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七年级 > 语文

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单元测试)(原卷版)

试卷简介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总分100分,时间10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22分)《典籍里的中国》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包括文学、科学、哲学、医学等领域,让书写在典籍里的文字“活”起

所涉及的知识点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测试

(总分100分,时间10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典籍里的中国》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包括文学、科学、哲学、医学等领域,让书写在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展现典籍里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观后令人心潮澎pài;伏生为了将《尚书》传承下来,他和家人用生命护书,用行动诠释了“xīn火相传”;宋应星在六次科举考试屡次不中的逆境下,凭借锲而不舍的精神最后写出《天工开物》;司马迁忍辱负重著书立说,完成妇孺皆知的《史记》,正如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张大可所说:“现在《史记》已经走入千家万户,把家国情怀深深地注入每一个中华民族后世子孙的血液里。”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① 心潮澎pài( )    ②  xīn( )火相传

③  锲( )而不舍        ④  妇孺皆知( )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词性分别是 、 。(2分)

① 让书写在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展现典籍里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

② 宋应星在六次科考屡次不中的逆境下。

3.阅读下面语段,选出表述有误的一项(    )(2分)

屠呦呦是我国第一位获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数十年来,她致力于中医药学研究,并带领团队发明了青蒿素,挽救了全世界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2018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屠呦呦同志“改革先锋”。从那天起,她更加致力于中医药的研究,丝毫没有懈怠。屠呦呦这位中医药科技创新的优秀代表,这位攻坚克难的医药工作者。这位矢志寻蒿的科学研究者,完美地诠释了改革先锋的精神。

A.加点的词“并”的词性是介词,“从”的词性是连词。

B.加点的词语“发明”使用不当,应改为“发现”。

C.画线句是一个病句,修改的方式为在句末加入“的称号”。

D.画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增强语势,突出了屠呦呦的精神。

4.选出下面这段文字衔接最恰当的一项(   )(2分)

①人们已认识到,家风是一辈又一辈先人生活的结晶,所以要向后代传递出正能量。

②古人撰写在门框上的“忠厚传家久”“持家尊古训”,就是一种传统的家风。

③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是对古今家风的一种诠释。

④家风就是家庭的风气,它是一个家庭的传统和文化。

⑤而今父母懂规矩,知书达理,有这样良好的文化氛围,后人自会获得很好的熏陶。

A.①④②③⑤ B.①③④②⑤ C.③④①②⑤ D.④②⑤③①

5.2024年4月23日是第29个世界读书日。七年级成立学生读书会,下面一幅图片是读书会的标志。请你解说其主要构图要素及寓意。(不少于80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6.阅读下面四则关于成语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成语是浓缩的文化。它言简意赅,深刻隽永,滴水藏海,折射历史的千姿百态。它以语言为承载,方寸之间传达着丰富的含义,是汉语词汇中的璀璨明珠。它深具历史性、知识性和艺术性。

[材料二]许多成语出自浩如烟海的历史文化典籍。“一鼓作气”语自经典文献《左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曲径通幽”出自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材料三]从“丝丝入扣”与古代纺织方法,到“登堂入室”与古代建筑格局;从“土崩瓦解”与古代制瓦技术,到“如法炮制”与古代中药制法;从“见风使舵”与古代航海技术,到“以管窥天”与古代天文观测技术;一些成语的出现是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我们从中可以体味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材料四]汉朝人孙敬,非常好学,从早到晚地读书。有时疲倦了,想睡觉,就用一根绳子系住头发,另一头拴在房梁上拉直,这样如果再打瞌睡,就会被绳子拉醒。战国人苏秦读书欲睡,就拿锥子扎自己的大腿。后人将这两个故事合成成语 A ,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其实,还有许多成语高度概括了古代那些勤奋读书的人和事如 B 、 C 、 D ……

(1)综合前三则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2)请结合文意,写出材料四中A、B、C、D处的成语。(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3)成语发展到今天。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给予我们深刻的启迪。请从备选成语中任选一个,仿照所给句子的形式,仿写一句话。(2分)

成语:精益求精  雪中送炭  不耻下问  众志成城

示例:锲而不舍体现了一种坚韧执着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求学道路上的发动机。

仿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3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5分)

皓月清辉映碧空

——追忆王小谟院士

崔继先

①我最后一次见到王小谟院士,是去年深秋去看望他。我们一行人坐在他家的棕色沙发上与他合影,我们在笑,他也笑,很随意地把胳膊搭在扶手上,笑得很惬意。现在他已永远离开了我们,但我总感觉他还在,仿佛推开他家的门,就能看到那张亲切的笑脸。

②2003年我刚刚进入电子科学研究院工作时,小谟院士在单位已是偶像级的人物。 无论是带着研究所搬到贵州山沟沟里研制中国第一部三坐标雷达,还是与外方合作破裂后力主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国产预警机,他的故事大都荡气回肠,闪烁着理想主义的光芒。

③那时,他正带着一帮“老头+娃娃兵”的队伍搞出口型预警机,而我成了第一架国产预警机“空警——2000”研制队伍里的另一个“娃娃兵”。搞预警机不是轻松的活儿,要三天两头跑试飞外场。但院里的人都知道,年过六旬的小谟院士常常在外场跟“飞”,爬十几米高的预警机机罩,忍受酷暑和寒冬。他都没为此皱过眉,我们这些“娃娃兵”又怎么好意思叫苦呢?

