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七年级 > 语文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同步测试

试卷简介

这套试卷主要涵盖语文基础知识、文学常识、文言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等内容。试卷设计合理,难度适中,注重考查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同时也考察了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所涉及的知识点

通过这套试卷,学生可以复习和巩固汉语拼音、词语辨析、成语使用、病句修改、名著阅读、古诗词默写、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现代文阅读理解等知识点。

第一单元同步测试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2分)

A、脑髓 (suǐ )     花圃 (pǔ )     骊( lí )歌    倜傥(tìtǎnɡ)

B、沮(jǔ)丧      讪(sàn)笑    菜畦(qí) 鸡毛掸(dǎn )子

C、嫉(jì)妒      丑陋(lòu)    蝉蜕(tuì)  弥漫(  mí  )  

D、书塾(shú)     环谒(yè)    瞬(shùn)息 收敛(lián )

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2分)

①他觉得非常悲哀,因为自己长得那么丑陋,而且成了全体鸡鸭的_____ (A.嘲笑B.嘲弄C.玩弄对象。)

②我看看老师,________ (A.请求B.征求C.求取)他的同意,老师也微笑地点点头,表示答应我出去。

③我对他很________(A恭敬B尊敬C敬重),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④一个字的命令最可怕,但是我怎么啦?_______(A居然B竟然C果然)有勇气不挪窝儿。

3.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2分 )

A、从没有见过老师发过这么大的火,教室里一片静默,同学们大气不敢喘一口。

B、这次没有能够当选上班长,他的神情显得很沮丧。

C、学习遭到困难时,要及时向老师求教,做到不耻下问。

D、自己犯了错误,还要讳疾忌医,什么时候才能有进步?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每当我回忆起和他朝夕相处的一段生活,他那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循循善诱的教导,又重新出现在我的面前。

B、学校实施愉快教育后,学生的学习热情有了明显的进步。

C、有坚定意志和刻苦精神,是一个人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关键。

D、学习语文,除了要扩大阅读量,课内外多练习写作外,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十分重要。

5.小诗人以《微笑》为题写了两句诗,请你能按他的句式续下去。(2分)

微笑,是一缕和煦的阳光,让生活五彩缤纷;是一点柔嫩的绿草,给大地无限生机;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6.名著阅读积累。 (2分)

《童年》是 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第一部,它讲述的是 (主人公)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7.综合性学习。( 6分)

【1】中学时期,随着青春意识的觉醒,幼稚与成熟并存,烦恼与快乐共增,请为自己的烦恼列一个清单(不少于4条);【2】你是怎么对待烦恼的(列举方法不少于4条);【3】古代诗人也有烦恼,请列写出2位诗人含烦恼或痛苦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古诗文名句默写(8分)

①山际见来烟,___________ 。(吴均《山中杂诗》)

②______________ _,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③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________________。(岑参《逢入京使》)

④春潮带雨晚来急, __________________。(韦应物《滁州西涧》)

⑤ ,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⑥《伤仲永》一文中方仲永最终沦为普通人的原因是: 。

⑦《春夜洛城闻笛》中写诗人听到《折杨柳》曲调,不觉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一句是: ,

二、文言文阅读。(共14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2分)

(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3) 稍稍宾客其父( ) (4)邑人奇之(   )

10.本文一开头用一句话9个字交代了主人公四个方面的情况,请各用两个字概括:(2分)

①_________ _ ② _______ __③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

11.下面朗读停顿有误的是:( ) (1分)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12. 写出下列“之”字指代的内容:(2分)

    ①忽啼求之(   )    ②借旁近与之(   )

    ③秀才观之(   )    ④余闻之 (   )

13.翻译下列文言短句:(2分)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14.选文主要记叙了方仲永哪三个阶段的故事?(用文中原句回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造成仲永“泯然众人”的主要原因是(用文中原句回答) (1分)

16.本文对我们的教育和启发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一)13分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 )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 )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7.填出文段括号中的两个动词: 、 。(2分)

18.这段文字写到了哪几个季节?从哪里可以看出来?(2分)

19.从这段文字中找出 “我”猜测后来被“家里的人”送到“三味书屋”这个“全城中最为严厉的书塾”读书的一个原因。(2分)

20. 指出画线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2分)

21.请你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出作者在百草园泥墙根一带所做的事。(3分)

例如:拔何首乌 、 、 、 。

22.用文中加点的句式“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写一段话。(2分)

(二)乡村教师 岳 勇

(1)临近大学毕业的那段日子,同学们都为毕业后能留在城里能有份好工作忙开了,唯有娟子按兵不动,如无事人一般。

(2)我们同宿舍的几个姐妹都劝她出去活动活动,争取能在城里留下来。哪知娟子却笑笑说:“我要回乡下去。”

(3)我们都吃了一惊,娟子的老家我们结伴去游玩过一次,在大巴山最深处,汽车在二十里以外就进不去了。村里人住的全是茅草屋。我们当时都笑着调侃说那儿是全国最贫瘠的地方。而现在,娟子却轻描淡写地放弃了这次改变命运跳出农门的良机,要重新回到那穷山沟,我们都替她惋惜。

(4)这时,娟子一本正经地给我们说了一个故事。

(5)10年前,大巴山深处有一所学校。整个学校只有一间茅屋搭成的教室,只有一个班级,也只有一个老师。班上有13名学生,那位乡村老师讲他们从一年级教起,一直教到六年级。

