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七年级 > 语文

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单元检测】(A卷•知识通关练)(原卷版)

试卷简介

第四单元【单元检测】(A卷•知识通关练)(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

所涉及的知识点

第四单元【单元检测】(A卷•知识通关练)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共23分)

2025年寒假期间,复兴中学某班开展“传承美德,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语文实践活动,下面是活动的开场白,请完成下面的问题。

经典中的美德,是一种精神的丰饶,是一种心灵的晶莹;是哺(   )育生命的甘泉,是穿透黑暗的阳光。现代经典中,有颠沛流离的年代,鞠躬尽cuì(   )的爱国情怀;有和平崛起时期,锲(   )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有关怀弱小,悲天悯人的良知;有请教先贤,不耻下问的谦逊。

①这些跨越千年的文字,让中华美德贯穿历史长河,熠熠生辉。②《陈太丘与友期行》中有知信守礼的情操。③古文,也是透视美德的一扇窗。④《卖油翁》里有熟能生巧的品质。⑤新时代的华夏儿女任重道远,应传承美德,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1.(3分)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哺( )育      鞠躬尽cuì( )      锲( )而不舍

2.(2分)语段中四个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颠沛流离 B.悲天悯人 C.不耻下问 D.任重道远

3.(2分)第二段的正确语序是(   )

A.①②④③⑤ B.①⑤②④③ C.③②④①⑤ D.③④②①⑤

4.(8分)归纳学习是一种好方法,下面是小华归纳的诗歌类型,请补充完整。

同样写乡愁,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倾诉方式。岑参的《逢入京使》中,“① ,② ”用夸张手法传达思乡深情;而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③ ,却话巴山夜雨时”用想象与亲人欢聚的情形表达思乡之情。

不同的声音,传达出相似的乡愁。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④ ,⑤ ”用笛曲表达游子的无尽乡思;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中,“不知何处吹芦管,⑥ ”用芦管表达边塞将士的思乡之情;《木兰诗》中,“⑦ ,⑧ ”用马鸣声衬托木兰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5.(8分)阅读下面相关文字,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4分)【任务一:开场白】你所在班级开展“孝亲敬老,从我做起”主题班会,请你从图1、图2任选一幅,根据图的内容,设计一个开场白。

(2)(2分)【任务二:谈理解】阅读下面的材料,仿照例句,把你对“孝”的理解表达出来。

材料:感动中国人物——磐安语文老师陈斌强,用一条布带将患有老年痴呆的母亲紧紧绑在自己身上,从磐安县城的家中,骑着电瓶车,赶往30公里以外的学校上班,多年来,无论酷暑严寒,刮风下雨,陈斌强就这样承担起了照顾母亲的责任,感动了金华城,感动着整个中国。

例句: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

, 。

(3)(2分)【任务三:共思辨】主题班会中,在“践行孝道”环节,同学们关于李叔叔的做法,展开了讨论。李叔叔每月按时给他母亲生活费,但是对老人总没有好脸色。小文同学认为李叔叔的做法不是孝顺,请从下列关于“孝”的论述中选择最恰当的一项作为依据。(   )

A.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B.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C.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D.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二、阅读(共47分)

(一)现代文阅读

(13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拾荒“二人转”

①阳光小区是出了名的卫生小区,但令大伙都啧啧称赞的不是物业服务优,亦非业主素质高,倒是一对收旧人夫妇阚(kàn)伯与阚妈。

②这对夫妇原本只是流浪到此的拾荒人。起初他们只能在小区门外拾些垃圾,连小区门都进不了,后来有位业主临时着急卖旧物,碰巧找了他们两位上门。结果阚伯阚妈不仅不克扣业主所卖旧物的斤两,边收货还边提出各种收纳建议,说得业主直点头,临走他们又帮业主里里外外都打扫得清清爽爽。这位业主忍不住到业主群里夸赞了一通,阚伯与阚妈就这样在这小区里出了名,大家争着留下阚伯的手机号。东楼抛物,西楼花坛藏垃圾,这两位都会及时出现,收拾得干净妥当。物业公司倒也乐得多了两位不用发工资的“编外员工”,便干脆腾了两间闲置的储藏室给他们租住,只象征性地收点租金。阚伯阚妈这才算正式成了阳光小区的人。

③早期还没开始推广垃圾分类,小区里的垃圾扔得很随意,很多可回收垃圾因为与其他垃圾堆到一起都成了废弃物。阚伯看得心急,他们清理起来也很艰难,他与阚妈一商量,又去征得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同意,自己买了一批塑料桶,在小区十栋楼每栋楼前放一个,专门装可回收垃圾。桶上还刷了联系电话,可提供上门服务,随叫随到。小区从此多了一道风景线,早早就开始了垃圾分类活动。其实这一番操作,既提高了垃圾回收率,也省了分拣垃圾的时间,账算到最后,赚的还是阚伯阚妈。

