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单元检测】(B卷•能力提升练)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共20分)
1.2025年清明小长假,班级开展走进自然语文实践活动,请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紫色的大条(fú)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qióng)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zhù)立凝望。
(1)(2分)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dìng jín B.dìn jǐn C.diàn jìn D.diàn jīn
(2)(3分)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
条(fú)( ) qióng( )浆 zhù( )立
名句默写,完成2-5小题(共7分)
2.初中毕业会上,同学们纷纷用杜甫(望岳》中“ , 。”的来抒发自己的凌云壮志。
3.《登幽州台歌》中“ , ”两句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把个人置于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4.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 。
5.古老的乡土风俗在古诗词中常出现,带给人美好的感觉。苏轼的《蝶恋花·密州上元》中说“击鼓吹箫,却人农桑社”,陆游《游山西村》中的“箫鼓追随春社近, ”两句与此类似,都表达了作者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
6.(8分)学校开展“数字改变文化生活”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材料一】
哈尔滨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开幕式上,“数字雪花”以虚实结合的方式点亮主舞台。这一设计融合了东北剪纸艺术、冰雪文化等传统元素,通过全息投影与动态光影技术,展现了科技与地域文化的交融,成为“北国浪漫”的典范。
【材料二】
近年来,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文化领域。例如,敦煌研究院推出“数字敦煌”项目,游客通过AR眼镜可身临其境观赏壁画细节;故宫博物院利用VR技术重现“紫禁城上元夜”盛景,让观众穿越时空感受古时灯火辉煌的节日氛围。技术不仅丰富了文化体验形式,更让濒危文物“活”了起来。
【材料三】
AR眼镜,全称为增强现实眼镜,是一种新型的可穿戴智能设备,具有以下主要功能。通话功能。通过内置麦克风和扬声器,使用蓝牙连接技术,方便通话设备随时连通,实现信息的传递。翻译功能。AR眼镜可以通过将用户所看到的文字进行识别,并翻译为指定语言,或将用户所说的语言识别出来,并翻译为指定语言,从而实现实时的语音翻译功能。拍照、录像、导航功能。AR眼镜在拍照、录像、导航等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
(1)(3分)请你仔细观察材料一中的插图“数字雪花”,以生动形象的语言,为“数字雪花”做一个自我介绍。(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50字左右)
(2)(3分)假如你是故宫博物院的志愿者,请结合材料二、材料三,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推荐游客免费使用“AR眼镜”。
