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单元检测】(A卷•知识通关练)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共17分)
1.(4分)阅读下面这段回忆性的文字,完成字音字形挑战。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阿长是个极为特别的存在。她生得矮而胖,常穿着一身旧棉袄,说话时带着浓浓的乡音。有一回,我心心念念一本叫《山海经》的书,向阿长xù( )述时,她虽有些懵懂,却还是将我的诉求记在了心上。为了买到这书,阿长跑遍了集市,费了好大周折。终于,她带着那朝思暮想的书回来了,我接过书,看到封面上奇形怪状的图案,内心满是欢喜。阿长虽有诸多规矩,让我曾心生fán( )闷,但此刻,所有的不愉快都烟消云散,只留下对她深深的感激。
(1)(2分)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①懵 ②矩
(2)(2分)根据拼音,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正确汉字。
①( )述 A.叙 B.序
②( )闷 A.繁 B.烦
【答案】(1) měnɡ ju
(2) A B
【详解】(1)考查字音。
①懵懂:měng dǒng,糊涂、心里不明白。
②规矩:guī ju,规定的法则、标准和习惯。
(2)考查字形。
①叙述:xù shù,写出或说出事情的前后经过。故选A。
②烦闷:fán mèn,心里憋闷;心情不畅快。故选B。
2.(6分)阅读下面文字,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漫步诗苑,我们听王维“① ,弹琴复长啸”,听李白“② ,散入春风满洛城”;漫步诗苑,我们看岑参“马上相逢无纸笔,③ ”,看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④ ”;漫步诗苑,我们赞木兰“⑤ ,⑥ ”(《木兰诗》),替父从军,敢当重任……在诗歌的天地里徜徉,我们多么幸福!
【答案】 独坐幽篁里 谁家玉笛暗飞声 凭君传语报平安 百般红紫斗芳菲 愿为市鞍马 从此替爷征
【详解】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中的“篁、菲、鞍”等字词容易写错。
3.(7分)家风,即门风,指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我校开展“优良家风我传承”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以下是活动小组搜集到的有关家风的材料,阅读之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宗祠的大门上,经常可以看到“德泽源流远,家风世泽长”之类的对联;厅堂上挂有忠厚传世“勤俭持家”“忠孝廉洁”的牌匾。这些大多是一家或一族的祖训。
材料二: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胡适《我的母亲》)
材料三:学父亲做人,学父亲做事,学父亲对信仰的执着追求,学父亲的赤子情怀,学父亲的俭朴生活。
(摘自《习近平的家风:从父亲身上学到的五件事》)
(1)(2分)下列不属于阅读材料中传承优良家风的途径的是( )
A.学习长辈的优点 B.积极践行祖训 C.为晚辈树立榜样 D.多召开家庭会议
(2)(3分)请模仿材料三写一段话,阐述你从家人身上学到了哪些优良品质?
(3)(2分)请你为这次活动设计一则宣传语,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答案】(1)D
(2)示例:学母亲为人,学母亲处事,学母亲对生活的知足常乐,学母亲的真诚善良,学母亲的宽容大度。
(3)示例:家风如雨,润物无声。
【详解】(1)考查理解材料内容。
材料一中提到宗祠大门上的对联和厅堂上的牌匾大多是一家或一族的祖训,这些祖训体现了家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如“忠厚传世”“勤俭持家”“忠孝廉洁”等,积极践行这些祖训能够传承优良家风。由此可得出传承优良家风的途径有:积极践行祖训;
从材料二可以看出,胡适从母亲那里学到了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和体谅别人的品质。从胡适的角度体现了传承优良家风的途径是:学习长辈的优点;从胡适母亲的角度体现了传承优良家风的途径是:为晚辈树立榜样;
材料三中习近平从父亲身上学习做人、做事、对信仰的执着追求、赤子情怀和俭朴生活等诸多优点。习近平从父亲身上学习各种优秀品质,反过来也说明长辈为晚辈树立榜样同样是传承优良家风的方式。长辈通过自己的行为展示家族所倡导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晚辈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这说明学习长辈的优点是传承优良家风的途径之一;同时也说明为晚辈树立榜样也是传承优良家风的途径;
材料中没有提及家庭会议与传承优良家风之间的关系;
故选D。
(2)考查仿写。
材料三的句式和结构特点:以“学……学……学……学……学……”的排比句式呈现,分别从不同方面阐述从父亲身上学到的品质。每个“学”后面的内容简洁明了地指出具体的品质。作答时可思考家人的优良品质:确定一位家人作为描述对象,回忆他们在做人、做事、信仰、情怀、生活等方面的突出表现。针对每个方面总结出相应的优良品质,确保品质具有代表性和积极意义。
例如:学母亲善良待人,学母亲勤劳持家,学母亲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学母亲的温柔情怀,学母亲的质朴生活。
(3)考查拟写宣传语。明确家风是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包括品德、行为、价值观等方面。确定宣传语的主题和重点:以“优良家风我传承”为主题,突出传承优良家风的重要性和意义。可以强调家风对个人成长、家庭和谐、社会文明的积极影响。选择合适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排比等。如可以将“家风”比作“明灯”,照亮人生路。
例如:优良家风如春风,吹绿心灵之苗。
