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七年级 > 历史

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同步测试4(北师大版历史七上)

试卷简介

这套试卷主要围绕北魏孝文帝改革展开,涵盖了从东汉末年以来内迁的少数民族及其历史背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以及这些改革对民族融合的影响。试卷通过选择题、填空题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性和意义。

所涉及的知识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融合,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从东汉末年以来,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历史上合称“_________”。

思路解析:东汉末年,人们把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称为“五胡”。“胡”在古代是对少数民族的普遍称呼。

答案:五胡

2.鲜卑_________于386年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了 ________________流域,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 

思路解析:鲜卑族拓跋部建立魏国,历史上称其为北魏,后来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答案:拓跋部 黄河

3.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文化,进一步加强对_________的控制,494年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_________。

思路解析:北魏孝文帝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皇帝,为了学习和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孝文帝迁都洛阳,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答案:黄河流域 洛阳

4.494年,迁都洛阳后,孝文帝要求南迁的鲜卑人一律改_________,学习_________,采用_________,提倡_________。

思路解析:孝文帝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采取了一系列改革的措施,让鲜卑贵族接受汉文化。

答案:汉服 汉语 汉姓 与汉人通婚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东汉末年,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历史上合称 “五胡”。

思路解析:从东汉末年以来,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历史上合称“五胡”。

答案:匈奴 鲜卑 羯 氐 羌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各族人民在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也呈现出逐渐认同的趋势。

思路解析:东汉末年,少数民族内迁,逐渐与汉族融合,受汉族的影响来自各个方面,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

答案:生活方式 习俗风尚

3.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  )

A.长安

B.许

C.洛阳

D.殷

思路解析:494年,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答案:C

4.北魏孝文帝为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采取的主要改革措施是(  )

A.规定官吏俸禄

B.分配土地给农民

C.迁都,实行汉化政策

D.没收寺院财产

思路解析:北魏孝文帝为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将都城迁到洛阳。

答案:C

5.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  )

A.匈奴

B.鲜卑

C.羌族

D.羯族

思路解析:386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魏国,定都平城,历史上称为北魏。

答案:B

6.北魏孝文帝改革与秦国商鞅变法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

A.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

B.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

C.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D.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思路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汇聚的潮流;而秦国商鞅变法则顺应了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确立的潮流。

答案:B

快乐时光

老A是鄙人的室友,毕业前已签订工作单位的合同,但又报名考研。可整天乃闲逛居多。考试临近,也不抱佛脚了。考研时有道题为:对李登辉的独台和搞两个中国有什么看法?(大概意思)老A不假思索,挥笔而就:不像话,太不像话了!!!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1.历史上称作“五胡”的,除了东汉、魏晋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羯、氐、羌之外,还有(  )

A.匈奴和鲜卑

B.鲜卑和回纥

C.吐蕃和回纥

D.匈奴和吐蕃

思路解析:从东汉末年以来,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历史上合称“五胡”。

答案:A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各族人民在长期的交往中,_________逐渐成为时代的主流。_________改革措施,加速了民族融合的步伐。

思路解析: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潮流,加速了民族融合的步伐。

答案:民族汇聚 北魏孝文帝

3.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

思路解析:民族融合是全面的融合,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答案:胡食 胡服 胡床 胡乐 胡歌 胡舞

4.对于南北朝时期出现的“胡人汉服”现象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 ②说明民族融合成为一种历史趋势 ③北魏孝文帝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④北方少数民族有穿异族服装的喜好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④

D.①②③

思路解析:南北朝时期出现的“胡人汉服”现象反映了北方民族汇聚的趋势,而少数民族有穿异族服装的喜好不是民族汇聚的措施。

答案:D

5.下列改革中,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的是(  )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汉武帝改革

思路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加速了北方民族的融合。

答案:C

6.下列叙述中,最能集中表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的是(  )

A.扩大了统治区域

B.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封建化

C.促进了南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D.使少数民族更加落后

思路解析: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改革,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

答案:B

7.促使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迁都洛阳、采用汉姓的根本原因是(  )

A.汉族地主的建议

B.南北对峙的形势

C.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D.先进封建经济的影响

思路解析:北魏孝文帝为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于494年孝文帝将都城迁到洛阳,采用汉姓。

答案:D

8.孝文帝把北魏都城由平城迁到(  )

A.洛阳

B.洛邑

C.咸阳

D.安阳

思路解析:494年,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答案:B

9.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这与下列哪项史实有关(  )

A.北魏迁都洛阳

B.北魏改用汉姓

C.北魏改穿汉服

D.北魏学习汉族礼法

思路解析:迁都洛阳后,孝文帝要求穿汉服、说汉话、采用汉姓,实行汉族的礼法习俗。

答案:D

10.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不正确的是(  )

A.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B.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

C.完成了南北统一

D.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思路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是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并没有实现南北统一。

答案:C

11.读下图:

耕耙图

扬场图

请完成下列问题:

(1)这两幅图反映了哪一民族的生产方式?

(2)它出现在关外游牧民族的墓葬壁画中,说明了什么问题?

思路解析:东汉以来,北方各民族人民呈现出逐渐认同的趋势,形成了民族汇聚的潮流,图中的内容反映了生产方式的融合。

答案:(1)反映了汉族(农业民族)的生产方式。

(2)说明随着民族融合的加强,少数民族(游牧民族)逐渐学会了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进行农耕。

12.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改革?改革的措施有哪些?这些改革措施对历史的发展有何影响?

思路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为了顺应民族融合的趋势,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在经济、政治等方面进行改革,从而加速了民族大融合。

答案: (1)原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互相影响,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为了顺应这一趋势,孝文帝听取汉族大臣的建议,实行改革。

(2)措施:迁都以前,孝文帝就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迁都以后,进一步实行改革,主要的措施包括: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3)影响:改革有利于北方农民的生产、生活,使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无限免费下载试卷
Word文档没有任何密码等限制使用的方式,方便收藏和打印
已有人下载。
×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二维码
扫描公众号,私信暗号:39030 获取网盘提取码
前往网盘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还需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