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 第四单元生活在法治社会
一、单选题
1.(2025·云南楚雄·一模)《慎子·逸文》中说:“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意思是国家的法律制度,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地下长出来的,而是人们根据社会需要制定出来的,既合乎民心,又顺乎民情。对此,下列解读正确的有( )
①国家制定法律要倾听人民群众的心声
②法律要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
③人类社会形成后就有合乎人心的法律
④法律与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息息相关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对法律的认识。
①②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个国家的法律是顺应人民的利益和愿望而产生的,说明国家制定法律要倾听人民群众的心声,法律要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法律与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息息相关的,故①②④说法正确;
③:国家产生后才出现法律,故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2.(24-25七年级下·全国·课后作业)[教材素材改编]有人说,我国必须加强立法工作。比如,人工智能发展迅猛,但相关立法相对滞后。我国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有利于( )
A.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B.人人都遵守法律
C.避免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D.建成社会主义国家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意义。
A: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良好法治环境,A说法正确;
B:有利于人们有法可依,B说法错误;
C:有利于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C说法错误;
D: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3.(2025·广东广州·一模)2024年12月30日,河北省邯郸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被告人张某某、李某、马某某故意杀人一案,对被告人张某某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对被告人李某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这体现了( )
①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②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③法律对全体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④法律通过制裁违法犯罪,伸张正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法律的特征、法律的作用。
②:河北省邯郸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被告人进行审判和判决,体现了法律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故②符合题意;
③:本案中对张某某、李某、马某某这些犯罪人员进行了相应的法律制裁,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对全体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故③符合题意;
④:法院对张某某、李某等人故意杀人案件的判决,是对违法犯罪行为的制裁,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故④符合题意;
①:题文未涉及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故①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4.(24-25七年级下·全国·单元测试)在我国,行人违反交通法规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各地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对行人闯红灯行为处五元至五十元不等的罚款。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有( )
①法律维护社会秩序
②不闯红灯是法律规定的公民权利
③法律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
④罚款可以杜绝闯红灯行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法律的作用。
①:题目描述了行人因为违反交通法规(闯红灯)而受到罚款,有利维护交通秩序,说明法律维护社会秩序,故①说法正确;
②:不闯红灯并不是公民的一项“权利”,而是一项“义务”或“规定”,故②说法错误;
③:法律是社会规则的一种,它规定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行为规范,任何人都必须遵守法律的规定,故③说法正确;
④:罚款作为一种惩罚措施,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闯红灯行为,但它并不能“杜绝”这种行为,故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5.(24-25七年级下·全国·课后作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实施将为残疾人、老年人以及具有无障碍需求的其他人获得社会服务或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等提供法律支撑。这说明( )
A.此法是我国法律体系的核心
B.法律体现全体社会成员的意志和利益
C.有了法律保障,生活就没有障碍了
D.法律是应生活的需要而制定和颁布的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法律与生活的关系。
A:《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是我国法律体系的一部分,但并非核心,我国法律体系的核心是宪法,故A说法错误;
B:法律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而非全体社会成员的意志和利益,故B说法错误;
C:法律保障可以为生活提供便利,但并不能完全消除生活中的障碍,故C说法错误;
D:《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制定和颁布是为了满足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的生活需求,体现了法律是应生活的需要而制定和颁布的,故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6.(24-25六年级下·全国·期中)民法典,是镌刻人民权利的“宝典”,既是人民权利的宣言书,更为维护人民权益织密防护网。我们一生的每一个民事行为基本都与民法典相关。这说明( )
①民法典与我们的一生密切相关
②民法典保护我们的所有权益
③民法典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我们行事的唯一准则
