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七年级 > 历史

七年级历史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单元测试原卷版)

试卷简介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单元测试填空题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确立为基本政策: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 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

所涉及的知识点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单元测试

填空题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确立为基本政策: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 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2)内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 ,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法律文献:1949年通过的《 》,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198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4)自治区建立:1947年, 成立。这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治区,为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推行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全国已经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

(5)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维护 、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 、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

2.共同繁荣发展

(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一系列的 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2)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国家重视少数 的保护与发展,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3)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 ,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极大地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4)2006年, 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3.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1)“ ”构想的提出,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

(2)香港回归:中英两国于1984年12月正式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 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香港特别行政区。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如期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华人民共和国 正式成立。

(3)澳门回归:1987年4月,中葡两国政府也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 年12月20日对 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19日午夜至20日凌晨,中葡两国政府举行 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4)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 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4.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1)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明确提出要 台湾。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了用 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2)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形成了“ 、 ”的对台基本方针。

(3)从1979年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奉命停止对金门和马祖的炮击。中央人民政府倡议海峡两岸直接实行通邮、通航、 ,欢迎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旅游、考察、经商等。海峡两岸局势逐步走向缓和。

(4)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 ”政策,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 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5)随着海峡两岸交流日趋密切,1990年台湾成立了 ,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6)1992年11月,两会就如何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达成“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共识后被称为“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5.新时代推进祖国完全统一的方略

(1)2015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台湾方面领导人 在新加坡会面。这次会面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2)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现实威胁是“ ”势力及其分裂活动。

(3)2022年发布的《 》白皮书,全面阐述了新时代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指明了对台工作方向。白皮书强调,我们愿继续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4)中共二十大进一步强调,“ ”方针是实现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对两岸同胞和中华民族最有利。我们坚持团结广大台湾同胞,坚定支持岛内爱国统一力量,坚守民族大义,坚定反“独”促统。

选择题

1.“它既是一般地方国家机关……同时又是自治机关,可以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自治权。”材料体现的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 B.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

C.“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 D.海峡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2.民族区域自治实行以来,特别是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以来,民族地区经济总量由1984年的680.95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64 772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63.5亿元增加到8 436亿元,这两项指标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

A.维护了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 B.保障了少数民族的当家作主

C.加强了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 D.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3.下列文件中,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纳入法治轨道的是(   )

A.《陕甘宁边区纲领》

B.《共同纲领》

C.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4.新中国成立后,为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所采取的措施有(   )

①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②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③实行因地制宜、放宽政策、搞活经济的方针,从财力、物力等方面给予支援  ④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⑤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A.①②③⑤ B.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

5.2023年9月宁夏回族自治区迎来了第40个民族团结进步月,在这个节点回望,历史记录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宁夏回族自治区不断坚持“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总目标。宁夏回族自治区这么做是为了(   )

A.消除各民族间的差距 B.进一步扩大少数民族的权利

C.加强少数民族自主权 D.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

6.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这一规定(   )

A.直接促成了港澳台胜利回到祖国怀抱 B.有利于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最高行政权 D.为“一国两制”提供了法律依据

7.1995年6月,美国《财富》杂志推出一期封面报道《香港已死》,表示了西方社会对香港回归后前景的担忧。然而,相隔12年,《财富》又发表了一篇《香港未死》的文章,开始重新评价香港,认为香港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充满活力。这一转变的原因是(    )

A.中西方价值观念的趋同 B.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影响

C.中美关系的缓和与发展 D.“一国两制”构想成功实践

8.于建芳回忆道:“我们的态度很坚决,必须在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零时零分零秒准时奏响中国国歌。我们已经等了一百多年了,一秒钟都不能再等了。”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践行的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求同存异”方针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一国两制”构想

9.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表1中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   )

A.独立自主,主权至上 B.改革开放,因地制宜

C.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D.民族平等,共同繁荣

10.澳门回归的近25年是其经济发展最快、民生改善最大的时期。2024年3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正式实施封关运行,又为澳门的发展注入新力量。以上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求同存异原则的提出 B.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C.“一国两制”的贯彻 D.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

11.数据显示,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总量超13万亿元人民币,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正朝着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既定目标加速前进。这主要得益于中国政府(   )

A.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B.一带一路的实施 C.一国两制的保障 D.九二共识的达成

12.如题20表。这反映出,中华人民共和国(   )

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的部分法律

A.促进民族地区繁荣稳定 B.重视与港澳台地区教育交流

C.维护国家统一决心坚定 D.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成效显著

13.台湾诗人余光中说:“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许多台湾有识之士也提出“中华文化应是两岸沟通的共同语言”。这说明(   )

A.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历史悠久 B.“ 一国两制”获得了广泛认同

C.海峡两岸有着高度的文化认同 D.海峡两岸民众渴望祖国统一

14.“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这首《望大陆》,表达了作者对大陆故乡的浓浓思念。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中国人民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使祖国大陆获得统一,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B.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实现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D.“九二共识”的达成,海峡两岸近40年隔绝状态被打破

