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单元检测】(A卷•知识通关练)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共19分)
1.2025年4月,班级开展“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实践活动,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毛委员和朱军长下山去了,红军下山去了,井冈山的毛竹,同井冈山人民一样,坚贞不屈。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cán bào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__甲__(深藏/深埋)在地下的竹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__乙__(显露/吐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
毛竹年年长,为的是向敌人示威:井冈山是压不倒、烧不光的。毛竹年年绿,为的是等待亲人,等待当年用竹筒盛水蒸饭、用竹钉竹枪打白匪的红军,等待自己的英雄子弟。朝也等,暮也等,等了漫长的二十年。二十年过去了,毛竹依旧是那么青翠,那么(chóu mì),井冈山终于换了人间!
(1)(2分)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cán bào chóu mì
(2)(2分)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血雨腥风xuè 漫山遍野màn
B.血雨腥风xuè 漫山遍野mǎn
C.血雨腥风xiě 漫山遍野màn
D.血雨腥风xuè 漫山遍野mán
(3)(2分)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
甲: 乙:
2.(6分)古诗文默写。
(1)向前行走吧!道路虽然曲折,但前方一定有惊喜和收获,正如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所写,“ , 。”向上攀登吧!只有登高远眺,才能无畏障碍,饱览胜景,正如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所写,“ , 。”
(2)《己亥杂诗(其五)》中写诗人辞官之后的离愁别绪,表现诗人离开京城后豪迈、洒脱的气概的诗句是: , 。
学校开展“传承汉字文化”主题活动,请你参与。
【任务一:文字比较】
4.(3分)请根据表格材料,写出表格反映的主要信息。
【任务二:汉字传承】
5.(4分)仿照画线句的句式完成续写,使之语意连贯。
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汉字的书写和使用现状令人担忧,但正如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语言研究所的专家所说:电子输入不应该、也不可能完全取代汉字手写。汉字传承着中华文化,形成汉字的每一个构件,都蕴含着书写的审美。俗话说,“见字如见人”,当见到苍劲有力的字迹时,我们会感受到书写者刚毅的性格; , 。
二、阅读(共51分)
(一)整本书阅读(共5分)
6.《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身边的人对他的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请从以下几个人物中任选一位,结合小说情节简要分析他(她)对保尔的影响。
①朱赫来 ②冬妮娅 ③丽达 ④达雅
(二)现代文阅读(共32分)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枣树做了一个梦
李沅哲
①外婆家的门前,有两棵枣树,一棵不知何时爬上了二楼的屋顶,一棵与之相对,夹着一条长长的通往西头的小路。
②枣树身后,顺着屋顶延伸的“登云梯”,斜斜地连上二楼的窗台,那窗台像在注视,而高过屋檐的枣树,仿佛被那手臂似的“登云梯”托起。二楼的三角屋顶,微微下倾,就像外公戴的前进帽。
③我后知后觉地发现,外公居住过的地方,竟悄无声息地变成了他的模样。
④记忆里,春日枣树抽出的嫩芽是鹅黄色的,像撒了一树的小星星。树下总是整齐地堆着供烧饭用的柴火。等到枣树撑起一片浓荫,蝉儿在枝头鸣唱,偶尔抬头,青涩的小枣会在绿帘间躲藏。
⑤一群孩子开始雀跃,打枣游戏可以提上日程了。
⑥秋风起时,枣子熟了。红彤彤的果实压弯了枝头,如挂满了小灯笼一般。清晨的露水还未散尽,我们几个孩子就兴冲冲地爬上楼梯,楼板咚咚作响,像是为我们敲着战鼓。表姐身形瘦小,动作敏捷,她拿起竹竿就冲到了最前头。隔着楼梯院墙,她一手拉近一根枝条,一手去够那些最红的枣子,麻利得让人羡慕。
⑦表姐的一声“快接枣”从树冠传来后,紧接着就是一阵枣雨。弟弟妹妹们手忙脚乱地用衣襟去接,不过,还是有不少枣子滚落在地上,发出清脆的响声。表妹蹲在地上捡,一边捡一边往嘴里塞,喜蜜蜜地。
⑧站在楼梯上,可以望见远处的田野、近处的屋顶,宁静的村庄,酣睡在温柔的晨光中。伸手可及的枣子,在阳光下泛着诱人的光泽,像一颗颗红绿相间的宝石。
⑨外婆在院子里喊:“小心摔到腿了,娃儿!”声音里满是担忧,但却并不是真的阻止我们。她知道,这是童趣,是孩子们最欢乐的时光。偶尔有邻居路过,仰头看着我们,笑着说:“今年的枣子真红啊!”
