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七年级 > 历史

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单元卷·测试卷】(附答案解析)

试卷简介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单元卷·测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时间:8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

所涉及的知识点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单元卷·测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时间:8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认为“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据此可知,隋文帝最的大作为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C.结束分裂实现统一 D.开通了大运河

2.“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材料主要反映了我国古代(    )

A.铁制农具的出现 B.牛耕的普及

C.水利工程的作用 D.机械的推广

3.隋唐以前,中央只任命州、郡、县的主要官员,其余则由长官自己选用。隋唐以后,九品以上的官员一律改由中央任命,并将科举制作为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这一变化(   )

A.扩大了政权的统治基础 B.削弱了选官用人的严肃性

C.杜绝了藩镇割据的现象 D.加强了用人上的中央集权

4.“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隋炀帝的统治是一种急政,而不是单纯的暴政,事实上,它的很多政策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要求的。只不过,在当时的情形下,他推行的急了一点,也早了一点。”材料认为隋炀帝(   )

A.奢侈无度 B.不恤民力 C.贪图享乐 D.急于求成

5.据《贞观政要》(卷一)记载,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喂)腹,腹饱而身毙。”下列最能反映唐太宗“先存百姓”治国理念的措施是(   )

A.减轻劳役,减省刑罚 B.励精图治,重用贤能

C.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D.发展完善三省六部制

6.“她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以上内容属于武则天推行的(   )

A.文教措施 B.经济措施 C.思想措施 D.军事措施

7.“诗果互证”是历史研究的方法之一。下列诗句能够印证唐朝盛世景象的是(   )

A.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

B.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杜甫(忆替》)

C.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D.开辟莉楼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郑成功《复台》)

8.下表是根据胡凡主编《简明中国通史》而制作的《唐朝前期户口》统计表,(单位:万户),该表反映唐朝前期(   )

A.政治清明 B.经济发展 C.民族交融 D.社会风气开放

9.唐都长安约有百万人口,其中有来自中亚、波斯、大食、新罗等地的商人、使节、留学生数千人。很多外商在西市开设货栈,买卖货物。这反映出(    )

A.唐朝政治制度完备 B.长安城布局严整对称

C.唐朝民族关系和睦 D.长安是国际性大都市

10.学者吕思勉认为:“唐代天宝之乱,原因孔多,边兵之重,要为其大者。”他认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

A.君主专制遭到严重削弱 B.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C.地方完全脱离中央管控 D.边疆军事力量强大

11.“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唐末农民起义(   )

A.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B.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C.平定了安史之乱 D.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12.五代十国后期,北方继续保持了后唐时就形成的基本完整局面,而南方的九个政权在经过兼并后也变为五个。这种状况(   )

A.反映了统一的必然趋势 B.造成了南方的战乱更多

C.使北方经济能稳定发展 D.断绝了各地的经济联系

13.唐代是我国历史上各民族的友好关系进一步加强的时期。唐朝统治者对边疆的军事行动十分慎重……并通过与唐宗室联姻保持着密切政治关系。其中符合“与唐宗室联姻”的目的是(   )

A.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 B.增强唐朝与边疆民族的联盟

C.导致唐朝中央集权的削弱 D.引发唐朝与边疆民族的冲突

14.唐太宗时期,派人护送文成公主入藏;武则天时期,唐军主动出击吐蕃;唐穆宗时期,唐蕃订立友好盟约。这说明了唐朝(    )

A.军事力量强大 B.民族政策灵活 C.民族关系融洽 D.文化影响广泛

15.《历史创新能力培养》将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归为以下三种:第一种是中原政权覆灭,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第二种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其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第三种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属于第三种模式的朝代是(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清朝

16.唐朝时期,一些胡人贵族曾掌握着唐朝的大权,对唐朝的政治和军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胡人在唐朝时期也出现了许多使用汉字的文献,如女真族的《女真文字》和突厥人的《突厥文字》等。唐朝的文学艺术中也有很多反映胡人生活和文化的作品。这些现象(   )

A.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强化 B.反映了少数民族逐渐开始建立政权

C.有利于巩固政权的统一 D.体现了民族交往与交融

17.记笔记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笔记有利于梳理整合所学知识,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的知识结构。下图是某校七年级学生所做的历史课堂笔记,据此判断该学生学习的内容是(   )

A.开放的社会风气 B.民族交往与交融

C.多彩的文学艺术 D.繁荣的对外贸易

18.唐朝的留学生中,以新罗最多。唐朝的长安和沿海许多城市设有“新罗坊”“新罗馆”,接待新罗商旅。以上史实表明唐朝(    )