④不过,小谟院士并不是象牙塔里默默耕耘的“老黄牛”,他更像一位“老顽童”,思维敏捷,诙谐幽默,尤其善于用巧妙策略和方法实现目标。碰到难题,只要看到他嘿嘿一笑,就知道他又有“妙计”上心头了。

⑤很少人像小谟院士那样,耄耋之年还保持着少年的澄澈心性。有一次他在院里办讲座,播放了一个内容丰富、制作精美的PPT。事后我看见他的学生在摆弄电脑,便问道:“这个PPT是你帮忙做的吧?”对方却说:“都是王院士自己做的,我只准备电脑。”后来我才知道,他经常自己查看英文网站搜索资料,自己做PPT。

⑥对于前线冲锋的年轻人,小谟院士就像后方的灯塔,有他在便觉得安心。有一年在成都开会,我需要就某型预警机的方案作报告,因为经验不足,加上准备仓促,我表现不是很好。他一眼看出我的紧张,很和蔼地鼓励我,让我放松了不少。去年我们团队忙一个新的型号项目,小谟院士不顾刚刚化疗完的虚弱身体,四处帮我们奔走呼吁,并不断勉励我们不要怕,大胆创新,坚持自己的技术主张。2021年,人民军工创建90周年之际,国防科工局隆重举行“军工记忆”盛典,要为小谟院士颁奖,表彰他为第一架国产预警机作出的贡献。他却把这个光鲜的任务交给了我:“你也为它工作过,你代我去吧。”

⑦他一生驰骋于国防科技的赛场,始终心无旁骛。他也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我们,什么是最有价值的事。

⑧去年,小谟院士在电科院领衔成立院士实验室,雄心勃勃描绘新的事业版图,我们最后一次去看望他时,他心心念念的是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而非自己的病。遗憾的是,他已无法见证这最后一个梦想的实现。但我相信,他的品格与精神就像皓月清辉,长存不灭,他费尽心血播下的那些种子,终将繁花似锦。

(《光明日报》2023年04月05日)

学校话剧社想把这篇散文改编成话剧,参加校园艺术节的表演大赛,你作为本次活动的编剧之一,遇到了下面几个问题:

7.你需要按照先后顺序把关于王小谟院士的故事概括补充完整,让演员对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3分)

①爬十几米高预警机机罩从未皱眉。            ② 。

③和蔼地鼓励我作预警机方案报告。            ④ 。

⑤把接受表彰的光鲜任务交给了我。            ⑥ 。

8.音效组同学为选哪首歌作为结束的背景音乐而展开争论,你建议使用《中国男儿》,请你把理由告诉大家。(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9.为更好地塑造好王小谟院士这一人物形象,剧务组对王小谟院士的性格特点进行了分析,请你进行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分析总结。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10.俗话说:“题好一半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剧务组围绕话剧的题目“皓月清辉映碧空”展开讨论。请参与讨论并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二)阅读《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15分)

【甲】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乙】

①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②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③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④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⑤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⑥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⑦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⑧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⑨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⑩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⑪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⑫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⑬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1.【甲】文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为开头有何作用?请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谈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12.“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句中的“这”指代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13.【乙】文中作者选取了哪三件事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闻一多先生“言”“行”完全一致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14.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4分)

(1)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2)体会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15.闻一多先生去世之后,许多文人、学者、革命家都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请你也用简短的一句话,评价一下闻先生。(2分)

朱自清:你是一团火,照见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了个新中国!

冰心:闻一多的死是一首伟大的诗,他给我们留下了最完美、最伟大的诗篇。

我:

(三)阅读《孙权劝学》,完成各题。(8分)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但当涉猎  但:            (2)非复吴下阿蒙:

1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18.作者是运用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吕蒙学习的成效的?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19.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说一说,读过这两个选段后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2分)

【链接材料】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选自《赵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四.作文(40分)

20.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的让你尊敬,有的让你佩服,有的让你感动,有的让你叹息……以《这样的人让我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提示:“这样的人”应该是具有某种精神品质或者代表某种风气的人,要着眼于个性、品质去描写,写出你的感情倾向。

无限免费下载试卷
Word文档没有任何密码等限制使用的方式,方便收藏和打印
已有人下载。
×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二维码
扫描公众号,私信暗号:64343 获取网盘提取码
前往网盘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解决的问题
还需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