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七年级 > 语文

语文:第18课《甘露的秘密》精题精练(鄂教版七年级下)

试卷简介

这份试卷涵盖了基础语文知识、阅读理解和说明文写作等多个方面。题目包括对加点字的读音辨析、词语解释、文本内容理解、层次划分以及说明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等。通过这些题目,学生需要展示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所涉及的知识点

这篇试卷主要考察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阅读理解能力和说明文写作技巧。

甘露的秘密

一、基础知识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仇春霖(  ) 蟠龙(  ) 天赐(  ) 蚜虫(  ) 其甘如饴(  )

2.释词:

⑴梦寐以求:

⑵川流不息:

⑶熙熙攘攘:

3.本文介绍了关于蚜虫的哪些信息?

4.文章开篇用大量的篇幅写了关于甘露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5.蚜虫是怎样危害植物的呢?请摘出至少两个句子来说明。

二、同步解读

①蚜虫的排泄物俗称蚜蜜。对于人们来说,蚜蜜非但不是什么瑞征,而且为害不浅。它不仅会诱致菌类,使植物发生各种病害;还会招引昆虫,糟蹋庄稼的茎叶。

②对于蚜虫的排泄物最感兴趣的是蚂蚁。你可以注意一下,凡是蚜虫多的地方,就会发现成群结队的蚂蚁,熙熙攘攘,忙作一团。它们紧紧地跟踪在蚜虫的后面,不时用触角轻轻拍打着蚜虫的屁股。蚜虫受到拍打,感到十分快意,便翘起屁股,随之排泄出一滴一滴的蚜蜜,使小蚂蚁痛痛快快地饱餐一顿。

③蚂蚁对人类来说并不是害虫。可是,这些贪吃的小东西为了能吃到甜笑的蚜蜜,主动为蚜虫担当警卫,千方百计地保护蚜虫,给人类造成不少危害。七星瓢虫是专门歼灭蚜虫的能手,据说一只七星瓢虫一天大约能吃270只蚜虫。于是,瓢虫便成了蚂蚁的冤家。小蚂蚁一看到瓢虫来捕捉蚜虫,就会一拥而上,群起而攻之,直到把瓢虫赶走。

④蚂蚁和蚜虫的关系简直可以说是亲密无间的。有时候,你会看到一群蚂蚁背着蚜虫川流不息地跑来跑去,那是蚂蚁在给蚜虫搬家。当蚜虫在一片植物上大肆蚕食,只剩下残茎败叶之后,蚂蚁就把这群祸害转移到另一处食物充足的地方去,使蚜虫能够饱食终日,好排泄出更多的蚜蜜来。在蚂蚁搬家的时候,也不会丢下为它提供芙餐的好朋友不管。确定了新居之后,小蚂蚁就会把蚜虫一个一个搬到附近的植物上去。蚂蚁不仅是蚜虫的“卫士”,还是蚜虫的“保姆”。冬天临近了,雌蚜排出了一个个越冬卵。蚂蚁很担心这些卵会被冻坏,便不辞劳苦地把它一个个搬到蚁巢里收藏起来。在天气晴和的日子里,还把蚜卵搬到外面晾晒,晒完后再搬回巢去。到了次年早春,蚜卵孵化了,这下又忙坏了小蚂蚁,它又主动承担了喂养小蚜虫的任务。直到春暖花开,蚂蚁又把小蚜虫一个个搬出洞来,放到植物上,让它去啃食鲜嫩的茎叶,以便自己从它的屁股后面捞取一点蚜蜜。

6.用“|”给文段划分层次并简要讲明理由。

①②③④

7.体会文段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8.作者为什么说蚂蚁“不仅是蚜虫的卫士,还足蚜虫的保姆”?

9.文章说明的对象是蚜虫,而以上4段却主要写蚂蚁,是否有点离题?谈谈你的看法。

三、美文赏读

鸟中诸葛

①乌鸦的名声不好,有人厌恶它,视其为不祥之物,认为“乌鸦叫,祸来到”。其实乌鸦是鸟中诸葛,不过鲜为人知。

②鸟类学家研究发现,乌鸦的聪明机灵令人吃惊。在欧洲的一些公路两旁,常常可以看到乌鸦,因为每当载重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时,地面振动往往迫使地下的虫子爬出地面,这样,乌鸦一伸嘴便可把虫子吃掉。乌鸦还会把核桃扔在马路上,让汽车替他们把壳压碎。它们再吃壳里的果实。

③在英国,乌鸦吞食耗子很有趣。乌鸦站在猪背上“值班站岗”,因为它确信,在猪圈干草堆中爬来爬去的耗子,绝不会留意哼哼叫个不停的肥猪,于是乌鸦从猪背上猛然往下跳,便可将耗子叼到嘴里。