④实施民法典,能够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民法典的意义。
①:“我们一生的每一个民事行为基本都与民法典相关”,表明民法典与我们的一生密切相关,故①符合题意;
④: “民法典,是镌刻人民权利的‘宝典’,更为维护人民权益织密防护网”,说明实施民法典,能够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故④符合题意;
②:民法典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而不是“所有权益”,非法权益不受保护,故②说法错误;
③:民法典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不是我们行事的唯一准则,道德、其他法律法规等也是我们行事的准则,故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
7.(24-25七年级下·全国·课后作业)民法典规定: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于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此项规定充分体现了( )
A.民法典的规定与宪法没有差别
B.民法典的规定本身就自相矛盾
C.民法典确立了绿色、正义等基本原则
D.民法典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民法典的道德体现、民法典的基本原则。
D:“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体现了法治,“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于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中习惯和公序良俗体现了道德的要求,这表明民法典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故D说法正确;
A: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民法典是根据宪法制定的,二者在内容、效力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别,故A说法错误;
B:“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于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这一规定是合理且具有逻辑的,并不自相矛盾。法律是主要依据,习惯是补充,且有公序良俗的限制,共同维护民事秩序,故B说法错误;
C:材料中此规定主要体现的是法律与习惯、公序良俗的关系,并未直接体现绿色、正义等基本原则,故C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8.(24-25七年级下·全国·单元测试)方某遗失了装有重要文件的公文包。他随即通过媒体悬赏一千元寻找。当捡到公文包的赵某找到方某归还公文包时,方某却拒绝支付悬赏费用。因沟通未果,赵某遂将方某诉至人民法院。人民法院依据民法典,判决方某向赵某支付一千元酬金。人民法院作出上述判决的法律依据是民法典确立了( )
A.平等原则 B.公平原则
C.诚信原则 D.公序良俗原则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民法典的原则。
C:方某通过媒体悬赏一千元寻找公文包,但找到后拒绝支付悬赏费用,法院判决方某支付一千元酬金,是因为民法典确立了诚信原则,故C说法正确;
ABD:题干没有体现平等原则、 公平原则、公序良俗原则,故AB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9.(24-25七年级下·全国·单元测试)2024年6月1日,河南省全民健身大赛启动仪式在郑东新区市民体育公园举行。大赛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健身需求,设置了足球、篮球、乒乓球、自行车、游泳等24项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时间从6月持续至12月。相关部门积极举办这类活动,是因为( )
①人民群众对自己的生命和健康缺乏关爱
②体育比赛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健康的最好方式
③生命和健康是我们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享有一切权利的基础
④生命和健康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人身权的重要性。
③④:相关部门积极举办全民健身大赛,是因为生命和健康是我们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享有一切权利的基础,生命和健康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故③④说法正确;
①:没有数据表明人民群众对自己的生命和健康缺乏关爱,故①说法错误;
②:体育比赛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健康的方式之一,“最好”说法太绝对,故②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
10.(24-25七年级下·全国·课后作业)用图示梳理概念间的关系是高效的学习方法。下列几组概念可以用下图所示关系表示的是( )
A.①政治权利②受教育权 B.①宪法②其他法律
C.①人身权②生命权 D.①法律②规则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公民的基本权利。
C:图示中表示的是①包含②的关系。分析选项,人身权包含生命权,故C符合题意;
A:受教育权不属于政治权利,故A说法错误;
B:宪法不能包含其他法律,其他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是宪法的具体化,故B说法错误;
D:规则包含法律,故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11.(24-25七年级下·全国·单元测试)某校女生王某因忌妒同寝室的李某,用手机偷拍了李某在寝室内的各种生活照片,并发到互联网上,还配上一些诋毁性的文字,对李某造成了极大伤害。王某的行为侵犯了李某的( )
①生命权和健康权②肖像权
③隐私权④知识产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保护人身权。
②③:根据所学,法律保护肖像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法律保护隐私权,隐私是我们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据此,“用手机偷拍了李某在寝室内的各种生活照片,并发到互联网上,还配上一些诋毁性的文字”,这说明王某的行为侵犯了李某的肖像权和隐私权,故②③符合题意;
①④:生命权和健康权、知识产权,在题文中未涉及,故①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12.(24-25八年级下·广西南宁·阶段练习)王老太太临终前,将全部积蓄2万元赠送给了照顾她五年的邻居小陈,她的儿子小王得知此事后上门讨要遗产。然而,没等小陈开口,村主任便说:“你没有履行赡养母亲的义务,还好意思来讨要遗产?”小王听罢,惭愧地走了。这启示我们( )
A.子女没有继承父母遗产的权利
B.谁照顾老人谁就应该继承遗产
C.长大成人后我们才需要孝敬父母
D.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公民的财产权的相关知识。
A:在我国,子女是法定继承人,依法享有继承父母遗产的权利,前提是没有遗嘱等特殊情况排除其继承权。本题中王老太太是将积蓄赠送给小陈,并非小王丧失继承权,故A说法错误;
B:照顾老人是美德,但继承遗产需要依据法律规定。法定继承人有特定顺序,非法定继承人除非有遗赠等合法形式,否则不能简单说谁照顾老人谁就继承遗产,故B说法错误;
C: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法律义务,从子女有能力开始就应该履行,并非长大成人后才需要,故C说法错误;