又如:传承优良家风,铸就和谐家庭。
二、阅读(共53分)
(一)诗歌鉴赏
(4分)秋意渐浓,闲步街道,小语同学在文化墙上发现一首名人佳篇,邀请你和他一起,徜徉在古人的情思中。
湖上
〔宋〕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4.(2分)有人想为这首诗配一幅图,对于画面中“莺”数量的多少,产生了不同意见,请结合第一句诗,阐明你的看法。
5.(2分)“人意好”三字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结合第三句诗说说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4.很多,一群。“乱”字体现了红林深处黄莺上下飞舞,穿梭于林间枝头的动感,表现了春天热烈的气氛。 5.直抒胸臆,温暖的阳光、和煦的春风,自然使“人意好”。抒发了游湖赏春之人的闲情逸致,愉悦的心情。
【解析】此诗如画笔勾勒春日湖光。首联以“乱”“飞”绘花鸟动态,呈盎然生机;颔联“风日晴和”烘暖煦氛围,尾句“几船归”添悠然韵致。诗人直抒“人意好”,尽显赏春闲情,全诗声色兼具,景美情畅,尽显悠然意趣。
4.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诗中首句“花开红树乱莺啼”的“乱”字堪称关键。“乱”本意有杂乱、无秩序之意,置于此处,描绘出黄莺活动状态极为传神。红树繁花盛放,春意盎然之际,众多黄莺在其间欢啼嬉闹。它们并非规规矩矩栖息,而是穿梭于层层花枝、密密林间,时而高飞,时而低掠,时而成群振翅,鸣声此起彼伏,交织一片。这般热闹场景,唯有数量众多的黄莺方可营造,它们用灵动身姿、喧闹啼声,将春日红树周边点染得生机勃勃,尽显春景之热烈欢腾,活力四溢,所以画面里莺的数量应是很多,一群。
5.考查情感理解。
“风日晴和人意好”意为: 暖风晴和的天气,人的心情也很好“人意好”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即诗人不借助外物,直接袒露内心情感。在此句里,诗人直白地道出“人意好”,毫不掩饰。前有“风日晴和”的铺垫,风和日丽的春日,微风轻柔拂面,暖阳融融映照,这般宜人的天气,自然而然地撩动起诗人内心的舒畅之感,让他当下便毫无顾忌地直抒心中快意。这三字凝练地抒发了诗人游湖赏春时的心境。诗人漫步湖畔,沉醉于眼前花开红树、草长平湖、白鹭翩飞的美景,加之春风惬意、日光暖煦,身心全然松弛,沉浸在悠然自得之中,闲情逸致满溢,满心满脑皆是愉悦,直白地向读者传递这份欢快。
(二)文言文阅读
(14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①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选自《卖油翁》)
[乙]族兄中涵知旌德县时,近城有虎暴,伤猎户数人,不能捕。邑人请曰:“非聘徽州唐打猎,不能除此患也。”乃遣吏持币往。归报唐氏选艺至精者二人,行且至。至则一老翁,须发皓然,时咯咯作嗽;一童子十六七耳。大失望,姑命具食。老翁察中涵意不满,半跪启曰:“闻此虎距城不五里,先往捕之,赐食未晚也。”遂命役导往。役至谷口,不敢行。老翁哂①曰:“我在,尔尚畏耶?”入谷将半,老翁顾童子曰:“此畜似尚睡,汝呼之醒。”童子作虎啸声,果自林中出,径搏老翁。老翁手一短柄斧,纵八九寸,横半之,奋臂屹立。虎扑至,侧首让之。虎自顶上跃过,已血流仆地。视之,自颔下至尾闾,皆触斧裂矣。乃厚赠遣之。老翁自言炼臂十年,炼目十年。其目以毛帚扫之不瞬,其臂使壮夫攀之,悬身下缒②不能动。《庄子》曰:“习伏众神,巧者不过习者之门。”信夫。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有删改)
①哂:微笑,讥笑。②缒:悬绳而下,这里指下坠。
6.(3分)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但微颔之 颔:
(2)康肃笑而遣之 遣:
(3)老翁顾童子曰 顾:
7.(4分)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2)闻此虎距城不五里,先往捕之,赐食未晚也。
8.(4分)老师让同学们讨论卖油翁和陈尧咨这场矛盾冲突产生和化解的前因后果,下面是几个同学的发言,他们说得有道理吗?任选其一说明理由。
李同学:引发冲突的主要原因在卖油翁的态度上。
王同学:冲突升级的重要原因也在卖油翁的语气态度上。
赵同学:卖油翁用小绝活和类比的方法化解了这场冲突。
张同学:陈尧咨通达爽快也是化解矛盾的一个原因。
9.(3分)小人物也有大智慧,他们用自身展现的优秀品质引导我们修身养德,勤奋学习,立志成才。说说你从选文中的两位老翁那里获得了什么启示。
【答案】6. 点头 打发 回头看 7.(1)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滴入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没有沾湿铜钱。
(2)听说这只老虎距离县城不到五里,我们先去捕杀它,回来再吃饭也不迟。 8.示例:李同学的说法有道理。卖油翁“睨之”“但微颔之”的态度让陈尧咨觉得他轻视自己的射技,从而引发了冲突。 9.示例:从卖油翁那里,我学到了熟能生巧的道理,以及做人要谦虚的品质;从唐氏老翁那里,我学到了面对困难要勇敢无畏,以及坚持不懈的精神。
【解析】这篇文言文通过两个故事——《卖油翁》和《捕虎》展现了不同人物的技艺和态度。《卖油翁》讲述了卖油翁用自己酌油的技艺点醒了自负的陈康肃,说明熟能生巧的重要性;《捕虎》则描写了驯虎老翁通过高超技艺诛杀猛虎,展示了长期训练和不懈坚持的成果。两则故事不仅突出了主人公的高超技艺,更强调了专注、勤勉、谦逊和毅力等优秀品质,对读者具有启示意义。
6.考查词语解释。
(1)句意:只是对此微微点头。颔:点头。
(2)句意:陈尧咨笑着打发他走了。遣:打发。
(3)句意:老翁回头看着童子说。顾:回头看。
7.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徐:慢慢地;以:用;杓:同“勺”,勺子;酌:舀取,这里指倒油;自:从;
(2)闻:听说;距:距;之:代词,代指老虎;赐食:赐予食物,这里指吃饭。
8.考查内容理解。
李同学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根据“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可知,卖油翁对陈尧咨的射箭技艺只是“微颔之”,即微微点头表示赞许,但并未表现出过多的热情或赞赏。这种态度可能让陈尧咨感到不被尊重,从而引发了后续的冲突。