⑩打下来的枣子,外婆会分装在几个布袋子里。一部分留着自家吃,分给舅舅姨妈,一部分送给邻居,另外的要晒成红枣干,留作过年蒸白馒头用。我们总是挑那些最红的枣子藏进口袋,留着晚上悠悠地躺在房顶的竹床上看星星时吃。
⑪如今想起,那架连接记忆之门的“登云梯”,那些在晨光中闪烁的红枣,还有树下仰头张望的外婆,都成了记忆中最温暖的画面。枣树年年结果,可那些一起打枣的伙伴,却很少有机会再见到了。只有那棵枣树,依然守在外婆家的院墙外,等着下一个收获的季节。
⑫枣树绿意盎然的样子,也鲜少看到了,它的枣更是再没品尝到了。这次特意来看枣树,逢上落雪。冬天的枣树光秃秃的,显得尤其瘦,枝丫上积攒的白色棉被,让枣树沉入梦乡。
⑬也许,等春天来了,它就会醒来。我常想,枣树会不会做梦?梦里是不是会有满树的红枣?
⑭面对着枣树,闲谈间,天空中一声扑闪,一群鸟雀结队盘旋,顺势落在了枣树顶端,不一会儿又飞来一群落在了辅枝。这一刻,是不是枣树梦见了红枣?它们就像一颗颗饱满的圆枣儿堆在枝头。
⑮如今,外婆不在了,枣树还在。
⑯它像一位沉默的守望者,守着这片土地,守着那些永远鲜活的记忆。鸟儿啁啾作语,像是外婆在轻声唤我的小名。
(选自《浙江日报》2025年2月16日)
7.(2分)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对两棵枣树位置的描述,既点明了枣树的生长环境,也为下文孩子们在树下玩耍等情节做了铺垫。
B.文中将二楼的三角屋顶比作外公戴的前进帽,形象地写出了屋顶的形状,也寄托了对外公的思念,
C.文章通过对打枣过程细致的动作描写,如“拉”“够”“接”等,生动地展现了孩子们打枣时的欢乐场景。
D.文章结尾说“鸟儿啁啾作语,像是外婆在轻声唤我的小名”,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外婆深深的怀念之情。
8.(3分)“我们总是挑那些最红的枣子藏进口袋,留着晚上悠悠地躺在房顶的竹床上看星星时吃”一句中,“最红”和“悠悠地”用词精妙,请结合语境,赏析这两个词的表达效果。
9.(3分)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秋风起时,枣子熟了。红彤彤的果实压弯了枝头,如挂满了小灯笼一般。
10.(4分)请从语速、语气的角度为下面的句子进行朗读设计,并说明理由。
外婆在院子里喊:“小心摔到腿了,娃儿!”
