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七年级 > 语文

2016年11窃读记练习题及答案

试卷简介

这份试卷主要围绕《窃读记》这篇课文以及冰心的《忆读书》展开。试题内容涉及字词注音、词语选择、根据意思写词语、语病修改、描写手法识别、仿写句子、名言集编辑以及文章的理解与分析。通过这些题目,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语言文字技能,还需要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及其背后的主题和情感。

所涉及的知识点

这篇试卷涵盖了汉字的正确注音、词语辨析、修辞手法识别、语病修改、描写手法的应用及读书方法的总结。通过这些题目,学生可以提高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并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11 窃读记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汗涔涔(  ) 尴尬(    ) 众目睽睽(  )

贪婪(  ) 诅咒(    ) 饥肠辘辘(  )

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1)我像一个被捉到的小偷,羞惭而________(难堪 尴尬 难受),________(涨 羞 映)红了脸。

(2)终于有一天,求知的________(欲望 想法 念头)________(逼 迫 催)使我再度地停下来。

(3)我合上最后一页——________(吞 吐 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所有的________(知识 道理 智慧)都被我吞食下去了。

3.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    )

(2)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

(3)好像真有这么回事似的。(    )

(4)形容专心致志地干某一件事情,连吃饭、睡觉都顾不上。(    )

4.下面语段中有一处语病,在文中画出来,并进行修改。

第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14~17周岁人群对课外书的选择偏好主要集中在文学类上,这一比例占到了58.5%;其次喜欢的课外书类别依次是历史类、科普类和心理类,选择比例均大约在20%左右。对于学生阅读课外书,66.0%的学校老师和74.3%的家长表示赞成,另有9.6%的学校老师和6.6%的家长因担心耽误学习而反对学生阅读课外书。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句子各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

(1)我踮起脚尖,使矮小的身体挨蹭过别的顾客和书柜的夹缝,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到底挤到里边来了。(    )

(2)我的心里是怎样高兴地喊着:“再大些!再大些!”(    )

(3)我像一个被捉到的小偷,羞惭而尴尬,涨红了脸。(    )

(4)我用几乎要哭出来的声音,悲愤地反抗了一句:“看看都不行吗?”其实我的声音是多么软弱无力!(    )

6.请你仿照下列句式,也打个比喻,赞颂好书。(要尽量押韵)

书是师,最可亲;诲不倦,更热心。书是友,常交流;天下事,共探求。

7.你所在的班级正在开展以“好读书,读好书”为主题的班会活动。活动中有一位同学把搜集到的大量有关读书的名言分类编排。请你为他汇编的名言集加上一个小标题,并为其写一则前言。

①古文学家韩愈的“提要钩玄法”: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②学者陈善的“出入法”:既能钻得进去,又要跳得出来。

③教育家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理学家朱熹的“三到法”: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⑤思想家伏尔泰的“再读法”:重新再读一本旧书,就仿佛与老友重逢。

⑥儿童文学家冰心的“创新法”:读书恨与古人同。

⑦孟子的“独立思考法”:尽信书不如无书。

⑧历史学家侯外庐的“热处理法”:读书学习都应趁热打铁。[来源:学.科.网Z.X.X.K]

名言集的小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为此名言集写的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忆读书

冰心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中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我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部分。

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这时我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笸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因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逼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但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精忠说岳》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虽然岳飞是我从小就崇拜的最伟大的爱国英雄。在此顺便说一句,我酷爱古典诗词,但能够从头背到底的,只有岳武穆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那一首,还有就是李易安的《声声慢》,她那几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写得十分动人,尤其是以“寻寻觅觅”起头,描写尽了“如有所失”的无聊情绪。

到我十一岁时,回到故乡的福州,在我祖父的书桌上看到了林琴南老先生送给他的《茶花女遗事》,使我对于林译外国小说产生了广泛的兴趣,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红楼梦》是我在十二三岁时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8.开头第一段在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9.第二段画线句子突出表现了什么?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

(1)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2)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

11.通读全文可以知道,作者喜欢读哪些作品?不喜欢读哪些作品?喜欢和不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12.从作者对读书的回忆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参考答案

1.cén gān gà kuí lán zǔ zhòu lù 

2.(1)尴尬 涨 (2)欲望 迫 (3)咽 智慧 

3.(1)众目睽睽 (2)全神贯注 (3)煞有介事 (4)废寝忘食 

4.病句:选择比例均大约在20%左右。修改:删去“大约”或“左右”。 

5.(1)动作描写 (2)心理描写 (3)神态描写 (4)语言描写 

6.示例:书是桥,两岸伸;连中外,通古今。书是灯,放光明;指方向,照航程。 

7.小标题示例:书山有径(读书方法) 前言示例:读书贵在有法。掌握了好的读书方法就如同拿到了打开书籍宝库的钥匙,会事半功倍。 

8.落笔点题,统领全文,突出爱读书的感情基调。 

9.突出表现了“我”对《三国演义》(或自选读物)的喜爱。 

10.(1)表达出“我”对故事的渴望和眷念之情。

(2)形象地表现了“我”的决心之大。 

11.喜欢的作品:《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满江红》《声声慢》《茶花女遗事》《红楼梦》;不喜欢的作品:国文教科书、《荡寇志》《精忠说岳》。喜欢的理由:人物个性鲜明、故事情节感人;不喜欢的理由:没有人物个性。 

12.示例:读书益处多;读书范围要广;要读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书。

无限免费下载试卷
Word文档没有任何密码等限制使用的方式,方便收藏和打印
已有人下载。
×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二维码
扫描公众号,私信暗号:35873 获取网盘提取码
前往网盘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还需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