王同学的观点同样有依据。根据“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可知,当陈尧咨质问卖油翁是否懂得射箭时,卖油翁的回答“无他,但手熟尔”显得轻描淡写,甚至带有一定的轻蔑意味。这种语气态度进一步激怒了陈尧咨,使冲突升级。
赵同学的观点是正确的。根据“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可知,卖油翁通过展示自己的倒油技艺,并用“惟手熟尔”进行类比,巧妙地说明了技艺熟练的重要性,同时也暗示了自己的技艺同样值得尊重。这种方法有效地化解了双方的矛盾,使陈尧咨从愤怒转为佩服和接受。
张同学的观点也有一定道理。根据“康肃笑而遣之”可知,虽然陈尧咨在冲突初期表现出了一定的愤怒和自尊心过强,但在卖油翁展示技艺后,“笑而遣之”显示出陈尧咨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能够坦然接受并放下架子,与卖油翁和解。这种通达爽快的态度也是化解矛盾的一个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几位同学的发言都有一定的道理,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卖油翁和陈尧咨矛盾冲突产生和化解的前因后果。据此回答即可。
9.考查内容理解。
要求从甲文的卖油翁和乙文的唐打猎老翁这两位老翁身上获取启示,需要结合他们各自的行为事迹及所体现出的品质来进行分析。
从卖油翁处获得的启示:根据“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可知,卖油翁通过长期的倒油实践,练就了从铜钱孔倒油而钱不湿的高超技艺 ,这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反复练习,就能达到熟练的程度,进而掌握其中的窍门。在学习上,比如反复练习数学题,就能熟练掌握各种解题方法;反复诵读经典文章,就能更好地理解文意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卖油翁看到陈康肃公射箭“十中八九”,只是“但微颔之”,在展示自己的倒油绝技后,也只是平淡地说“我亦无他,惟手熟尔”,没有丝毫炫耀之意。他虽有高超技艺,却为人低调谦逊。这启示我们,即使在某方面有出色的才能,也不应骄傲自满、四处张扬,而要保持谦逊的态度,不断提升自己。比如在学校里,成绩优异的同学如果总是炫耀成绩,会招人反感,而保持谦逊则能赢得更多尊重,也有利于自己继续进步。
从唐打猎老翁处获得的启示:
根据“老翁自言炼臂十年,炼目十年。其目以毛帚扫之不瞬,其臂使壮夫攀之,悬身下缒不能动”可知,老翁为了拥有捕虎的能力,花费十年时间锻炼手臂力量,十年时间锻炼眼力,专注且坚持。这让我们明白,若想在某一领域有所建树,必须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专注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积累。就像运动员为了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需要多年如一日地坚持训练;学者为了学术研究成果,要长期专注于资料收集与钻研。
根据“役至谷口,不敢行。老翁哂曰:‘我在,尔尚畏耶’”可知,当差役因惧怕老虎不敢前行时,老翁却无所畏惧。面对凶猛的老虎,他毫无惧色,凭借自身本领成功捕杀。这启示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充满自信,勇敢地去迎接挑战,不能畏缩不前。比如在参加演讲比赛时,即使会紧张,但只要充满自信,勇敢开口,才有可能发挥出自己的水平,战胜内心的恐惧。
【点睛】参考译文:
[甲]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世没有第二个人可与之媲美,他也因此而自夸。曾经有一次,陈尧咨在自家园子射箭,有个卖油老翁放下担子站着,斜着眼睛看他射箭,很久不离开。老翁见陈尧咨射出十支箭能射中八九支,只是对他微微点头。
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射箭技艺难道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射箭是凭手熟的道理。”于是老翁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将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然后)慢慢地用勺舀起油滴入葫芦,油从铜钱的方孔注入,而铜钱没有被沾湿。于是老翁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让他走了。
[乙]我的族兄中涵担任旌德县知县时,县城附近有老虎肆虐,伤害了好几个猎人,却无法捕杀它。县里的人请求说:“不聘请徽州的唐打猎,就不能除掉这个祸患。”于是(族兄)派遣小吏带着钱财前往。小吏回来报告说,唐氏挑选了技艺最为精湛的两个人,已经在路上,马上就到。 两人到了,(众人一看)却是一个老翁,胡须头发都雪白了,还不时咯咯地咳嗽;另一个是个十六七岁的少年。(大家)非常失望,姑且命令为他们准备饭菜。老翁察觉到中涵心中不满,便半跪着禀告说:“听说这只老虎距离县城不到五里,我们先去捕杀它,再请我们吃饭也不迟。”于是(中涵)命令差役带路前往。差役到了山谷口,不敢前进。老翁微笑着说:“有我在,你还害怕吗?”进入山谷将近一半的路程,老翁回头看着少年说:“这个畜生好像还在睡觉,你把它叫醒。”少年模仿老虎的呼啸声,老虎果然从树林里冲出来,径直向老翁扑来。老翁手里拿着一把短柄斧子,长八九寸,宽是长的一半,挥起手臂,稳稳地站立着。老虎扑过来,老翁侧头避开它。老虎从老翁头顶上跃过,已经鲜血直流,倒在地上。一看,从下巴到尾巴根部,都被斧子砍裂了。(中涵)于是赠送了丰厚的财物,送他们回去。老翁自己说,他锻炼手臂用了十年时间,锻炼眼力也用了十年时间。他的眼睛用毛扫帚扫过都不眨一下,他的手臂让强壮的人攀住,(那人)吊在他手臂上,身体向下悬空,也不能把他的手臂拉动。《庄子》说:“反复练习能使技艺高超,任何有技巧的人都不敢到反复练习的人的门前(炫耀)。”确实是这样啊!