(6)然而,就在小学快毕业的时候,不幸的事发生了。

(7)有个放牛娃在山上玩火,不小心把茅屋教室给引燃了。等大家发现时,大火已经快封住了教室门。

(8)教室里的13名乡下娃子都乱了套,但那位乡村教师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镇静。他一面教孩子们不要慌张,一面将被大火围困的孩子们一个个往外背。大火已将窄窄的木门完全封住,老师的衣服、头发和胡子全都烧焦了。但他并没有放弃。到最后,教室里只剩下两名女同学。

(9)老师在一次冲进火海,那两名女同学正坐在教室里哇哇大哭。老师看了她俩一眼,最后咬咬牙,背起其中一个就往外冲。

(10)烧得通红的门框呼地一声砸下,将老师砸了一个踉跄,但他最后还是背着那个女孩从大火中爬了出来。

(11)他把那个女孩被盗安全地带,然后又急急地冲进了早已变成火海的教室。就在这时,轰的一声,教室烧塌了。老师和最后那名学生再也没有出来……

(12)讲完这个故事,娟子眼圈都红了。

(13)我们都猜了出来:“最后就出来的那名女同学就是你,是么?”

(14)“是的。”娟子含泪点点头,“但你们知道最老师留在教室里再也没有被出来的同学是谁么?”我们都摇摇头。

(15)娟子说:“是老师的女儿呀!”

(16)说完这句话,娟子再也忍不住哭了起来。

(17)我们的眼圈也都红了。

(18)最后,我们宿舍有三个姐妹跟着娟子去她老家作了一名乡村教师。我是其中一位。

23.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4 分)

24.“乡村教师”这一题目有两层含义,请分别写出来。(2 分)

25.记叙的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三种。从全文看,(5)一(11 )自然段采用了哪一种顺序?它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3 分)

26.在“同学们都为毕业后能留在城里能有份好工作忙开了”的时候,“娟子却轻描淡写地放弃了这次改变命运跳出农门的良机,要重新回到那穷山沟” ,这是为什么?( 4 分)

27.读了这篇文章,你联想到汶川大地震救援中的哪些情景?感悟到了什么?( 4 分)

四、作文。(50分)

28.一个个脚印铺成了你的成长之路,你已经成长为一名中学生了。十四五岁的你,正步入青春的花季。在成长的岁月中,你一定有过欢笑和泪水,碰到过刻骨铭心的事;也一定有着从未有过的体验和收获,经历过一段段心理历程,有过深切的人生的感悟。请围绕“成长”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 ②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 ③600字左右。

29.光阴里,我们无论如何也拉不住岁月的衣角,走过恋恋风尘,才知道怀念是人生永远的炊烟,飘荡在你我心灵的春天。

请以“怀念”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600字。

答案

一、1.A 2.A B A A 3.C(“不耻下问”用错)4.C 5.微笑是一曲动人的音乐,让生活充满了温馨 6.高尔基 阿廖沙7. 学习困难、同学不理解、家长的误会、青春期的反叛等;面对、搁置、倾诉、转移;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举杯消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8.略

二、9.团结 完成 以……为宾客 认为……奇特 10.籍贯 身份 姓名

职业11.D 12. ①书具 ②仲永 ③诗 ④这件事 13.略14.指物作诗立就;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15.不使学 16. 一个人的成功,不能仅凭天资,更重要的是要靠后天的学习。

三、(一)17伏、窜 18 、春夏秋三个季节 / 菜花是春天开的,鸣蝉在夏天,而蟋蟀鸣叫在秋天。

19.拔何首乌毁坏了泥墙。20、运用拟人,形象地写出油蛉和蟋蟀的叫声动听。

21.翻断砖、按斑蝥、摘覆盆子 22.略

(二)23.即将大学毕业的娟子主动放弃留在城里工作的机会,毅然决定回乡工作。同宿舍的姐妹们大惑不解,于是娟子给她们讲述了一个乡村教师舍身救学生的真实故事,为乡村教师的精神所感动,同宿舍的三个姐妹跟着娟子一同去她老家做了乡村教师。答题要点:1.娟子的决定2.乡村教师的事迹3.事迹对我们的感染4.“我们“的举动”。每个要点1分。

24.① 以此纪念舍己数学生的乡村教师;② 以此赞扬去乡村任教的大学毕业生。

25.插叙。(1 分)作用是:把娟子回乡下任教的原因交代更加清楚(2分)

26.一是为小学教师舍身救学生的精神所感动(或“感激小学教师的救命之恩”,或“传承小学教师对学生的爱”),以当一名乡村教师为荣;二是想用自己的所学回报养育自己的家乡、让贫苦的家乡不再贫苦。答题要点:1.精神鼓舞(或“载誉而归”,或“传承爱心”);2.回报家乡。每个要点2分。27.联想到汶川大地震中许许多多感人泪下英雄壮举………………

感悟到了“天地无情,人间有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感悟到了生命的可贵、生命的坚强、感悟到了什么叫无私无畏、什么叫舍身忘死;感悟到了什么叫血浓于水、什么叫情情无价;感悟到了什么叫人道主义精神、什么叫国际主义精神……

此题每项两分,感悟到一两点即可。

无限免费下载试卷
Word文档没有任何密码等限制使用的方式,方便收藏和打印
已有人下载。
×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二维码
扫描公众号,私信暗号:36059 获取网盘提取码
前往网盘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还需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