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七年级 > 语文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次月考试题及答案

试卷简介

这份试卷涵盖了多个学科的知识点,包括语文基础知识、文学常识、古诗词鉴赏、文言文阅读以及现代文阅读。题目类型多样,既有基础的字词填空、标点符号运用、病句修改,也有需要深入理解和分析的古诗鉴赏、文言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整份试卷旨在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所涉及的知识点

本试卷主要考查学生在语文综合素养方面的掌握情况,包括语文基础知识、文学常识、古诗文赏析和现代文阅读能力。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成绩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微笑是人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种不会diāo xiè的花朵。无论生活多么匆忙,多么疲倦,我都会找个理由,让自己深深微笑。这就是微笑的zhēn dì。

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

A.出水亭立、雅丽素洁的莲花,令诗人动情,画家倾心;可是我却衷心地爱慕着莲子。

B.这时广场上奏起欢快的《迎宾曲》,人群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C.《七子之歌》选自《闻一多全集》(开明书店1948年版)。

D.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蜿蜒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3.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

A.即将在南京举办的江苏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注重培养大学生科学探究和创新实践。

B.近年来,学生书写水平逐渐下降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C.为了避免交通道路不拥挤,各地纷纷出台交通管理新措施。

D.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他在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4.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8分,①—④每题1分,⑤—⑥每题2分)

①己所不欲,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

③桃李不言,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她在丛中笑。

⑤毛泽东《沁园春·雪》中上下阕之间过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周敦颐《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境相反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名著阅读。(6分)

⑴“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这是毛泽东同志写的《七律·和郭沫若同志》。诗中所用的典故出自《西游记》里 的情节,《西游记》是明朝著名小说家 _____ 创作的。(2分)

⑵鲁迅评价《西游记》“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下面这段文字写的是唐僧取经途中的什么磨难?你从这段文字中读出了什么“人情世故”?(4分)

这妖精是牛魔王的儿子,我与他父亲相识,若论将起来,还是他老叔哩,他怎敢害我师父?我们趁早去来。

磨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情世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8分)

为了更好地了解荷文化,你所在的班级开展了“荷专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活动的参与者,你也乐在其中:

⑴【活动一】为了营造活动氛围,班里准备张贴一些对联,请以“新竹虚心风霜难侵”为上联,要求用括号内的字(泥、沾、多、荷、夏、丝、污、不)对出下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活动二】《本草纲目•莲藕》云:“藕实,即莲子,八九月采黑坚如石者,干捣破之。”陈基君《住耶溪南》有这样的诗句:“君爱莲有花,我爱莲有实。”你爱莲什么呢?请结合实际具体谈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活动三】小明曾是班上的好同学,但最近他怕苦畏难,一心想着玩,上课打瞌睡,作业要么抄,要么瞎做,成绩急剧下降,父母教育他时,他振振有词地说:“我同桌也是这样,我是受他的影响。”马上就要升入初三了,如果你是他的好朋友,请你用荷专题学到的相关知识劝说他,让他迅速走上正轨。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共60分)

(一)阅读郑谷的《鹧鸪》一诗,第7题。(6分)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7.⑴诗歌中用景物和典故来渲染凄迷伤感环境气氛的句子是:(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说说颈联的表达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诗歌借鹧鸪啼声的悲切抒写了怎样的情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西汉刘向的《师旷论学》一文,完成8—11题。(14分)

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③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④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⑤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⑥;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⑦昧行⑧乎?”平公曰:“善哉!”

【注】①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君。②师旷:春秋时代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③炳烛:点燃烛。古无蜡烛,称火炬为烛。炳:点。④戏:戏弄。⑤盲臣:瞎眼的臣子。师旷眼瞎,所以这样自称。⑥日出之阳:初升的太阳。⑦孰与:用于二者之间的比较,相当于“……跟(与)……哪个(谁)怎么样?”⑧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恐已暮矣 ( ) ②臣闻之 ( )

③安有为人臣( ) ④壮而好学 ( )

⑵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

例句: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A.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爱莲说》) B.放之山下(《黔之驴》)

C.跪而拾之以归(《赵普》) D.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盲 臣 安 敢 戏 其 君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中师旷用什么方法来说理的?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阅读王晓雨的《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节选),完成12—14题。(10分)