A.重视民族交融 B.实行开放政策 C.意图控制新罗 D.交往国家单一

19.下图为两枚古钱币,分别是唐朝的“开元通宝”(始铸于621年)、日本的“和同开珎”(始铸于708年)。从中得出的错误结论是(   )

A.两者都是圆形方孔钱 B.两者上面都有汉字

C.说明唐文化对日本影响深远 D.说明新罗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国家

20.唐朝的“广州通海夷道”从广州起航,经南海、印度洋,到达波斯湾,途经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国际航线。这条航线的出现( )

A.得益于指南针获得广泛应用 B.推动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C.表明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D.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21.下列文物出土于唐朝墓葬。这些文物共同反映出(   )

A.唐蕃和亲 B.中外交往 C.北人南迁 D.边界贸易

22.如下图是唐刻本《金刚经》拓片(局部),它的出现说明了(  )

A.唐朝时发明了造纸术 B.唐朝时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C.唐朝时佛教传入了中国 D.唐朝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23.唐代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医德高尚,医术高超,被誉为“药王”,他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于是结合个人经验撰成医学巨著(   )

A.《本草纲目》 B.《千金方》 C.《唐本草》 D.《黄帝内经》

24.唐诗对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下列唐诗与其反映的当时的社会现实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

25.唐朝时期,绘画方面的艺术创作成就斐然。可以印证这一观点的史料是(   )

A.《颜氏家庙碑》(局部) B.《送子天王图》(局部)

C.《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D.《清明上河图》(局部)

二、材料解析题题(共4小题,第26题11分,第27题13分,第28题14分,第29题12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与隋朝选官制度对比表

材料三  大运河开通后,洛阳成为东连江都、余杭,北通涿郡,西接长安的交通中心,经济日益繁荣。隋炀帝时,以洛阳为东都,炀帝和朝臣带驻东都,东都成为实际上的都城。

——摘编自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一图二所反映历史事物的名称及出现时期。(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隋朝选官制度的名称,并从不同角度分析其历史进步性。(5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大运河开通对于洛阳城市发展的影响。(3分)

27.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繁荣的隋唐时期对人类进步做出了伟大贡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

(1)唐朝前期,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生产工具。请分别写出图中所示工具的名称和用途。(4分)

(2)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请你在“建筑之光”中任选一处中国古代建筑进行介绍。(要求:写清建筑名称,可从建造时间或时期、建筑所处地点,建筑概况及地位影响等角度作答,3分)。

(3)“艺术之光”反映的是唐朝陶瓷器的发展状况,请列举一例唐朝时期陶瓷器的烧制地以及此处烧制陶瓷器的特点。(2分)

(4)结合所学,被称为“诗仙”和“诗圣”的著名诗人分别是谁?分析此二人诗歌特点为什么迥然不同?(4分)

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太宗自我检讨之五事:一不疾胜己之善,二能弃短取长,三敬贤而怜不肖(怜悯不成材的人),四不愿正直之士,五爱外国人如本国人。

——摘编自岑仲勉《隋唐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有什么优秀品质?并简要说明君主的治国智慧和唐朝出现盛世局面的关系。(5分)

(2)从材料二两幅图片中,任选一幅,请从历史价值的角度解读图片。并说明材料三中的两幅图片反映了唐朝怎样的社会风貌。(4分)

(3)请选择材料四两幅图片中任一幅图片,撰写一段介绍词。(3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对唐朝时期国家的繁荣与开放有何认识?(2分)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为巩固王朝统治,唐太宗在他在位的23年(626~649年)期间,在高祖建制的基础上,在政治、法律、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进一步实施一系列措施,奠定和完善了各项治国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在政治、法律、经济方面采取的主要治国措施,并简析其共同意义。(5分)

材料二

(2)唐朝民族交往交融的主要方式有哪些?列举两例史实说明“唐朝民族交往交融的发展”的具体表现。(4分)

材料三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3分)

1.C

【知识点】隋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根据材料“混南北为一区”及所学可知,“混南北为一区”指的是结束了南北朝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这是隋文帝的历史功绩,C项正确;加强中央集权与材料中“混南北为一区”不相符,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经济的迅速发展问题,排除B项;大运河是隋炀帝在位时期开凿的,与隋文帝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C

【知识点】农业的迅速发展、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根据材料“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都江堰的作用;根据材料“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隋朝大运河的作用,因此材料主要反映了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作用,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作用,未涉及铁制农具的出现,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牛耕的普及,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作用,没有体现机械的推广,排除D项。故选C项。

