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七年级 > 历史

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同步测试2(北师大版历史七上)

试卷简介

这份试卷主要围绕铁器和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这一主题展开,重点考察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理解,包括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重要历史事件(如商鞅变法)的影响、各国变法的背景和结果等。题目类型多样,既有选择题也有填空题、连线题和简答题,全面覆盖了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升。

所涉及的知识点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引发了社会的巨大变革,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并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确立。

第8课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基础知识巩固

1.西周时期,农业生产所采用的方式是 ( )

A.“千耦其耘” B.个体耕耘

C.牛耕技术 D.铁制工具

2.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是在 ( )

A.夏朝 B.商朝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3.下列事件成为我国春秋时期农业发展史上一次革命性标志的是 ( )

A.用磨制的石镰收割庄稼

B.带木柄的耒耜在农业上的使用

C.牛耕的使用和进一步推广

D.铁制农具的使用和进一步推广

4.通过变法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是( )

A.秦 B.齐

C.楚 D.燕

5.战国时期,最先进行变法促进国家富强的是( )

A.楚国 B.魏国

C.齐国 D.晋国

6.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 )

A.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的矛盾

B.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C.地主阶级和守旧贵族之间的矛盾

D.贵族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

7.请将下列国家与各国的改革正确连线。

魏国 商鞅变法

楚国 吴起变法

韩国 李悝变法

秦国 申不害变法

齐国 邹忌变法

8.填写商鞅变法主要内容表。

9.阅读下列材料: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请回答:

(1)材料反映的是哪次变法内容?这次变法发生于哪一年?

(2)材料中最能反映出这次变法性质的内容是什么?

(3)根据材料的内容和所学知识,说明这次变法为什么能够成功?

梯级能力提升

易错题

10.下列对春秋以来各国掀起的变法运动背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使得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变为奴隶主的私田

B.奴隶主和奴隶身份的变化

C.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D.守旧贵族势力的积极推动

11.图2—8—1所示器物的用途是 ( )

图2—8—1

A.计算长短 B.计算体积

C.计算轻重 D.计算面积

创新题

12.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劳役和免受惩罚,最好的办法应该是 ( )

A.“勇于公战,怯于私斗”

B.不隐瞒犯法行为

C.合法经商致富

D.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

13.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主要得助于 ( )

A.秦国“连横”策略的实施

B.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C.实行商鞅变法

D.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

14.商鞅变法时,旧贵族公子虔和公子贾等人一直反对变法。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 ( )

A.当时奖励生产布匹多的人

B.当时立了军功的人按照功劳大小封爵,没有军功的贵族子弟就没有爵位

C.当时县的长官由国君任免

D.他们和商鞅的关系不好

15.阅读下列材料:

商鞅要推行变法,首先要取信于民。于是,有一天早晨他让人在都城南门立起一根三丈高的木杆,并告示日:“谁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口,就赏十两黄金。”围观者虽多,但都不相信此事当真,所以没有人来扛这根木杆。到了下午,又贴了一张布告:“谁把这个木杆扛到北门口,赏五十两黄金。”这时,有一个人向前一弯腰,把木杆扛起来,当那个人把木杆放在北门口后,商鞅果然赏他五十两黄金,并向众人宣布:“君主委托我推行新法,今后凡按法令办事者皆有奖赏,违抗法令者皆受到处罚。”这“徙木立信”的示范作用,保证了秦国变法顺利进行,使秦国富强起来。

请回答:

(1)商鞅作为一个政府官员“徙木立信”,这对于治国有何意义?

(2)想一想,这个故事在今天还有没有意义?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一一《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材料一、二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2)怎样看待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

(3)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许多变革,出现了一大批改革风云人物,列举一二位你熟悉的改革家,谈谈他们的成功之处。

探究题

17.(调查研究题)史书上记载春秋时期有“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的现象,这反映了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18.牛耕和铁器的使用为什么会引发战国时期各国的社会变革?

综合应用拔高

综合题

19.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迅速推广的原因是 ( )

①材料较易得到 ②冶铁场规模较大

③铁农具锋利、坚硬,远远胜过木、石、铜工具④各国政府大力推广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0.商鞅变法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 )

A.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B.改革彻底

C.个人才能卓越

D.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21.认真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图2—8—4

请回答:

(1)图2—8—2所示的铁制农具是哪个时期的?图2—8—3显示当时什么技术已经得到推广?

(2)推广铁制农具有什么重大意义?说一说,铁制农具为什么能较快推广?