(三)现代文阅读
(15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小题。
魔镜里的钱钟书
张建术
①钱钟书成为知识界的“传奇人物”,是中国内地开始崇尚知识和智慧的一个象征。讽刺小说《围城》享誉海内外;《管锥编》不仅是钱钟书最能传世的代表作,恐怕也是学术史上壁立千仞的一个高峰吧。
②始终没有人能弄明白钱钟书究竟看过多少书,但他家里却几乎没有书。相传犹太人认为把知识的财富装进脑子里,比置什么财产都划算、安全。钱公馆主人较之犹太人,有过之而无不及。1978年9月至1980年底,是中国作家、学者钱钟书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大放异彩的季节。一位叫费景汉的汉学家,这样描述座谈会上的钱钟书:会场上最出风头的要算是钱钟书——他给我的印象是机智,善于征服别人。他在茶话会上提到一位美国诗人,他用优美的英文背诵一段那位诗人的诗作。提起另一位德国诗人,他就用标准德文背诵了他的一篇作品。再提及一位拉丁诗人,他也能用拉丁文来背诵一段。这些诗人未见得是什么大诗人,提及的诗作也未必是他们的重要之作,但钱钟书能脱口而出,流利无滞地背出,真是把在场的美国人吓坏了。其实,这些吓坏了的外国人都知道《围城》,却不知道有一部真正能吓坏他们的书《管锥编》,正在由中国大陆的中华书局出版。
③进入80年代,从天上往钱家掉金子的事接二连三。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曾竭诚邀请他前往讲学半年,开价16万美金,交通、住宿、餐饮费另行提供,可偕夫人同往。可钱钟书却拒绝了。他对校方的特使说:“你们的研究生的论文我都看过了,就这种水平,我给他们讲课,他们听得懂吗?”英国一家老牌出版社,也不知从什么渠道得知了钱钟书有一部写满了批语的英文大辞典,他们专门派出两个人远渡重洋,叩开钱府的门,出以重金,请求卖给他们。钱钟书说:“不卖。”与钱钟书签署了《围城》版权协约的美国好莱坞片商,多次盛邀钱钟书夫妇时间自便地做客观光,随便吃住,或监督影片制作,他们都摇头婉拒。
④夫人杨绛笑钱钟书一辈子开不了钱庄。古典文学组的人找他借钱,他问:“你要借多少?”答:“1000.”钱钟书说:“这样吧,不要提借,我给你500,不要来还了。”同一个人二次来借,他还是如法炮制,依旧对折送人。他当副院长期间,给他开车的司机弟兄出车上街撞伤行人,急切中找钱钟书来借医药费。听清情况后,他问:“需要多少?”司机答:“3000.”他说:“这样吧,我给你1500,不算你借,就不要还了。”
⑤有人评论说,钱钟书说到底是数学不好,只学会了个被二除,假如有人求借百万,又该怎么办呢?凡进过钱钟书家的人,都不禁惊讶于他家陈设的寒素。沙发都是用了多年的米黄色的卡面旧物。多年前的一个所谓书架,竟然是四块木板加一些红砖搭起来的。“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还会迷信这个东西吗?”他指着孔方兄(铜钱)的怪脸说。
⑥杨绛在《钱钟书与<围城>》这篇文章里,写到了丈夫的许多“病气”“傻气”,归根到底都是童心与童趣。杨绛写了他手舞足蹈看《福尔摩斯探案集》,写了他给妻子脸上画花脸,写了他往女儿被窝里藏笤帚疙瘩、埋“地雷”,写了他帮猫打架不怕天寒夜冷,写了他爱看魔鬼飞跑、后部撒气的西洋淘气画……却似乎漏掉了写他还爱看当代侦探小说(包括克里斯蒂的),漏掉了他爱看儿童动画片,爱看电视连续剧《西游记》……钱钟书看《西游记》与众不同。边看边学边比划,口中低昂发声不住,时而孙悟空,时而猪八戒,腾云造地,“老孙来也”,“猴哥救我”,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咏之歌之,不一而足。
⑦看过了舞过了还没过足瘾,又左挑点毛病右挑点遗憾,一连写好几篇短评,起个化名装入信封,歪歪斜斜摹仿小学生字体写上投寄地址,8分钱小邮票一贴,扔进邮筒里。上海《新民晚报》的编辑接信在手,莫名大惑:“这是哪里的小孩子写来的,怎么连个发出地址都不晓得写?稿费寄给谁?”拆开一看,文章真好,正是热点话题。“发了。”
⑧其实稍稍联系一下就不难发现,那个活泼胆大有本领、敢管玉帝叫“老儿”的孙猴子,从小时候就潜移默化地钻入了钱钟书的性格里,以至于人家万乘之尊的英国女王到中国,国宴陪客名单上点名请他时,他竟称病推掉。事后,外交部的熟人私下询及此事时,钱钟书说:“不是一路人,没什么可说的。”
⑨巴黎的《世界报》上刊文力捧中国作家钱钟书,极言:中国有资格荣膺诺贝尔文学奖殊荣的,非钱莫属。每天看外国报纸的钱钟书,迅速作出反应,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笔谈式文章历数“诺奖委”的历次误评、错评与漏评。条条款款有根有据,让人家顺着脊梁流汗,并且他一反公论断言,诺贝尔发明炸药的危害还不如诺贝尔文学奖的危害为甚。
⑩更早的时候,诺贝尔评奖委员会的汉学家马悦然上府拜访他。钱钟书一面以礼相待,一面尖锐地说:“你跑到这儿来神气什么?你不就是仗着我们中国混你这碗饭吗?在瑞典你是中国文学专家,到中国来你说你是诺贝尔文学奖评奖委员会的专家。你说实话,你有投票表决权吗?作为汉学家,你在外面都做了什么工作?巴金的书译成那样,欺负巴金不懂英文是不是?那种烂译本谁会给奖?中国作品就非得译成英文才能参加评奖,别的国家都可以用原文参加评奖,有这道理吗?”80年代初,某“头牌学者”拼凑了一本《xx研究》,钱钟书翻阅后,即下断语:“我敢说xxx根本就没有看过xx的原著。”真是明眼如炬,让此等人物没处躲没处藏。这也就难怪有人按捺不住咒他:“钱钟书还能活几年?”一些年来,由于拒绝与传媒合作,钱钟书这个人,也似乎渐成“魔镜”中的影像了。当我们把钱钟书这面“魔镜”翻转过来看时,便发现镜子背面有行镌刻的字迹:做完整的人,过没有一丝一毫奴颜和媚骨的生活。
⑪钱钟书身上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优秀部分与生俱来的突出要求和愿望:守住自己的精神园地,保持自己的个性尊严。
(节选自报告文学《魔镜里的钱钟书》,有删改)
10.(3分)下列对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钱钟书不仅是文学家,创作享誉世界的《围城》;更是伟大的学者,是知识界的传奇人物。
B.钱钟书拒绝英国出版社重金购买他的英文大辞典,就是因为他在上面写批语倾注了心血,他自己也经常需要使用。
C.这篇报告文学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剪材有取舍,记录了钱钟书的言行事迹,体现了作者对钱钟书的景仰和缅怀。
D.“做完整的人,过没有一丝一毫奴颜和媚骨的生活。”这句话是作者对钱钟书的学术品格和内在精神的高度评价。