3.D

【知识点】科举制的影响、评价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隋唐以前,中央只任命州、郡、县的主要官员,其余则由长官自己选用”可知,中央对官员任免权力有限。而隋唐以后“九品以上的官员一律改由中央任命,并将科举制作为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可知,中央掌握了任命官吏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因此这一变化加强了用人上的中央集权,D项正确;扩大了政权的统治基础,题干内容没有涉及,题干内容反映的是隋唐前后的选官制度的变化,排除A项;削弱了选官用人的严肃性,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藩镇割据的现象,题干内容没有涉及,题干内容反映的是隋唐前后的选官制度的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4.D

【知识点】隋灭亡与唐建立

【解析】根据材料“他推行的急了一点,也早了一点”分析可知“急”体现了是急于求成,D项正确;奢侈无度是对个人生活的描述,排除A项;隋炀帝营建东都、开凿运河等重大工程中不恤民力,排除B项;贪图享乐是对个人生活的描述,排除C项。故选D项。

5.A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根据材料“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体现了唐太宗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的思想,据此分析,最能体现这一言论的是他注意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减省刑罚,从而促进了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百姓安居乐业,A项正确;重用贤能有利于选用人才,但不能体现民本思想,排除B项;注重文教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但不能体现民本思想,排除C项;发展完善三省六部制有利于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加强皇权,但不能体现民本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

6.B

【知识点】武则天

【解析】据材料“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可知,发展农业生产属于经济措施,因此材料体现了武则天实行的经济措施,B项正确;武则天发展了科举制,但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武则天在思想方面发展佛教,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武则天在位时期,对西北地区多次用兵,但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7.B

【知识点】开元盛世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意思是开元全盛时期,连小县城都有上万户人家。农业连年获得丰收,粮食装满了公家和私人的仓库,人民生活十分富裕,“开元盛世”出现在唐玄宗统治前期,B项正确;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描述的是秦始皇统一六国,排除A项;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描述的是项羽与刘邦楚汉之争,排除C项;开辟莉楼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描述的是郑成功收复台湾,排除D项。故选B项。

8.B

【知识点】盛世经济的繁荣

【解析】据材料“下表是根据胡凡主编《简明中国通史》而制作的《唐朝前期户口》统计表”可知,自唐初至天宝十三年间,唐朝的人口由200万户,上升到906.9万户,这反映的是唐朝经济繁荣发展的景象,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户数的增加,这是经济发展的产物,间接的体现政治清明,因此A项不是本质问题,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民族交往的史实,C项不符题意,排除C项;材料仅仅体现的是户数增加,没有涉及社会风气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9.D

【知识点】国际大都会长安

【解析】根据题干“其中有来自中亚、波斯、大食、新罗等地的商人、使节、留学生数千人。很多外商在西市开设货栈,买卖货物”和所学知识可知,唐都长安城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城内外商云集,大批外国人在中国经商、学习、居住,D项正确;唐朝政治制度完备,比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项;题干反映了长安是国际性大都市,未体现长安城布局,排除B项;没有涉及少数民族的信息,无法看出唐朝民族关系和睦,排除C项。故选D项。

10.D

【知识点】安史之乱和唐衰亡

【解析】根据材料“边兵之重,要为其大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说明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是“边兵之重”即边疆军事防务所致,边疆形势日益紧张,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内轻外重的局面,最终导致节度使发动叛乱,D项正确;题干体现不出君主专制遭到严重削弱,排除A项;藩镇割据局面形成是在安史之乱之后,排除B项;“完全”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11.A

【知识点】安史之乱和唐衰亡

【解析】根据题干“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句诗句的作者是黄巢,公元875年,黄巢率领数千人在曹州起义,这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黄巢之乱转战近半唐朝江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A项正确;唐末农民起义并未推翻唐朝统治,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安史之乱发生在唐玄宗统治后期,与唐末农民起义无关,排除C项;安史之乱后,唐朝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2.A

【知识点】安史之乱和唐衰亡

【解析】据材料可知,南方的九个政权在经过兼并后变为五个,结合所学,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A项正确;造成了南方的战乱更多说法错误,南方政局相对稳定,排除B项;使北方经济能稳定发展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不是经济,是政治形势,排除C项;断绝了各地的经济联系说法错误,各地之间经济联系密切,排除D项。故选A项。