④街道评选模范环境服务志愿者时,阚伯阚妈高中榜首。他们应邀承包了附近几条街的收旧业务,生意越发红火。旧物收多了,阚伯阚妈也识趣,跑到郊外工业园租了个仓库放货,这样也不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两人整天骑着一辆三轮车,在城区与郊区两头跑,沿街遇到纸屑垃圾,他们比清洁工还收得快,倒是不亦乐乎。他们就好像社区干部一样,对这一片的环境十分熟悉,哪儿水管溢漏,哪儿下水道变味,事无巨细,样样关心。

⑤有一次他们路过郊区的森林公园,阚伯发现沟壑深处一片狼藉,有人在偷倒大量废塑胶。阚伯在旧报纸上见过,这些垃圾没有五百到一千年不会腐烂,是大面积污染的“环境杀手”。他当即去报告给了市生态环境局,竟助他们破了当地最大的废塑胶偷弃案。局里开表彰会,特意请阚伯披红挂彩地去受奖,但他一口拒绝了。

⑥但有回郊区一家小学聘他当校外辅导员,说要给学生们办个“回收品科学日”的活动,阚伯倒是欣然接受。他和阚妈高高兴兴地准备了三天,拉了一大三轮车的生活旧物到现场,扎扎实实地费了一上午口舌认真讲解。结束时还跟学生们玩起了垃圾分类游戏,教学生们自觉从身边做起。现场其乐融融,阚伯和阚妈就像在演“科学试验二人转”,连学校校长都特意来感谢他们二人,说活动相当成功。

⑦阚伯阚妈天天晚上在开发区仓库整理垃圾搞得很晚,有一段时间他们常闻到有种难以忍受的怪味,禁不住四处寻找怪味源头。最后发现,是附近一家鞋厂排出的化工气体,每至深夜味道尤浓。阚伯遂上门善意提醒厂里保安,请他转告老板要做好环保处理,可老板压根没理他,每至夜深仍情形照旧。忍无可忍的阚伯最后只好偷偷取证,并拨打了政府热线举报。后来发现,该厂老板是偷排老手,每次在线监测采样时,他就安排工人故意断开管线,让采样设施采集的全是户外的干净空气。这回阚伯带证举报,显然又立一功,市政府给他颁发了六万元环境举报奖。阚伯夫妻俩一商量,把钱捐给郊区小学做奖学金了。

⑧阚伯阚妈如今仍住在阳光小区,日日骑着三轮车出门到处转。但到了周末,总有一些小学生会跑去与他们同行拾荒,此时的阚伯阚妈就像领队的大队长,满脸骄傲。

(作者:周承强,选自《羊城晚报》2024年3月6日,有删改)

6.(3分)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表格内容。

7.(2分)试分析小说标题的妙处。

8.(4分)请为文中画线句子设计朗读重音,并说说你设计的理由。

他和阚妈高高兴兴地准备了三天,拉了一大三轮车的生活旧物到现场,扎扎实实地费了一上午口舌认真讲解。

9.(4分)读了这篇小说,相信大家会对阚伯阚妈肃然起敬,除此之外,还引发了你哪些方面的思考?请结合小说具体情节说说。

(14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的年戏

潘玉毅

①“明年过年村里会做戏文吗?”与父亲闲聊的时候,我问他村里是否还会像往年一样上演年戏。父亲淡定地回答:“当然啦,年年都是如此,明年又岂会例外!”

②过年演戏在老家好像是约定俗成的。而滩簧则可算作每年的“年规戏”。作为一个曲种,滩簧对很多人来说都是陌生的。但于家乡人而言,它就好像我们呼吸的空气一样熟悉。每到年关,它更是乡民过年必不可少的一个项目。

③起初,村民们请戏班子来只是为了图个喜庆,后来渐渐演变成了一种习俗,俗称“抬戏”,通常一抬就是好几场。大概过了年初五,演滩簧的戏班子就该进村了,搭戏棚子,布置舞台,调试乐器,好一番忙碌。俗话说,好戏连轴,这戏一般要唱到正月十五方才罢休,而且几乎村村如此。可见,滩簧在村民中间有着多么深厚的“群众基础”。

④农村里的人大多爱看滩簧,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只要有戏可看,便会从大老远赶来。每当戏曲开锣之后,看戏的人便搬着椅子、凳子,从四面八方汇拢来,从这个村到那个村,走路或是骑车,路途遥远但并不妨碍他们看戏的热情。大人们多半是听得懂戏文内容的,不然不会那么专注。孩子们虽然不懂戏文,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滩簧的喜欢。因为每有新戏开演,他们便可以穿着新衣新裤,流连在卖零食的小贩中间。于是,我们常能看到这样的画面:台上咿咿呀呀地唱,台下嘻嘻哈哈地笑,戏场里孩子三三两两地跑,找相识的小伙伴,分享着自家锅里制作的兰花豆和冻米糖。偶尔跑到后台去看演员化妆,却诧异地发现台上有个演小卒的演员嘴巴一鼓一鼓的。想来,从晌午演到夜晚,她也饿了呢。

