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七年级 > 语文

云南省怒江州2008-2009七年级下学期模拟语文试卷(七)

试卷简介

这份试卷是云南省怒江州2008-2009学年度七年级下学期的语文期末模拟试卷。试卷分为四个部分:基础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和写作。基础部分包括字词辨析、句子理解和名句默写等;现代文阅读包含两篇文章,涉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情感体验;文言文阅读要求理解《孙权劝学》等经典篇章,并能够解释词义和翻译句子;写作部分则要求围绕“牵挂”这个主题进行作文。

所涉及的知识点

这篇试卷主要考察学生的基础语文能力,包括字词辨析、句子理解和名句默写,以及现代文和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技巧。

云南省怒江州2008—2009七年级下学期

语文期末模拟试卷(七)

一、基础积累与运用(22分)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3分)

(1)拍雪人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jiàn(     )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

(2)对于广大的关东平原,我心里怀着chì(     )痛的热爱。

(3)就像两块同样的石头碰到一起一样,一束启蒙的火花从他的话语里bèng(   )发出来。

2、下列句子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作者是鲁迅先生。

B.《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自《城南旧事》,作者林海音,台湾作家。

C.《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原题为“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D.《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作者都德,法国作家,我们学过他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3、下列解释全对的一项是(2分)(    )

A.①书诗四句         书:写         ②稍稍宾客其父       稍稍:稍微

③未尝识书具       尝:曾经

B.①受之天          受:承受       ②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至:达到

③著我旧时裳       著:穿

C.①愿为市鞍马       市:集市       ②出郭相扶将     将:扶

③当户理红装       当:对着

D.①卿今当涂掌事     当涂:当路,当权     ②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言辞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认识

4、名句默写(9分)

 (1)谁家玉笛暗飞声,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2)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______________(岑参《逢入京使》)

(3)假如好朋友多时不见,你决定连夜乘车(或乘船)去寻找拜访他,这时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抒怀。(李白《峨眉山月歌》)

 (4)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写出关于黄河的著名诗句(写出连续的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扑朔迷离”这一成语出自《木兰诗》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名著阅读(2分)

世界上许多伟大的人物小时候都曾经历磨难,高尔基就是其中一位,他是_____(国家)作家,写了三部自传体小说,分别是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6、修改病句 (4分) 

①当我和妈妈走上天桥时,望着川流不息的人群,都非常激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学习用功与否,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之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26分)

(一)(10分)

(1)“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2)“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3)作为学者和诗人的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4)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5)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6)“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防一下楼”的主人。

7、第六自然段是紧承上文哪一句话记叙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闻一多研究唐诗宋词的目的是什么?(可以用文中原话回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这句话用了什么样修辞手法?有何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读了此文段你受到了什么启发?(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父子之间的怯意(16分)

①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

   ②有时却是另一副样子,比如去下地,他在前边头也不回地说:“唱一个我听听。”我在后边就模仿着戏台上的花脸呜呜哇哇地唱起来。他说:“瞎胡唱,别唱了。”我说:“你唱一个。”他唱起来:“我不该,咳咳咳咳,老王爷,咳咳咳咳……”也是随唱随编,瞎胡唱,越唱越带劲儿。

    ③我们俩常常一起去看庙。“看庙”二字,说句文词,是父亲“杜撰”的。看庙就是去看庙里的壁画,是让我开阔眼界,是培养我画画的一种方式,这很像现在的参观美术展览馆或画廊。我父亲本是老农民,竟与文人想到了一起。

    ④吃过早饭,父亲将粪筐往肩上一背,抄起粪叉说:“走,看庙去。”母亲说:“今儿不拉土了?”父亲说:“回来再说。”我们就在这“回来再说”的空当里看了许多庙。庙有大有小,有远有近。近则三五里,远则十几里。一去一回就是几十里。全堂邑县境内的庙我们几乎都看遍了。

