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年级 > 历史

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同步练习1(北师大版八上)

试卷简介

这份试卷主要围绕“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一主题展开,涉及义和团运动的起源、八国联军侵华的目的、时间以及相关的历史事件和条约。通过选择题、阅读理解题、分析题等多种形式,考察学生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清政府在这一时期的表现及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所涉及的知识点

这段试卷涵盖了晚清时期的历史知识,特别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的重要事件、条约内容以及清政府的应对策略。重点在于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八国联军侵华的直接目的、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此外,还考察了清政府在这一时期的表现,以及近代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第4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基础知识巩固

1.义和团运动最早兴起于 ( )

A.山东、河南 B.山东、直隶

C.东北 D.京津地区

2.八国联军侵华的直接目的是 ( )

A.镇压义和团运动 B.瓜分中国

C.强迫清政府屈服D.获取巨额赔款

3.八国联军侵华的时间是 ( )

A.1860年 B.1894年

C.1840年D.1900年

4.1900年6月,义和团在哪里阻击外国侵略者( )

A.大沽 B.天津

C.廊坊、杨村等地D.北京

5.下列侵华战争中,英法共同参与过的有 ( )

①鸦片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争③甲午中日战争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①⑦B.③④ C.①③D.②④

6.八国联军侵华时中国最高统治者实际上是( )

A.光绪帝 B.宣统帝

C.慈禧太后 D.同治帝

7.《辛丑条约》的内容不包括 ( )

A.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B.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的设防炮台

C.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D.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2亿两

8.《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主要是指 ( )

A.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帝国主义控制了清政府的内政和外交

C.赔款数目太大,清政府陷入财政危机之中

D.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9.阅读下列材料:

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压制我,众汉人,拱手降洋。

请回答:

(1)概括这段材料的主要意思。

(2)材料中对清政府的抨击正确吗?有何证据?

梯级能力提升

易错题

10.义和团运动的爆发是 ( )

A.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

B.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

C.宗教势力不断壮大的必然

D.八国联军入侵所造成的

11.八国联军在攻下天津后,并不理睬清政府求和的要求。而是加强对北京的进攻,最后攻下北京,其目的是 ( )

A.永远占领北京

B.威逼清朝廷,取得最大的利益

C.抢夺北京的白银

D.攻占皇宫

12.《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必须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外国列强的主要目的在于 ( )

A.削弱中国的军事力量

B.摧毁中国的反帝活动

C.控制中国的京津地区

D.干涉中国的内政外交

13.《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对帝国主义列强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种态度反映出的问题实质是 ( )

A.慈禧太后控制的清政府与列强恢复了友好关系

B.慈禧太后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

C.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中国地大物博,慈禧太后慷慨大方

创新题

14.“最恨和约,误国残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这两句话说明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 ( )

A.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B.贪官恶霸横行乡里

C.贫苦农民富有斗争精神

D.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

15.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说:“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这句话不能说明 ( )

A.每个强盗对自己究竟拿了多少赃物都不清楚

B.强盗们为了抢劫方便,人为地制造了极大的混乱

C.强盗们抢得的赃物数量之大是惊人的

D.强盗们的罪行是令人发指的

16.北京的东交民巷,位于崇文门与天安门广场之间,是一条东西方向的大街。解放前这里是使馆聚集区。这里是在下列哪一条约中被划定为外国的使馆界的 ( )

A.《马关条约》 B.《南京条约》

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

17.在中国近代史上,李鸿章是一个遭到人们抨击最多的大臣,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许多卖国条约。他代表清政府签订的最后一个、也是对中国危害最深的不平等条约是 ( )

A.《马关条约》 B.《辛丑条约》 C.《南京条约》D.《北京条约》

探究题

18.从l840年至l901年,在短短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由一个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的封建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你认为其原因主要有哪些?另一方面,近代中国始终没有完全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这又是为什么呢?

开放题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义和团团民,信奉道家功法,对洋枪洋炮无所畏惧。

材料二:八国联军在大沽口登陆。

材料三:慈禧太后。

想一想,是什么历史事件把上面三则材料联系在一起的?材料中的三类人物在这一历史事件中分别扮演了什么角色?假如你是一位历史解说员,请你就此写一段介绍三者关系的解说词。(150字以内)。

综合应用拔高

20.在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都参与侵华的国家是 ( )

A.英国 B.法国 C.日本 D.D俄国

2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同之处有 ( )

①侵略者都占领了北京②清政府向英法“借师助剿”③美俄充当战争的调解人④战后中外反动势力迸一步勾结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22.阅读下列材料:

八国联军侵满清,北京二度被占领。

赔巨款,派驻兵,辛丑年里泪盈盈。

严禁人民反列强,清朝变成洋人廷。

请回答:

(1)材料中说“北京二度被占领”指的是在哪两次战争中?

(2)“辛丑”指的是哪一年?

(3)“赔巨款,派驻兵”的“巨款”是多少?“驻兵”在哪里?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l900年夏天,由于义和团运动的迅速发展和壮大,清政府将剿杀义和团的政策逐步改为利用义和团的政策。清朝统治者看到“义和团民之起数月间,京城蔓延已遍……同声以洋教为仇,势不两立,剿之则即可祸起肘腋,生灵涂炭,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慈禧太后“决计不将义和团剿除”,认为“以之抵御洋人,颇为有用”。

材料二:,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第二天,慈禧太后扶光绪帝逃亡西安。,慈禧太后发布上谕,称“此案初起,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铲除不可”。

请回答:

(1)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前后有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清政府的政策对义和团产生了什么影响?

中考同步挑战

24.(2006年,山东课改)近代列强发动了多次侵华战争,其中攻占过北京的有 ( )

①鸦片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争③甲午中日战争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①② B.③④C.①③D.②④

25.(2006年,福建福州课改)下列各条款不属于《辛丑条约》的是 ( )

A.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B.赔款白银4.5亿两

C.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26.(2006年,四川益阳)下列事件,按发生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虎门销烟②左宗棠收复新疆③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①③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①④③D.①③④②

答案:

无限免费下载试卷
Word文档没有任何密码等限制使用的方式,方便收藏和打印
已有人下载。
×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二维码
扫描公众号,私信暗号:43157 获取网盘提取码
前往网盘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还需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