⑤我小时候并不爱看滩簧,但真的多年不看了,又无比想念,仿佛戏不曾上演,这个年便过得少了几分韵味。那么对乡民来说滩簧意味着什么呢?如果说早年对滩簧情有独钟是因为农村地处偏僻,交通不便,鲜有机会看到大型演出,那么如今更多的则是对岁月的一种回味,对传统的一种留恋。

⑥每一种戏曲都曾有一段辉煌的历史。如果追溯源头,滩簧在清代乾隆年间便已产生,名唤“滩黄调”。它的表演形式与越剧等戏剧相似,只是并无严格规定的唱词,“见什么唱什么”,因而曲调丰富、结构自由,听起来通俗易懂、乡土气息浓郁。在昆曲出现之后,滩黄移植昆曲里的折子戏等形式,与民歌小调的唱法互相融合,并改为化妆登台演出,完成了向戏曲的嬗变。起初,只有男子可以登台演出,后来,绍兴女子文戏出台后,滩簧打破这一旧传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表演的内容和形式。几经发展,便有了今日的“滩簧调”。

⑦江南多情自古即有,生旦净末丑的角色里,何尝不是我们人生的演绎?戏里的多情,常常飘过江南的年味。当余音袅袅,伴随着夜色无梦,消失的是声音,但永不消失的是回忆。

(选自《华人时刊》2020年第3期,有删改)

10.(3分)请依据文章第③~⑤段,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语句。

(1) →戏班子备戏→(2) →(3)

11.(3分)联系全文,说说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12.(4分)请按要求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但于家乡人而言,它就好像我们呼吸的空气一样熟悉。(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2)偶尔跑到后台去看演员化妆,却诧异地发现台上有个演小卒的演员嘴巴一鼓一鼓的。(从词语运用的角度,品析“诧异”的表达效果。)

13.(4分)请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消失的是声音,但永不消失的是回忆”的理解。

(二)诗歌鉴赏

(4分)阅读道源的《早梅》,完成小题。

早梅

道源 〔明代〕

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

香闻流水处,影落野人家。

14.(2分)请赏析“南枝独有花”中“独”字的妙处。

15.(2分)有人说道源的《早梅》是咏梅诗中难得的佳作,整首诗描写得极为抒情,且无比的唯美,通篇更是犹如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如果要求你根据这首诗作画,你会怎样构思?

(三)文言文阅读

(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 完成下面小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

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①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 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③”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③,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④以时发者也。

然兰蕙之才德不同,世罕能别之。予放浪江湖之日久,乃尽知其族。盖兰似君子,蕙似士大夫,大概山林中十蕙而一兰也。兰蕙丛出,莳⑤以砂石则茂,沃以汤茗则芳,是所同也。至其发花,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蕙虽不若兰,其视椒则远矣,世论以为国香矣。

(选自黄庭坚《书幽芳亭记》,有删减)

【注】①薄丛:草木聚生处。②遁世⋯⋯无闷:避世而内心无忧,不被任用而内心无烦闷。③蔼然:形容兰花香气很盛。④含章:含美于内。⑤莳:栽种。

16.(2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               蕃:

(2)濯清涟而不妖             濯:

17.(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然兰蕙之才德不同,世罕能别之。

18.(3分)甲文作者主要写自己对莲花的喜爱,写“牡丹之爱”和“菊之爱”又有何作用呢?

19.(3分)甲文中的莲“出淤泥而不染”,乙文中的兰“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他们分别体现了君子怎样的品质?

(四)名著阅读

20.(4分)阅读《骆驼祥子》选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着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拉到个僻静地方,细细端详自己的车,在漆板上试着照照自己的脸!越看越可爱,就是那些不尽合自己理想的地方也都可以原谅了。

【乙】到城里来了几年,这是他努力的结果,就是这样,就是这样!他连哭都哭不出声来!车,车,车是自己的饭碗。买,丢了;再买,卖出去。三起三落,像个鬼影,永远抓不牢,而空受那些辛苦与委屈。没了,什么都没了!

(1)(2分)甲、乙两段选文划线处祥子“哭”的原因不同,请分别简要分析。

(2)(2分)乙文写祥子想起自己买车丢车“三起三落,像个鬼影,永远抓不牢”,最后“没了,什么都没了”。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造成祥子悲剧的社会原因。

三、作文(共50分)

21.张岱的龙山放灯,沿山袭谷浴浴熊熊,“望如星河倒注”,描绘出“人无不歌唱鼓吹”的民风盛况;刘成章的安塞腰鼓,踏地舞天热血奔突,“孩子们忘情地歌舞”,展现了“三千五百雷霆”的英雄气概;朱广思的千年铁花,星落如雨流光溢彩,“每一次火花的飞舞”,释放着“万千星星点点冲破黑夜的桎梏”的生命能量……

星河耿耿,千帆竞舞,红星高照,万象更新……起舞,是追求,是奋进,是拼搏……在星光下起舞,是青春该有的样子。

请以“在星光下起舞”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校名、人名和地名。

无限免费下载试卷
Word文档没有任何密码等限制使用的方式,方便收藏和打印
已有人下载。
×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二维码
扫描公众号,私信暗号:64357 获取网盘提取码
前往网盘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解决的问题
还需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