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基础知识巩固
1.西汉建立的时间是 ( )
A.公元前221年 B.公元前209年
C.公元前207年 D.公元前202年
2.西汉国力进入到鼎盛时期是在 ( )
A.文帝时期 B.景帝时期
C.武帝时期 D.高祖时期
3.把儒家的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始于 ( )
A.西周 B.秦 C.西汉 D.东汉
4.西汉都城即今天的 ( )
A.陕西咸阳 B.陕西西安
C.河南洛阳 D.河南安阳
5.汉武帝接受属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这里所要罢黜的是 ( )
A.诸子百家
B.除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
C.法家和墨家
D.道家和兵家
6.图3—15—1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文物,它的名称是 ( )
图3—15—1
A.铜奔马 B.长信宫灯
C.金缕玉衣 D.马踏飞燕
7.汉武帝强化监察制度的目的是 ( )
A.监督地方官员
B.抑制地方豪强
C.防止贪赃枉法
D.强化皇帝权力
8.如图3—15—2所示官职的职责是 ( )
图3—15—2
A.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与皇族
B.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与皇帝
C.监督和检举郡守和县令
D.监督和检举郡国长官
9.汉武帝时负责监督地方官员的是 ( )
A.刺史 B.御史大夫
C.司隶校尉 D.丞相
10.汉武帝能够解决王国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1.对我国古代历史的记载或编撰,史学界往往采用以下三种纪年方法。请将下列年代和相应的纪年方法用线连接起来。
①甲子年 a.公元纪年法
②建元元年 b.帝王纪年法
③公元前221年 C.干支纪年法
梯级能力提升
易错题
12.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家是( )
A.董仲舒 B.主父偃
C.苟子 D.公孙贺
13.在河北满城西汉时期的中山靖王墓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最能表现墓主人身份的文物是( )
A.随葬金银器
B.西汉的铜奔马
C.制作考究的长信宫灯
D.金缕玉衣
创新题
14.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骑,和天子一样威风。他还自造弓箭数十万,府库“珠玉宝器,多于京师”。这种情况是由谁造成的 (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15.穿越时光隧道,来到汉武帝时期的最高学府太学,你将在这里学习 ( )
A.天文算术之理 B.法家治国之道
C.纵横之道 D.儒家的经典
16.下列哪个官职是汉武帝时设立的 ( )
A.御史大夫 B.郡守
C.县令 D.刺史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董仲舒晚年辞官在家著书,朝廷仍不断遣使者向他请教。董仲舒死后,汉武帝有一次经过他的墓地,特意下马。后来把他的墓叫做“下马陵”。
请回答:
(1)“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指的是哪家的学说?董仲舒的建议为什么会被汉武帝所接受?
(2)材料二中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18.观察图3—15—3和图3—15—4,结合课文回答问题。
图3—15—3 图3—15—4
(1)图3—15—4所示人物是谁?他是西汉时期哪一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向当时的皇帝提出了什么建议?
(2)图3—15—3所示是西汉的哪一位皇帝?他采纳上述建议后推行了什么政策?
(3)这个政策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
探究题
19.(调查研究题)阅读下面两幅地图:
图3—15—5
图3—15—6
请回答:
(1)请你指出图3—15—6的一处错误。
(2)认真观察比较图3—15—5和图3—15—6,其疆域变化最大的是 ( )
A.东北方向 B.东南方向
C.西南方向 D.西北方向
(3)西汉时,全国分为几个监察区域?当时这些区域被称作什么?
综合应用拔高
综合题
20.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是为了 ( )
①维护皇帝权威②恩赐亲戚③拱卫天子 ④巩固统一⑤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③ B.③④
C.② D.①④⑤
21.对汉武帝的“大一统”理解正确的是 ( )
A.西汉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等全部统一于中央,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B.只是加强对国家边疆的统一
C.消除王国的势力,使王国不再与中央作对
D.革除秦朝的一切弊病,沿用秦朝的政治制度
22.下列与汉武帝有关的内容是 ( )
①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负担②劝诫百官关心农桑③削减王国势力
④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景帝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令郡国务劝农桑。”
材料二:新华网北京电: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仍然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汉景帝的什么思想?
