力反对这桩婚事,并引发了争斗,杜宇最终打败恶龙,并与龙妹成亲。后来杜宇听信手下奸臣之言,上山去与恶龙和好,被恶龙装进铁笼,奸臣乘机篡夺了王位,并要霸占龙妹。杜宇知道后忧闷而死,变成杜鹃飞回故国宫中,绕着龙妹叫着“归一汶一阳一,归一汶一阳——”。龙妹心想蜀国在,汶山(即今岷山)之南,山之南为阳,又见此鸟叫得如此悲切,就说如果你是我
丈夫变的,就飞到我头上来。那鸟真,的落在了她的头上,龙妹知道丈夫已死,由于伤心过度,不久也死去,其灵魂也化作一只小鸟,与丈夫双双飞去,它们那凄凉的叫声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不平。“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唐·李商隐《锦瑟》),“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唐·李白《宣城见杜鹃花》),“从此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宋·文天祥《在金陵驿》),在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中,写的就是鹰鹃的叫声。
20.下列层次划分正确的是( ) (2分)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21.请用一句话说说大自然杜鹃啼鸣的原因。(2分)
22.说说能否将第6段中宋代辛弃疾的词与第7段中文天祥的诗调换?为什么? (3分)
23.“诗中杜鹃啼鸣”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试举例说明。(3分)
第三部分:写作(40分)
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群狼被猎人赶进了一个洞里。
猎人在洞口安装了一只兽夹,哪只狼先出洞就会被兽夹夹住。不过,其余的狼就可以逃脱了。
狼群在洞里饿了一天一夜,它们讨论谁先出洞的问题。
老狼说:“我年岁最大,我先出洞不太合适吧。”小狼说:“我的年龄最小,不该我先出去。”母狼说:“我还有三只狼崽等着我喂奶,你们忍心饿死它们吗?”一只跛脚狼说:“我已经负伤了,应该照顾我。”只剩下一只壮狼了,它说:“我可以先出去。不过,如果我最后冲出去,我可以为大家报仇,去咬死猎人。”
几天后,猎人从洞里拖出一只又一只饿死的狼。
狼,本来是很智慧、团队意识极强的动物。但是,这群狼太自私,谁都不愿牺牲自己,结果酿成了统统被饿死的悲剧。
根据上述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体裁,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参考答案:
1.B 2.A 3.D 4.D 5.(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2)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3)葡萄、枇杷、红缯、紫绡、莹白如冰雪、甘酸如醴酪。 6.(1)大多数初中生课外阅读喜欢看卡通画而不喜欢阅读文学名著。(意对即可)(2)希望初中生朋友博览群书,尤其是文学名著,只有这样才能陶冶情操,提高文学素养。(意对即可) 7、①答案示倒:我们在读书这件事上面临的问题是:不爱读书或没有书读(能概括几则材料反映出来的问题即可),应该重视读书。努力创造条件读书。(能针对材料谈出看法即可)②答案示例:人人重视阅读,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能够体现出班会的主题,且语言精练即可)③略(内容与渎书有关,必须是名言警句) 8、说明文;寓言 9、D(点拨:结合短文的意思考虑,从苍蝇的语言和动作上不难分析。) 10、结网捕食 11、不能。蚊蚋身体小,只能用“触”在网上,力气较大的飞虫身体较大,用“投”更准确些。 12、谜语 13、总领全段,引出下文;揭示寓意,点明主旨 14、提示:可以从动作方面描绘苍蝇的挣扎的情景和蜘蛛捕食的情景。 15.鸟类学家们依据生态习性上的差异把鸟类分为留鸟和候鸟。共同点:都迁徙。不同点:留鸟终年留居在一个地区,或是仅作短距离的漂泊或短距离的垂直迁徙;候鸟则具有因季节不同而作长距离迁徙、变更栖息地区的习性。 16.不是。为了让读者明白也许有的没有发现,所以说“到目前为止”。 17.不同的人,却有相同的结论,这说明候鸟的迁徙有规律。 18.通过环志、雷达观测,在鸟类身体上装置微型发报机和飞机跟踪等方法;得出结论:鸟类在夜间飞行,往往靠天空中日月星辰的位置来确定自身的位置和应当飞行的方向。飞行时也可以利用磁场作为定向识途的标志,在高空飞行的鸟类还能按照特定方向振动的偏振光来定向识途等等。寻求适合生存的地方。 19.没有。鸟类为什么要迁徙,仅仅为寻求生存之地吗?特别是有些种类的幼鸟,在出生后,当年飞向越冬地的迁徙中,先于成鸟出发,是如何识路的?凡此种种,都正等待人们去揭开谜底。 20.D 21.传递求偶,划定范围等信息;而且警告寄主鸟老实孵蛋。 22.不能。因为辛弃疾的词句是依据杜鹃鸟的啼叫声是留客的征兆来想象创作的,而文天祥的诗句是依据杜宇啼血归故里的传说,即依据鹰鹃的叫声传说来创作的。不同类的杜鹃叫声不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同。 23.诗人们常常根据自己的境遇,选择不同杜鹃的叫声,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