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土地的誓言》导学练测
【字词综合运用】
(1)注音
炽痛(chì) 嗥鸣(háo) 斑斓(lán) 怪诞(dàn)
亘古(gèn) 谰语(lán) 默契(qì) 田垄(lǒng)
蚱蜢(zhà měng) 污秽(huì) 丰饶(ráo) 辘辘(lù)
白桦林(huà) 镐头(gǎo) 泛滥(làn)
(2)多音字辨析
(3)形似字区别
(4)解词
炽痛:热烈而深切。
嗥鸣:(野兽)大声嚎叫。
斑斓:灿烂多彩。
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亘古:远古。
污秽:肮脏的东西。
怪诞:荒诞离奇,古怪。
默契: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田垄:田埂,用来分界并蓄水。
泛滥:江河湖泊的水溢出,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
【重点句子分析】
(1)解释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和“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超出了常规,是很特殊的用法,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求解:一、明确该词的本义;二、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最后在本义和语境间发现词语具体确切的含义。“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在这里,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泛滥奔流,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较之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
“埋葬”和“飘荡”、“回响”等词又有何不同呢?须知,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是的,昔日的欢笑早已荡然无存,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但它却已被埋葬在了故乡的田垄间。因此,用“埋葬”一词就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
(2)怎样理解“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等语句?
从表层看,这是写实。在任何一块大地的深层,都涌动着沸腾的岩浆,这些岩浆就是文中所说的“红熟的浆液”。深层的理解是,他的内心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似乎正要喷涌而出!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塑造了两个颤栗着、愤怒着并且不可阻挡地将要爆发出来的意象——一个是大地之心,一个是作者之心。这块广大的“关东大地”因为这些拟人化的描写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于是可以像人一样召唤着“我”、激励着“我”为之奋斗、为之牺牲!
【课文背景知识】
(1)作家作品
端木蕻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属于“东北作家群”的文学派别。“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沦陷,许多富有民族感情的年轻作者相继流亡到了关内。他们带着故土陷落、河山破碎的悲愤,广泛描绘了发生在那片广漠、肥沃的黑土地上面的苦难与挣扎、觉醒与奋起。因此,他们的作品大都表现了家仇国恨和故土之思的双重情感。
(2)文体知识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文情并茂的文学体裁。题材广泛,可以写真人真事,也可虚拟加工。行文自由,任意挥洒,如行云流水;结构布局,不拘一格,分合自如。注重文采,或质朴清新,或斑斓绚丽,给人以艺术的美感。
“一粒沙中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散文,是闪现的思维火花,展现的情感波澜,再现的时光往事。
【课文结构分析】
(1)层次结构
文章两段文字一气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倾泻,在结构上有如双峰对峙,又宛若对仗工整的一幅长联。
第一段主要写,“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 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
第二段主要写,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魂牵梦萦,“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由战斗而牺牲!
(2)中心意思
作者以倾诉式的语言,抒发了“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流亡青年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情;对美好家园,已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的关东原野的深深眷恋之情,具有强烈的爱国色彩。
(3)写作特点
运用呼告手法,直接倾诉,并将倾诉对象拟人化;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营造文章的画面之美;叙述的方式与内在感情的起伏表里相应,形成文章的波澜与节奏。
【课文写作特色】
1.真挚感情,独特抒情。
2.多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
3.意象鲜明,情感激越。
【课本习题提示】
一、1.注意这段话中密集的意象,如白桦林、红高粱、马群、黑土地等等。抓住这些特点,能充分体会到东北的地域特征。
2.品味形容词和短语的修饰作用。这段话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短语修饰事物,使事物带上丰富的、耐人寻味的意味。细心品味这些形容词的修饰作用,并且强调语言引起的“联想”,着眼点在发挥想像力,品味语言。
3.这是一道开放题,鼓励发挥质疑精神,对作家个性化的语言风格加以评论。答案应该是多样的,开放的,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二、这是一道语言积累题,意在引导反复朗读文章,通过积累、记忆,体会课文浓郁的抒情性。例句如下:
1.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2.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不管我走到哪里,即使我睡得很沉,或者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都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
3.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
三、学唱歌曲,进一步理解课文思想感情。因为这首歌的主题与课文主题相同,都是抒发家国之痛、民族之恨的情感。
【同步达纲练习】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田垄(lǒng) 污秽(huì) 桦树(huá)
B.镐头(gǎo) 炽痛(zhì) 嗥鸣(háo)
C.亘古(gèng) 默契(qì) 泛滥(làn)
D.丰饶(ráo) 蚱蜢(zhà) 召唤(zhào)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誓言 胸膛 涌跃 仰望
B.汇合 土壤 辘辘 飘扬
C.怪涎 破晓 高梁 标直
D.幽远 斑澜 呻呤 耻辱
(3)给下列的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4)对课文的分析,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B.标题“土地的誓言”应理解为“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C.文章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
D.作者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
(5)本文的语言以富有力度和浓度的情感来打动人心。请从下列句子中找出你认为最富表现力的词语,并稍加分析。
①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②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颗稻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参考答案
(1)D (2)B (3)奔:bēn奔波 bèn投奔 解:jiě解放 jiè解元 xiè解数 (4)B (5)略(见本课的“重点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