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七年级 > 语文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试卷简介

这份试卷主要围绕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展开,涵盖了写作角度、人物形象、语言品味等多个方面。通过详细的文本分析,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此外,试卷还包括基础积累和课外拓展阅读部分,以全面评估学生的语文素养。

所涉及的知识点

这篇课文通过详细描绘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场景,展现了作者童年时期的丰富经历和情感体验。重点在于通过对景物和人物的细致描写,反映作者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同时,通过对比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不同,表现出作者对教育环境变迁的感受。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考点1 写景角度

第二自然段是从哪些角度写百草园的?结合课文分析。

(1)作者调动了各种感觉器官,菜畦的“碧绿”,桑椹的“紫红”,蜂的“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拥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从视觉上写;鸣蝉“长吟”,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是从听觉的角度写;覆盆子“又酸又甜”则是味觉描写。

(2)既有静态描写,又有动态描写。本段写到的植物有菜畦、皂荚树、桑椹、何首乌、木莲、覆盆子;动物有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3)这里有包括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物,桑椹、菜花是春季的,蝉在夏季鸣叫,蟋蟀到秋天才叫。

考点2 人物形象

你认为文中的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从文中找出相应的依据。

他是一位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对学生严而不厉的先生。

神态描写,如“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动作描写,如“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语言描写,如“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 —”。

考点3 品味语言

1.在文章第七自然段中找出表示捕鸟的动词,并说说这些动词的作用。

扫、支、撒、系、牵、看、拉、罩;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写出了雪后捕鸟的乐趣。

2.“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理?

运用了拟人修辞,用与朋友告别似的话语,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

基础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确凿(zhuó)     菜畦(qí)      攒成(cuán)

B.倜傥(zhōu) 脑髓(suǐ) 桑椹(shèn)

C.斑蝥(máo) 秕谷(bǐ) 盔甲(kuī)

D.锡箔(bó) 蝉蜕(duì) 收敛(liǎn)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方正    搏学    人迹罕至

B.倘有    轻捷    人生鼎沸

C.相宜    私孰    潜龙勿用

D.蟋蟀    消释    颠倒淋漓

3.下列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这片人迹罕至的沼泽,除了有几只大鸟在天空飞过,再无任何声息。

B.即使这次考得很好,也不表示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C.这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小伙子,也许在没有喝酒前想也不敢想会干出这些伤天害理的事儿。

D.春节前,超市一片人声鼎沸,购买年货的人很多。

4.对下列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排比)

B.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拟人)

C.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比喻)

D.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比喻)

5.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B.本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小说。

C.本文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D.“三味书屋”不是“我”的乐园,但其中也不乏乐趣,如大家放开喉咙读书的情形以及到后园去折蜡梅花、寻蝉蜕都是好玩的事情。

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不必说碧绿的菜畦……比桑椹要好得远”一段,完成下面的题目。

6.这段文字从视觉、听觉、味觉三个角度,从形状、颜色、声音、味道四个方面具体刻画景物,请摘抄出描写下列特点的词句。

(1)形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颜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声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味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说说下面两句话中加点的字能否改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

(1)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你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出“我”在百草园泥墙根一带所做的事。例如:拔何首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将儿童眼中百草园的无限趣味全部包含其中了。请你另选话题,用这个句式写一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x.k.b.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言运用

10.“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这是鲁迅先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情景。“对课”就是对对子。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写出上联。

上联:百草园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三味书屋习字绘画读课文,别有情趣。

11.(2016·山东潍坊中考改编)金色是童年的主色调,欢笑是童年的主旋律,童年的生活常常是阳光明媚、乐趣无穷的。请你参与主题为“烂漫童年”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请你根据画线句子仿写两句话。

灿烂的童年,躲藏在你的梦中。假如童年是一只鸟儿,它愿意飞翔在湛蓝的天空;假如童年是一朵花儿,它愿意开放在绚丽的花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灿烂的童年,它印刻在你的记忆中。

(2)“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古代有很多表现儿童放风筝的画作,下面是其中两幅,请选择其中的一幅,想象画面内容。