①针鼹和刺猬最大的不同是针鼹有锐利的爪子,善于掘土。它后腿上的爪子很长,也可用于打扫整理自身表皮,这种本领远非亚洲的刺猬可比。

②如刺猬一样把身体蜷成一团,像一个球,然后静候敌人不耐烦地走开,这种“消极”本领,针鼹虽然也具备,并且运用,但针鼹的“绝活”是掘洞逃跑。针鼹的爪子十分厉害,像人手又有点像鸡爪,挖土速度快,且比较深,一口气可挖 1.5 米左右。其速度之快不要说刺猬,野兔不及,就是用现代人的工具甚至机器也未必能赶上它。中国的穿山甲也不是它的对手。A

③当你在灌木丛中发现一只黄澄澄的针鼹,在慢悠悠地爬着,你呼喊着同伴,朝它走去。可就在这几秒钟之间,你的眼皮底下,针鼹不见了!哪怕是一片草地,甚至一片沙地,刹那间它也能在你眼前消失,只在地表上留下一个堆有浮土的洞口。

④B 它的食物来源是澳大利亚草原,丘陵、沙漠、山地中的蚁类、蚯蚓等,包括澳大利亚人恨之入骨的白蚁。澳大利亚每年许多民房被白蚁毁掉,农民们喜欢可爱的小针鼹自然亦有这一因素在内。

⑤C 针鼹长着一支管状的长嘴,鼻孔就开在长嘴巴的喙尖,舌头也是针鼹的重要武器,可以伸出嘴外一尺多,舌尖上分泌一种很稠密的黏液,用来粘食蚁虫果腹。据估计, 它一天可吃上万只蚂蚁、白蚁。D

⑥针鼹一般在白天活动,一天有18小时外出找食,用鼻子探测寻找蚁类和蚯蚓及其他无脊椎动物。它的口鼻可以发现、感受到十分细微的生物电子信号,敏捷地捕捉食物。晚上它睡在灌木丛中的土地里,空凹的原木中,石头缝里,甚至野兔和袋熊的洞穴中,因为这些动物均奈何它不得。当然,它也不去争夺别人的食物。它冬季蛰伏,在高山地区蛰伏时间甚至长达28周。在这段时间里,它动作、反应都十分迟钝。其实,澳大利亚的冬季并不冷,更无冰天雪地,北部和中部一些地区的气温还有零上15摄氏度呢。在春天的开头几天出洞找食的针鼹动作较迟缓,出来次数较多。针鼹走动速度较慢,如滚动状,但奇怪的是,它能游泳,像刺毛球一般漂在水上,样子十分逗人。

【注】针鼹(yǎn):哺乳动物,毛黑褐色,嘴尖,眼小。通称鼹鼠。

12.“当然,挖洞不是针鼹的主要职责。”这句话应该放在 A、B、C、D 中的哪一处?这句话结构上起什么作用?(2分)

______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针鼹的主要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指出下列说法中的错误,并简述理由。(4分)

⑴选文第②段只运用了列数字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选文第⑤段划线句中加点词“据估计”可以删去,不影响句意的表达。(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学会“拐弯”》一文,完成15—18题。(12分)

①我国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今年106岁了,除了耳朵需要戴助听器外,思维敏捷,笔耕不止,每月都有文章发表在国内外的报刊上。央视采访他的长寿秘诀时,周老说:“凡事要想得开,要有一个好心态。”主持人开玩笑地说:“要是我还是想不开呢?”周老跟着说:“拐个弯,不就想开了嘛!拐个弯,坏事就是好事。”周老的“拐弯”说,是他百岁养生经验的概括和百年人生的智慧,也是对人们的忠告。

②历史像一辆在弯弯曲曲路上行进的车子,每个人都是坐在车上的乘客。车子拐弯了,不随着车子拐弯的人,就有掉下去的危险。斯大林对此说得更形象:“每当历史的车子在转弯时,总会有人从车子上掉下来。”原因就是这些人没有适应车子的转弯而主动转弯。爱因斯坦说:“人的最高本领是能够主动适应客观条件。”适应,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会“拐弯”。由此可见,“拐弯”在人生的字典里是个关键词,由于每个人对这个词理解、掌握和运用的水平不同,就造成了千差万别的人生,演绎出五彩缤纷的世界。所以,人只有主动顺应历史潮流,主动适应客观条件“拐弯”,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③俗话说,人生在世行路难,行不通时拐个弯。这个“拐弯”,不是放弃,不是退出,而是在迂回中窥测前进的方向,在困难中发现有利的因素,在审时度势后作出理智的选择。“文革”时北大著名教授季羡林被勒令守楼和听电话。一般人会觉得这是无法忍受的屈辱,可季老认为这是难得的好时光,便利用这3年“好时光”,翻译了280万字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为中国翻译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建起了一座丰碑。