11.(4分)作者通过写枣树、“登云梯”、田野、屋顶等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麦子亲亲
天野
①前段时间去裕民县采访,途经一块块面包色的麦地,忍不住想咬一口,亲亲麦子。
②土地里生长出的金黄,热气腾腾,像笼屉里刚蒸熟的馒头,提振食欲。谈及麦子对人的恩典,或许再华丽的辞藻也会苍白无力,而我只想靠近一点点儿,再靠近一点点儿。
③麦芒热情地钻进衣领和裤管,一点儿不犹豫。锋利的刺儿看似惹人厌,表面坚硬的毛却是用来防止小鸟啄食和虫子啃食的。遇大风时,麦芒的弹性可以缓和麦穗间的擦碰,避免麦粒从麦穗里脱离。儿时的我却不太懂得这些,只觉得麦芒上的刺儿吓人,一度不喜欢拾麦穗。
④但拾麦穗是儿时少不了的活儿。家里的麦子都是母亲在地里干活、挣工分换来的,孩子拾的麦穗可以归自己家。在白面紧俏的年月,一碗白面就可以让一家人高兴一整天,甚至三五日。
⑤母亲低头弯腰,依着自己的节奏,抓住一把麦子,挥舞刀刃锃亮的镰刀,干脆利落,在麦秆离地十厘米的位置割断,轻盈转身,划出一道漂亮的弧线,将麦子放在身侧。头顶褪了色的蓝方巾遮不住太阳,豆大的汗珠落在手背、脚面和地头。
⑥当我抱怨麦芒扎得我脚踝又痛又痒的时候,母亲说:“你是农民的闺女!你种麦子,麦子养你。不愿意干,就别吃拉条子、馒头、肉饼子、饺子、臊子面……”
⑦麦子,麦子,令人又爱又恨的麦子。别的不吃可以,饺子不吃要命!捏住一穗麦子,我好似唤到烤馍、烤饼、烤馕的味道,闻到油肉拌面、丁丁炒面、拨鱼子的香味儿。它们都是麦子的化身,每一样都撩拨着我的味蕾,肚子不禁传来一阵叫声。同伴笑着说,刚吃过洋芋卷饼,还没到午饭时间又饿了。
⑧我也扑哧笑了,低头向麦地深处慢慢走去。
⑨今年雨水旺,旱地麦子的个头儿都蛮高,麦穗也个个饱满,看着就叫人欢喜。友人站在木垒伴山公路旁的旱田边,拿着手机给成熟的麦子录视频,不断夸赞麦子长得真好。
⑩种出好麦子得有肥沃的土地和充沛的水资源。新疆的麦子因为生长周期长,磨成的面粉筋道,很受食客欢迎。在木垒,说到跟面有关的美食,我更喜欢馒头、胡麻大饼和锅盔。每次到木垒都把后备箱装满,给七大姑八大姨和同学邻居们捎带。用塑料袋装的馒头、大饼和锅盔或许显得简单,可我固执地认为,朴实无华更显纯真本色。
⑪馒头怎么吃才好呢?因人而异。可以将热馒头蘸上辣椒酱吃,还可以配上红豆腐或芝麻盐。我痴迷的是风干馍馍泡西瓜的吃法,将西瓜一切两半,再将掰开的干馍馍放入西瓜中,一勺西瓜一口干馍馍地吃,西瓜的清甜与干馍馍的麦香交织在一起,甭提多爽口了。
⑫这也是夏日割麦时节家里最常吃的晚饭。母亲劳累一天,实在不想再围着燥热的土灶做饭,于是全家就吃风干馍馍泡西瓜,一家老小都欢喜。我们围坐在葡萄架下的圆桌旁,美滋滋吃着的时候,小花猫会悄悄溜过来,卧在我的脚边,等待我吃完后陪它玩耍。我自然会丢给它一块干馍馍,可还没轮到它,黑头公鸡立马抢走了。
⑬农村里家家户户蒸的馒头硕大,不管是串门走亲戚,还是家里来了老乡朋友,送给人最多的就是馒头。母亲常说一句话:自家馒头,不值钱,捎给家里人尝尝。起初,我很纳闷,家里最值钱的就是麦子,这粮食,一天三顿不能少,通常都是省着吃,怎么就不值钱了呢?等我再长大点儿,才懂得母亲作为一个农村妇女,对外的“阔气”是为让城里的亲戚感受乡村农人的厚道、朴实与真诚。而她,打心底里珍惜每一棵麦子,珍惜每一口用麦子制成的粮食。
⑭上中专的第一个暑假,返校时我带了干馍馍,同宿舍的舍友没吃过干馍馍,她们一人一块,吃得喷香,嚷嚷着让我下次再带些来。不知道谁走漏了风声,两个男生也来要干馍馍,最后连袋子都拿走了。学校也有馍馍,但吃起来就是没有家里蒸的好吃——没有酵头味儿。看似相同的馍馍,却有看不见的区别。
⑮多年后,我在家给孩子蒸馍馍时,也多用酵头发面。酵头发酵时间长,每次用温水泡酵头时,我都会反复揉捏干瘪的酵头。发酵粉虽然方便,可蒸出来的馍馍没有酵头蒸出来的好吃,馍馍的灵魂在发酵中升华。
