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
1.朱元璋总结元朝灭亡的原因,认为其中之一就是“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鉴于这一教训,他采取的措施是( )
A.确立内阁制度 B.设立军机处 C.废除丞相制度 D.设置了通判
2.下面是某中学举办的历史学科活动的宣传海报。据此判断,讲座的名称可能是( )
A.思想专制的演变 B.选官制度的发展 C.中央官职的完善 D.科学技术的创新
3.某中学小王同学在“中国古代历史名人”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中,搜集到以下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舰船资料。据此可知,这两位名人的共同贡献是( )
“鉴真号”客滚船 “郑和号”训练舰
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 B.抗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C.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D.维护了祖国边疆安宁
4.福建福州某纪念馆有这样一副对联:“鏖战沙场十载英雄,抗倭海战一生忠诚。”对联所歌颂人物的功绩是( )
A.开通丝绸之路 B.抗击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C.扫清东南沿海倭寇 D.抗击金兵袭扰,保卫家国
5.“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去世时,太仓积粟可支十年,国库银两增至400万两。”这最能说明改革的何种直接成效( )
A.恢复了汉唐时期的疆域版图 B.短期内缓解了明朝财政危机
C.彻底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D.推动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6.明朝末年流行着这样一首歌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歌谣中的“闯王”( )
A.推翻明朝统治 B.荡平东南倭寇 C.成功收复台湾 D.推翻清朝统治
7.“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满洲’,改国号‘金’为‘清’,设六部、行科举,宣称‘满汉之人均属一体’。”这些举措的根本目的是( )
A.削弱八旗贵族权力 B.争取汉人支持以巩固政权合法性
C.发动对朝鲜的侵略战争 D.推广藏传佛教信仰
8.中国古诗具有一定史料价值,可以以诗文证史,下列诗句能够证实民族英雄郑成功功绩的是( )
A.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B.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蔷藜
C.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D.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9.清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清朝作出的努力是( )
A.设置驻藏大臣 B.设置伊犁将军 C.签订《尼布楚条约》 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10.课堂上老师展示了以下三枚印章图片,三枚印章共同反映了( )
A.魏晋时期的民族交融 B.大唐开明的民族政策
C.辽宋民族关系的发展 D.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1.乾隆以后,清朝的官僚体制从整体结构上呈现出日益衰败的趋势。各级官吏为了一己私利,想尽办法中饱私囊,对上蒙骗朝廷,对下敲诈百姓。材料意在强调这一时期( )
A.君主专制强化 B.专制制度腐朽 C.社会矛盾尖锐 D.人地矛盾突出
12.清政府不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当时府学、县学都有明伦堂,明伦堂里都置有一块“卧碑”,卧碑上镌有几条禁令:第一,生员不得言事;第二,不得立盟结社;第三,不得刊刻文字。下列与“禁令”精神一致的是清朝( )
A.设置军机处 B.实行科举取士 C.大兴文字狱 D.设置台湾府
13.1757年,清政府下令一口通商,只允许官府指定的对外贸易垄断机构从事进出口贸易。这一垄断机构是( )
