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年级 > 历史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同步练习1(北师大版八上)

试卷简介

这套试卷围绕解放战争期间的战略进攻展开,重点考察了学生对1947年前后中共中央的战略决策、重要战役及领导人行动的理解。试题类型包括选择题和简答题,涉及的知识点广泛,涵盖了中共中央撤离延安、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西北野战军的作战策略等关键内容。

所涉及的知识点

解放战争期间的战略进攻与重要战役。

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

基础巩固题

1.国民党集中25万兵力向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发动突然袭击发生于 ( )

A.1945年 B.1946年

C.1947年 D.1948年

2. 年 月底,刘邓大军胜利进入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3.下图是“中共中央转战陕北路线图”,请填出:

(1)西北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的重要战役的名称:

A.

B.

C.

D.

(2)1947年3月,中共中央主动撤离的地点是:

E.

4.1947年,中共中央撤离延安后,继续留在陕北指挥全国解放战争的中央领导人是 ( )

A.毛泽东、周恩来

B.周恩来、朱德

C.毛泽东、朱德

D.刘伯承、邓小平

5.解放战争时期,在陕北与敌人周旋的人民解放军是 ( )

A.中原野战军 B.晋冀鲁豫野战军

C.东北野战军 D.西北野战军

6.下列示意图反映的是 ( )

A.徐州会战 B.解放军挺进中原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7.国民党向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的地区是 ( )

A.东北解放区和中原解放区

B.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

C.西北解放区和华东解放区

D.华北解放区和华中解放区

8.194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三路大军挺进中原,不包括下列哪路大军 ( )

A.刘伯承、邓小平指挥的人民解放军

B.彭德怀、贺龙指挥的人民解放军

C.陈赓、谢富治指挥的人民解放军

D.陈毅、粟裕指挥的人民解放军

9.刘邓大军突破黄河天险是在 ( )

A.山东 B.河南 C.山西 D.河北

10.解放军能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的主要原因在于 ( )

A.正确的战略战术

B.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

C.国民党指挥失误

D.美国放弃对国民党的支持

11.1947年,陈毅等指挥华东解放军全歼国民党最精锐部队之一整编七十四师。这是在 ( )

A.青化砭战役 B.孟良崮战役

C.羊马河战役 D.沙家店战役

12.指挥人民解放军挺进大别山的是 ( )

A.彭德怀、贺龙

B.陈毅、粟裕

C.刘少奇、邓小平

D.刘伯承、邓小平

强化提高题

13.在解放战争中,打破国民党中原防御体系,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的事件是 ( )

A.粉碎国民党对陕甘宁解放区的进攻

B.粉碎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进攻

C.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D.淮海战役取得成功

14.1947年人民解放军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形成鼎足之势,其最大的意义在于 ( )

A.揭开了全国性反攻的序幕

B.直接威胁到了南京和武汉

C.迫使国民党军调主力回援

D.是人民革命战争的大转折

15.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和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主要是因为 ( )

A.想攻占延安和沂蒙山等战略要地

B.想迅速结束战争

C.迫于兵力不足

D.孟良崮战役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7年3月,蒋介石军队由于战线拉长,兵力不足,被迫将其全面进攻改为对山东和陕北两个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蒋介石企图利用其34个旅共25万人的兵力,在3天内攻占延安,在3个月内聚歼西北我军于延安及其以北地区,或逼迫西北野战军东渡黄河。

材料二 为了粉碎国民党军对陕北的重点进攻,中共中央决定:以陕甘宁和晋绥解放区的部队组成西北野战军,由彭德怀任司令员。西北野战军在具体的作战方针上决定实行诱敌深入的方针,依靠优越的群众条件和有利的地形,大打人民战争,运用“蘑菇”战术,集中优势兵力寻机歼敌。

材料三 1947年国民党占领延安以后,得意地说,当年毛泽东在瑞金,被我们打得长征,跑到陕北,现在在延安,又被我们打得被迫长征。

请回答:

(1)材料三中的两个“长征”分别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2)结合材料一、二,你认为材料三中国民党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3)材料三中的两个“长征”有什么相似之处?其结果如何?

(4)两个“长征”及其结果对你有什么启示?