    ⑤父亲对庙里的壁画还加以评论。他指着《八仙过海》的海水说:“你看这水,涟涟地像是在颤动。”又用手摸着墙说:“这墙是平的,你再远看,不是坑坑洼洼地凸起来了吗?”父亲惊奇了,我也惊奇。其实现在看来,稀松得很,无非是靠了反复重叠的弧形线条引起的错觉。父亲最佩服的是《八破图》,破房子、破信封、破书本、破眼镜盒……他像在集市上买粮食粒捻来捻去还嚼一嚼那样仔细,猫着腰将那画上的破信封的一角又摸又抠,远瞧瞧,近瞅瞅,长叹一口气说:“像是烧焦了一样。”他一指点,我也惊叹起来。最后,总是照例的一句话:“使劲儿看,好好记住。”

    ⑥我12岁那年考上初中,学校在聊城,离家15公里多。过了正月十五,要开学了。吃过早饭上路,父亲背上粪筐跟我走了出来,虽没说话,我知道他是送我。一直走了10公里开外看见聊城古楼了,他说:“快到了,你走吧。”这时旷野无人,惟有寒风积雪,一抹虚白的阳光和远处村落里的几声鸡啼。望着逐渐远去的、背着粪筐的父亲的身影,我只想反身向他追去。

    ⑦再以后,我参加了工作,按家乡人的看法,凡是吃公家饭的人就是“干部”。我很少回家了,一晃就是十几年,大约是1960年,父亲到天津看我来了。我说:“今儿咱们上街吃一顿狗不理包子,再领你去看看美术展览。”他问什么是美术展览,我觉着一两句话也说不清,我提起以前的事:“我小时候你不是常领我去看庙吗?如看庙差不多。”

    ⑧刚走过劝业场,我一回头,见他正弯腰从地上捡烟头,我嚷了一声:“扔了!你也不嫌脏。”他赶紧扔了烟头,眼神带有惶惑和惧意。这眼神使我凄然,是什么使父亲对我有了怯意?我反而愿意看到小时候父亲扇我巴掌时那瞪圆了的眼。

11、除“唱戏”和“看庙”两件事外,还写了父亲的哪些事情?( 2分)

                                                                                 12、第⑤段中,为什么父亲总是要照例说“使劲儿看,好好记住”呢?(3分)

13、第⑥段结尾处作者写道:“望着逐渐远去的、背着粪筐的父亲的身影,我只想反身向他追去。”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样想怎样做呢?请写下来。(字数在150字以内) (4分)

14、第⑧段中父亲“弯腰从地上捡烟头”这一件事可否删去呢?请说明理由。(3分)

15、本文题目是“父子之间的怯意”,那么,父对子、子对父的怯意各是什么呢?  (4分)    

三、文言文阅读(22分)

(一)孙权劝学(15分)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日想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权谓吕蒙曰         谓:           

②蒙辞以军中多务     以:            

③但当涉猎           但:           

④即更刮目相待       更:            

17、下列加点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但当涉猎,见(看见)往事耳     B.孤岂(难道)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及(和,与)鲁肃过寻阳         D.大兄何见事之(的)晚乎

18、翻译下列句子(2分)

孤岂欲卿治学为博士邪

19、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20、本文至今流传的两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1、从吕蒙的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3分)

(二)(7分)

客有为起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曰:“鬼魅①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②于前,不可类之③,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注释 ①魅(mèi):古人指山林里一种害人的怪物。②罄(qìng):显现,出现。③此句意思是不容易画得像。

2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3分)

(1)孰最难者 __________   (2)不可类之__________ (3)故易之也 __________

2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24、根据文意,联系我们的学习、生活实际,说说你读完此文后的感想。(2分)

四、写作(30分)

25、牵挂是人类贯彻始终的一种情结。牵挂是思念,有如高飘的风筝挣不脱细长的绳线;牵挂是多方面的,比如(1)牵挂是对亲人的思念;(2)牵挂是对友人的情怀;(3)牵挂能催人奋发向上…… 请以“牵挂”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体裁不限(诗歌除外)。