④有人用字母“V”来形容“拐弯”:左边的一半代表向下,右边的一半代表向上;左边是向下的趋势,但到底部终止了,转为向上。这是形退实进,是消极状态向积极状态的转折。做一件事有时也是如此,本来以为走到了失败的境地,换一种角度去思考,你会突然发现其实正好走向另一成功的途径。伊朗建德黑兰皇宫时,设计者原打算把镜子镶嵌在墙面上的。当镜子从国外运抵工地后却被打破了,他们就大胆创新,将这些碎片镶嵌到墙壁和天花板上。于是,天花板和四壁看上去就像由一颗颗璀璨夺目的“钻石”镶嵌而成,德黑兰皇宫也因此成为世界上最漂亮的马赛克建筑。

⑤可见,人生天地间,学会“拐弯”是极为要紧的事。学会“拐弯”,不仅需要面对困难的好心态,更需要化解困难的大智慧。

15.文章第①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章第②—④段具体阐述了怎样做才能学会“拐弯”,请逐段简要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探究括号中的问题。(4分)

⑴有人用字母“V”来形容“拐弯”:左边一半代表向下,右边一半代表向上;左边是向下的趋势,但到底部终止了,转为向上。 (用字母“V”来形容“拐弯”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学会“拐弯”,不仅需要面对困难的好心态,更需要化解困难的大智慧。(句中加点的“不仅”、“更”为什么不能删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章第③段说:“人生处世行路难,行不通时拐个弯。”请结合你的一次经历,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林海音的《窃读记》,完成19—22题。(18分)

①我跨进书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使矮小的身体挨蹭过别的顾客和书柜的夹缝,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头发弄乱了,没关系,我到底挤到里边来了。在一片花绿封面的排列队里,我的眼睛过于急忙地寻找,反而看不到那本书的所在。从头来,再数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是在昨天那位置了。

②我庆幸它居然没有被卖出去,仍四平八稳地躺在书架上,专候我的光临。我多么高兴,又多么渴望地伸手去拿,但和我的手同时抵达的,还有一双巨掌,十个手指大大地分开来,压住了那本书的整个:“你到底买不买?”

③声音不算小,惊动了其他顾客,他们全部回过头来,面向着我。我像一个被捉到的小偷,羞惭而尴尬,涨红了脸。我抬起头,难堪地望着他——那书店的老板,他威风凛凛地俯视着我。店是他的,他有全部的理由用这种声气对待我。我用几乎要哭出来的声音,悲愤地反抗了一句:“看看都不行吗?”其实我的声音是多么软弱无力!

④在众目睽睽下,我几乎是狼狈地跨出了店门,脚跟后面紧跟着的是老板的冷笑:“不是一回了!”不是一回了?那口气对我还算是宽容的,仿佛我是一个不可以再原谅的惯贼。但我是偷窃了什么吗?我不过是一个无力购买而又渴望读到那本书的穷学生!

⑤我不再去书店,许多次我经过文化街都狠心咬牙地走过去。但一次,两次,我下意识地走向那熟悉的街,终于有一天,求知的欲望迫使我再度停下来,我仍愿一试,因为一本新书的出版广告,我从报上知道好多天了。

⑥我再施惯伎,又把自己藏在书店的一角。当我翻开第一页时,心中不禁轻轻呼道:“啊!终于和你相见!”这是一本畅销书,那么厚厚的一册,拿在手里,看在眼里,多够分量!受了前次的教训,我更小心地不敢贪婪,多串几家书店更妥当些,免得再遭遇到前次的难堪。

⑦每次从书店出来,我都像喝醉了酒似的,脑子被书中的人物所扰,踉踉跄跄,走路失去控制的能力。“明天早些来,可以全部看完了。”我告诉自己。想到明天仍可以占有书店的一角时,被快乐激动的忘形之躯,便险些撞到树干上去。

⑧可是第二天走过几家书店都看不见那本书时,像在手中正看得起劲的书被人抢去一样,我暗暗焦急,并且诅咒地想:皆因没有钱,我不能占有读书的全部快乐,世上有钱的人这样多,他们把书买光了。