(3)人类文明的发展阶段是以生产工具为标志的。图2—8—4为现代的播种机。这样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效率有什么关系?你还知道哪些例子?

22.阅读图片,回顾历史。

图2—8—5

请回答:

(1)图2—8—5反映的是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2)这一事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这一事件有什么影响?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材料二:商鞅舌战守旧群臣。

图2—8—6

材料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日:“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出自战国时期什么人之口?

(2)这一理论属于哪家学派?代表哪个阶级?

(3)他在哪国实现了这一理论?有何历史影响?

(4)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开放题

24.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反对者射死在楚王的尸首前;商鞅在秦国变法,最后被反对者处以极刑。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些现象,又该如何认识这些改革者的遭遇呢?这些历史史实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启示呢?

同步考点聚焦

25.(2004年,青海湟中)下列四幅图反映了不同时期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按发展先后依次是 ( )

①石器②商代青铜器③战国时期铁制农具④蒸汽机车

图2—8—7

A.①③②④ B.②③①④

C.①②③④ D.③①②④

26.(2004年,重庆)阅读下列材料:

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把小的乡邑合并为县,全国共设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治理;挖掉土地上原有的标志、疆界,向土地所有者征收赋税,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变法五年后,秦国富强起来。

请回答:

(1)以上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哪两项措施?

(2)商鞅变法发生于战国时期的哪个诸侯国?

(3)商鞅变法有何重大影响?

答案:

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1.A 2.C 3.C 4.A 5.B 6.B

7.魏国一李悝变法 楚国——吴起变法 韩国——申不害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齐国——邹忌变法

8

9.(1)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

(2)“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3)第一,变法顺应了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第二,商鞅制定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行之有效的办法;第三,商鞅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第四,秦孝公的支持。

10.D

11.B点拨:商鞅方升是商鞅监制的容积的标准铜量器(量是计算体积的器具),故选B。

12.D l3.C l4.B

15.(1)从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证明“诚信是立国之基”的道理。凡从政者必须牢记这一道理,切实做到“取信于民”。

(2)令出必行,取信于民,这与我国当今社会提倡的“诚信”完全一致,说明了自古以来“诚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6.(1)材料一: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强大起来。材料二:商鞅变法奠定了秦统一六国的基础。

(2)商鞅变法处在一个新旧历史交替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的历史特点和变法的阶级属性使变法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变法也未与旧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3)新时代的改革家如邓小平、朱镕基等。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使人民富裕起来,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点拨:改革能促进发展,改革能使社会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适应时代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

17.点拨:“公作”时没有人身自由,被强制集体劳动,生产的收获物全部上缴,因此他们没有生产的积极性,而消极怠工;“分地”时劳动者个体耕作,能够支配一部分自己的劳动,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因而劳动者生产积极性高。

18.牛耕和铁器在农业生产上的使用,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每个人的工作效率也相应提高了。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充分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就要改变原有束缚劳动者的旧制度、旧规矩,所以各国纷纷进行改革。

19.B 20.D

21.(1)战国时期。牛耕技术。

(2)因为铁制农具与原始社会时期的石器、夏商西周时期的青铜农具相比,更锋利、更坚硬,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春秋战国时期的冶铁业已相当发达,能够生产大量铁器,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

(3)提高了生产效率。例如复印机加快了办公室工作效率;高速列车提高了运输速度。

22.(1)商鞅变法。

(2)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奖励生产;奖励军功;承认土地私有;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

(3)为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扩大了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从而为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增强军事力量,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打下了基础。

23.(1)商鞅。

(2)法家。地主阶级。

(3)秦国。秦国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4)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守旧贵族的反对使商鞅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但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因为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点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古今一理,新生事物总会遇到守旧势力的阻挠,甚至出现倒退现象,但这是暂时的,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光芒的。故代表新生事物的改革是成功的。

24.点拨:历来改革都是对旧制度、旧习惯的阻碍,必然受到原来势力的阻碍。要想成功,往往需要坚定的决心,忘我的精神,有时甚至要牺牲自己的生命。我们今天的改革虽然也会碰到种种阻力,但这都是前进途中正常的事情,所以我们要坚定改革信念,积极投身到改革当中去。

25.C

26.(1)奖励耕战;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秦国。

(3)封建制度逐步在秦国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无限免费下载试卷
Word文档没有任何密码等限制使用的方式,方便收藏和打印
已有人下载。
×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二维码
扫描公众号,私信暗号:39111 获取网盘提取码
前往网盘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还需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