11.(4分)文中作者回忆了钱钟书的几件事,写出了钱老的真性情。阅读文章,填写下面的表格。
12.(4分)请结合文本,赏析第⑥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13.(4分)文章结尾钱钟书曾指着孔方兄说:“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还会迷信这个东西吗?”请结合全文,联系现实,探究名人专家与金钱的关系。
【答案】10.B 11.①博闻强记,著作影响大
②生活朴素,淡泊金钱与利益
③看书看剧手舞足蹈,有时候像孩子一样淘气
④敢于直言,敢说真话 12.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生动具体地写出了钱钟书对《西游记》极其入迷,表现了钱钟书充满了童真童趣。 13.钱钟书先生在这句话中表达了他对金钱的态度,他认为自己虽然姓“钱”,但并不迷信金钱。从全文来看,钱钟书先生多次拒绝了金钱的诱惑,比如拒绝高薪的讲学邀请、拒绝出售自己的英文大辞典、拒绝与好莱坞片商合作等。这些行为都体现了他对金钱的淡泊态度。名人专家需要一定的金钱作为基本的物质基础,但是名人专家所有的行为目的不能直奔着金钱,要能够坚守精神道德底线,潜心做学问,看淡物质需求。
【解析】本文通过丰富的细节描写和生动的事件讲述,勾勒出钱钟书这位传奇人物的多面性。钱钟书不仅学识渊博,在国内外学术界和文学界享有盛誉,且拒绝世俗名利,生活简朴。他的幽默风趣以及对金钱和荣誉的淡泊态度,反映出他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高洁品格和独立精神。同时,文章通过描写钱钟书对家人和他人充满童趣的小事,展现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和难得的真性情。
10.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B.有误,结合第③段“英国一家老牌出版社,也不知从什么渠道得知了钱钟书有一部写满了批语的英文大辞典,他们专门派出两个人远渡重洋,叩开钱府的门,出以重金,请求卖给他们。钱钟书说:‘不卖’”可知,文中仅仅记录了钱钟书拒绝出售英文大辞典这一事件,对于拒绝的原因并没有给出明确阐述。从文章中其他事例,如第③段“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曾竭诚邀请他前往讲学半年,开价16万美金,交通、住宿、餐饮费另行提供,可偕夫人同往。可钱钟书却拒绝了”,以及他拒绝好莱坞片商邀请等内容可以看出,钱钟书对名利较为淡泊,更注重自身的精神追求和学术研究。所以他拒绝出售大辞典很可能是出于对名利的淡薄,而非因为在上面写批语倾注心血以及自己经常需要使用。 由此可知,“钱钟书拒绝英国出版社重金购买他的英文大辞典,就是因为他在上面写批语倾注了心血,他自己也经常需要使用”这一说法缺乏依据,表述有误;
故选B。
11.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一空,结合第②段“1978 年 9 月至 1980 年底,是中国作家、学者钱钟书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大放异彩的季节。一位叫费景汉的汉学家,这样描述座谈会上的钱钟书:会场上最出风头的要算是钱钟书——他给我的印象是机智,善于征服别人。他在茶话会上提到一位美国诗人,他用优美的英文背诵一段那位诗人的诗作。提起另一位德国诗人,他就用标准德文背诵了他的一篇作品。再提及一位拉丁诗人,他也能用拉丁文来背诵一段。这些诗人未见得是什么大诗人,提及的诗作也未必是他们的重要之作,但钱钟书能脱口而出,流利无滞地背出”可知,钱钟书能熟练背诵不同语言、不同诗人的作品,展现出他博闻强记的特点。同时,“《围城》享誉海内外;《管锥编》不仅是钱钟书最能传世的代表作,恐怕也是学术史上壁立千仞的一个高峰吧”表明他的著作在国内外都有很大影响力。由此可知,钱钟书在国际学术会议上的表现体现了他博闻强记,著作影响大的特点。
二空,结合第③段“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曾竭诚邀请他前往讲学半年,开价 16 万美金,交通、住宿、餐饮费另行提供,可偕夫人同往。可钱钟书却拒绝了”“英国一家老牌出版社……出以重金,请求卖给他们。钱钟书说:‘不卖。’”“美国好莱坞片商,多次盛邀钱钟书夫妇时间自便地做客观光,随便吃住,或监督影片制作,他们都摇头婉拒”可知,钱钟书面对高额报酬、优厚待遇的讲学邀请,以及出版社重金购买物品、片商盛情邀请等涉及金钱利益的事情,都一一拒绝,体现出他淡泊金钱与利益。再结合第⑤段“凡进过钱钟书家的人,都不禁惊讶于他家陈设的寒素。沙发都是用了多年的米黄色的卡面旧物。多年前的一个所谓书架,竟然是四块木板加一些红砖搭起来的”可知,他家的陈设十分朴素,反映出他生活朴素的特点。由此可知,钱钟书多次拒绝讲学等邀请,借钱变给钱,家中陈设寒素,体现出他生活朴素,淡泊金钱与利益的特点。
三空,结合第⑥段“杨绛在《钱钟书与<围城>》这篇文章里,写到了丈夫的许多‘病气’‘傻气’,归根到底都是童心与童趣。杨绛写了他手舞足蹈看《福尔摩斯探案集》……却似乎漏掉了写他还爱看当代侦探小说(包括克里斯蒂的),漏掉了他爱看儿童动画片,爱看电视连续剧《西游记》……钱钟书看《西游记》与众不同。边看边学边比划,口中低昂发声不住,时而孙悟空,时而猪八戒,腾云造地,‘老孙来也’,‘猴哥救我’,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咏之歌之,不一而足”以及第⑦段“看过了舞过了还没过足瘾,又左挑点毛病右挑点遗憾,一连写好几篇短评,起个化名装入信封,歪歪斜斜摹仿小学生字体写上投寄地址,8分钱小邮票一贴,扔进邮筒里”可知,钱钟书在看书看剧时表现得十分投入,手舞足蹈,还像孩子一样淘气地模仿小学生写信投稿,这些行为都展现出他内心充满童趣。由此可知,钱钟书看书看剧手舞足蹈,有时候像孩子一样淘气的这些事,体现出他内心充满童趣的特点。
四空,结合第⑧段“人家万乘之尊的英国女王到中国,国宴陪客名单上点名请他时,他竟称病推掉。事后,外交部的熟人私下询及此事时,钱钟书说:‘不是一路人,没什么可说的。’”可知,钱钟书面对英国女王的邀请,直言拒绝,不迎合权贵。结合第⑨段“巴黎的《世界报》上刊文力捧中国作家钱钟书……钱钟书,迅速作出反应,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笔谈式文章历数‘诺奖委’的历次误评、错评与漏评”以及第⑩段“诺贝尔评奖委员会的汉学家马悦然上府拜访他。钱钟书一面以礼相待,一面尖锐地说……”“80 年代初,某‘头牌学者’拼凑了一本《xx 研究》,钱钟书翻阅后,即下断语:‘我敢说xxx 根本就没有看过xx的原著’”可知,钱钟书面对外媒的吹捧、汉学家的问题以及所谓“头牌学者”的问题,都能直言不讳地指出,表明他敢于说出真话,不畏惧权威。由此可知,钱钟书推辞国宴,反驳外媒的吹捧,指出汉学家及所谓“头牌学者”的问题,体现出他敢于直言,敢说真话的特点。
