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七年级 > 历史

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同步测试3(北师大版历史七上)

试卷简介

这套试卷主要围绕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展开,包括铁器牛耕的应用、生产力的发展、各国变法等。题目设计涵盖了基础知识的回顾和理解,同时也考察了学生对历史事件及其影响的分析能力。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或初中低年级学生作为课前预习、课中强化及课后巩固的练习。

所涉及的知识点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普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并促进了各国变法改革,其中商鞅变法最为著名,为秦国的强大奠定了基础。

第8课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西周时期,人们使用、工具进行农业生产,在贵族的田地中_________,古书描写为“_________”。

思路解析:本题论述了生产力的发展延续,体现了生产力的进步,结合发展状况过渡到春秋时期的生产力发展。

答案:木制 石器 集体耕作 千耦其耘

2.我国开始出现铁制农具的时期是(  )

A.西周时期

B.东周时期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思路解析: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开始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铁农具的广泛应用标志着生产力的进步。

答案:C

3.战国时期,最先进行变法的国家是(  )

A.魏国

B.楚国

C.秦国

D.齐国

思路解析: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竞相改革,魏国首开变法之风,首先任用李悝为相,实行变法。

答案:A

4.战国时各国的改革变法中,影响最大的是(  )

A.李悝在魏国的变法

B.吴起在楚国的变法

C.邹忌在齐国的变法

D.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思路解析:战国时期的改革中,各国都取得了一些成效,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强大起来,为以后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答案:D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遗址中,出土了许多农具。从制作材料上分析,这些农具中最先进的应是(  )

A.木制农具

B.石制农具

C.铜制农具

D.铁制农具

思路解析: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开始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而相对于之前的木农具,铁农具是最先进的,代表了生产力发展的方向。

答案:D

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已懂得用畜力代替人力进行生产耕作。作出这一判断的根据是(  )

A.牛耕的出现

B.马车的出现

C.铁器的使用

D.骡耕的出现

思路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中“畜力代替人力进行生产”,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两牛牵引的犁进行耕作。

答案:A

3.史书上记载春秋时期“公作则迟”“分地则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个体农耕已经取代了集体耕作

B.奴隶消极怠工

C.土地被极少数人占有

D.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思路解析: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

答案:D

4.在魏国进行变法的政治家是(  )

A.李悝

B.吴起

C.申不害

D.管仲

思路解析:战国时期,魏文侯任用李悝实行变法,吴起在楚国进行变法,申不害在韩国,管仲在齐国辅佐齐桓公。

答案:A

5.商鞅变法开始于(  )

A.公元前4世纪

B.公元前3世纪

C.公元3世纪

D.公元4世纪

思路解析:首先确定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然后得出公元前356年为公元前4世纪,注意年代与世纪之间的换算。

答案:A

6.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主要原因是(  )

A.秦国“连横”策略的实施

B.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C.实行商鞅变法

D.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思路解析: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铁农具和牛耕在各国都有,所以不是主要原因,连横是在政治上的表现。

答案:C

快乐时光

妈妈:“小强,你真是个好孩子,爸爸瞌睡的时候,你一直安静地坐在旁边,从不打扰爸爸。”

小强:“嘘!别吱声,我正在等着看当烟头烧着爸爸手指时爸爸的反应呢!”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1.铁工具开始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是在(  )

A.原始社会末期

B.夏商西时期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思路解析: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开始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原始社会一般是用石器,夏商时期一般用青铜器。

答案:C

2.孔子的一个学生司马耕,字子牛。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中使用牛耕的情况已经普遍。牛耕出现大约是在(  )

A.西周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朝

思路解析:从题干材料可知,牛耕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非常熟悉,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两牛牵引的犁进行耕作。西周时期还没有。

答案:C

3.________、________的使用和推广,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史书记载着一时期“公作则迟”“分地则速”,反映了_________取代大规模的_________,个体小农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

思路解析:在掌握基本的历史史实的情况下,明白新的生产力的发展趋势,清楚由“公作”到“分地”的发展变化。

答案:铁器 牛耕 个体生产 集体耕作

4.下列四个历史人物中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

A.李悝

B.商鞅

C.申不害

D.张仪

思路解析:李悝、商鞅、申不害是战国时期的改革家;而张仪是春秋时期的纵横家。

答案:D

5.在秦国变法的商鞅是(  )

A.秦国人

B.魏国人

C.卫国人

D.商国人

思路解析:商鞅是卫国公子,后因在秦国变法有功,被封在商地,又称商鞅。

答案:C

6.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劳役和免受惩罚,最好的办法应该是(  )

A.当兵立军功

B.不隐瞒犯法行为

C.合法经商致富

D.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

思路解析:回答本题可以结合教材中商鞅变法的内容进行解答,商鞅变法奖励生产的内容中,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劳役。

答案:D

7.商鞅变法中,否定奴隶主贵族特权的内容是(  )

A.废井田

B.奖励军功

C.重视农业

D.建立县制

思路解析:商鞅变法奖励军功的内容中,规定没有军功的贵族子弟,就没有爵位,这一规定与以前的贵族特权地位相冲突,所以符合题意。

答案:B

8.商鞅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其表述的思想是(  )

A.因循守旧

B.消极倒退

C.锐意改革

D.全盘否定

思路解析:首先明白题干中古文的意思,然后可以得出材料体现了商鞅锐意改革的变法精神。

答案:C

9.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根本因素是(  )

A.秦孝公的支持

B.人民的大力拥护

C.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

D.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趋势

思路解析:注意题干中的“根本因素”,应从经济方面找原因,商鞅变法顺应了战国时期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

答案:D

10.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

A.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的矛盾

B.奴隶主阶级和平民阶级的矛盾

C.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D.地主阶级和平民阶级的矛盾

思路解析:战国时期个体生产取代了大规模的集体耕作,新兴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是贯穿整个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答案:C

11.读右图,请完成下列问题:

(1)右图所画的工具是什么?出现在什么时期?

(2)该工具的优点有哪些?

(3)它的发明表明了什么? 

思路解析:铁农具在当时代表了先进的发展方向,提高了生产力,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该题重在考查铁铧犁的特点和影响。

参考答案:(1)铁铧犁。战国时期。

(2)铁铧犁大多呈V形,后端比较宽阔,前端尖利,并有直棱,可以加强刺土功能。

(3)表明耕作技术的一大进步。

12.根据商鞅变法的内容,请完成下列问题:

(1)试用一句话来分析每一项内容的作用。

承认土地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奖励生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奖励军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行县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说一说商鞅变法给地处西北之地的秦国带来了什么变化? 

(3)商鞅自己最后因变法而惨遭杀害。有人说,商鞅被杀说明商鞅变法失败了。你认为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吗?请你说出你的观点。

思路解析:商鞅变法对秦国产生了重要影响,起到了富国强兵的作用,应对其内容、结果和影响有一个辩证的影响。

答案:(1)承认土地私有:用法令的形式保护土地私有制;奖励生产: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奖励军功:有利于废除旧贵族特权,打击了腐朽的贵族势力;推行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2)通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3)不正确。商鞅变法失败的是商鞅,而不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成功了。

无限免费下载试卷
Word文档没有任何密码等限制使用的方式,方便收藏和打印
已有人下载。
×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二维码
扫描公众号,私信暗号:39112 获取网盘提取码
前往网盘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还需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