课外延伸题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作战的反革命方针……

——《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据此回答17一19题。

17.材料中的“第二年”是指 ( )

A.1946年 B.194'7年

C.1948年 D.1949年

18.由材料可以看出“外线”是指 ( )

A.解放区 B.东北三省

C.国统区 D.日本占领区

19.材料中有“以主力打到外线去”,这里的“主力”是指 ( )

①晋冀鲁豫解放军②太岳兵团 ③西北人民解放军④华东人民解放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194'7年3月,为了粉碎国民党军25万兵力对陕甘宁边区的进攻,西北野战军采取的作战方法是 ( )

A.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B.集中兵力打运动战,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

C.“蘑菇战术”,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

D.诱敌深入

21.中共中央撤离延安,当时许多战士想不通,纷纷请战,欲与国民党决一死战。对此你的看法如何?谈谈你的想法和理由。

中考链接题

22.(2006·山东菏泽)1947年6月,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其强渡黄河的地点在 ( )

A.鲁西北 B.鲁西南

C.晋南 D.豫北

23.(2006.山东)诗人钱来苏曾经赋诗一首:“将军飞渡永无俦,天险黄河一夜收。四十万军经一击,摧枯拉朽到莱州。防守徒夸有天险,持支危局仗滔滔。欢呼飞将从天降,顿使顽奴命运消。”在“将军”的指挥下,,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是 ( )

A.西北解放军主力

B.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

C.东北解放军主力

D.华东解放军主力

24.阅读下列材料:

下文是毛泽东对一次战略部署的生动比喻:

蒋介石把他的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搞重点进攻,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这样的兵力部署很像一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两头力量强,还有攻势;中间力量弱,处于防御。我们就攻其薄弱部分,从中央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请回答:

(1)“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的战略部署指的是什么?“敌人胸膛”指的是哪里?

(2)这一战略部署有什么意义?

(3)你能用一句军事常用语概括这一战略吗?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答案 

1.C解析: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能力。据题干所描述, 这是国民党对陕甘宁解放区发动的重点进攻,时间是1947年3 月,答案是C。 

2.194178大别山区 

3.(1)沙家店羊马河蟠龙镇青化砭(2)延安 

4.A 

5.D解析: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再现、辨析能力。在陕 北的人民解放军是西北野战军,答案是D。

6.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提供的资料的分析判断能力。由 图中“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等信息可知,这是解放军挺进中 原示意图,答案是B。 

7.B解析:之所以选B,是因为当时陕甘宁解放区是中共中央 所在地,而山东解放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8.B解析:本题是一道典型的否定选择题,主要考查记忆、判 断能力。A、C、D三项是对的,故选B。 

9.A解析: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再现能力。194'7年6月,刘 邓大军向山东西南出击,强渡黄河,挺进中原,答案是A。 

10.A解析:主要原因是解放军自身,B、C、D项是外因。 

11.B解析:同时期战役名称多,应结合地图记忆。 

12.D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再现能力。 

13.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意义的理 解。A、B两项只是中共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D项不仅仅 威胁敌人统治中心,而且导致了国民党政权的崩溃。故选C。 

14.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挺进大别山的意义。 

15.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国民党发动重点进攻背景的理 解。从给出的选项中看,B、C、D三项显然不符合题干中的 要求,故选A。 

16.解析:这是一道材料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国民党发动的重点 进攻背景的理解、分析能力。对于这种类型的题,一定要做 到:首先认真读所给的材料,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其次把 所给的材料与课本知识相结合,用简洁、精练的语言回答出 问题。 答案:(1)1934—1936年红军长征;1947年中共中央转战陕 北。 (2)国民党的说法不对。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红军长征的原 因、目的不同。红军长征是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在 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为保存实力被迫实行的战略转移;而。1947 年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是在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后, 为粉碎国民党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决定主动撤离延 安,诱敌深入,依靠优越的群众条件和有利的地形,采用灵 活多变的战术,变被动为主动,寻机歼敌,这只是作战方针 发生了变化。中共中央撤离延安,没有离开陕北,仍然继续 转战陕北,并指挥着全国各大战场的战斗。所以中共中央转 战陕北不是像国民党说的“又被我们打得被迫长征”。 (3)相似之处是路线比较曲折,也比较艰辛等。结果:1936 年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长征结束,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 干力量;1947年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粉碎了国民党对陕甘宁 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4)启示:答案多元化,如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灵活多变 等,言之有理即可。 

17.B

18.C

19.B

20.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军不同时期作战方法的理解、辨析能力。 

2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目的、背景、 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题目是开放性的,从撤离延安的背 景、影响、结果等方面来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22.B解析:考查学生的识记和辨析能力。刘邓大军在鲁西南强 渡黄河。在晋南强渡黄河的是晋冀鲁豫解放军太岳兵团,答 案是B。 

23.B解析:考查学生识记和提炼有效信息并加以处理的能力。 联系所学可知,,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 山的是刘邓大军,即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答案是B。 

24.解析: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依据材料回答问题。答案:(1)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南京和武汉。 (2)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3)答案多元化,如避敌主力,攻其虚弱等。

无限免费下载试卷
Word文档没有任何密码等限制使用的方式,方便收藏和打印
已有人下载。
×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二维码
扫描公众号,私信暗号:43130 获取网盘提取码
前往网盘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还需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