15.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讲道:“70年来,我们顺应两岸同胞共同愿望,推动打破两岸隔绝状态……两岸交流合作日益广泛。”“两岸交流合作”的政治基础是(   )

A.践行民族区域自治 B.必须“和平统一”

C.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D.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16.热门歌曲《2035去台湾》被广泛传唱:“坐上那动车去台湾,就在那2035年,去看看那外婆澎湖湾,还有那脚印两对半……坐上那动车去北京,日夜思念啊在心中,去看看那天安门上太阳升,还有那雄伟的万里长城……”简单亲切的歌词表明了(   )

A.实现祖国统一是民心所愿 B.推动西部大开发共同发展

C.实施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促进台湾旅游业欣欣向荣

17.当前台湾政局发生显著变化,两岸关系面临严峻挑战,两岸关系怎么走是当下各方关注的焦点。人民日报海外版发文称:没有“九二共识”何以“点亮台湾”。“九二共识”是指(   )

A.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 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C.加强两岸合作交流 D.反对“台独”分子和国际反华势力

18.邮票的方寸空间,常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变迁,这让邮票除了邮政价值之外还有收藏价值下面邮票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近代经济与教育文化 B.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C.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D.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三、综合题

1.新中国已经走过了几十载春秋,回首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引发我们深深的思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保家卫国】

材料一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是什么事件?这一事件中我国派出的指挥者是谁?

【历史转折】

材料二  我们应该把1978年看作21世纪开始的标志。1978年开启了一个新的纪元,1978年是邓小平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年份,这开启了一个长达1/4个世纪之久、年均两位数经济增长率的年代,中国经济也得以转型。当然,1978年纯粹是中国时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把1978年看作21世纪开始的标志”的理由。

【对外开放】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概括福建省对外开放的特点。

【统一大业】

材料四  “九二共识”的缘起是为两岸协商寻求与奠定政治基础。两岸授权民间团体事务性协商开启后,需要双方为协商奠定明确的政治基础。1992年10月底至12月初,海协会与海基会在香港举行会谈,会谈后又通过数次函电往来,最终形成了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的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

——摘编自《形势与政策》

(4)根据材料四、概括“九二共识”的核心。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提出的对台基本方针。

2.五千年的生死不离,五千年的唇齿相依,五十六个民族共造锦绣中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实行的民族平等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部团结。

——摘编自《再观“边疆中国”:近年国内边疆研究的前沿述评》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律依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影响;

材料二:西部地区少数民族聚居比较集中,又地处边疆。加快西部地区发展,对于保持西部地区政治和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和保障边疆安全具有重大意义。……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各民族共同富裕了……保持民族地区稳定和巩固祖国边防,也就具有了更加强大的物质基础和思想政治基础。

——摘自江泽民主持西北地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时的讲话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央为“加快西部地区发展”而实施的战略部署,并列出一项具体措施;

材料三: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别是要从青少年教育抓起,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全面理解党的民族政策,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

——摘自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3)综合以上材料及问题,谈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

3.某历史社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历程”研学活动,搜集了丰富多样的资料。

【听史】人物采访

  【证史】史料研习

【悟史】认识提升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旨在坚定支持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它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新时代人民权利的‘宣言书’”。

2020年,面对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路”国际合作高级别视频会议达成建设“健康丝绸之路”共识,形成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良好势头。

(1)请将A、B所代表的历史时期填到上表相应的位置。(只填写字母)

A.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B.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

(2)将①~④的史料分类。(填序号)

属于文献史料的是: ;属于实物史料的是: ;属于图像史料的是: 。

(3)从史料研习中任选一项,说明其研究价值。(仿照示例完成,不得选择示例中的史料)示例:④见证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重要时刻,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程的认识。

4.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说:“‘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西藏民族是中国境内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与其他民族一样,在伟大祖国的创造与发展过程中,尽了自己光荣的责任。1951年的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的全权代表和西藏地方政府的全权代表在北京签订《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宣告了西藏的和平解放。

材料二

材料三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作为神圣的使命,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不久,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缓和海峡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摘自统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四  《人民日报》报道:近年来,祖国大陆连续推出一系列惠台利民措施,推出一条条暖心实策。以北京为例,台胞使用来往大陆通行证即可参加北京企事业单位招聘,并享有同等的社会保险、职称评审、工资福利等待遇;在京创业可以享受个人最高50万元、企业最高3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优惠政策;台商、台青、台生都能享受到北京市的医疗保障福利……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夙愿,在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祖国统一大业一定会实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和中央人民政府签订《十七条协议》的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团首席代表是谁?西藏的和平解放有什么重要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图1、图2分别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写清具体时间)。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解决台湾问题我们应该坚持什么基本原则?

(4)根据以上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祖国统一的认识。

无限免费下载试卷
Word文档没有任何密码等限制使用的方式,方便收藏和打印
已有人下载。
×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二维码
扫描公众号,私信暗号:64243 获取网盘提取码
前往网盘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解决的问题
还需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