12.考查句子赏析。
结合第⑥段“钱钟书看《西游记》与众不同。边看边学边比划,口中低昂发声不住,时而孙悟空,时而猪八戒,腾云造地,‘老孙来也’,‘猴哥救我’,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咏之歌之,不一而足”可知,此句运用了细节描写,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动作和语言描写,将钱钟书看《西游记》时的投入状态刻画得淋漓尽致。“边看边学边比划”描绘了他身体上的反应,展现出他仿佛完全沉浸在剧情之中;“口中低昂发声不住”进一步强调他发出声音,且声音高低起伏,突出其投入程度;“时而孙悟空,时而猪八戒”表明他模仿剧中不同角色,角色切换自如;“老孙来也”“猴哥救我”则直接引用剧中经典台词,生动地呈现出他模仿角色的情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咏之歌之”更是形象地描绘出他全身心投入,手舞足蹈、又唱又咏的状态。由此可知,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钱钟书内心充满童趣,像孩子般天真烂漫,对《西游记》充满热爱,在观看时能够尽情享受其中的乐趣,同时也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他性格中纯真率性的一面。
13.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第③段“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曾竭诚邀请他前往讲学半年,开价16万美金,交通、住宿、餐饮费另行提供,可偕夫人同往。可钱钟书却拒绝了”可知,面对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开出的高额报酬及优厚待遇的讲学邀请,钱钟书果断拒绝,表明他不被巨额金钱所吸引。同样在第③段,“英国一家老牌出版社,也不知从什么渠道得知了钱钟书有一部写满了批语的英文大辞典,他们专门派出两个人远渡重洋,叩开钱府的门,出以重金,请求卖给他们。钱钟书说:‘不卖。’”以及“与钱钟书签署了《围城》版权协约的美国好莱坞片商,多次盛邀钱钟书夫妇时间自便地做客观光,随便吃住,或监督影片制作,他们都摇头婉拒”,这两处事例也体现出,无论是出版社重金购买物品,还是好莱坞片商提供的优厚合作条件,钱钟书都不为所动。由此可知,钱钟书先生多次拒绝了金钱的诱惑,展现出他对金钱的淡泊态度,正如他所说“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还会迷信这个东西吗?”,表达了他不迷信金钱,不将金钱作为追求目标的想法。
从现实角度看,名人专家首先需要一定的金钱作为基本的物质基础。因为生活离不开物质,适当的物质保障能让他们安心从事研究、创作等工作。例如,在科研领域,专家需要资金来购买实验设备、开展研究项目等;在文化艺术领域,名人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持来维持创作活动、提升自身素养等。然而,结合钱钟书先生的事例,名人专家不能将所有行为目的都直奔着金钱。像钱钟书,他专注于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在学术上取得《管锥编》这样的卓越成就,在文学上创作出享誉海内外的《围城》。他没有因金钱而放弃自己的精神追求,始终坚守精神道德底线,潜心做学问,看淡物质需求。如果名人专家一味追求金钱,可能会为了利益而放弃原则,做出违背学术道德或艺术初心的事情。比如某些学者为了商业利益,在研究中弄虚作假;某些名人明星为了高额报酬,代言虚假广告等。由此可知,名人专家与金钱的关系应是,在保障基本物质需求的前提下,坚守精神道德底线,以追求知识、创造价值为首要目标,而不是盲目地将金钱作为唯一的追求,要像钱钟书先生一样,潜心做学问,保持对学术和艺术的敬畏与热爱,看淡物质需求,这样才能真正成为有价值、受尊敬的名人专家。
(1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被风吹走的草帽
许海利
①那年临近高考时,我从县城回家拿钱,正赶上家里收割小麦。
②骄阳似火,顶着烈日,我来到了地里,远远就看到父亲戴着一顶旧草帽,脖子上还挂着一条毛巾,正弯腰挥舞着镰刀收割麦子。
③“爸妈,我回来了!”听到声音,父母赶忙停下了手中挥舞的镰刀。见是我,父亲忙问道:“不是快考试了吗,怎么突然又跑回家?”
④“考试需要交钱,我是回家拿钱的!”
⑤“大概要交多少钱?”母亲问道。
⑥“一个多月的生活费,再加上考试费,要600多块钱呢!”
⑦“现在家里还有多少钱?”父亲用毛巾擦了一下额头上的汗。
⑧“最多能凑四五百块钱!”母亲用低沉的声音回答道。
⑨听了母亲的话,父亲把手中的镰刀一扔,说:“孩子考试是大事,走,回家筹钱去!”
⑨走在路上,父亲步履匆匆,他头上戴着的那顶破旧草帽格外显眼。
⑩记忆中,父亲头上经常会戴着草帽,天热遮阳,雨天挡雨,打麦场上还能防止麦糠、灰尘进入脖子里。草帽伴随着父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⑪忽然一阵大风迎面吹来,父亲头上的草帽一下就被吹跑了,他赶忙弯腰去捡。那一霎,我发现父亲蓬乱的头发几乎全白了。
⑫等父亲捡回草帽,我们继续往家赶。可一路上,望着他的身影,我心神却怎么也安定不下来。父亲是个土里刨食的庄稼人,平时都是省吃俭用过日子,唯独在我的学业上,却很舍得花钱。这些年,为了支撑我考大学,他一直不辞辛劳地忙碌着。每次我张口要钱,他从来没有犹豫过,宁肯自己手头紧,也绝不让我为难。
⑬到了家里,父亲把家里的所有钱都拿了出来,可还只凑了500多块钱。
⑭“爸,这些钱够用的了,生活费我可以少用一些!”
⑮“那可不行,马上就要考试了,生活费应该比平时多!”父亲很坚定地说。
⑯此时屋子里显得格外沉寂,就连父亲急促的呼吸声都可以听到。过了好大一会儿,父亲突然用手指着墙角的粮食说:“把粮食卖掉,给你凑足生活费!”
⑰最终两大袋子粮食在收购点卖了150多块钱,父亲一分没留,全给了我。“快考试了,一定要养好身体,多余的钱就留着买点营养品吧!”