13.A

【知识点】唐与吐蕃、唐朝的民族政策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唐朝统治者对边疆的军事行动十分慎重……并通过与唐宗室联姻保持着密切政治关系。”和所学可知,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他,并派专使护送文成公主远行。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松赞干布为了更好地学习中原文化,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还请求唐朝给予蚕种,派遣掌握各种专业技能的工匠。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由此可知,“与唐宗室联姻”的目的是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A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与唐宗室联姻”的目的是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不是增强唐朝与边疆民族的联盟,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与唐宗室联姻”的目的是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C、D项表述错误,排除CD项。故选A项。

14.B

【知识点】唐与吐蕃

【解析】据题干“唐太宗时期,派人护送文成公主入藏;武则天时期,唐军主动出击吐蕃;唐穆宗时期,唐蕃订立友好盟约”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不仅仅和亲吐蕃,而且还与吐蕃会盟,这说明唐朝民族政策灵活,B项正确;题干并没有体现出唐朝军事力量强大,排除A项;题干叙述的是唐与吐蕃的两种关系,因而主要强调的是民族政策的灵活而不是民族关系的融洽,排除C项;题干所述内容与文化影响没有直接必然的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

15.A

【知识点】唐与吐蕃、唐朝的民族政策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前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科技文艺繁盛,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在民族关系上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采取了册封、和亲等方式,例如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等,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中原民族为中心的相互交往,呈现出统一局面下的民族大融合状况。因此,唐朝时期符合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关系的第三种发展模式,A项正确;宋朝与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属于第二种模式,排除B项;元朝、清朝都是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属于第一种模式,排除CD项。故选A项。

16.D

【知识点】唐朝的民族政策、唐与东突厥

【解析】据材料“一些胡人贵族曾掌握着唐朝的大权,对唐朝的政治和军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唐朝的文学艺术中也有很多反映胡人生活和文化的作品”,可见少数民族对汉族的影响,材料“胡人在唐朝时期也出现了许多使用汉字的文献”可知,汉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影响,因此,材料反映的是民族交往与交融,D项正确;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强化是强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少数民族逐渐开始建立政权说法错误,在唐朝之前有很多少数民族建立政权,排除B项;有利于巩固政权的统一与材料无关,材料体现的是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的相互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17.B

【知识点】唐朝的民族政策、唐与吐蕃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可知这些措施都是唐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促进了民族交往与交融,B项正确;开放的社会风气特点是:多元化与包容性、自由与开放、倡导创新与进步,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项;文学艺术是借助语言、表演、造型等手段塑造典型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式,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对外贸易指的是本国(或本地区)跟外国(或外地区)进行的贸易,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B项。

18.B

【知识点】遣唐使、国际大都会长安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实行开放的政策。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和隋唐往来频繁。新罗强盛以后,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B项正确;与新罗的交往属于对外交往,排除A项;唐朝与新罗的密切交往,体现的是唐朝的强盛与对外开放,并非意图控制新罗,排除C项;题干只是说明唐朝的留学生中,以新罗最多,并非只有新罗的留学生,排除D项。故选B项。

19.D

【知识点】遣唐使、鉴真东渡

【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根据题干“唐朝的‘开元通宝’(始铸于621年)”和“日本的‘和同开珎’(始铸于708年)”结合所学可知,繁荣开放的唐朝对日本产生了深远影响,日本的钱币与中国钱币极其相似,说明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国家,题干钱币与新罗无关,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选择D项;从题干图片中可直观的感知两者都是圆形方孔钱、两者上面都有汉字,A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AB项;“开元通宝”始铸于621年,“和同开珎”始铸于708年,从时间上看,唐文化对日本影响深远,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20.D

【知识点】遣唐使、玄奘西游

【解析】根据材料“从广州起航,经南海、印度洋,到达波斯湾,途经多个国家和地区”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广州通海夷道”作为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国际航线,途经多个国家和地区,无疑为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提供了重要的渠道。这条航线的存在,使得唐朝能够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广泛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从而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D项正确;指南针在宋代才开始广泛应用于航海,而本题描述的是唐朝的航线,排除A项;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要早于唐朝,它起始于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排除B项;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使得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排除C项。故选D项。

21.B

【知识点】国际大都会长安

【解析】根据图片可知,在唐朝墓葬中发现大食人俑、东罗马金币、黑人俑,体现了唐朝时期的中外交往,B项正确;唐蕃和亲体现的是民族关系,排除A项;图片体现的是中外交往,没有涉及到人口流动,与北人南迁无关,排除C项;图片反映的是唐朝的中外交往,没有涉及边界贸易,排除D项。故选B项。

