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年级 > 历史

第四学习主题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综合评价(川教版八上)

试卷简介

这份试卷主要考查学生对八年级上学期第四学习主题“抗日战争”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试卷包括选择题、判断题、识图题、材料解析题和简述题等题型,涵盖了抗日战争时期的多个关键事件和重要人物,如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卢沟桥事变、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并涉及中日之间的历史矛盾和现代关系处理等内容。

所涉及的知识点

试卷主要测试学生对抗日战争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理解与记忆,包括各个战役、事变、历史人物及其作用,以及中日之间的历史矛盾和现代关系处理等方面的知识。

八上第四学习主题综合评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个小题,共40分)

1、当年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传唱的《松花江上》,它写在 ( )

A.九一八事变后 B.一·二八事变后

C.七七事变后 D.八一三事变后

2、到长春旅游,其中必去的一处旅游景点是伪皇宫遗址,你知道这一处遗址形成于( )

A.清朝末年B.国民革命运动中C.土地革命时期D.九一八事变后

3、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在东北进行抗战的人员包括 ( )

①未撤离的东北军 ②东北人民 ③蒋介石从关内调去的军队 ④八路军 ⑤杨靖宇率领的抗日游击队

A.①②③④⑤ B.②④⑤ C.①②⑤ D.①②③⑤

4、下列关于西安事变的说法,正确的有 ( )

①是一次具有爱国意义的兵变 ②是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 ③检验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抗日态度 ④促使抗日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⑤使抗日战争取得了初步胜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⑤ C.①③④ D.①②④

5、如果你要编写《西安事变》的课本剧,下列哪一位历史人物不可能出现在西安谈判的场景中

A.张学 良B.蒋介石 C.毛泽东 D.周恩来

6、“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最后关头已临到,牺牲到底不屈挠!”唱响这首歌是在 ( )

A.1931年 B.1932年 C.1937年 D.1938年

7、日本《东京朝日新闻》以“紫金山下”为题,报道:日军少尉向井和野田进行砍杀百人的比赛,野田杀了105人,向井杀了106人,但不知谁先杀到100从,所以胜负难分,重新再赌谁先杀满150名中国人。这则新闻报道的时间应是 ( )

A.1894年7月 B.1931年9月 C.1937年12月 D.1945年8月

8、下列事件按照时间的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

①九一八事变②南京大屠杀③卢沟桥事变④西安事变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①④③② D.②①④③

9、下列哪一件事能够充分见证法西斯国家的凶残的本质 ( )

A.发动九一八事变 B.制造南京大屠杀

C.发动卢沟桥事变 D.制造柳条湖事件

10、抗日战争的性质是 ( )

A.一场反封建反帝的战争 B.一场反帝的民族解放战争

C.一场资产阶级革命战争 D.一场反封建反侵略的战争

11、1937年9月的一天,在陕西省三源县石桥镇的一个大坝上,在这里召开整编誓师大会。请你说出整编后的军队的名称应该是 ( )

A.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B.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C.中国工农红军 D.中国人民解放军

12、“台儿庄捷报传出后,举国若狂。京沪沦陷后,笼罩全国的悲观空气至此一扫而空,抗战前途露出一线曙光……”这段摘自台儿庄战役中一位著名指挥官的回忆录,这位指挥官是 ( )

A.李宗仁 B.彭德怀 C.左权 D.刘伯承

13、抗日战争期间,蒋介石曾于1940年9月11目致电朱德、彭德怀说:“贵部窥此良机,断然出击,予敌甚大打击,特电嘉奖。”蒋介石致电嘉奖的这场战役是 ( )

A.卢沟桥之战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14、百团大战的纪念碑,形如一把锋利的刺刀指向石太铁路,寓意百团大战以破击正太铁路拉开序幕。在这个寓意中你可以分析出这次战役的目标是 ( )

A.鼓舞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 B.显示中国人民强大的武装力量

C.破坏敌人的交通线 D.阻止日军对正面战场的进攻

15、抗日战争时期全面抗战和片面抗战路线两者最大的区别是 ( )

A.采取游击战还是阵地战 B.依靠哪些力量抗战

C.采取哪些方法抗战 D.在正面战场还是在敌后战场抗日

16、下面中共重要的会议中,在抗日战争时期召开的是 ( )

A.中共一大 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17、中共七大的历史性贡献是 ( )

A.确立了孙中山的三大政策 B.确立了国共合作的方针

C.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D.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18、日本不仅侵略中国,还发动太平洋战争,侵略了亚洲许多国家,中国的抗日战争也支援了他们的反侵略战争。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 )