(3)(2分)结合三则材料,补充两种利用数字技术传承传统文化的方法。
方法一:借助AR技术打造沉浸式文物展览,让观众近距离观察文物细节。
方法二:
方法三:
二、阅读(共50分)
(一)整本书阅读
7.(5分)书香伴我成长,初中三年,我们读了许多的文学作品,其中有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我们深受鼓舞。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保尔看到陌生人那双安详的灰色眼睛正在审视他。那坚定的、凝视的目光,使保尔有点局促不安。灰色的短上衣从上到下扣着纽扣,紧紧地裹住他那宽大而结实的身子,衣服显然太小了。他的脖子像牛脖子一样粗壮,整个身躯宛如一棵矮壮的老橡树,充满了力量。
(1)文段中的“他”指 ,他在本书中的性格特点是: 。
(2)请你将这本书推荐给身边的朋友,从“精神品质”角度入手,抓住“抗争”这个主题,写一段不少于60字的推荐语。
(二)现代文阅读
(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天里的油菜花
郝俊
①春天里的油菜花,金色耀眼,让人心生灿烂,感到欣喜。每次站在田间地头,看着金灿灿的油菜花一片片地铺展开来,我总会觉得,这才是土地美丽富足的样子,才是春天应有的打扮。
②我喜欢待在一眼望不到边的油菜花地里。置身花丛中,先是由近到远地看,随着视野的快速扩展,会感到春天是如此绚烂和辽阔;然后,将视线由远及近地往回移,会发现所有的色彩和芬芳几乎是扑面而来,无限的美好顷刻间向内心灌注,澎湃的心潮随着花海跌宕起伏。
③油菜花的茎秆虽柔软,但站姿笔挺,精神抖擞。它的花形简单,四片鹅黄色的花瓣,两两相对,呈十字形排列。有风的时候,那薄如宣纸的花瓣会在风中轻轻地颤动。中间的花蕊清楚可见,颜色与花瓣相近,十分协调。
④朴素、纯粹是油菜花的品性,它们总是这般阳光、开朗,透着一股庄稼人的大方和豪气。油菜花的花瓣虽小,但开得爽快,开得尽兴。如果说一朵花就是一张笑脸,那么油菜花应该是开怀大笑的表情,笑起来无拘无束、天真烂漫。
⑤记忆里,儿时在油菜花田间玩耍,算是我人生中最早的“赏花”经历。我从小生活在江汉平原南部一个小镇,常跟着父母到农村亲戚家。如果正值油菜花开的时节,亲戚家的孩子就会带我去油菜花地。有一次,我们在田埂上玩耍,跑了一会儿,发现身边的油菜花也像是在和我们做游戏,我们越是跑得快,两边的油菜花就会越来越快地“跑”向我们。有时,它们“跑”得跌跌撞撞,几乎要摔倒,但从来没有倒过地。倒是我们偶尔会摔一跤,爬起来后,看到每一株油菜花都站得稳稳当当,还是一副“笑嘻嘻”的表情。
⑥等稍稍长大一点,我们对油菜花的了解更多了些。油菜花的盛花期约一个月,不同地区的开花时间不同。在我家乡,2月底到3月初长出花苞,很快进入初花期;3月中下旬到4 月上旬成片盛放;4月下旬花落,开始结籽;一个月后,油菜籽成熟,迎来收获期。这成熟的油菜籽就是庄稼人期待的果实,榨出来的油便是菜籽油。我从小吃菜籽油,那一股特有的清香早已萦绕于心,现在家里做菜还是习惯用菜籽油。
⑦油菜花的实用价值无需多言。近年来,油菜花还成为备受青睐的观光资源。随着乡村旅游的日益发展,很多地方的油菜花地被打造成一道道亮眼的田园景观。前段时间,我去近郊的一个村子看油菜花,发现前来踏青赏花的人真不少。花丛中有专注写生的学生,有精心选景的摄影爱好者,有细细赏花的游客,这些爱花人成为这幅乡村画卷中又一道美丽的景致。
⑧景区的油菜花似乎比别处的油菜花更爱热闹,它们怒放的姿态,仿佛是在大声歌唱。如果说一朵油菜花是兴高采烈地独唱,那么眼前这千千万万朵花,则是齐刷刷地列队,然后一起扯开嗓子,开始一场气势磅礴的大合唱。
⑨油菜花没有惊艳的姿容,就是一种简单的美,却足以动人心魄。我坐在田埂上,四周的油菜花便围了过来,像是和我打招呼,那一刻,我感到了他乡遇故知的亲切。这遍地的油菜花,不只是一场盛大的花事,更是一场不负春光的农事,是记忆深处的一方水土,一方人情。
(有删改)
8.(3分)作者笔下的油菜花有哪些特点?