⑱那一刻,从父亲手中接过那沓钞票,我感觉它是那么的沉重,足有千斤,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⑲那一年,我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成功考取了一所理想的大学,而父亲的草帽被风吹走的那一幕情景也永远镌刻在了我的心间。
(选自《池州日报》2023年6月6日,有删改)
14.(4分)请以“我”的角度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15.(4分)赏析“远远就看到父亲戴着一顶旧草帽,脖子上还挂着一条毛巾,正弯腰挥舞着镰刀收割麦子”的表达效果。
16.(4分)选文大量运用对话的方式叙述故事有何妙处?
17.(4分)选文末尾说“父亲的草帽被风吹走的那一幕情景也永远镌刻在了我的心间”,有何情感内涵?
【答案】14.临近高考时,“我”回家拿钱,看到父亲在烈日下辛苦劳作,父亲的草帽被风吹走,“我”发现父亲的白发,父亲为“我”凑钱上学,“我”最终成功考取大学,父亲草帽被风吹走的情景永远刻在“我”心间。 15.示例:这句话通过对父亲的外貌和动作描写,生动地展现了父亲辛勤劳作的形象,表现了父亲的勤劳和辛苦。 16.示例:选文大量运用对话的方式叙述故事,能够使情节更加紧凑,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17.示例:这句话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感激和敬意,以及对父亲辛勤付出的心疼和愧疚。同时,也象征着“我”对父亲的爱和对家庭的责任感将永远铭记在心。
【解析】这篇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对话,展现了一个普通农村家庭面对生活压力时父爱的伟大和无私。作者通过细节刻画,如父亲戴着破旧的草帽,弯腰收割麦子,反复强调父亲为儿子求学所付出的艰辛和无怨无悔的支持。这种朴实而真挚的情感,深深打动了读者。文章最后草帽被风吹走的情景,象征了父亲的衰老和无私奉献,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呼唤人们对亲情的珍视和感恩。
14.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第①段“那年临近高考时,我从县城回家拿钱,正赶上家里收割小麦”可知,点明了时间是临近高考,事件是“我”回家拿钱,引出后续故事发展。
根据第②段“骄阳似火,顶着烈日,我来到了地里,远远就看到父亲戴着一顶旧草帽,脖子上还挂着一条毛巾,正弯腰挥舞着镰刀收割麦子”可知,描绘出父亲在烈日下收割小麦的辛苦劳作场景,体现父亲的勤劳与艰辛。
根据第⑪段“忽然一阵大风迎面吹来,父亲头上的草帽一下就被吹跑了,他赶忙弯腰去捡。那一霎,我发现父亲蓬乱的头发几乎全白了”可知,大风将父亲草帽吹走,父亲捡草帽的瞬间,“我”看到了他的白发,这一细节触动了“我”,暗示父亲为家庭的操劳。
根据第⑬段“到了家里,父亲把家里的所有钱都拿了出来,可还只凑了500多块钱”以及第⑯段“父亲突然用手指着墙角的粮食说:‘把粮食卖掉,给你凑足生活费’”可知,父亲为了给“我”凑齐考试所需的钱,先是拿出家里所有积蓄,不够后又决定卖掉粮食,体现父亲对“我”学业的重视以及为“我”付出的决心。
根据第⑲段“那一年,我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成功考取了一所理想的大学,而父亲的草帽被风吹走的那一幕情景也永远镌刻在了我的心间”可知,交代了故事的结局,“我”成功考取大学,同时强调父亲草帽被风吹走的画面深深印在“我”心里,表现“我”对父亲的感恩与铭记。
15.考查赏析重要语句的表达效果。
“戴着一顶旧草帽,脖子上还挂着一条毛巾”属于外貌描写,“旧草帽”体现出父亲生活的简朴,“挂着一条毛巾”则暗示父亲劳作时会大量出汗,需要随时擦拭,从侧面反映出劳动的辛苦。“弯腰挥舞着镰刀收割麦子”是动作描写,“弯腰”“挥舞”等动词,细致地描绘出父亲收割麦子时的姿态,生动形象地展现出父亲在烈日下全身心投入劳作的状态,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父亲辛勤劳作的形象,从而表现出父亲的勤劳和辛苦,也为后文父亲为“我”凑钱的情节做了铺垫,体现出父亲为家庭默默付出的伟大。
16.考查写作特点分析。
根据第③至⑧段“‘爸妈,我回来了!’听到声音,父母赶忙停下了手中挥舞的镰刀。见是我,父亲忙问道:‘不是快考试了吗,怎么突然又跑回家?’‘考试需要交钱,我是回家拿钱的!’‘大概要交多少钱?’母亲问道。‘一个多月的生活费,再加上考试费,要600多块钱呢!’‘现在家里还有多少钱?’父亲用毛巾擦了一下额头上的汗。‘最多能凑四五百块钱!’母亲用低沉的声音回答道”可知,通过“我”与父母简洁的对话,迅速展开了“我”回家要钱,父母为凑钱而发愁的情节,没有过多赘述,使情节推进紧凑自然,直接进入故事核心矛盾。
根据第⑨段“父亲把手中的镰刀一扔,说:‘孩子考试是大事,走,回家筹钱去!’”以及第⑮段“‘那可不行,马上就要考试了,生活费应该比平时多!’父亲很坚定地说”可知,父亲的话语干脆有力,直接表明对“我”考试的重视,以及在“我”学业花费上的坚决态度,突出了父亲关爱孩子、重视教育的性格特点。又如第⑧段“‘最多能凑四五百块钱!’母亲用低沉的声音回答道”,母亲低沉的回答体现出她面对凑钱难题的无奈,展现出母亲为家庭经济状况担忧的形象。
根据第⑭至⑮段“‘爸,这些钱够用的了,生活费我可以少用一些!’”“‘那可不行,马上就要考试了,生活费应该比平时多!’父亲很坚定地说”可知,这种对话形式就像读者在现场亲耳听到父子间的交流,真实地呈现出家庭面临经济困难时,父子间相互体谅又彼此坚持的情感碰撞,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情境之中,更能感同身受,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使读者更深刻地体会到家庭的温暖与父母的爱。
17.考查赏析语句的情感内涵。
根据第⑫段“父亲是个土里刨食的庄稼人,平时都是省吃俭用过日子,唯独在我的学业上,却很舍得花钱。这些年,为了支撑我考大学,他一直不辞辛劳地忙碌着。每次我张口要钱,他从来没有犹豫过,宁肯自己手头紧,也绝不让我为难”可知,父亲一直为“我”的学业默默付出,不辞辛劳地劳作,从不吝啬在“我”学业上的投入。父亲草帽被吹走的场景,让“我”想到他为家庭、为“我”的辛苦,所以“镌刻心间”体现出“我”对父亲的感激和敬意。
根据第⑪段“忽然一阵大风迎面吹来,父亲头上的草帽一下就被吹跑了,他赶忙弯腰去捡。那一霎,我发现父亲蓬乱的头发几乎全白了”可知,看到父亲为了捡被吹走的草帽,露出几乎全白的头发,“我”深刻地意识到父亲的衰老和他这些年的操劳,对父亲的辛勤付出感到心疼,同时也为自己的成长让父亲如此劳累而产生愧疚之情。
根据第⑲段“那一年,我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成功考取了一所理想的大学”可知,“我”明白父亲的付出和家庭的期望,“父亲的草帽被风吹走的那一幕情景也永远镌刻在了我的心间”象征着“我”会永远铭记父亲的爱,也会带着这份爱,承担起对家庭的责任,努力回报父亲和家庭 。
