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命题人:林少玲
一、基础题(24分)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
(1)万籁此都寂,□□□□□。(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1分)
(2)□□□□□,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1分)
(3)《龟虽寿》中表达作者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的诗句是:
□□□□,□□□□。(2分)
(4)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托付给明月的诗句是:□□□□□□□,□□□□□□□。(2分)
(5)默写《夜雨寄北》(李商隐)。(4分)
□□□□□□□,□□□□□□□。
□□□□□□□,□□□□□□□。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1)母亲xìn fú( )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2)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yìn bì( )。
(3)她也笑了,坐在我的身边,xù xù dāo dāo( )地说着。
(4)这样贵重的东西不像一块点心一盒糖,怎么能zì zuò zhǔ zhāng( )呢?
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今年春节期间,山西某地发生了一起耸人听闻的假酒案。
B.他嘴上虽然没有说不对,心里却不以为然。
C.这篇散文把桂林山水描写得形象逼真,读完使人有设身处地的感觉。
D.鲁迅先生对于友人,尤其对于青年,爱护得无所不至,不但尽心竭力,还常主动帮忙。
4.下列没有语病的句子是( )(3分)
A.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发挥自己充分的作用。
B. 在学习中,我们要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
C.老师那和蔼可亲的笑脸和谆谆教导常常浮现在我眼前。
D.有没有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前提。
5.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写两句话,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和上面的语句构成排比句。(4分)
友谊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友谊是悦耳动听的音乐,让人陶醉其中。
, ;
, 。
二、阅读题(46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10分)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6.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3分)
A、顾:入门不顾 顾此失彼 B、乃:去后乃至 家祭无忘告乃翁
C、去:去后乃至 待君久不至,已去 D、引:下车引之 呼朋引伴
7、翻译下列句子。(3分)
君与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8、“未若柳絮因风起”被后人称为咏雪佳句,妙在何处?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9分)
投笔从戎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①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②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王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③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之志哉?”久之,显宗问固:“卿弟安在?” 固对:“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帝乃除超为兰台令史。 (《后汉书·班超传》)
[注释]①徐令:徐县县令。②执:操持,做。③研:通“砚”。
9、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1)然内孝谨 (2)尝辍业投笔叹曰
10、“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这句话的正确翻译是( )(3分)
A.家境贫寒,班超常常替官府雇佣人去抄写来供养(母亲)
B.家境贫寒,班超常常被官府雇佣去抄写来供养(母亲)x_k_b_1
C.家境贫寒,班固常常被官府雇佣去抄写来供养(母亲)
D.家境贫寒,班固常常替官府雇佣人去抄写来供养(母亲)
11、请结合选文中具体的语句,说说班超的性格特点。(4分)
(三) 课内现代文阅读(10分)
我的老师
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老师蔡老师。现在回想起来,她那时只有十八九岁,是一个温柔美丽的人。 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真正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
………
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记得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铺在当屋,旁边燃着蚊香,我睡熟了。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时辰,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就走。母亲喊住我:
“你要去干什么?”
“找蔡老师……”我模模糊糊地回答。
“不是放暑假了么?”
哦,我才醒了。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母亲把我拉回来,劝说了一会,我才睡熟了。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
可惜我没上完初小,就转到县立五小上学去了,从此,我就和蔡老师分别了。
12、对文中画线句子中的人称代词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选文都用第三人称“她”,这里改用第二人称“你”,读起来很别扭。
B.选文是回忆往事,用第三人称,这里是和蔡老师在一起,改用第二人称。
C.由于抒情的需要,变换人称,改用第二人称,可以直接抒发对蔡老师的思念、崇敬之情,显得更加亲切。
D.散文中可以叙事、议论、抒情,也可以第二人称与第三人称变换使用,这样更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13、第(2)自然段中的“从来不”与后一句中的“仅仅”是否矛盾,作者这样用词究竟是为了表现什么?(3分)
14、一般说,孩子多是期盼假期到来的,为什么作者这时觉得暑假“漫长”?(4分)
(四) 课外现代文阅读(17分)
田野上的白发
①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先是两鬓,后采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感到心痛。
②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有不白的么?
③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去了呢?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④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母亲在田埂上蹒珊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我叫了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了下来,脸上溢着慈祥的微笑。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便遣散而去。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⑤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珊而行。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宜享一享福么?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平时我们劝她,她都说: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
⑥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着,夜色里,只有母亲的白发看得清楚。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飘拂出我又一段回忆。
⑦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一早回家服侍父亲吃药,再赶到田里插秧。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移动。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⑧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又插一行。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
⑨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我一把抱起母亲,感到母亲已瘦得皮包骨头。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额上脸上脖予上。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我没说话,把母亲抱回家,就跑到田里,没命地插起秧来。我累得腰酸背痛,但一想到母亲的白发在眼前飘拂,想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便觉得不累了,腰也不酸了。我一口气插完大田的秧,哭了……
⑩母亲离开我们三年了,但我忘不了母亲的白发。她的青丝变白发,是岁月的辛劳所染。母亲的白发,装点着故乡的田野,温暖了我的心灵。啊,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
15、文中叙述了哪两件让“我”心痛的事?(4分)
16、赏析文中的画线句子(4分)
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17、第③段中“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一句看似闲笔,实则在文章结构上必不可少,请分析它所起的作用。(4分)
18、“白发”是全文线索,突出了母亲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
三、作文(50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50分)
我们每个人都向往拥有一个充满亲情的家。在孩子的眼里,家是慈母手中长长的线,家是慈父温暖坚实的臂膀,家是心灵栖息的避风港;在父母眼里,家是儿行千里母担忧的牵挂,家是孩子成长路上的期盼。家中每天都在上演着世间最真实动人的故事,有甜,有苦,有喜,有愁……请你以《难忘那次 》为题目写一篇体现家庭生活的作文
要求:(1)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2)不少于5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4)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四、附加题(10分)
A、 母亲啊! B、墙角的花, 天上的风雨来了, 你孤芳自赏是,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天地便小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1、以上两首诗选自__________写的诗集《__________》,实际是她在印度诗人_____的散文集《_____》的影响下写成的。(4分)
2、B诗以花喻人,寓理于物,给我们什么启迪?(3分)
3、请你结合上面两首小诗谈谈《繁星春水》这部诗集的艺术特点。(3分)
初一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答案
基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