22.B

【知识点】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唐朝初年,人们发明了雕版印刷术;《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雕版印刷品。故B符合题意。造纸术是两汉时期发明,佛教传入了中国是西汉末,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北宋,故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3.B

【知识点】孙思邈与《千金方》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唐代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药王”等结合所学可知,孙思邈是唐朝著名的医生,著有《千金方》,孙思邈在书中总结了唐以前历代医学家的医学理论和治疗经验,对医学药物学做出了巨大贡献,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被后世称为“药王”,B项正确;《本草纲目》作者是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排除A项;《唐本草》是唐朝政府颁布的药典,排除C项;《黄帝内经》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24.B

【知识点】杜甫、王维和白居易的诗

【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的大意是不知要怎样才能结束战争,让人人都能从事农业生产,好使这普天之下再没有一个苛吏来横索税钱,这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对清明政治的向往,对贪官污吏的憎恨,对人民的无限同情,B项符合题意,B项正确;"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来"的大意是上天造就了我的才干就必然是有用处的,千两黄金花完了也能够再次获得,显示了唐朝昂扬进取的精神风貌,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大意是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揭示了人民的疾苦,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的大意是女人都愿嫁作西域的男子为妻而学习西域的衣着打扮,那些以歌舞为业的歌女也愿学习西域的音乐舞蹈来表演,反映了唐朝时期各民族的相互交融,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25.B

【知识点】隋唐绘画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送子天王图》局部的作者是唐代的吴道子,这幅作品体现了唐朝时期,绘画方面的艺术创作成就斐然,B项正确;《颜氏家庙碑》(局部)是唐代杰出的书法家颜真卿的作品,是书法作品,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画家顾闳中的绘画作品,时间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代表作,时间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6.【答案】(1)大运河(1分)、赵州桥(1分)。隋朝。(1分)

(2)科举制(1分)。选拔方式由推举变为公开考试,选拔依据从注重门第到注重才能,更加公平公正;(2分)选官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2分)

(3)大运河开通后,洛阳成为全国交通中心(1分);经济日益繁荣(1分);被隋炀帝作为东都,成为实际都城。(1分)

【解析】(1)历史实物:根据材料一所示,图一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南至余杭的工程为隋朝大运河;图二为李春主持建造的赵州桥。

朝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时期下令开凿大运河,赵州桥是隋朝杰出工匠李春主持设计并建造的,因此大运河和赵州桥出现时期都是隋朝。

(2)名称:根据材料“隋朝选官制度国家公开统一考试,以真才实学、考试成绩为选拔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时期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历史进步性:根据表格可知,在选拔方式由推举变为公开考试,选拔依据从注重门第到注重才能,更加公平公正;选拔范围从士族地主或名门望族到全国的人才,扩大了官员选拔范围,选官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影响:根据材料“大运河开通后,洛阳成为东连江都、余杭,北通涿郡,西接长安的交通中心,经济日益繁荣。隋炀帝时,以洛阳为东都,炀帝和朝臣带驻东都,东都成为实际上的都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开通后,洛阳成为全国交通中心;经济日益繁荣;被隋炀帝作为东都,成为实际都城。

27.【答案】(1)名称:图1:曲辕犁(1分);图二:筒车(1分);用途:曲辕犁用于耕种;(1分)筒车用于取水灌溉。(1分)

介绍:图3:隋朝大运河(1分);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700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2分)

图4:唐都长安(1分);唐都长安的城市规划井然有序,规模宏大,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繁荣,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2分)

(3)烧制地及特点:浙江余姚的越窑,生产的青瓷如冰如玉;河北邢台的邢窑,生产的白瓷类雪似银。(任举一例,地点1分,特点1分)

(4)人物:李白(1分)、杜甫(1分);原因: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1分),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1分)

【解析】(1)名称:结合所学可知,图1是唐朝时期改进的曲辕犁,图2是唐朝改革的筒车。

用途:结合所学可知,曲辕犁是耕地的工具,筒车是取水灌溉的工具。

(2)介绍:结合所学可知,图3是隋朝大运河。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700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图4是唐都长安。唐都长安的城市规划井然有序,规模宏大,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繁荣,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任选一例说明即可)

(3)烧制地及特点: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陶瓷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浙江余姚的越窑,生产的青瓷如冰如玉;河北邢台的邢窑,生产的白瓷类雪似银。(任举一例)