D:小王作为子女有继承遗产的权利,但他没有履行赡养母亲的义务,所以在讨要遗产时理亏。这体现了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公民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 ,故D说法正确;
故本题选D。
13.(24-25七年级下·全国·期末)下列行为与结论对应不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保障财产权、保护人身权。
A:根据教材知识,隐私权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小强在班级公开同学日记,导致同学秘密泄露,侵犯了同学的隐私权,故A说法正确;
B:人身权包括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张某囚禁并殴打李某,侵犯了李某的人身自由权和健康权,即侵犯了李某的人身权,故B说法正确;
C: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就其智力劳动成果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小鹿在网站发表自己的文学作品,体现了公民享有知识产权,故C说法正确;
D:公安部发出A级通缉令,在网上公布特大电信网络诈骗案在逃人员的照片,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打击违法犯罪,这是合法的行为,不属于侵犯公民肖像权。因为侵犯肖像权是指未经本人同意,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等行为,故D说法错误;
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故本题选D。
14.(24-25七年级下·全国·课后作业)2024年3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关于办理危害税收征管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旗帜鲜明地将签订“阴阳合同”作为逃税方式之一予以明确,为司法机关今后办理此类案件提供了确切的依据。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有( )
①“阴阳合同”违背了诚信原则
②签订的合同受法律保护
③任何逃税行为都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④打击逃税行为有利于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守诚信、保障财产权。
①④: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关于办理危害税收征管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对“阴阳合同”的处罚,表明“阴阳合同”违背了诚信的原则,我国打击逃税行为有利于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故①④说法正确;
②:签订的合法合同受法律保护,故②说法错误;
③:任何逃税行为都应该依法追求法律责任,故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
15.(2025·河南南阳·一模)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下列情形属于民法调整的是( )
A.物业公司要求业主补缴物业管理费
B.小治因醉酒驾驶机动车辆被判处拘役
C.因公安机关不办理改名登记而提起行政诉讼
D.赵某因故意伤害他人被检察院提起公诉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分类。
A:物业公司和业主是平等主体,物业公司要求业主补缴物业管理费,这属于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是民法调整的范畴,故A符合题意;
B:小治因醉酒驾驶机动车辆被判处拘役,属于刑法调整的范畴,是对犯罪行为的处罚,不属于民法调整,故B不符合题意;
C:因公安机关不办理改名登记而提起行政诉讼,这涉及公民与行政机关之间的关系,属于行政法调整的范畴,不属于民法调整,故C不符合题意;
D:赵某因故意伤害他人被检察院提起公诉,这是刑事诉讼,属于刑法和刑事诉讼法调整的范围,不属于民法调整,故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16.(24-25八年级下·江苏宿迁·期中)“法不容情,违法必究”。关于当事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以下判断正确的有( )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违法需担责。
①:王某散布谣言,属于行政违法行为,应该被拘留和罚款,承担行政责任,故①说法正确;
②:袁某不履行合同义务,属于民事违法行为,应该支付违约金,承担民事责任,故②说法正确;
③:李某直播带货,夸大且虚构商品的功能,被处以三倍赔偿,属于民事违法行为,承担民事责任,故③说法错误;
④:赵某实施诈骗,数额巨大,被判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属于刑事违法行为,承担刑事责任,故④说法正确;
故本题选A。
17.(2025·重庆巴南·一模)在2025年召开的两会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显示,人民法院2024年审结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4万件4.1万人。报告特别指出,对强奸未成年人、性质极其恶劣的郭某某、尚某某、公某某等,依法判处死刑。这表明( )
A.未成年人身心不成熟,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容易受到侵害
B.人民法院审理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是在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社会保护
C.行政机关严惩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彰显公平正义
D.死刑属于主刑,判处死刑体现了法律对未成年人权益的特殊保护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对未成年人给予的特殊保护、刑罚的相关知识。
A:未成年人身心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较弱,但并非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故A说法错误;
B:人民法院审理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是履行司法保护职责,而非社会保护 ,故B说法错误;
C:题干主体是人民法院,属于司法机关,不是行政机关,故C说法错误;
D:死刑属于主刑,对强奸未成年人等性质极其恶劣的犯罪分子依法判处死刑,体现了法律对未成年人权益的特殊保护,故D说法正确;
故本题选D。
18.(2025·新疆省直辖县级单位·二模)下列概念间的关系,与图示相符的是:( )
A.拘役和拘留 B.主刑和罚金 C.道德和法律 D.违法和犯罪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违法行为的分类、社会规则。
D:材料中的图示为包含关系,分析选项可知犯罪是违法行为之一,故D符合题意;
A:拘役为刑事处罚,拘留为行政处罚,故A说法错误;
B:主刑和罚金都为刑事处罚,故B说法错误;
C:道德和法律同属于规则的种类,故C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
19.(24-25七年级下·全国·课后作业)面对违法犯罪时,青少年要善于斗争。下列属于善于斗争的行为有( )
①小方放学途中遇到持刀抢劫的歹徒,他勇敢地与其搏斗
②小李在地铁上发现有小偷,她偷偷录了视频并拨打110报警
③小定在家发现小偷闯入,她大声地喊:“爸爸,你该去公安局上班了!”