A.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的胜利

B.抗日战争洗刷了中国近百年的民族耻辱

C.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D.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19、抗日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相比,中国方面最大的变化是 ( )

A.领导抗战的不是腐败的统治集团

B.中华民族已经觉醒,形成全民族抗战

C.军队素质提高,广大将士具有爱国精神

D.国家综合实力增强,决定了战争的最后结局

20、下列的歌曲中,以抗日救亡运动为背景而创作的有 ( )

①《松花江上》②《义勇军进行曲》③《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④《黄河大合唱》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二、诊断题(每小题2分,共5个小题,共10分)

21、九一八事变后,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完全沦陷,变成了日本的殖民地。接着,日本在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以北平为“都城”。扶持中国末代皇帝溥仪任“执政”。3000万东北同胞从此开始了漫长的亡国奴生活。

22、1937年九一八事变的烽火,揭开了中华全民族的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序幕。

23、1938年初,日军为夺取战备要地徐州,分兵沿津浦路北上和由山东南侵,对徐州形成南北夹击之势。中国第六战区司令官李宗仁指挥军队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24、为粉碎日军对陕北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囚笼”政策,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发动了百团大战。

25、,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至此,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三、读图题(共1小题,10分)

26、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日本列强的入侵,使中华民族与日本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人民以顽强的斗争精神,积极投入到这场民族解放斗争的潮流中去,结合下面的三幅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图一) (图二) (图三)

(1)(图一)中的人物是谁?他是在日本发动什么事变后,领导东北人民开展了抗日游击战争?

(2)(图二)中的两位人物分别是谁?他们一起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什么事变?此事变有何意义?

(3)(图三)是日本发动什么事变后,中国守军在哪里的抗战?这一抗战标志着什么?

(4)结合三幅图片,说一说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给你什么样的启发?

四、材料解析题(共2小题,共20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百团大战中,晋察冀我军在收复井陉煤矿时,从战火中救出了两个日本小姑娘(“兴子”姐妹),她们得到了八路军指战员和聂荣臻司令员亲切的关怀和照顾,并作了妥善的安置。40年后,1980年,我国发表了题为《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的文章,在日本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不久,日本记者找到了被抢救出来的其中一个叫美穗子的。同年7月,美穗子一家访华,受到了聂帅的亲切会见,并到井陉访问。

材料二 南京大屠杀中的堆堆白骨,血泪斑斑的“慰安妇”,杀人如麻的“731”部队细菌室,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人民欠下的累累血债,罄竹难书。

(1)请写出材料一中百团大战的时间、地点、目标及领导者、结果及意义。

(2)请写出南京大屠杀的时间。

(3)由上述两则材料的对比,谈谈你对中日两国政府不同态度的看法或认识?

(4)从世界和平的角度出发,你想对日本政府说些什么?

28、阅读材料:

材料一中国外交部亚洲负责人今天奉命约见日本驻华使馆公使,再次要求日本政府采取有效措施,纠正右翼历史教科书中的严重错误,并就此递交了备忘录。该负责人说,中国史学界在这本教科书通过后,就开始对其进行认真研究,日前已进一步认定其存一系列的谬误……

材料二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17日就中国要求日本修改历史教科书问题对记者称,历史教科书不能修改。

材料三因《还珠格格》而一举成名的女明星赵薇身着日本军旗装拍广告的事件,在民间引起了极大愤恨。赵薇本人两次向全国人民作了公开道歉,其中一次还声泪俱下,赵薇在检讨中一再表白:“自己很不了解那段历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课本有关史实,说明日本右翼历史教科书确实“存在一系列的谬误”(列举日本侵华史实四点即可)

(2)针对材料二,你有何认识?

(3)材料三中,如果真如赵薇所说,她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了解“那段历史”?你认为身为中国人应该如何看待这段历史?

五、简述题(共1小题,10分)

29、写出历史上国共两党有过哪两次重大的合作?这两次国共合作实现的原因以及合作产生的结果分别是什么?在国共两党的历史上既有过合作也有过摩擦和冲突,请谈一谈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及产生的影响给予我们哪些启示?