⑯人,不能忘本,麦子是活命的本,啥时候都不能忘。正赶上木垒收割旱田的麦子,我把一小捆麦子“请”回家,放在从喀什古城买来的土陶瓶里。它们参差不齐,可甚是惹人喜爱。和成熟的麦子一样,我也慢慢学会低头,学会接纳麦芒的刺儿,学会慢慢咀嚼麦粒,也懂得麦子散发着阳光的味道——它填满的不仅是人们的胃,更慰藉了人们的灵魂。
(选自《胶东文学》,有改动)
12.(4分)作者回忆了关于麦子的哪几件往事?请简要概括。
13.(4分)结合语境,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捏住一穗麦子,我好似嗅到烤馍、烤饼、烤馕的味道,闻到油肉拌面、丁丁炒面、拨鱼子的香味儿。(请任选角度,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2)等我再长大点儿,才懂得母亲作为一个农村妇女,对外的“阔气”是为让城里的亲戚感受乡村农人的厚道、朴实与真诚。(如何理解加点词语“阔气”?)
14.(4分)文章第②段说到了“麦子对人的恩典”,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恩典”的理解。
15.(4分)文章第⑨段中提到友人“给成熟的麦子录视频”,请你为这段视频配上文字,描述画面并抒发感想,100字左右。
(三)诗歌鉴赏(共4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6.(2分)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的妙处。
17.(2分)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文言文阅读(共10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祖视事东阁①,天热甚,汗湿衣,左右更衣以进,皆经浣濯②者。参军③宋思颜曰:“主公躬行节俭,真可示法子孙。臣恐今日如此,而后或不然,愿始终如此。”太祖喜曰:“此言甚善。他人能言,或惟及于目前,而不能及于久远,或能及于已然,而不能及于将然。今思颜见我能行于前,而虑我不能行于后,信能尽忠于我也。”乃赐之币。
【注】①视事东阁;在东阁处理政务。②浣濯:洗涤。③参军:官名。
18.(2分)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1)此言甚善( ) (2)而虑我不能行于后( )
19.(2分)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随从另外拿着衣服前进给他换,这些衣服都是经过洗涤的。
B.随从交替拿着衣服前进给他换,这些衣服都是准备洗涤的。
C.随从另外拿着衣服进献给他换,这些衣服都是准备洗涤的。
D.随从交替拿着衣服进献给他换,这些衣服都是经过洗涤的。
20.(4分)太祖“ ”的神情和“ ”的决定,表明他对宋思颜的赞赏。(用原文词语回答)
21.(2分)对宋思颜谏言的目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赞扬太祖躬行节俭 B.表明对太祖的忠心
C.希望太祖始终节俭 D.暗示太祖给予奖赏
三、作文(共50分)
22.不知不觉中,一个学年就要过去了。这个学年,一定会有许多事情让我们刻骨铭心,我们曾激动、甜蜜、高兴或者流泪……但无论怎样,我们都有了精彩的人生体验,获得了宝贵的人生财富。
请以“身边的故事”为题目作文。
写作要求:①文章内容充实,思想积极健康,有真情实感;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④书写规范工整,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