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七年级 > 语文

语文:第15课《勇气》精题精练(鄂教版七年级下)

试卷简介

这份试卷主要涵盖了语文基础知识、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其中,基础知识部分包括汉字注音、标点符号(如破折号)的用法、动词辨析等;阅读理解部分则要求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及行为动机,并归纳总结文章主旨。此外,还涉及到了对人物行为的评价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所涉及的知识点

这篇试卷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涵盖的知识点包括汉字注音、标点符号使用、人物心理描写、文章主旨理解、社会现象分析等。

勇气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颀长(  ) 拘谨(  ) 熹微(  ) 咆咽(  )

2、破折号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他是第101空降师——巴顿英雄部队的。

B、一个年约三十岁的法国女人——她长得并不漂亮……善良而镇定的——开了门。

C、她的丈夫和她的三个小小的孩子——一个是婴儿,坐在一张高椅子上——坐在饭桌旁边……

D、他刚跑进树林——悉意经营的……法国树林——就听到周围都是追兵,互相吆喝着。

3、用横线画出表现德军凶残的动词:

⑴转眼之间就把他从碗橱里拖了出来。

⑵于是他们暂时把他推入一间棚屋里,把门闩了。

⑶一个冲锋队员一拳打在他的嘴上。他就说不出话来了。

⑷德国人命令他站在院子里,把他当场枪毙了。

4、文章标题是“勇气”,作者在文中也写了两种“勇气”:美国伞兵的勇气和法国妇女的勇气。你认为作者更看重哪一种勇气?为什么?

5、“他们想不到需要再来搜查这间房子,因为他们不理解他们所在对付的这种人民。”这句话的意思是(  )

A、德国兵不会说法语,无法进行交流。

B、德国兵没想到法国女人会把美国伞兵藏起来。

C、德国兵的嚣张在像法国女人这样勇敢的人民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D、德国兵没想到美国伞兵这么聪明,居然第二次藏进法国女人的家里。

6、文中说:“我被这真实的故事里的两位主角迷住了。”对此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我”喜欢听战斗故事。

B、作者狄斯尼是美国人,所以对美国伞兵的遭遇特别关注。

C、“我”被两位主角惊险离奇的遭遇打动了。

D、“我”被法国女人和美国伞兵的勇气深深地震撼了。

7、为什么说法国女人“是一个有福气的女人”?对此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法国女人因救助了美国伞兵而被人称颂,她是幸福的。

B、法国女人看到了诺曼底地区的解放,因而是有福气的。

C、法国女人为了捍卫自己的信仰——和平,甘愿为此付出一切,诠释了信仰的真正含义,她是幸福的。

D、法国女人因为自己的“勇气”没有被德国兵杀害,她是“有福气”的。

二、同步解读

这个美国兵又一次来到这户农家,敲响了房门。那位法国女人很快打开了门。她满脸苍白,泪眼模糊。他们面对面地,站了也许一秒来钟。她没有向她丈夫的尸体看上一眼,一直看也不敢看他一下。她直直地注视着这个美国青年的眼睛,他的到来使她变成了寡妇,孩子们变成了孤儿。

“你愿意把我藏起来吗?”他问。

“哦,当然啦。快!”

她毫不迟疑地把他送回壁炉边的碗橱里。他在碗橱里躲了三天。法国农民的葬礼举行的时候,他是呆在那儿的。三天之后,诺曼底地区解放了,他得以重返部队。

德国人再没有来过这户农家。他们想不到需要再来搜查这间房子,因为他们不理解他们所要对付的这种人民。也许,他们理解不了,人类的精神竟然能够达到这样的高度。两种勇气打败了他们——智胜他们的美国青年的勇气,和那位法国女人的勇气——她毫不犹豫地给了美国伞兵第二次机会。

我被这真实的故事里的两位主角迷住了。我常常想到他们,并把这个故事多次讲给美国驻法国和意大利的战士们听。不过我缺乏口才,总也不能圆满地表达出我对这两位卓越人物的看法。

8.文中说:“他们面对面地,站了也许一秒来钟”,这一秒来钟无声胜有声,他们各自可能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

9.美国兵第一次来到法国女人家,带来什么后果?他的又一次到来,可能会有怎样的后果?

10.法国女人毫不迟疑地把美国兵藏起来的原因是 。

11.文中说:“两种勇气打败了他们”,体现在文中两位主角身上的勇气分别是怎样的?

①美国兵:

②法国女人:

12.文中的“我”说“总不能圆满地表达出对两位卓越人物的看法”,你认为是这样吗?