六、活动与探究(共1小题,10分)

30、对于日本的侵华暴行,我们的对外宣传工作与以色列比较,相差很远。说起纳粹的大屠杀,就想起纳粹的集中营,说起犹太人的苦难,世界上几乎无人不晓。但说起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说起中国人民遭受的苦难,知之者寥寥,甚至比知道广岛、长崎原子弹的人还要少。

(1)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抗日战争,请你设计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展览。先要确定活动主题,然后设计栏目,每个栏目最少包括两点内容。

(2)学校组织同学们利用暑假举办一次“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主题活动,请你策划完成下面的两件事情:①为此次纪念活动拟写一条标语。(要求有健康的情感和价值观)②纪念活动中有一项安排同学们到抗日烈士陵园去扫墓。请你代表大家用赋有见解、赋有哲理的话语设计一份墓志铭,以便在活动结束后镌刻在某一无名烈士的墓碑上。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D 3、C 4、D 5、C 6、C 7、C 8、C 9、B 10、B 11、A 12、A 13、D 14、C 15、B 16、D 17、D 18、C 19、B 20、A

二、诊断题

21、(1)伪满洲国是以长春为“都城”的,不是北平。当时没有占领北平。

22、1937年日本发动的是七七事变,不是九一八事变。

23、李宗仁是中国第五战区的司令长官。

24、百团大战是为了粉碎日军对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囚笼”政策,不是陕北。

25、中国抗日战争结束的标志是,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

三、识图题

26、(1)杨靖宇。九一八事变后。(2)张学良和杨虎城。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促进了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出现。(3)七七事变后,在卢沟桥的抗战。标志着中华全民族的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开始。(4)中华民族是一个敢于抗争的民族,中国军人有着顽强的斗争和抗击外侮的英勇气概。中国军人不屈不挠,视死如归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说明中国人民不畏强敌、英勇抗争的精神。我们要学习他们这种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勇于奉献自己的生命。(言之有理即可)

四、材料解析题

27、(1)1940年8月至12月;华北地区;以破坏敌人交通线为主要目的;领导者是彭德怀;毙伤日、伪军2 .5 万多人,摧毁了大量的敌碉堡和据点,从而沉重地打击了日寇,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2)1937年12月。(3)材料一表明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即使在严酷的战争岁月,中国人民仍能发扬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中国人民也非常珍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材料二,让我们认识到了日本帝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日本军国主义随时有复活的可能。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要不忘国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及世界和平的威胁。(言之有理即可)(4)以史为鉴,面对未来。只有承认历史,才能使中日关系健康发展。

28、(1)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三省;发动七七事变;发动八一三事变,进攻上海;制造南京大屠杀。

(2)我国对日本政府这一顽固立场,表示了强烈愤慨,并提出严正的抗议;希望日本同龄人同我们一起,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防止历史悲剧重演,为维护亚太地区及至世界和平尽自己的一份力量。现在我们应努力学习,准备报效祖国。

(3)读书、看报丰富有关抗日战争的知识;考察抗日战争的历史遗址、遗迹或访问参加过抗战的老战士,采访日军侵华罪行的受害者和见证人,了解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作为影视明星,可以多参与拍摄抗日战争的影视作品,亲身感受,增长知识。中国人,忘记当年的屈辱历史,必然会遭到国人的谴责。勿忘国耻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历史使命。

五、简述题

29、(1)两次合作,第一次合作在大革命时期,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开展国民革命运动;第二次合作在抗日战争时期,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日。(2)合作实现的原因:都是由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都是由中共首先倡导并促成的;国共两党共同努力的结果。结果:第一次合作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第二次合作实现了全民族抗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3)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国共两党及其他党派应摒弃前嫌、通力合作,为祖国统一大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六、活动与探究

30、(1)活动主题:重温悲壮的历史。

栏目:抗日英烈。

内容:佟麟阁、越登禹、杨靖宇、张自忠、左权。

栏目:日军暴行。

内容:“七三一”细菌部队、南京大屠杀

栏目:人民抗争。

内容:百团大战、台儿庄战役、平型关战役。

栏目:抗战歌曲。

内容:《长城谣》《保卫黄河》《游击队歌》《团结就是力量》。

(2)①标语:(要求标语紧扣“抗战胜利60周年”为主题,以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对待抗战和当今的中日关系,不过于偏激和极端。只要扣住主题,符合标语的语气和格式即可)参考答案:“踏着先辈的足迹”“铭记先烈遗志,传承民族精神”,“铭记历史,奋发图强”②墓志铭:例:“无名的英雄,永恒的丰碑。”“历史不会忘记你们,人民不会忘记你们。安息吧,英雄们!”

无限免费下载试卷
Word文档没有任何密码等限制使用的方式,方便收藏和打印
已有人下载。
×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二维码
扫描公众号,私信暗号:43277 获取网盘提取码
前往网盘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还需要掌握