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导学练测
【字词综合运用】
(1)注音
砭骨(biān) 窒息(zhì) 崔巍(cuī wēi)
漆黑(qī) 镶嵌(xiāng) 匍匐(pú fú)
锥形(zhuī) 威胁(xié) 积雪(jī)
(2)多音字辨析
(3)形似字区别
(4)解词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强烈。
履践:踩踏。
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养精蓄锐:养息精神,蓄积力量。锐,锐气。
齐心协力:形容思想一致,共同努力。
斩钉截铁:比喻处理事情或说话果断坚决,毫不犹豫、拖沓。
异口同声:形容很多人说同样的话。
【重点句子分析】
(1)单从课文来看,好像就只是这四个人的登山故事,但联系全篇通讯来看,三位队员最后的胜利,是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假如没有二百多名队员和服务人员的前期大量工作,没有几次集体的适应性行军,打通通向珠峰的关键性道路,则三位队员绝没有可能取得登顶的胜利。
(2)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课文中,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用闲笔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如:“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等等。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课文背景知识】
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这篇课文就节选自这篇通讯。
【课文结构分析】
(1)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8段),四位勇士登上第二台阶。
第二部分(9~15段),刘连满因过度疲劳停止攀登,并冒着生命危险,把氧气留给队友。
第三部分(16~23段),三位队员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的无氧攀登,完成登峰壮举。
(2)中心意思
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本文赞扬了他们强烈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3)写作特点
①作者叙述事件有详有略,选择最典型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②描写自然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
【课文写作特色】
1.详略得当,突出精神面貌。
2.困难重重,表现人物性格。
3.景物描写,给人美的享受。
【课本习题提示】
一、经过充分的准备,5月24日上午9时,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他们艰难地向前行进着。两个多小时后,著名的“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他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察的路线,冒着严寒,花了五个多小时,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不到7米高的“第二台阶”。这时,队员们又不得不面对另一个对手——黑夜的挑战。他们借着雪夜的反光,一步一步地前进。由于前面用时过多,他们背上的氧气已经所剩不多了,他们现在又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反应最强烈的是刘连满,他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了。为了争取时间,大家决定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突击登顶。严重缺氧的刘连满躺在一块避风的大石块旁边休息,开始进入一种半昏迷状态。这时,他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决定把自己所剩不多的氧气留给登山的同志,并留下了一封感人的短信。与此同时,三位登山队员正搏斗在前进的道路上。他们匍匐在地上,借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艰难前进。到8 830米时,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他们果断地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无氧攀登。这样的攀登,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他们四肢更加沉重了,行动更加迟缓了,有时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要用半个多小时。但必胜的信念在支持着他们。凌晨,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二、没有固定答案,可当堂仿写,要调动生活积累,充分发挥想像,尽量写出当地夜景的特色,写出夜色的美。仿句略。
三、把两篇课文连贯起来学习,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笔记略。
【同步达纲练习】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镶嵌 贬骨 麻木 滞留
B.履贱 锥形 匍匐 漆黑
C.支撑 窒息 辨认 崔巍
D.肩膀 攀蹬 携戴 轮廓
(2)用下列成语造句。
养精蓄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齐心协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斩钉截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异口同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白处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高山严重缺氧□他们感到眼花□气喘□无力□他们的四肢更加沉重了□他们的行动更加迟缓了□甚至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需要半个多小时。他们忍受着肉体上的巨大痛苦,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继续朝顶峰走去□
A. 。 , , , ; ;、 、 !
B. , , , 。 ; ;, , 。
C. , 、 、 , , ,、 , !
D. , 、 、 。 , ,, , 。
(4)下列语句运用了什么描写人物的方法。
①他们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大胆而果断地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攀登。( )
②王富洲首先开口说:“同志们,我们三个人现在担负着攻克主峰的任务。氧气没有了,继续前进虽然可能发生危险。但是我们能后退吗?”( )
③然而他更加深刻地感到,三位正在同顶峰搏斗的战友比起他来更应当活下去,因为他们正肩负着一项多么光荣而又艰巨的使命啊!( )
(5)按照课文叙述的先后,排列出正确的顺序。
①黑夜中,由于缺氧,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奔向顶峰。
②刘连满冒着生命危险将氧气留给他人,并写下感人的短信。
③刘连满甘作人梯,帮助其他队员登上第二台阶。
④完成由北路登峰的壮举。
⑤登山队出发。
⑥三位队员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的无氧攀登。
正确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2)略(3)D(4)①动作描写②语言描写③心理描写(5)⑤③①②⑥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