七年级(下)语文期中试卷答案

一、基础积累与运用

1、鉴、炽、迸         2、D           3、B

4、(1)散入春风满洛城     (2)凭君传语报平安

(3)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4)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5)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6)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5、苏联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6、①“当”删去   ②“与否”删去

二、现代文阅读

(一)

7、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8、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药方。   

9、比喻。突出了纸上的字写得密,表现了他治学态度的严谨。  

10、言之成理即可。

(二)

11、父亲送我上学(1分)父亲来天津看我(答“父亲从地上捡烟头”也可以)(1分)

12、父亲希望儿子通过画画这条路有出息。(只要有“希望”或“企盼”即可)  

13、此是开放题,表达言之成理即可。但要有 “感激”或“依恋”之情,且与上文相衔接。

14、不可以删去,这真实地表现了父亲的节俭,同时为后文写出父亲对我的怯意铺垫。(两点理由,每点理由1分)  

15、我对父亲的怯意,是因为父亲打我是真打;(1分,答父亲对我“严厉”也给1分)

父亲对我的怯意,是因为:①父子之间感情有了隔膜②父子之间文化修养存在着差异③父子之间生活环境有差异④父子之间年龄发生了变化⑤儿子的社会地位提高了。(每点1分,写出两点即给2分)

二、文言文阅读

(一)

16、①对……说。 ②用   ③只   ④重新             17、B

18、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

19、一、吕蒙的好习精神;二、所吕蒙的才略所折服 

20、刮目相待、吴下阿蒙 

21、学习可以改变人,改造人,重塑人(学习是使人变得聪明、增长才智的唯一途径)。

(二)

22、(1)谁(2)它们 指犬马(3)所以

23、鬼魅没有具体的形态,没有出现过在人们的面前,所以容易画啊!

24、说明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是最难的,非下苦功不可。(意思对即可)

七年级(下)语文期中试卷答案

一、基础积累与运用

1、鉴、炽、迸         2、D           3、B

4、(1)散入春风满洛城     (2)凭君传语报平安

(3)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4)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5)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6)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5、苏联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6、①“当”删去   ②“与否”删去

二、现代文阅读

(一)

7、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8、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药方。   

9、比喻。突出了纸上的字写得密,表现了他治学态度的严谨。  

10、言之成理即可。

(二)

11、父亲送我上学(1分)父亲来天津看我(答“父亲从地上捡烟头”也可以)(1分)

12、父亲希望儿子通过画画这条路有出息。(只要有“希望”或“企盼”即可)  

13、此是开放题,表达言之成理即可。但要有 “感激”或“依恋”之情,且与上文相衔接。

14、不可以删去,这真实地表现了父亲的节俭,同时为后文写出父亲对我的怯意铺垫。(两点理由,每点理由1分)  

15、我对父亲的怯意,是因为父亲打我是真打;(1分,答父亲对我“严厉”也给1分)

父亲对我的怯意,是因为:①父子之间感情有了隔膜②父子之间文化修养存在着差异③父子之间生活环境有差异④父子之间年龄发生了变化⑤儿子的社会地位提高了。(每点1分,写出两点即给2分)

二、文言文阅读

(一)

16、①对……说。 ②用   ③只   ④重新             17、B

18、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

19、一、吕蒙的好习精神;二、所吕蒙的才略所折服 

20、刮目相待、吴下阿蒙 

21、学习可以改变人,改造人,重塑人(学习是使人变得聪明、增长才智的唯一途径)。

(二)

22、(1)谁(2)它们 指犬马(3)所以

23、鬼魅没有具体的形态,没有出现过在人们的面前,所以容易画啊!

24、说明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是最难的,非下苦功不可。(意思对即可)

无限免费下载试卷
Word文档没有任何密码等限制使用的方式,方便收藏和打印
已有人下载。
×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二维码
扫描公众号,私信暗号:36245 获取网盘提取码
前往网盘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还需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