9.(3分)文中第⑤段写“我”儿时在油菜花田间玩耍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10.(4分)请结合语境,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如果说一朵油菜花是兴高采烈地独唱,那么眼前这千千万万朵花,则是齐刷刷地列队,然后一起扯开嗓子,开始一场气势磅礴的大合唱。
11.(4分)请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
12.(4分)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爱美的外婆
依雁
①乡下也有雅致的生活。许多年后,我回忆寄居在外婆身边的童年生活时,对这一点印象颇深。
②外婆说,院子里一定要有花,要有草。当外婆的院子里真的红红绿绿、香香甜甜时,清贫的生活仿佛一下子变得闪亮起来。而当蝴蝶、蜜蜂飞来时,我就觉得乡下的生活能把一个小孩子的孤独寂寞酿成蜜。
③外婆的院子里有菊花、水仙、芍药……都是一些容易成活的花。外婆甚至还在院中挖出了一个小小的水池,在里面种上藕,夏天便有“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可供欣赏。
④爱花的人穿衣服也不马虎。我没有新衣,外婆就把旧衣服洗的干干净净,叠得有棱有角放在衣橱里,拿木瓜来熏染,让衣服染上一丝淡淡的香味。这样一熏,穿起来更俊更美了。清贫的生活里很难在衣服上锦上添花,外婆就在衣服的破处绣上一朵花,或者把补丁变成一朵花。现在回忆起来,外婆还真有点诗人气质呢。
⑤小时候,舅舅们吃饭时总会把米粒撒到桌子上,更出格的是他们常常用筷子故意敲击碗沿发出刺耳的声响。外公骂了又骂,他们还是不改。外婆察觉出其中的一些秘密,悄悄收取所有的粗瓷餐具,换作细瓷的。细瓷餐具白得像雪,外面还印着逼真的娇嫩花朵,很美,像三月里的桃花。第一次用这些餐具吃饭时,外婆郑重其事地说,买这些碗和盘子整整花去了外公半个月的工资。她还问我们这些碗和盘子,你们觉得好不好看?我们说好看。真的好看啊!外婆说,那就高高兴兴地多吃一碗吧。奇迹出现了,此后舅舅们再也不将米粒随意地撒到碗外面,再也没有用筷子敲击餐具了,他们甚至还学者清洗碗筷,将碗上的花朵洗得水灵灵的,一尘不染。
⑥后来,我无意间在一本书中读到这样一段话:“即使是一个青花瓷碗,也要做得花团锦簇,似乎米饭是盛在花朵中,令人内心怀着感激,不敢浪费……”我不由得想起了外婆,在众多的餐具中挑选出那样的碗和盘碟,她的那颗慧心是多么细致、多么美啊!
⑦因为爱美、爱生活,即使是放在暗处的大床,外婆也要工匠在上边雕出一些花样图案……这就是我的外婆。我童年生活在外婆家,原来是生活在美丽之中呀。
⑧看过一篇文章,作者在赞美自己神往的古城时这样写道:“城市是一座整体的艺术品,不是展览馆中的孤悬在墙壁上的欣赏对象,而是你日日使用的碗碟、柜子、拉手等一切家什,从童年到晚年,人一生都被雅致的氛围熏陶着,寓教于乐,寓教于人生。”其实我的人生也是这样的,从童年生活开始就接受着外婆美的教育,尽管那不是刻意的,但对我一生的审美取向,却有着非同凡响的影响。
(有删改)
13.(3分)“乡下也有雅致的生活”中的“雅致”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14.(4分)文章第⑤段运用了对比,请你任找一处,并分析其作用。
15.(4分)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下面语句。
当外婆的院子里真的红红绿绿、香香甜甜时,清贫的生活仿佛一下子变得闪亮起来。(赏析加点词语)
16.(4分)作者童年时与外婆生活在一起,外婆身上值得写的地方一定有很多,可本文却只选取外婆的“爱美”来写,为什么?
(三)诗歌鉴赏
(4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己亥杂诗(其五)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7.(2分)有人认为将诗中“白日斜”改为“夕阳斜”会更好,你认可这一说法吗?请结合诗歌意境阐述理由。
18.(2分)你在生物课上学习“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章节时,联想到了本诗最后两句,对作者表达的情感有了更深的理解。请从生物学和文学两个方面,写出你对“落红”这一意象内涵的理解。
(四)文言文阅读
(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①,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②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③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④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劳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选自《郑板桥集》
注释:①没没墨墨:义同“懵懵懂懂”糊涂,不明白。②啜:喝。③仄:同“侧”,旁边。④适适然:形容快乐开心的样子。
19.(2分)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惟劳苦贫病之人
(2)时有微风细雨
20.(2分)下面对文中划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 )
A.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 B.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
C.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 D.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
21.(2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边句子。
用以慰劳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22.(2分)请结合短文具体内容,谈谈郑板桥具有怎样的高尚品德。
三、作文(共50分)
23.有人说,生活既是一次次的相遇,也是一场场的别离。其实,在成长的路上,总有些东西一直陪伴着你,支撑着你,给你启迪,给你勇气。也许是一句贴心的话语,一个安慰的拥抱;也许是一树繁盛的花朵,一棵倔强的小草……
请以“____________一直都在”为题,写一篇文章。
请根据你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自主立意,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
②文体鲜明;
③不得抄袭和套作,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