三、美文赏读

红绿灯

小镇越来越繁华,街道上的车辆也就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车辆拥挤在不怎么宽阔的街道上,常常就出现交通堵塞。

交通堵塞时,驾驶车辆的人就呆在车上等,等得久了,也不见车动,就嚷、就骂,先骂前面堵车的人,再骂街道混乱。骂着骂着,就骂到镇长、书记身上。大家都想,要是街道上的十字路口设一个交通岗、装上一架红绿灯就好了。

一天,镇长坐着小轿车出门,刚到街上的十字路口就被堵住了。前面是卡车,后面是拖拉机,小轿车被挤在当中,寸步难行。镇长先是耐心地等,等了半个小时也不见动静。镇长就火了,跑到十字路中心一站,说:“我是镇长,大家都听我指挥!”镇长当了半个小时的交通警,终于将堵塞的车辆疏通。

镇长回到办公室后,立马召集有关人员开会,责令有关部门10天内在街道十字路口设一个交通岗,装上红绿灯。

在交通岗值勤的是个刚从学校毕业的小伙子,值勤时很认真,遇有违反交通规则的车辆,轻的罚款,重的就扣留车辆。从此街道上再多车辆,绿灯走,红灯停,也不会堵塞。

这天,镇长急着去开会,车到十字路口时,正好红灯亮了。司机看到镇长很焦急,就一踩油门过去了。

小轿车刚过交通岗,便被来换班的年轻交通警拦住了。

交通警说:“对不起,你的车闯红灯了,要罚款!”

司机瞪了眼交通警:“你没看见吗?这是镇长的车。”

年轻的交通警有些火:“管你是谁的车,违反了交通规则就要罚款!”说着,就扯了一张罚款凭证递给镇长司机。

这时,镇长下了车。镇长笑着走到年轻的交通警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说:“同志,你值勤很认真。我是镇长,今天有急事闯了红灯,该受罚!”镇长就从兜里掏出了钱。年轻的交通警正要接钱时,另一个年岁大一点的交通警跑了过来,忙挡住说:“镇长,他刚从学校毕业,不认识你,哪能罚你的款!”说话时,就连推带搀把镇长送进了车里。

年岁大的交通警望着镇长远走的轿车,叹了口气,对年轻的交通警说:“镇长的轿车你怎么也拦?”

“他闯了红灯!”

“闯就闯了。”

年轻的交通警(①)地说:“交通警只拦老百姓的拖拉机和卡车?”

“你还年轻,初来乍到,有时就是卡车、拖拉机闯了红灯,也得睁只眼闭只眼。”

“为啥?”年轻的交通警(②)地问。

“山不转水转。小镇这么小,你知道谁和谁连着筋呢!”

年轻的交通警似乎明白了其中的奥妙,小小的交通岗也是个神经枢纽呢!

接下来,年轻的交通警也和年岁大的交通警一样,能拦的就拦,不能拦的,笑笑就抬手放过了。

后来,镇长的轿车又从十字路口过,交通警远远地瞧见了,不管有没有红灯,都招手示意通过。久了,镇长的车就不再去看红绿灯了。

再到后来,不少卡车、拖拉机也不看红绿灯了。

时间不长,街道上又出现交通堵塞现象,有人将情况反映到镇政府,镇长很生气地问:“十字路口设了交通岗,装了红绿灯,怎么还堵车?”

身边的人轻声说:“现在买车的人越来越多了。”

镇长说:“通知有关部门开会,研究一下增设交通岗、红绿灯问题!”

13.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文中①②处。

A、迷惑  B.疑惑

C.不解  D.惊疑

①(  ) ②(  )

14.“司机瞪了眼交通警:‘你没看见吗?这是镇长的车。’”司机言下之意是说: 。

1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从中可以看出年轻交通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6.“山不转水转。小镇这么小,你知道谁和谁连着筋呢!”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它表现了年岁大的交通警什么特点?

17.根据“年轻的交通警似乎明白了其中的奥妙”一句,说说你对其中的“奥妙”的理解。

18.文中说“接下来,年轻的交通警也和年岁大的交通警一样,……”就此请谈谈你个人的看法。

19.“时间不长,街道上又出现交通堵塞现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请说出理由。

20.选出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镇长的车闯红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B.造成小镇前后两次街道堵塞的原因各不相同。

C.标题中的“红绿灯”是指安装在十字路口的红绿灯。

D.文中年轻交通警的变化说明:人一方面在改变环境,另一方面也在被环境所改变。

(参考答案:

1、略 2、A 3、拖、推、打、命令、枪毙 4、法国妇女的勇气。一方面作者多数引述将军的话褒扬这位法国妇女,用意明显,另一方面,美国伞兵身上体现出的更多是一种个体的智慧、勇气和力量,而法国妇女身上所体现的因渴望和平、痛恨战争而产生的勇气和力量,更多地体现出人类对和平的渴望以及由此产生的巨大的精神力量,也更为作者所看重。 5、C 6、D 7、C 8.略 9.他第一次到来使法国女人成了寡妇,孩子们变成了孤儿;又一次到来,可能会有更大的危险,再死更多的人。 10.痛恨战争、痛恨侵略者,渴望和平 11.因智慧而产生的勇气;由信仰而产生的勇气。 12.“我”为两位人物的行为所感动,无法用语言表达出他们的敬佩之情。 13.①C②B 14.这是镇长的车,你不应该拦,更不能罚款。 15.语言、动作描写对工作认真负责、坚持原则。 16.在这小镇上,你知道谁和谁有关系呀!处世圆滑 17.小小的交通岗也是个“神经枢纽”(用自己的话表述,言之有理也可) 18.略(事例正确即可) 19.①交通警对工作不认真负责②人们不自觉、主动地遵守交通规则等等。 20.C)

无限免费下载试卷
Word文档没有任何密码等限制使用的方式,方便收藏和打印
已有人下载。
×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二维码
扫描公众号,私信暗号:37097 获取网盘提取码
前往网盘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还需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