要求:至少使用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中的两种,不超过100字。

   ①          ②新*课*标*第*一*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老北京时代的“童乐”

①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童乐”,我们那时候,老北京的小孩儿就爱两样东西:一样是“拉洋片”,一样是“看小人书”。

②“拉洋片”我赶上了个尾巴。老北京在20世纪五十年代还有一段“拉洋片”的日子,记得是一毛钱一位,趴在洋片箱前一人一个镜头往里看,一人一边拉洋片一边唱戏里的解说词,其实就是以后的幻灯片,一个洋片大概有二十四到三十张,看完换人,想再看就得再交钱。当时一毛钱也花不起,常常看见前面的小孩儿,我们称之为“阔主”,看完以后一脸幸福,五官都溢满自豪,给我们“显摆”。回家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向爸爸妈妈要钱,要一毛钱,看“拉洋片”。

[来源:Z*xx*k.Com]

③我们看得比较多的是“小电影”。“练摊”的骑一辆自行车,车后架上绑一只木箱,打开木箱里面,有十几台类似现在照相机一样的“小电影机”,看一场小电影和看一个“拉洋片”一样,一毛钱看一次,一次只能一个人看。上面贴着片名,我们一般爱看打仗的,“练摊”的就拿起一个个长方木箱看看上面的片名,然后告诉你怎么看。小匣旁边有一个小把手,轻轻一摇,里面的画面就转换,和“拉洋片”一样,是一种小幻灯片,不同的是自己可以挑选,各看各的,但没声音,不能后倒,看完以后交给人家。“练摊”的有一种特别的钥匙,插进去倒着一摇,幻灯片又倒回来,重新再挣一毛钱。

④最热闹的是胡同口来了“小人书摊”。“练摊”的蹬一辆三轮板车,车上放两个大木条箱子,找块干净地方,铺上油布,把箱子里的“小人书”,就是连环画,拿出来摆上。小摊有几十本,大摊有上百本。练书摊的一不吆喝二不打傢伙,他像张网待雀的行家,不急不躁地坐在一旁等着。只要有一个孩子看见了,不用一炷香的工夫,全胡同的孩子都跟跑出来,围着书摊挑书。练书摊的人手中拿一长长的竹竿,像教室里先生拿的教鞭,你指哪本,他就用教鞭点哪本,你点头了,他就取过来,看一本连环画两分钱,人人都看得起,一毛钱就能看半天,挺过瘾的。

⑤“练摊”的主要是监看孩子们不能换着看,换着看他就赔了,也不能好几个孩子一块凑着看一本。这时候他就用教鞭指点着书示意你是“非法”的。我们当时主要是和“摊主”斗争。我们故意挤在一块看,一人拿两三本,各自看各自的,不违他的法,趁他稍稍不注意,就悄悄地把已经看过的偷偷地换了。神不知鬼不觉地就把两分钱花成四分、六分了,我们都特自豪,特骄傲,觉得他那么大的一个人被我们小孩儿给蒙了。

⑥书摊真吸引人,他的“小人书”很多都是一套一套的,譬如《西游记》《岳飞传》,看完一本钱不够就又得找家长要,死缠活黏的,要不来一毛钱,两分钱总是能要来。那时候,我们最大的理想就是长大以后也去练书摊,拥有那么多“小人书”,那就连觉也不睡了,天天看“小人书”。

⑦想起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真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童乐。一代人的“黄金时代”有一代人的追求。

12.老北京时代的“童乐”,文中主要介绍了哪些?试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课标*第*一*网

13.从文中你能读出孩子们具有怎样的个性?(答题思路参考【考点解读1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试简要分析选文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答题思路参考【考点解读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简要分析本文语言的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你记忆中的“童乐”是什么?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新_课_标第_一_网

无限免费下载试卷
Word文档没有任何密码等限制使用的方式,方便收藏和打印
已有人下载。
×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二维码
扫描公众号,私信暗号:37613 获取网盘提取码
前往网盘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还需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