(2)汉景帝的哪些措施体现了这种思想?
(3)历史上把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称之为什么?
(4)当前中国社会的“三农”问题突出,请你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一个建议。
24.阅读下列材料:
(主父)偃说上日“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削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请回答:
(1)材料中的“上”是指哪个皇帝?(主父)偃提出什么措施?
(2)“上”颁布这项措施的目的不包括 ( )
A.巩固统一 B.加强中央集权
C.维护皇帝权威 D.恩赐亲戚
(3)这项措施效果显著,它妙在何处?
25.填写表格内容:汉武帝的大一统。
26.试比较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点。
开放题
27.“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问之。”当年董仲舒晚年辞官在家著书,朝廷仍不断遣使者向他请教;在董仲舒死后,一次武帝经过他的基地,特意下马,后称“下马陵”。
请回答:
(1)谈谈汉武帝为什么要这样做?
(2)从这两件事中你对汉武帝有何看法?它对现代有何启示?
同步考点聚焦
28.(2005年,安徽)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热播后,很多人对汉武帝的文韬武略有了基本了解,汉武帝治国的核心思想来源于 ( )
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
29.(2005年,山东潍坊)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是在 ( )
A.秦始皇时 B.汉高祖时
C.汉武帝时 D.唐太宗时
30.(2005年,广西玉林)史书记载:“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于是上从其计。”文中的“上”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请你判断下列事件与他有关的是(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C.建立行省制度
D.创立科举制度
答案:
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1.D 2.C 3.C 4.B 5.B 6.C 7.D 8.A
9.A 点拨:注意区分中央和地方上设置的监察人员的名称。
10.经过六七十年,西汉社会的发展,国家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中央政府的强大,人民需要安居乐业的生活。这种社会发展的客观环境是王国问题最终解决的根本原因。
11.①甲子年——c.干支纪年法
②建元元年——b.帝王纪年法
③公元前221年——a.公元纪年法
12.A
13.D点拨:解答此题须知玉衣是汉代皇帝和贵族死后的殓服,由于等级不同,玉衣有金缕、银缕、铜缕之分。
14.A l5.D l6.D
17.(1)儒家学说,即儒术。董仲舒的主张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适应了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因而为汉武帝所接受。
(2)反映了汉武帝对董仲舒的器重以及对他的敬重和怀念。
18.(1)董仲舒。西汉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向当时的皇帝建议:排斥和抑制其他学说,把儒家学说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2)西汉汉武帝。他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3)从此,儒家学说被确立为封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这种状况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19.(1)“洛阳”应为“长安”。
(2)D
(3)13个。十三州部。
20.D 21.A 22.B
23.(1)农本思想。
(2)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每年春耕时,他们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作榜样。
(3)文景之治。
(4)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
24.(1)汉武帝。“推恩令”。
(2)D
(3)不费一兵,不损寸土,就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封国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25.
26.两个事件的目的和实质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都是文化专制主义的表现。两个事件的方式和结果不同:秦始皇采用法家思想,对其他的思想文化进行极粗暴野蛮的破坏,结果并未能巩固统治反而加速了秦的灭亡。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儒学为正统,促进了大一统的形成与巩固。
27.(1)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这两件事都反映了汉武帝对董仲舒的器重。到董的墓地下马,更说明汉武帝对董仲舒的怀念与敬仰。
(2)两件事反映了汉武帝对人才的珍惜与尊重。像汉武帝这样尊敬人才、爱惜人才的观念,在今应当效仿。培养人才、广招人才虽然已成为一种风尚,但在使用人才上还有不少问题。如:不重视人才、重庸才、重阿谀逢迎之 “才”的也大有人在。要与古人比相差太大了。
点拨:汉武帝即位后,就下诏令各郡县推荐人才,并亲自命题考查。董仲舒等一批人才就是这样被发现的。出身贫寒的主父偃也得到了破格提拔,甚至一年内竟将他升官四次。出身奴仆的卫青,做了大将军,都说明汉武帝的英明。这一切表明汉武帝不是在“作秀”,而是真正地爱惜人才、尊重人才。
28.C 29.C 30.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