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七年级 > 历史

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同步测试1(北师大版历史七上)

试卷简介

这份试卷主要围绕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展开,重点考察了铁器牛耕的应用、商鞅变法及其影响等知识点。试题设计涵盖了基础知识的回顾以及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题目类型多样,包括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等,旨在全面评估学生对这一历史阶段的理解。

所涉及的知识点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普及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促使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新兴地主阶级随之崛起,各国纷纷通过变法改革来增强国力。其中,商鞅变法作为最为著名的改革之一,不仅使秦国迅速强大,还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如土地私有、奖励耕战、推行县制)为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同步测控优化训练

自主学习

1.古书中把人们在贵族的田地中 描写为“千耦其耘”。

2.战国时期, 的出现是耕作技术的一大进步。

3.春秋战国时期, 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新兴 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4.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进行变革,影响最大的是 在秦国的变法。

5.公元前 年,商鞅开始变法。

6.商鞅变法使 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7.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劳役和免受惩罚,最好的办法应该是 ( )

A.当兵立军功

B.不隐瞒犯法行为

C.合法经商致富

D.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

基础巩固

8.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遗址中,出土了许多农具。从制作材料上分析,这些农具中最先进的应是 ( )

A.木制农具

B.石制农具

C.铜制农具

D.铁制农具

9.史书上记载春秋时期“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个体农耕已经取代了集体耕作

B.奴隶消极怠工

C.土地被极少数人占有

D.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10.孔子的一个学生叫司马耕。字子牛。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中使用牛耕的情况已经普遍。牛耕出现大约是在 ( )

A.西周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朝

11.春秋和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包括( )

①促进了土地的私有化 ②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③强化了周王朝的统治 ④引发了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下列四个历史人物中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 )

A.李悝 B.商鞅

C.申不害 D.张仪

13.如果你是商鞅。下列哪句话可以成为你变法的依据 ( )

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B.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C.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D.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4.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商鞅变法的哪一项内容对后世影响最深远 ( )

A.承认土地私有

B.奖励耕战

C.废除旧贵族的特权

D.建立县制

15.商鞅变法的内容中,能反映中央集权思想的措施是 ( )

A.土地私有

B.奖励耕织

C.奖励战功

D.推行县制

16.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根本因素是 ( )

A.秦孝公的支持

B.人民的大力拥护

C.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

D.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趋势

17.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在辅助秦孝公十年间,贵族都怨恨他。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

A.承认土地私有

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规定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D.规定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军功越大,授予的爵位越高

18.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主要原因是 ( )

A.秦国“连横”策略的实施

B.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C.实行商鞅变法

D.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19.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 )

A.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的矛盾

B.奴隶主阶级和平民阶级的矛盾

C.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D.地主阶级和平民阶级的矛盾

20.商鞅变法法令中,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是 ( )

A.加强刑罚 B.奖励生产

C.奖励军功 D.推行县制

21.战国时期,占主导地位的农具是 ( )

A.木器和石器 B.铜器

C.青铜器 D.铁器

22.战国时代,各国纷纷变法的目的是 ( )

A.增强国力

B.任用贤能之士

C.废除分封制

D.改善农民的生产条件

23.商鞅变法开始于 ( )

A.公元前260年

B.公元前221年

C.公元前475年

D.公元前356年

24.下列不属于商鞅变法内容的是 ( )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生产粮食布帛的人,可免徭役

C.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D.建立郡县制

25.读下图,请完成下列问题:

(1)下图所画的工具是什么?出现在什么时期?

(2)该工具的优点有哪些?

(3)它的发明表明了什么?

26.阅读下列材料: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一一一《史记·商君列传》

请完成:

(1)材料中“卫鞅”指的是谁?“孝公”是哪国国君?

(2)材料反映了卫鞅的什么主张?

(3)结果如何?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结果?

创新升华

27.根据商鞅变法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试用一句话来分析每一项内容的作用。

承认土地私有: 。

奖励生产: 。

奖励军功: 。

推行县制: 。

(2)依据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说一说商鞅变法给地处西北之地的秦国带来了什么变化。

(3)商鞅自己最后因变法而惨遭杀害。有人说,商鞅被杀说明商鞅变法失败了。你认为这一点正确吗?请说出你的观点。

答案:

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自主学习

1.集体耕作

2.铁犁铧

3.个体小农地主阶级

4.商鞅

5.356

6.秦国

7.D解析:回答本题可以结合教材中商鞅变法的内容进行解答,商鞅变法奖励生产的内容中.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劳役。

基础巩固

8.D解析: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开始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相对于之前的木农具,铁农具是最先进的,代表了生产力发展的方向。

9.D解析: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

10.B解析:从题干材料可知,牛耕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非常熟悉,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两牛牵引的犁进行耕作。西周时期还没有。

11.C解析:结合春秋时期铁器使用和牛耕推广的影响很容易确定①②正确,据此排除B、D两项;再根据经济发展和政治变革之间的关系,理解经济的巨大发展必然会引发巨大的社会变革,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因此①正确,所以选C项。

12.D解析:李悝、商鞅、申不害是战国时期的改革家;而张仪是春秋时期的纵横家。

13.A解析:此题考查对商鞅变法的理解。第一句话揭示了世道变化的思想,符合题目的要求。

14.D解析:从商鞅变法至今,县制仍然在实行。

15.D解析:由“中央集权”可知与政治有关分析四个选项。A、B两项与经济有关,C项与军事有关,故只有D项加强了中央集权。

16.D解析:注意题干中的“根本因素”。应从经济方面找原因,商鞅变法适应了战国时期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

17.D解析:A、B两项都与贵族有关,但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对贵族并无多大伤害,因为贵族田地本来就多;C项规定主要针对农民而言,而贵族并无徭役。所以只有D项正确。

18.C 解析: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铁农具和牛耕在各国都有,所以不是主要原因,连横是在政治上的表现。

19.C解析:战国时期个体生产取代了大规模的集体耕作.新兴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是贯穿整个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20.B解析: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经济”,分析四个选项,A、D两项是政治方面的措施.巩固了统治。C项是军事方面的内容,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只有B项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符合题意。

21.D解析:春秋时期.铁器开始在农业上广泛应用,到战国时期,生产力进一步得到发展,铁器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农具。

22.A 解析:此题考查了战国时代各国变法的目的。战国时代,各国变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国力,而任用贤能之士只是一个达到上述目的的手段,C、D两项和题干的要求相差太远。

23.D

24.D

25.参考答案:(1)铁犁铧。战国时期。

(2)铁犁铧大多呈V形,后端比较宽阔,前端尖利。并有直棱,可以加强刺土功能。

(3)表明耕作技术的大进步。

解析:铁农具在当时代表了先进的发展方向,提高了生产力,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该题重在考查铁犁铧的特点和影响。

26.参考答案:(1)商鞅。秦国。

(2)主张改革(或变法)。

(3)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因为秦孝公即位后,深感秦国落后挨打、被他国鄙视是莫大的屈辱,决心改革内政,变法图强。

解析:本题通过历史材料,考查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

创新升华

27.参考答案:(1)用法令的形式保护土地私有制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废除旧贵族特权,打击了腐朽的贵族势力 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2)通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3)不正确。虽然商鞅被处死了,但是改革的目的达到了。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

解析:商鞅变法对秦国产生了重要影响,起到了富国强兵的作用,应对其内容、结果和影响有一个辩证的认识。

无限免费下载试卷
Word文档没有任何密码等限制使用的方式,方便收藏和打印
已有人下载。
×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二维码
扫描公众号,私信暗号:39110 获取网盘提取码
前往网盘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还需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