④小军受到高年级学生的欺负,他选择默默承受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敢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②③:结合所学知识,面对违法犯罪时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善于斗争,小李在地铁上发现有小偷,她偷偷录了视频并拨打110报警;小定在家发现小偷闯入,她大声地喊:“爸爸,你该去公安局上班了!”都属于善于斗争,有勇有谋,故②③符合题意;
①:小方的行为不利于保护自己,有勇无谋,不值得提倡,故①说法错误;
④:小军不能默默承受,要告诉家长和老师,不然高年级学生就会变本加厉,故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20.(2025·江西上饶·一模)青少年小李的成长历程警示我们,违法与犯罪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请根据小李的经历,分析下列事件发生的合理顺序应该是( )
①小李因多次小偷小摸,被公安机关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②小李为了筹集网费,伙同他人持刀抢劫,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
③小李在父母的劝说下,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但未能彻底改正
④小李沉迷网络游戏,经常逃学,并开始小偷小摸
A.①→③→④→② B.②→④→①→③
C.④→①→③→② D.④→③→②→①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预防犯罪的要求。
ABCD:根据题干中小李的成长历程,违法与犯罪之间是一个逐步升级的过程。合理的顺序应该是: 沉迷网络游戏,经常逃学,并开始小偷小摸(④):这是小李不良行为的开始,属于轻微违法;因多次小偷小摸,被公安机关给予治安管理处罚(①):由于多次违法,受到行政处罚; 在父母的劝说下,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但未能彻底改正(③):受到处罚后有所反思,但未能真正改正; 为了筹集网费,伙同他人持刀抢劫,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②):最终因未能改正,升级为犯罪行为,抢劫属于刑事犯罪。 因此,正确的事件顺序是:④→①→③→②,故C符合题意,AB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二、分析说明题
21.(24-25七年级下·全国·课后作业)阅读材料,结合漫画,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超市为了加强对商品的管理,防止丢失,安装了采集人脸信息的设备,消费者却浑然不知。
(1)这侵犯公民哪项人身权?拥有人身权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2)尊重和保护公民上述这项人身权有什么意义?
材料二 未经消费者同意,此超市把收集到的一个可爱小女孩抱着一瓶饮料的照片用来制作商业宣传广告。
(3)这种行为侵犯了小女孩的哪项人身权?
(4)请写出相关的法律依据。
(5)两则材料侵犯的都是公民的人身权。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人身权?