④乌鸦看到狗在吃东西,往往会有几只飞去啄它的屁股,待狗返身攻击时,另外几只即迅速将它放下的食物抢走。

⑤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渔民常常把渔竿搁在冰窟窿中钓鱼,乌鸦会利用渔民不在的机会,用嘴叼着钓鱼线,把线绳子拖着,直到鱼钩上出现活蹦乱跳的鱼,美餐一顿后叫几声便飞走了。

⑥如果有一只乌鸦在某个地点落人猎人的网中,那么,即使猎人改用其他完全不同的圈套,也绝不能诱骗第二只乌鸦中计。

⑦有许多小鸟都是由亲鸟哺育,长大后便各飞东西。而乌鸦却不同,小乌鸦长大后不但不离娘而去,而且对自己父母十分孝敬。老乌鸦飞不动了,小乌鸦便到处寻食,衔回来一口一口地喂。老乌鸦一旦病死,小乌鸦还召集亲友为其送葬。有时群集数以千计,众乌鸦哀鸣着盘旋数圈,向遗体告别后将死乌鸦放人深坑。

⑧荷兰的一位动物学家“领养”了一只18个月的乌鸦,把它饲养到8岁,这只乌鸦视他为“父亲”,他一踏进门,乌鸦便手舞足蹈地向他鞠躬致意,其亲昵之态令人动情。

⑨乌鸦的摹仿能力也很强,它能重复各种各样的声音,甚至也能学人说话,有个别乌鸦能掌握百余个词呢!

⑩新喀里多尼亚岛上的乌鸦还会用树叶和细枝制作捕捉昆虫的“工具”。它们折断一些钩形小枝以脚固定,除去树皮和叶片,用喙把钩部整理成像鱼叉且带有倒钩的工具,然后用这种工具设下陷阱引诱并捉住猎物。

⑾草原上的乌鸦还会衔着充满膻气味的羊粪“空投”于狼脚爪下,给狼报信和“导航”,饥饿的狼跟踪乌鸦找到羊群,乘牧羊犬疏忽之时叼走小羊。狼饱餐之后,乌鸦再飞来吃“残羹剩饭”。

⑿但在一些地方认为,碰见乌鸦是不祥之兆,说它是“报丧之鸟”。其实,乌鸦并非不祥之鸟,报丧之谜已被揭开。乌鸦喜欢吃动物尸体腐烂物,其嗅觉特别灵敏,能在很远的距离嗅到尸体分解发出的微弱气味,从而竟相飞至。久病垂危的病人临终前会释放腐败气味,人尚未死,乌鸦早已闻臭而来。这也许是人们厌恶乌鸦的原因。

10、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11、本文标题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出什么意思?

12、本文开头与结尾有什么特点?

13、请给本文的②~⑾段用“|”划分层次。

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

14、根据上题划分的层次,概括乌鸦的内在特征。

15、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在本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略 2.⑴睡梦中都想着寻找,形容迫切地希望着。⑵(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⑶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3.蚜虫的种类、属性,对植物的危害、蚜蜜的作用等。 4.引出文章要说明的对象,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 5.略 6.⑴|⑵⑶⑷;后三段是举蚂蚁的例子来说明蚜虫利用蚜蜜“诱致菌类,是植物发生各种病害;招引昆虫,糟蹋庄稼的茎叶”。 7.加点的词写出了蚜蜜的诱惑之大。 8.因为蚂蚁不仅帮蚜虫赶走瓢虫,给它搬家,还收藏蚜虫的卵并喂养小蚜虫。 9.不离题。写蚂蚁正是写蚜蜜的诱惑力之大,从而也写出它的危害之大。 10.乌鸦 11.本文标题运用了比喻修辞方法,意思是“乌鸦是一种聪明机灵的鸟儿”。 12.开头点题,统领全文;结尾与开头呼应,简单说明了乌鸦得恶名的原因,既增添了文章的科学性,又使文章显得结构完整。 13.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第2段第l句说“乌鸦聪明机灵的令人吃惊”,它统领了第2至6段的内容,这一层共用五个事例介绍说明“乌鸦的聪明机灵”;第7、8两段用两个事例介绍说明“乌鸦注重‘感情’”;第9、10两段用两个事例介绍说明“乌鸦善于摹仿”;第11段用1个事例介绍说明“乌鸦工于计谋”。有的段有中心句,直接揭示出了乌鸦的内在特征,有的段无中心句,要靠自己概括。) 14.聪明机灵,注重“感情”,善于摹仿,工于计谋。 15.主要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消除了人们心目中“乌鸦可恶”的偏见,树立了“鸟中诸葛”的可爱形象。)

无限免费下载试卷
Word文档没有任何密码等限制使用的方式,方便收藏和打印
已有人下载。
×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二维码
扫描公众号,私信暗号:37118 获取网盘提取码
前往网盘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还需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