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七年级 > 语文

语文版《诗词五首》同步练习

试卷简介

这份试卷主要围绕杜甫的诗歌《石壕吏》及其相关知识展开,包括字音、词义解释、文学常识、诗歌内容理解和能力提升等内容。此外,还包括杜甫的另一首诗《蜀相》的重排序列以及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赏析。通过这些题目,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杜甫和岑参的诗歌艺术,并培养其诗歌鉴赏能力和写作技巧。

所涉及的知识点

主要考查学生对杜甫诗歌《石壕吏》的理解,以及对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赏析,重点在于诗歌背景、内容、情感及修辞手法等方面的知识。

《诗词五首》同步练习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①齐鲁青未了        ②决眦           ③簪               ④逾

⑤戍                      ⑥裙            ⑦老妪          ⑧泣幽咽

2.解释加粗词。

①齐鲁青未了:               ②造化钟神秀:

③荡胸生曾云:               ④老翁逾墙走:

⑤死者长已矣:               ⑥泣幽咽:

⑦老妪出门看:               ⑧犹得备晨炊:

⑨听妇前致词:               ⑩天明登前途:

3.杜甫是_________朝伟大的_________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_________,称他的诗为_________。另外,由于他做过工部员外郎,所以人们又称他为_________。

4.《石壕吏》一词以“安史之乱”为背景,以此为背景,杜甫还创作了著名现实主义诗篇“三别”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包含《石壕吏》在内的“三吏”。

能力提高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文中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的写作背景是“______之乱”,这是指_________和_________两人发动的叛乱。

3.《石壕吏》的姊妹篇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4.翻译句子。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5.“老妪”被抓走了吗?何以为证?

6.有人说唐军镇压“安史之乱”是正义的,老翁逃走是不爱国的表现。你是怎么看的?请谈谈你的理由。

开放探究

(一)下面这首律诗是杜甫的《蜀相》,但排列句序乱了,请作调整,再回答问题。

①长使英雄泪满襟②出师未捷身先死

③两朝开济老臣心④三顾频烦天下计

⑤隔叶黄鹂空好音⑥映阶碧草自春色

⑦锦官城外柏森森⑧丞相祠堂何处寻

1.重排后的句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句的“两朝”指蜀帝刘备和_________(人名)的两朝。

3.第④句中的“三顾”指刘备三次去请__________出山帮助自己的事,后来演化为一个成语是_________。

4.杜甫写《蜀相》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或愿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实践——“比一比”

将《石壕吏》改写成剧本,各小组内组织四名同学(一扮杜甫,一扮老妇,一扮差吏,一扮老翁)进行演出比赛。

参考答案

【达标训练】

1.①liǎo②zì③zān④yú⑤shù⑥qún⑦yù⑧yè

2.①不尽  ②聚集  ③通“层”  ④越过  逃跑  ⑤停止,在诗中引申为完结。⑥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⑦老妇  ⑧能够  ⑨对……说话  ⑩前面的路

3.唐,现实,诗圣,诗史,杜工部

4.《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能力提高】

1.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2.安史  安禄山  史思明  3.《新安吏》《潼关吏》

4.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隐约听到(有人)低声地哭。

5.老妇被抓走了,“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的诗句可以为证。

6.应从人民遭受苦难之深重的角度,体谅老翁的行为。

【开放探究】

(一)

1.⑧⑦⑥⑤④③②①  2.刘禅  3.诸葛亮  三顾茅庐

4.仰望武侯(诸葛亮),决心以身许国,同时也希望唐朝也能有当世的良相之才出现。

(二)请老师适当加以指点,基本内容要与原诗吻合,可合理想像。

(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8.解释词语。

①铁衣:____________

②锦衾:____________

9.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它译成白话。

10.本诗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八句则主要是写____________。(填2字)

12.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3.请描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限40字)

14.下边一段文字是讲“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看看人家是怎样进行赏析的。请就“风掣红旗冻不翻”一句写一点赏析文字。

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梨花盛开比拟雪压枝头,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写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造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答案:(二)8.①铁甲编成的战衣 ②织锦的被子

9.比喻;忽然像一夜吹来春风,千树万树像梨花盛开一样。

10.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11.送别

12.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的感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

13.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

14.参考答案: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

无限免费下载试卷
Word文档没有任何密码等限制使用的方式,方便收藏和打印
已有人下载。
×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二维码
扫描公众号,私信暗号:37006 获取网盘提取码
前往网盘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还需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