A. B. C. D.
14.据《清实录》中关于耕地面积的记载,康熙二十四年为607万余顷,雍正二年增至723万余顷。40年间骤增100万余顷,这得益于清政府( )
A.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B.支持地主的土地兼并 C.重视手工业的发展 D.加强了对边疆的管理
15.白银并非北宋主要流通货币,但1610年容与堂刊行的百回本《水浒传》中多次出现使用白银的情节,如林冲和洪教头比武,柴进拿出一锭25两的银子等。这种反差( )
A.说明小说脱离社会现实 B.折射出明代白银流通已经普遍
C.证实小说没有史料价值 D.拉大了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16.清代前期,城市繁荣,出现了不少财力雄厚的富商,如两淮的盐商,广东的行商和各地的粮商、布商等。这反映了当时( )
A.商业贸易繁荣 B.民族关系发展 C.君主专制强化 D.中外交流频繁
17.故宫以太和殿为中心,东西两侧建筑群错落有致地围绕太和殿展开排列,犹如群臣百官环绕着君主。这种布局特点体现了( )
A.分权制衡 B.皇权至上 C.以民为本 D.皇权世袭
18.《本草纲目》对前人的记述逐一进行了详细记录、考证、验证、订正,全书所列“正误”70多条。书中还补充了前人未记载的药物300多种,每种药物后面还有附方。这表明《本草纲目》( )
A.侧重总结前代的成果 B.具有严谨性与创新性
C.以记载新药物为核心 D.对后世医学影响有限
19.顾炎武《日知录》言:“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顾炎武主张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是( )
A.完全恢复西周分封制 B.加强中央集权
C.地方分权与中央监督结合 D.推行民主选举制度
20.明清时期小说、戏曲创作成就显著,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更多关注普通民众丰富多彩的生活,摒弃了过去以帝王将相作为主要刻画对象的文学创作主体,转而将商人、工匠、屠夫等作为创作中心。这反映了当时( )
A.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B.商人社会地位明显提高
C.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 D.平等自由思想成为潮流
二、综合题
21.某校七年级某班围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开展了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君主专制强化】
材料一
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朝①组织机构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②组织机构的设置为何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社会经济发展】
材料二自明朝中期起,商品经济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全国各地区的商业联系,也引起了农业各部门及其手工业部门之间的连锁反应和相互依赖。许多重要商品的贸易,已不再限于地方局部范围内的狭小市场,而是被长途贩运到很远的地方销售,乃至行销全国。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661——1766年清代耕地面积变化表
依据材料二,概括明朝中后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代1661~1766年耕地面积发生变化的原因。
【边疆管辖加强】
材料三
图A明长城示意图
清朝十分重视边疆治理制度的建设。根据边疆民族的特点分别施治……对边疆民族的上层人物加强控制的同时在待遇、名位和礼遇方面加以厚待;在蒙古草原和青藏高原积极倡导喇嘛教,发挥宗教聚集人心、教化风俗、绥服边地的作用;在中央设立理藩院,掌管内外藩蒙古、回部及诸番杂部,在北部、东部、西北部、西部边疆设置军府,派将军、都统、大臣等官员监督、管领当地的军事与行政。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图A所示工程修建的重要意义。依据材料三,概括清政府在边疆治理上的特点。
【科技文化成就】
材料四
图B 清代《红楼梦》插图
从世界范围看,明清科技总体上逐渐从先进转为落后,而且与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读书是为了做官,很少有人去攀登科学的殿堂,没能产生如同期西欧的天文、数学等近代科技。同时,因受封建制度束缚,人才培养不能和社会生产相结合,推动社会发展。
——摘编自《从明清教育解析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
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制约明清科技发展的因素。指出《红楼梦》这部文学作品的地位。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明清时期我国社会发展变化的认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曾积极同世界各国交流:汉朝有这样一条路,沿着这条路,东方的丝织品及冶铁等技术相继传至欧洲,西方的汗血马、音乐等也纷纷东来。唐朝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盛唐文化传播四方……
材料一中汉朝“这条路”指的是哪条商路?各举一例唐朝这群人“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和“把盛唐文化传播四方”的史实。
材料二:“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
材料二反映了明朝时我国对外交往的壮举,这个壮举指的是什么?
材料三:明朝中期,随着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特别是由于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时称倭患。
为应对材料三所描述的“倭患”,明朝政府派将领抗倭,写出一位著名的抗倭将领。
材料四:明朝末期,荷兰殖民者趁明朝国势衰败之机,出兵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在台湾实行殖民统治。
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写出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的是谁?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哪个省?
材料五:清朝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制。(后)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
材料五反映了清朝的哪一对外政策?清朝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宋朝有类似职能的专门机构是什么?
(6)依据上述材料,归纳我国古代中外交往的发展趋势。
23.古代典籍是记录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某校九年级(1)班同学以“古代典籍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开展跨学科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材料一 【思想智慧】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
——《墨子》
材料二 【品鉴典籍】
根据材料一,指出两部典籍共同体现的治国理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仿照展板一完成展板二和三的初步设计。并任选一块展板中的一个展品,为其撰写解说词。(要求:紧扣展览主愿,围绕展品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逻辑严密,行文流畅,)
(3)综合上述探究,说明古代典籍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特质。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