(四)名著阅读(共4分)
18.班级开展“走进小说天地”名著阅读专题探究,小语和小文发现古代小说中有许多和“三”有关的故事情节,请加入探究小组并完成任务卡片。
【答案】示例:①祥子命运的三起三落继承了“三复情节”的特点;②同时又创新性地全都以祥子的失败而告终; ③三起三落令祥子从一个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人堕落为一具行尸走肉,深刻揭示了黑暗社会对于劳动人民的摧残。
【详解】考查对情节的理解。
根据材料“小贴士”中“‘三复情节’不是单一的重复,而是在重复中有变化、有发展,逐步凸显主旨”简要分析作者安排祥子命运“三起三落”的主要目的即可。
祥子命运的三起三落:一起:来到北平当人力车夫,苦干三年,凑足一百块钱,买了辆新车。
一落:有一次连人带车被宪兵抓去当壮丁。理想第一次破灭。
二起:卖骆驼,拼命拉车,省吃俭用攒钱准备买新车。
二落:干包月时,祥子辛苦攒的钱也被孙侦探骗去,第二次希望破灭。
三起:虎妞以低价给祥子买了邻居二强子的车,祥子又有车了。
三落:为了置办虎妞的丧事,祥子又卖掉了车。这是他第三次遭遇打击。
祥子的命运三部曲是“精神向上——不甘失败——自甘堕落”。祥子的“三起三落”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也反映了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祥子的命运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注定了他的悲剧。
示例:①《骆驼祥子》中祥子“三起三落”和“三复情节”有一定相似性;②祥子所处的时代是北洋军阀统治的时代。旧中国的军阀势力,为了抢夺利益而引发战乱,人民生活困苦,处于社会底层的祥子等劳动人民的生活更加艰辛;③所以作者安排祥子命运“三起三落”的主要目的在于,用祥子的遭遇表明底层人民的命运不是个人努力所能改变的,这也恰恰反映了在当时黑暗腐败的社会现实下祥子失败、堕落成为“个人主义的末路鬼”的必然性,深化了读者对著作主旨的思考。
三、作文(共5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杨振宁欣赏邓稼先的无私,萧红欣赏鲁迅的为人,鲁肃欣赏吕蒙的改变。当我们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就能发现他人身上的闪光点。你身边有没有令你欣赏的人?
请以《欣赏》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
例文:
欣赏
在我的生活中,有这样一个人,她如同一束温暖的阳光,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她又如同一股清澈的溪流,润泽了我干涸的心灵。她,就是我的同桌——小雨。
小雨是一个极其勤奋的人。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进教室,她总是已经坐在座位上,开始了一天的学习。她的课桌上总是整齐地摆放着课本和笔记,那专注的神情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她和手中的书本。课堂上,她的眼睛总是紧紧地盯着老师,手中的笔不停地记录着重点。每当遇到难题,她总是眉头紧锁,认真思考,直到找到答案为止。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让我由衷地欣赏。
小雨还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记得有一次,我在体育课上不小心摔倒了,膝盖擦破了皮,鲜血直流。同学们都被这突如其来的情况吓住了,一时不知所措。就在这时,小雨毫不犹豫地跑过来,扶起我,关切地问:“疼不疼?我送你去医务室。”她的声音温柔而坚定,让我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在去医务室的路上,她一直小心翼翼地搀扶着我,还不停地安慰我,让我忘记了疼痛。那一刻,我深深地被她的善良所打动。
不仅如此,小雨还是一个乐观开朗的人。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和挫折,她总是能保持微笑,积极面对。考试失利时,她会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然后鼓励自己下次一定能考好;和同学发生矛盾时,她会主动沟通,化解误会,让友谊之花重新绽放。她的乐观精神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在黑暗中为我指明方向。
我欣赏小雨,欣赏她的勤奋、善良和乐观。她的这些品质如同璀璨的星光,照亮了我的世界,也让我明白了,一个人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外表的美丽,更在于内心的品质。在她的影响下,我也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小雨会一直是我心中的榜样,激励我不断前行。我也希望,我能像她一样,成为一个让别人欣赏的人。
【详解】考查命题作文写作。
1.审题立意。“欣赏”这个题目,重点在于理解“欣赏”的含义,即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结合提示材料“鲁肃欣赏吕蒙的改变,萧红欣赏鲁迅的为人,杨振宁欣赏邓稼先的无私。当我们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就能发现他人身上的闪光点”可知,立意可以是通过对身边某个人的欣赏,表达对其优秀品质、精神的赞美,进而倡导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也可以是通过欣赏他人,反思自身的不足,从而获得成长和进步。
2.选材构思。本文适合写出记叙文,可以写欣赏自己的老师,通过描述老师在课堂上精彩的讲解、对学生耐心的辅导,以及在生活中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展现老师的敬业精神和关爱学生的品质,表达对老师的尊敬和欣赏;或者写欣赏自己的同学,比如同学在运动场上顽强拼搏的精神,在学习中刻苦努力的态度,或者在帮助他人时的热情善良,凸显同学的优秀品质;还可以写欣赏自己的父母,讲述父母在工作中的勤奋负责,在家庭中的默默付出和关爱,表现父母的坚韧和对家庭的责任感;也可以写欣赏一位社区志愿者,描述其在社区服务中的无私奉献,为大家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从而表达对这种奉献精神的赞赏。写作时要注意运用细节描写,如人物语言、动作、肖像等描写,凸显人物性格或精神品质,结尾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抒发自己对某人物的欣赏或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