⑨我惨淡无神地提着书包,抱着绝望的心情走进最末一家书店。昨天在这里看书时,已经剩下最后一册了,可不是,看见书架上那本书的位置换了另外的书,心整个沉下了。

⑩正在这时,一个耳朵架着铅笔的店员走过来了。看那样子是来招呼我的(我多么怕受人招待),我慌忙把眼睛送上了书架,装作没看见。但是一本书触着我的胳膊,轻轻地送到我的面前:“请看吧,我多留了一本没有卖。”

⑪啊,我接过书害羞得不知应当如何对他表示我的感激,他却若无其事地走开了。被冲动的情感,使我的眼光久久不能集中在书本上。

⑫当书店的日光灯忽地亮了起来,我才觉出站在这里读了两个钟点了。我合上最后一页……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所有的智慧都被我吞食下去了。然后抬头找寻那耳朵上架着铅笔的人,好交还他这本书。在远远的柜台旁,他向我轻轻地点点头,表示他已经知道我看完了,我默默地把书放回书架上。

⑬我低着头走出去,黑色多皱的布裙被风吹开来,像一把支不开的破伞,可是我浑身都松快了。摸摸口袋里是一包忘记吃的花生米,我拿一粒花生米送进嘴里,忽然想起有一次先生鼓励我们用功的话:

⑭“记住,你是吃饭长大,也是读书长大的!”

⑮但是今天我发现这句话还不够用,它应当这么说:

⑯“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

(选自《城南旧事》,有删改)

19.概括全文内容,并说说对标题中“窃读”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联系具体语境,回答下列两小题。(4分)

⑴请说说第②段中加点词语“四平八稳”的理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请结合上下文赏析文章第⑬段划横线的句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阅读下面的链接文字并回答问题。(6分)

【链接】“一块钱你有没有?一块钱!”

“有!”我抬起头,顿时恢复了勇气。

“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

什么?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 (苏教版七下阿累《一面》)

从刻画人物手段和设计用心上分析,本文第⑩—⑫段对店员的刻画和链接材料中对的“他”的描写有何不同?

《窃读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60分)

滋养花草的有泥土,滋养鸟儿的有山林,滋养我们的有亲人、书本、社会……

23.请以“滋养”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⑴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⑵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

⑶书写工整规范。(4分)

三校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三次月度联考

七 年 级 语 文 试 题 参 考 答 案

6、⑴夏荷多丝污泥不沾。(2分)

⑵示例:我爱莲藕,且不谈它的美味,藕芽儿穿透青泥碧水,劲挺起翡翠一般的花梗,托起红花碧叶的刚强精神,激励着我战胜生活中的重重困难。(3分)

⑶称呼、理由(从不受环境的影响和先苦后甜谈)、语气委婉等。(3分,一点一分)

7、⑴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1分)

⑵诗人选择游子闻声而泪下,佳人才唱而蹙眉两个细节,又用“乍”、“才”两个虚词加以强调,有力地烘托出鹧鸪啼声的哀怨,感动人心。(3分)

⑶借鹧鸪啼声的悲切,抒写了游子的乡愁旅思。(2分)

15、①引出议论的话题(论点),②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③作为论据,论证学会“拐弯”的重要性。(2分,任两点,意思对即可)

16、⑴顺应潮流,主动适应。⑵审时度势,理智选择。⑶换一种角度去思考,大胆创新。(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7、⑴形象传神地揭示了“拐弯”的意义——“拐弯”是形退实进,是消极状态向积极状态的转折。(2分)

⑵作者强调的是:就学会“拐弯”而言,“化解困难的大智慧”比“面对困难的好心态”更重要。删去“不仅”和“更”,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了。这两个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2分,意思对即可)

21、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黑色多皱的布裙”比作“支不开的破伞”,形象地表现了“我”无钱买书的窘迫处境,衬托了“我”受到店员“礼遇”后愉悦松快的心情。(答出修辞计1分,赏析计3分)

22、《窃读记》: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了店员的友善,富有爱心。(如答到细节描写也对,3分)

《一面》:运用了语言、肖像描写,表现了先生对进步青年的关爱,突出他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3分)

无限免费下载试卷
Word文档没有任何密码等限制使用的方式,方便收藏和打印
已有人下载。
×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二维码
扫描公众号,私信暗号:36169 获取网盘提取码
前往网盘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还需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