【答案】(1)侵犯隐私权。拥有人身权,我们才能独立、自由、有尊严地生活。
(2)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促进社会文明和谐。
(3)肖像权。
(4)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5)我们既要保护自己的人身权,也要尊重他人的人身权。
【详解】(1)小问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公民,需要运用人身权的有关知识,从体现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采集人脸信息→可链接隐私权。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小问2:本题考查拥有人身权的意义,可结合教材知识作答。
(2)本题考查保护隐私权的意义,可结合教材知识作答。
(3)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公民,需要运用人身权的有关知识,从体现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把收集到的一个可爱小女孩抱着一瓶饮料的照片用来制作商业宣传广告→可链接肖像权。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4)本题要求写出保护肖像权的法律依据,可结合教材知识作答。
(5)本题考查如何正确对待人身权,可结合教材知识作答。
22.(2025·安徽滁州·模拟预测)【认清违法犯罪维护自身权益】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赵某杰通过聊天软件添加未成年女性40余人为好友。在聊天过程中,赵某杰故意称对方把自己气病,以到被害人学校和家中持刀捅人相威胁,要求被害人“拿钱治病”,先后向4名被害人索要人民币共计18964元。法院依法对被告人赵某杰以敲诈勒索罪判处拘役6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20000元。
(1)请你解读赵某杰的行为是怎样体现犯罪特征的。
(2)如果你是案例中的受害人,你会采取哪些措施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答案】(1)①犯罪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赵某杰以持刀捅人相威胁,向未成年女性索要钱财,严重侵害了他人的人身安全和财产权益,社会危害性大。②犯罪具有刑事违法性。赵某杰的行为违反了刑法中关于敲诈勒索罪的规定,其行为触犯了刑法。③犯罪具有应受刑罚处罚性。法院依法对赵某杰判处拘役6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20000元,体现了犯罪应受刑罚处罚。
(2)①及时向家长、老师或其他信任的人求助,告知他们自己遭遇的情况。②保留好与赵某杰聊天的记录、转账记录等相关证据,为维护自身权益提供依据。③勇敢地向公安机关报案,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让违法犯罪分子受到应有的惩罚的等。
【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公民,需要运用犯罪特征的有关知识,从体现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赵某杰以持刀捅人相威胁,向未成年女性索要钱财→链接严重社会危害性。
关键词②:赵某杰的行为违反了刑法中关于敲诈勒索罪的规定→链接刑事违法性。
关键词③:法院依法对赵某杰判处拘役6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20000元→链接应受刑罚处罚性。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公民,需要运用依法求助的途径的有关知识,从方法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案例中的受害人怎样维护自己的权益→链接及时向家长、老师或其他信任的人求助;保留好与赵某杰聊天的记录、转账记录等相关证据;勇敢地向公安机关报案,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23.(2025·广东江门·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升入初中后,小康经常为自己个子比别人矮而自卑,为自己长得不如别人帅气而烦恼,一次,学校组织篮球比赛,同班同学因为小康打篮球技术好,想邀请他参加比赛,他却说:“我个子不高,抢球时不占优势,就不参加了!”班主任得知后,批评小康不积极参加比赛,小康觉得很委屈,坐在教室里一直哭泣,很久都停不下来……。
(1)假如你是小康的好朋友,运用所学的知识,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开导一下他?
材料二 中学生小刚课余时间喜欢上网,他在网络上多次散布同学小德的隐私,给小德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困扰。小德和家长要求其停止侵害并赔礼道歉,但是小刚不予理睬,小德和家长最后选择了报警。面对警察的询问,小刚说:“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我有上网发表言论的自由。我是未成年人,国家法律给予我特殊保护,就算违法我也不用承担责任。”
(2)结合材料,对小刚的观点进行辨别与分析。
【答案】(1)①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要学会接纳和欣赏自己,既接纳自己的优点,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②我们要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冷静分析,不能盲目听从,也不要忽视。③情绪是可以调控的,我们要学会合理调节情绪,做情绪的主人。
(2)①小刚的观点是错误的。②公民有上网发表言论的自由,但自由不是随心所欲的,它受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的约束。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小刚在网络上散布同学隐私,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没有正确行使言论自由权。③未成年人受国家法律特殊保护,但并不意味着违法不用承担责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未成年人违法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小刚应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停止侵害并赔礼道歉,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
【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学生,需要运用积极接纳自我、正确对待他人评价的方法、调节情绪的重要性相关知识,从建议类题目的角度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经常为自己个子比别人矮而自卑,为自己长得不如别人帅气而烦恼→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要学会接纳和欣赏自己;
关键词②:同班同学因为小康打篮球技术好,想邀请他参加比赛→正确对待他人评价,冷静分析,不能盲目听从,也不要忽视;
关键词③:小康觉得很委屈,坐在教室里一直哭泣→情绪是可以调控的,我们要学会合理调节情绪,做情绪的主人;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2)第一步:读题,提炼辩题。
观点:我是中国公民,有上网发表言论的自由,我是未成年人,国家法律给予我特殊保护,就算违法也不用承担责任;
第二步: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判断观点正误。
正误判断:观点错误;
论据①:公民行使权利的界限;
论据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表现;
论据③:违反义务须承担的责任;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