(4)人物:结合所学可知,唐朝诗坛气象万千,名家辈出,最为著名的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李白被称为诗仙,其诗具有浪漫主义的风格。由于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圣”。

原因:结合所学可知,李白和杜甫生活在不同的时代,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亲眼目睹了安史之乱的惨状。因此,两人的诗歌风格迥然不同。

28.【答案】(1)优秀品质:不嫉妒胜过自己的人,取长补短;(1分)唯才是举、重用贤能,广纳贤才;(1分)对各少数民族一视同仁等。(1分)

关系:统治者的治国智慧与盛世局面的出现密不可分(或统治者的治国智慧是盛世局面出现的重要因素,2分)。

(2)历史价值:《雨中耕作图》反映了唐朝农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景象。(或:唐三彩骑驼乐舞俑体现了唐朝手工业水平的高超,反映了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和盛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也体现出各民族交往的空前盛况。)(2分)

社会风貌: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2分)

(3)介绍词:唐蕃会盟碑:唐穆宗时,唐蕃订立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碑”,此碑至今仍屹立在拉萨大昭寺门前,是唐蕃(汉藏民族)友好交往的见证。(3分)

介绍词:日本的和同开称:该钱币与唐朝钱币的形制相同,文字相似;反映了唐朝的经济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是古代中日文化交流的见证。(3分)

(4)认识:安定的社会、清明的政治是国家繁盛的基础;民族团结、中外交流是国家繁盛的重要因素;同时国力的强盛又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和中外交流。(2分)

【解析】(1)优秀品质:根据材料“一不疾胜己之善,二能弃短取长,三敬贤而怜不肖(怜悯不成材的人),四不愿正直之士,五爱外国人如本国人”可知,唐太宗具有不嫉妒胜过自己的人,取长补短;唯才是举、重用贤能,广纳贤才;对各少数民族一视同仁等优秀品质。

关系:根据材料“太宗自我检讨”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宗自我检讨,在其统治下出现了贞观之治,可见统治者的治国智慧与盛世局面的出现密不可分(或统治者的治国智慧是盛世局面出现的重要因素)。

(2)历史价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雨中耕作图》反映了唐朝农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景象。唐三彩骑驼乐舞俑体现了唐朝手工业水平的高超,反映了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和盛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也体现出各民族交往的空前盛况。

社会风貌:根据材料“女子骑马、弈棋”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女子可以骑马、下棋,体现出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介绍词:根据材料“唐蕃会盟碑”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穆宗时,唐蕃订立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碑”,此碑至今仍屹立在拉萨大昭寺门前,是唐蕃(汉藏民族)友好交往的见证。  

介绍词:根据材料“日本的和同开称”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钱币与唐朝钱币的形制相同,文字相似;反映了唐朝的经济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是古代中日文化交流的见证。

(4)认识:本题为开放性题目,紧扣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安定的社会、清明的政治是国家繁盛的基础;民族团结、中外交流是国家繁盛的重要因素;同时国力的强盛又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和中外交流。

29.【答案】(1)政治措施:虚心纳谏,重用人才;完善三省六部制。(2分)

法律措施:制定法律,减轻刑罚。(1分)

经济措施: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1分)

共同意义:有利于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1分)

(2)主要方式:和亲、册封、设置机构等。(2分)

史实:文成公主入藏;唐玄宗册封渤海郡王、怀仁可汗、云南王等。(2分)

(3)事件:安史之乱。(1分)

影响: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任答2点,1点1分,共2分)

【解析】(1)治国措施:结合所学唐太宗的统治可知,贞观时期推行了一系列革新的措施。在政治上,虚心纳谏,重用人才;完善三省六部制。在法律上,制定法律,减轻刑罚。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 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因此政治措施是:虚心纳谏,重用人才;完善三省六部制。法律措施是:制定法律,减轻刑罚。经济措施是: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共同意义:结合所学唐太宗统治时期采取的措施可知,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利于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主要方式:结合所学唐朝时期的民族政策可知,唐朝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主要方式有和亲、册封、设置机构等。

史实:结合所学唐朝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可举例文成公主入藏;唐玄宗册封渤海郡王、怀仁可汗、云南王等,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利的维护了唐朝的统治。

(3)事件、影响:根据材料三“755年—763年、安禄山起兵反唐地点”并结合所学安史之乱的知识可知,与此相关的是安史之乱。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无限免费下载试卷
Word文档没有任何密码等限制使用的方式,方便收藏和打印
已有人下载。
×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二维码
扫描公众号,私信暗号:64237 获取网盘提取码
前往网盘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解决的问题
还需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